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陈群 《医疗装备》2023,(21):43-45
目的 探讨腹腔镜清洗消毒过程中改进清洗消毒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医院使用后腹腔镜286条,根据腹腔镜送到消毒供应室的顺序编号分为两组,单号腹腔镜为对照组,双号腹腔镜为观察组,每组143件,对照组应用常规清洗消毒法,观察组应用改进清洗消毒法,比较两组的清洗时间、清洗消毒合格率(包括清洁效果、消毒效果、隐血试验、细菌监测)。结果 观察组清洗时间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清洁效果合格率、消毒效果合格率、隐血实验合格率、细菌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7.00%、96.50%、97.20%、100.00%,分别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腹腔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对常规清洗消毒法进行改进,采用规范化清洗消毒程序及系统化清洗消毒设备,可提高腹腔镜手术器械清洗、消毒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袁荣 《医疗装备》2015,(4):95-96
目的:探讨内镜实用有效的清洗消毒方法,为制定内镜的清洗消毒操作规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观察4所医院使用清水与加酶清洗、2%戊二醛浸泡消毒7min及自动清洗消毒机三种方法进行清洗消毒的效果。结果:加酶清洗组观察301例,其清洗、消毒合格率分别为76%和99%,清水清洗组观察155例,其清洗、消毒合格率分别为59%和95%,两组差异显著;4所医院清洗消毒效果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自动清洗消毒机观察64例,其消毒合格率仅为17%,远低于手工清洗。结论:彻底清洗与加酶清洗非常重要;胃镜加酶清洗,2%戊二醛浸泡消毒7min,即可达到内镜消毒标准;手工清洗的消毒效果优于自动清洗消毒机,应加强对后者的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在检测医疗器械清洗效果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某院2011-2013年消毒供应中心手工清洗和机械清洗后的医疗器械,采用ATP生物荧光检测技术进行检测,测定相对光单位值(RLU),评价器械清洗质量。结果2011-2013年共检测清洗后器械460件,404件合格,合格率为87.83%。清洗合格率:手工清洗、机械清洗分别为70.73%、94.07%,普通手术器械、管腔器械分别为90.71%、81.76%;不同清洗方式、不同器械类别的清洗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011-2013年器械清洗合格率手工清洗分别为32.35%、79.63%、94.29%,机械清洗分别为79.45%、98.15%、98.08%;不同年份手工清洗、机械清洗器械清洗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ATP生物荧光法可用于评价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的全管道灌流器对副送水内镜清洗消毒的效果。方法 选取某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患者使用后的奥林巴斯副送水肠镜,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A组和C组各30根,B组32根。A组使用改良前的普通灌流器,且未对副送水管道进行特殊处理;B组使用改良前的普通灌流器,但使用外接连接管(MAJ-855),对每个清洗消毒步骤均使用30 mL注射器对副送水管道手工注气注液最少3次;C组使用改良后的全管道灌流器。3组内镜均按照标准步骤进行清洗消毒及干燥,比较3组内镜各管道的消毒合格率,清洗消毒工作人员(以下简称洗消员)手工操作时间以及躯体疲劳程度。结果 A组内镜整体消毒合格率为30.0%,B组为78.1%,C组为100.0%。3组内镜整体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14,P<0.001)。3组内镜的送气送水管道和钳子管道的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内镜副送水管道的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73,P<0.001)。洗消员清洗消毒手工操作时间A、B、C组分别为:(4.81+0.63)、(6.72+0.42)、(4.88+0.66)min,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149,P<0.001)。洗消员清洗消毒3组内镜的躯体疲劳量表评分A、B、C组分别为:(4.67+1.32)、(5.83+0.91)、(4.33+1.03)分,洗消员清洗消毒3组内镜的躯体疲劳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48,P<0.001)。结论 改良的全管道灌流器可提高副送水管道的消毒合格率,节约洗消员的手工操作时间,降低洗消员的躯体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为了解建筑改建对烧伤手术室空气污染状况及改建后首次使用多功能空气层流净化杀菌机的有效消毒时间,对改建后烧伤手术室分别于消毒前及多功能空气层流净化杀菌机消毒2、4 h,3组均以空气自然沉降法采样,分别培养24、48 h,计数每立方米菌落数(CFU/m3)。经24 h培养,3组样本仅少量细菌生长。 经48 h培养,消毒前组的空气平均菌落数为(534.29±154.98) CFU/m3,空气合格率53.57%;经空气消毒机消毒2 h及4 h后的空气平均菌落数分别为(277.91±68.45) CFU/m3和(101.99±31.58) CFU/m3,合格率分别提高到71.43%和92.86%。提示改建后手术室的空气污染严重,首次应用多功能空气层流净化杀菌机对空气消毒应达4 h以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氧气湿化瓶不同清洗消毒方法及效果,为氧气湿化瓶清洗消毒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提供安全的产品。