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夹闭动脉瘤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一11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开颅夹闭动脉瘤患者术后C’rA随访病例63例。图像重建后主要观察动脉瘤夹闭与否、有无残留、有无再发动脉瘤、瘤夹位置与数量、瘤夹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判断载瘤动脉与邻近血管的通畅情况,同时观察有无血管痉挛及部位、有无脑积水、有无梗死灶。结果:63例患者共68个动脉瘤,所有病例均能清晰显示瘤夹与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空间关系、瘤夹的个数、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通畅情况,脑室、脑实质及脑血管痉挛也显示清楚。结论:64层螺旋CT能准确显示动脉瘤夹闭后颅内血管、脑室、脑实质的情况,提供的信息丰富全面,且操作简捷、价廉、风险低,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病例的随访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007年6月~2009年6月38例在我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各例均有治疗前后完整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行CTA检查。34例行动脉瘤夹闭术,4例行介入栓塞术;32例治疗前后CTA检查相隔在10d之内,6例在11~27d之内。术前所有病例均行DSA检查,术后4例复查DSA。结果:38例病例中颅内动脉瘤46个,其中行动脉瘤夹闭术34例,夹闭动脉瘤40个;介入栓塞术4例,栓塞动脉瘤4个;另有2个未作处理。46个动脉瘤中,CTA明确诊断40个,可疑5个,漏诊1个。术后CTA见夹闭不全2个,瘤颈残余1个。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作为一种无创、快速、准确、易被患者接受的检查方法,不仅在颅内动脉瘤术前诊断及选择手术方法中具有优势,而且可成为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患者18例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17例(21个),其中1个大脑后动脉瘤误诊为交通动脉瘤,1例(1个)小脑后下动脉瘤漏诊.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姚世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449-544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疑为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发现38例动脉瘤患者共40个颅内动脉瘤(2例患者为2处动脉瘤)。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获得丰富的影像信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并可作为术后复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破裂来势凶险,致残率、死亡率非常高,首次出血死亡率约55%,再次出血死亡率约75%。5年死亡率75%以上,因此,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16层螺旋CT的使用有利于动脉瘤尤其是复杂型动脉瘤如夹层、宽颈、梭形及假性动脉瘤的诊疗,能明显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法:对本院2005年4月至2007年3月共57例怀疑颅内动脉的瘤患者于2周内分别进行MSCTA和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MSCTA血管重建后处理技术有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多层面重建、三维表面遮盖显示。结果:57例患者中43例患者阳性共发现48个动脉瘤,MSCTA发现40例44个,DSA发现42例47个。1例MSCTA发现动脉瘤,DSA阴性,3例DSA发现动脉瘤,MSCTA阴性,两者均阴性共14例。以DSA为金标准,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86%,特异性为93.33%,符合率为92.98%,阳性预测值为97.50%,阴性预测值为82.35%。结论:MSCTA是一种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轴向、比邻结构关系的快捷、有效检查方法,弥补了DSA的不足,可逐渐取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2007年10月间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5例.MSCTA采用GE 16排螺旋CT,所得原始数据在工作站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对动脉瘤的大小、载瘤动脉、瘤颈、管壁钙化及瘤内血栓等方面进行显示,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对比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结果 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敏感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3.44%和100%,显示动脉瘤的平均直径为8 mm,最小动脉瘤直径为3.41 mm;清晰显示瘤颈43例,瘤壁钙化26例,瘤内血栓13例;DSA显示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 mm,清晰显示瘤颈33例,瘤壁钙化6例,瘤内血栓5例.MSCTA对于动脉瘤周边邻近骨质结构及瘤内血栓、管壁钙化及瘤颈的显示与DSA比较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结论 MS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较好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以及术后评估的指导价值。方法:总结2006-12/2008-02 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MSCTA、DSA资料。结果:发现动脉瘤15个,其中后交通动脉瘤6个,前交通动脉瘤5个,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4个,胼周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个。结论:MSCTA是颅内动脉瘤诊治和随访很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白玉雪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9):4716-47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油田总医院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MSCTA检查,观察其原始图像及后处理图像。结果发现45例患者中共34例颅内动脉瘤,3例颅内动静脉畸形,2例烟雾病,其中颅内动脉瘤发生在颈内动脉16例,大脑前交通动脉7例,大脑中动脉5例,大脑前动脉3例,大脑后动脉2例,基底动脉1例;MSCTA可充分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结论 MS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疑诊为PE患者行MSCTA检查,且全部病例均经随诊证实,其中4例在溶栓治疗后进行了复查。结果26例患者共分析1146支肺动脉及其分支,受累217支,占12.3%。肺动脉栓塞MSCTA的直接征象:肺动脉腔内类圆形、偏心形充盈缺损,附壁性充盈缺损,管腔完全闭塞,血栓位于管腔中央的轨道征。间接征象:肺动脉高压,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梗死,胸腔积液。结论MSCTA是诊断PE准确、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且可判断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后复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临床确诊颅内动脉瘤接受手术治疗病例,术后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层面重建、容积显示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结果对于使用钛制动脉瘤夹病例,64层螺旋CTA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体消失、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夹之间关系及动脉瘤夹的数量和位置。