方法全院各科室使用后的氧气湿化瓶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集中处理,分别采用手工清洗消毒和全自动清洗消毒机集中清洗消毒两种方法,手工清洗组选取600件氧气湿化瓶及管芯采用手工清洗后,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min再用纯水冲洗12min;机器清洗组选取600件氧气湿化瓶及管芯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集中清洗消毒,调查两组清洗消毒后的氧气湿化瓶清洁度,两组分别随机选取20件湿化瓶及管芯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机器清洗组调查600件氧气湿化瓶及管芯,合格595件,清洁度合格率为99.17%,手工清洗组调查600件氧气湿化瓶及管芯,合格561件,清洁度合格率为93.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清洗消毒机集中处理氧气湿化瓶的效果优于手工清洗消毒方法,能确保清洗消毒效果,有利于医院感染控制,有利于员工自我防护。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了解可重复使用透析器外壳细菌污染情况及两种不同消毒方法的消毒效果。方法将使用后的复用透析器经过全自动复用消毒机清洗、检测、消毒后,放入储存柜存放前,于不消毒、采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剂擦拭和浸泡消毒两种方式进行表面消毒后采样检测。结果3组各100支灌满消毒液的复用透析器外壳细菌检测结果:未消毒组细菌菌落数平均为(15.52±3.81)CFU/cm2,合格率为87%;采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剂擦拭消毒组细菌菌落数平均为(3.22±0.71) CFU/cm2,合格率100%;浸泡在有效氯浓度为500 mg/L消毒剂内10 min组则未检出细菌,合格率100%。两消毒组与未消毒组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89,P<0.05)。结论灌满消毒液的复用透析器外壳采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剂擦拭或将复用透析器整体浸泡在上述浓度的消毒剂内10 min,均能达到消毒要求,但后一种方法消毒灭菌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在简易呼吸器清洗过程中,采用机械清洗烘干与手工清洗方式的清洁合格率。方法: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本院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的100个污染程度均一致的简易呼吸器。将其按照运送批次,分成两组进行清洗。其中前50件,应用手工清洗方式;后50件,则是应用机械清洗烘干的方式支持。比较两类清洗模式下在简易呼吸器不同采样部位的清洗合格率。结果:相较于手工清洗消毒法,采用机械烘干在内腔面、接口内的清洗合格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3、6.383;P=0.021,0.015)。但两种方式在外表面的清洗合格率均达到了100.00%。结论:在简易呼吸器清洗过程中,采用机械清洗烘干相较于手工清洗方式在简易呼吸器不同采样部位的清洗合格情况均更佳一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吸引头类金属管腔器械批量清洗的流程和方法,提高器械清洗质量及工作效率。方法将吸引头类金属管腔器械1 650根随机分为试验组850根和对照组800根,分别采用手工预处理+超声清洗机+全自动清洗消毒器管腔清洗架机械批量清洗和手工清洗+超声清洗机清洗两种方法,比较两组器械清洗后的返洗率、干燥合格率以及批量处理时间、工作人员满意度,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器械返洗率试验组为1.88%、对照组为11.87%;干燥合格率试验组为99.41%、对照组为86.37%;试验组单人批量处置50根吸引头类金属管腔器械时间为(30.35±1.16)min,较对照组(65.87±1.54)min缩短;工作人员对不同清洗方法满意率试验组为98.26%、对照组为68.18%,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手工预处理+超声清洗机+全自动清洗消毒器管腔清洗架进行吸引头类金属管腔器械的机械批量清洗,提高了器械清洗质量及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用于手术室腔镜器械送消毒供应中心的效果及对器械灭菌合格率、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2月~2021年9月送至消毒供应中心清洗灭菌的600套手术室腔镜器械作为研究样本,按计算机分组法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0套,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清洗,试验组采用PDCA模式清洗,统计两组样本在不同清洗方式下的清洁效果,对比其灭菌合格率、灭菌所耗时长,并于所有样本清洗灭菌完成后对临床使用单位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试验组经PDCA模式清洗灭菌后的清洁率96.33%(289/300)高于对照组的79.00%(237/300)、其对应的灭菌合格率93.33%(280/300)高于对照组的76.67%(230/300)、灭菌所耗时长低于对照组、该组手术室腔镜器械经PDCA模式处理后,临床应用的满意率97.33%(292/300)也高于对照组的86.00%(258/300),以上数据经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腔镜器械送消毒供应中心可有效提高物品的清洁率和灭菌合格率,对促进消毒供应中心清洗腔镜器械的质量、提高物品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轴流风柜机械通风、排风扇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3种方式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气溶胶的效果。方法 试验分为轴流风柜机械通风(A组)、排风扇机械通风(B组)、自然通风(C组)3组。采集某院两个病区3组通风方式下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静态环境(清洗消毒工作停止12 h)通风2 h前后,动态环境(清洗消毒工作进行中)工作起始状态0 h以及持续通风1、2、4、6 h的空气,检测空气气溶胶中颗粒物、微生物、戊二醛的含量,比较3种通风方式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气溶胶的效果。结果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在静态环境下,3组通风方式通风2 h后,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A、B组通风2 h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洗消毒室在工作起始状态0 h时,3组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持续通风1、2、4、6 h时,总体及任意两组间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A组低于B、C组,B组低于C组。A组在动态环境下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较低且波动范围小,其中颗粒物含量在100万级洁净室规定范围内。B、C组在持续通风1、2、4 h时戊二醛含量均超出最大安全接触限值0.175 mg/m3,其中C组在4~6 h (午休期间)的戊二醛含量仍超出最大安全限值。结论 3种通风方式中,轴流风柜机械通风方式能有效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的气溶胶,建议引入轴流风柜通风方式,以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用卫生湿巾对重症监护病房(ICU)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及使用依从性。方法随机抽取某院ICU 30张床位分为A、B、C 3组,每组10张床位,A组采用医用卫生湿巾消毒,B组采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的毛巾(以下简称消毒毛巾),C组同时提供医用卫生湿巾及消毒毛巾供使用人员选择使用,比较不同消毒方法消毒的依从性以及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结果A、B组的物体表面消毒依从率分别为78.78%、42.12%,A组高于B组(χ2=68.56,P<0.05);除处置车和呼吸机外,其余物体表面A组消毒的依从率均高于B组(均P<0.05)。除呼吸机外,A、B两组物体表面消毒前后ATP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消毒前后差值较大,消毒效果优于B组。C组使用卫生湿巾次数(836次,占91.57%)多于使用消毒毛巾次数(77次,占8.43%)。护士每天配制消毒剂需花费的时间为(20.15±3.00)min,清洗使用过的消毒毛巾每天需要(15.02±2.00)min,而卫生湿巾可以立即使用,用后丢弃,不花费任何时间。结论使用医用卫生湿巾方便快捷,且无刺激性气味,节省人力,提高了ICU物体表面消毒的效果和医护人员消毒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手工清洗法和机械清洗法在腹腔镜手术器械清洗和灭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本院消毒供应中心接收并进行清洗、灭菌处理的腹腔镜手术器械5283件,根据其清洗、灭菌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包括2636件腔镜手术器械,对照组包括2647件腔镜手术器械。对照组2647件腹腔镜手术器械使用手工清洗法进行清洗和灭菌,观察组2636件腹腔镜手术器械使用机械清洗法进行清洗和灭菌。结果:观察组腹腔镜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合格率和灭菌质量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护人员对观察组的腹腔镜手术器械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手工清洗法,机械清洗法能够显著提高腹腔镜手术器械的清洗和灭菌质量,从而显著提高其清洗质量合格率和灭菌质量合格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和传统手工清洗消毒方法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某院消化内镜中心的109条消化内镜,根据编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对照组采用传统手工清洗消毒方法,对两组内镜不同部位进行采样。采用目测法结合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检测内镜的清洗质量,采用倾注培养法检测内镜的染菌量。比较两组内镜的清洗、消毒合格率。结果试验组共55条内镜,对照组共54条内镜。试验组内镜清洗总合格率为94.55%,对照组内镜清洗总合格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内镜阀门的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6.36%vs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镜表面、内镜管腔清洗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内镜消毒总合格率为96.36%,对照组内镜消毒总合格率为85.