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作为使用钛制动脉瘤夹病例的术后随访工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双源CT双能量直接去骨血管成像(DE-CTA)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2008年6~12月共24例患者进行了DE-CTA和DSA检查。利用直接能量减影处理后的数据重组容积再现数据,同时将能量平均后数据进行常规CTA重组。分别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独立评价所有患者颈内动脉颅内段DE-CTA的图像质量、动脉瘤的有无,出现动脉瘤时记录其数目、大小和瘤颈,并与DS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例患者各1条颈内动脉闭塞,1例患者因延迟时间差错2条血管显影较差(1分),其余44条血管均可满足影像学评价。以DSA为参照标准,常规CTA检出了46条血管共有23个动脉瘤,漏诊了3个,而DE-CTA检出了全部26个动脉瘤。以DSA为参照标准,常规CTA和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分别为88.5%和100%。DE-CTA测量的动脉瘤平均瘤颈与最大径分别为(3.5±1.3)mm、(6.7±5.1)mm,与DSA测量值之间[瘤颈(3.4±1.3)mm、最大径(6.9±5.2)mm)]有较好的相关性(r=0.565,P=0.015;r=0.979,P=0.000)。结论:DE-CTA能有效去除骨结构,显示颅内段颈内动脉,在诊断该处动脉瘤方面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双能量颅脑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脑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2例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双能量颅脑CTA检查。将原始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重组,得到MIP、MPR和VR等重组图像,结合原始轴位图像及重组图像进行诊断,并将CTA诊断结果与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双能量颅脑CTA与DSA测得的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的大小。结果 CTA诊断32例患者共39个动脉瘤,均经DSA检查或手术证实,另有一枚后交通动脉瘤漏诊,诊断符合率达97.50%。双能量颅脑CTA显示脑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分别为(7.20±1.69)mm、(4.12±1.68)mm、(3.21±1.60)mm,DSA检测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分别为(7.33±1.73)mm、(4.30±1.70)mm、(3.25±1.6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能量颅脑CTA综合各种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大小及瘤颈,是诊断颅内动脉瘤无创、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13例夹层动脉瘤均进行了MSCTA胸腹联合检查,将原始数据在SGI工作站进行MPR, SSD, MIP及VR等后处理.结果 13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得到满意显示.结论 MSCTA是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双源CT能量减影法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双源CT能量减影法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3例39个动脉瘤使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分别进行能量减影法CTA重建(A法)和模拟常规CTA重建(B法).比较两种方法的动脉瘤检出率和动脉瘤颈、瘤体显示评分.结果 A法检出率为100%;B法检出率为97.4%,(P>0.05).动脉瘤颈显示评分:A法与B法均是Ⅲ级37个,Ⅱ级2个;动脉瘤体显示评分:A法与B法均是Ⅲ级35个,Ⅱ级4个.两法在瘤颈、瘤体观察评分上无差异.结论 双能量减影CTA,自动去除颅底骨干扰,节省后处理时间,在动脉瘤检出及瘤颈、瘤体显示上达到常规CTA同样效果.  相似文献   

16.
双源CT数字减影CTA与双能量CT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以常规DSA和三维旋转DSA为参照标准,评价双源CT数字减影去骨CT血管成像(DS-BR-CTA)和双能量直接去骨CTA(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190例患者接受DS-BR-CTA检查,74例患者接受DE-CTA检查.以3D-DSA为标准,以患者和发生部位为单位,计算DS-BR-CTA和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DS-BR-CTA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90%、98.36%;97.37%、99.97%;对≤3.0 mm的动脉瘤,其诊断敏感性高达88.89%,特异性达98.36%;DE-CT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25%、100%;95.52%、100%,对≤3.0 mm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0.91%,特异性为100%.结论 双源CT的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与DS-BR-CTA相当,可作为常规技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流程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CTA检查结果与MRA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探讨二者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DSA影像资料,及其CTA或MRA图像,在60例行DSA检查患者中,行CTA检查者30例,行MRA检查者30例。图像后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以DSA检查结果及行动脉夹闭术作为诊断动脉瘤的标准,比较CTA和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在60例中,DSA和动脉瘤夹闭术共证实30个动脉瘤,其中30例16个动脉瘤CTA显示良好,30例14个动脉瘤MRA显示良好。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86.7%准确性为90.0%,MR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60.0%特异性为66.7%准确性为63.3%。结论头颈部CTA检查能够快速、安全、无创、有效的诊断脑动脉瘤,可作为临床筛查大部分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VCTDSA及3D-DSA资料,观测颅内动脉瘤的数量、位置、大小、颅内血管情况及减影后颅底骨质去除效果,计算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分析影响VCTDSA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相关因素。结果 204例SAH患者中3D-DSA共检出178例246个颅内动脉瘤,VCTDSA共检出180例24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51例119个。以3D-DSA为金标准,VCTDSA因血管痉挛及载瘤动脉解剖变异漏诊2个动脉瘤,因头部运动、血管痉挛及部分容积效应误诊4个动脉瘤。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17%(244/246)、84.62%(22/26)、98.39%(244/248)、91.67%(22/24)。VCTDSA对最大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72%(59/61);对>3 mm的颅内动脉瘤敏感度为100%(187/187)。结论 VCT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与3D-DSA相似;动脉瘤的大小、血管痉挛、载瘤动脉解剖变异及检查时的头部运动是影响VCTDSA诊断颅内动脉效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