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内镜管腔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6.36%vs 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内镜表面、阀门两个部位的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对于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手工清洗消毒。如采用传统的手工清洗消毒内镜,则需要严格执行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规范,最大限度地降低内镜诊治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手工清洗和超声波清洗牙科小器械的效果,为选择牙科小器械最佳清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临床污染严重的牙科小器械,分别采用手工清洗(A组)和超声波清洗(B组),通过清洗前后肉眼直接观察、ATP和残留蛋白质的测定判断清洗效果。结果肉眼观察法:A组合格率为100.00%(26/26),B组合格率为65.38%(17/26),两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1,P〈0.001);ATP试验:A组清洗后相对光单位数值(RLU)为156±50,B组清洗后RLU值为1 089±66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P〈0.01);残留蛋白试验:A组合格率为92.31%(24/26),B组合格率为96.15%(25/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05)。结论手工和超声波两种方法清洗牙科小器械效果均明显,但手工清洗的效果优于超声波。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暖箱日常清洁消毒方法的效果,并提出可行的改进办法。方法选择某院 2013年12月-2014年6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30台使用中暖箱,随机分为基线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台。基线组和对照组使用常规消毒法处理,即清水和含氯消毒剂分别擦拭暖箱内外壁,试验组在日常消毒法的基础上加用强化消毒法(乙醇擦拭暖箱内壁)1次,比较各组消毒效果。结果基线组于试验第4天首次检出不合格暖箱,至第7天所有暖箱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不合格标本检出率为31.43%(88/280)。对照组首次检出不合格暖箱的时间中位数为第5天,试验组首次检出不合格暖箱的中位数为第7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8,P<0.05);试验组标本不合格率为15.36%(43/280),低于对照组的32.86%(92/2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3,P<0.05)。结论在常规消毒法的基础上,加用乙醇强化消毒能够有效提高暖箱表面消毒效果,加之其方便实用、经济安全的特点,可以作为暖箱日常消毒方法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不同功率紫外灯和不同消毒时间对医院手术室空气进行消毒,观察其消毒效果,为医院手术室选择最优消毒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某医院位于同楼层、同大小及同朝向两间手术室,分别采用30W和40W紫外灯消毒10,20,30,40,50,60min,观察不同功率和不同消毒时间后手术室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杀菌率及臭氧浓度的变化。[结果]使用30 W紫外灯辐射10min后手术室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为4cfu/m3,杀菌率为91.8%,40W为95.6%;两组在消毒20min后杀菌率均为100%。手术室空气中臭氧含量逐渐上升,消毒20min以后40W高于30W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毒30min后手术室空气中臭氧含量超过安全限制(0.3mg/m3)。[结论]手术室30W和40W紫外灯消毒效果相同,但40W消毒产生更多臭氧。紫外线灯最佳消毒时间为30mi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护手霜对洗必泰类外科手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名手术室医护人员随机分成A、B、C三组。受试者均按六步洗手法洗手1 min,用无菌擦手纸擦干双手。 A组不使用护手霜,B、C组分别使用3M爱护佳9260护手霜(水包油乳化液)及某品牌凡士林护手霜(油包水乳化液)。分别采集各组洗手后、使用护手霜后30 min及外科手消毒后的手部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结果洗手后各组间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擦护手霜后30 min,各组间[A组:(3.33±0.64)CFU/cm2;B组:(3.32±0.97)CFU/cm2;C组:(4.05±1.78)CFU/cm2]比较, 菌落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菌落计数显著高于A、B组(P<0.05);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手消毒后,A、B两组受试者均达到外科手消毒要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有2人未达到外科手消毒要求,且菌落计数[(1.28±1.45)CFU/cm2]显著高于A组[(0.07±0.10)CFU/cm2]及B组[(0.06±0.12)CFU/cm2] (P<0.05)。结论使用与乳胶及洗必泰兼容的护手霜(水包油乳化液)可有效保护手部皮肤,同时对外科手消毒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