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鄱阳湖区洲滩植被与钉螺空间分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分布与钉螺孳生地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更好地利用遥感技术对洲滩钉螺孳生地进行监测。方法选择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村附近的洲滩为调查点,用传统方法进行植被和钉螺调查,卫星定位仪(GPS)记录调查点的经纬度,并利用ArcGIS软件把地面调查数据矢量化。运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PCI9.0,对鄱阳湖区春季枯水期的卫星TM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和非监督分类。然后,把矢量化的地面数据与卫星图片叠加,进行钉螺孳生地与植被关系的空间分布分析。结果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可以被划分成3类地表类别,其中单一优势植被区为钉螺主要孳生类别,湿生植被区和混合杂草区为少螺或无螺类别。结论洲滩植被分布规律与钉螺孳生地关系密切,呈片状和带状分布,应用遥感技术能快速确定鄱阳湖区洲滩的钉螺孳生地。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区圩垸内外植被与钉螺分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鄱阳湖区圩垸内外植被和钉螺分布的关系。方法对余干县、南昌县和进贤县的4个洲垸型村庄及相邻洲滩的高、中、低3个高程地带、圩垸内的耕作带和非耕作带,以分层系统抽样方法调查植被种类、高度、盖度、频度,并同步调查钉螺分布和感染情况,分析不同地带的植被优势群丛与钉螺分布的关系。结果圩垸内外植被差异明显,垸内植被种类多杂,分布无明显规律,未查见钉螺;垸外洲滩植被发达,覆盖面积大,呈不规则环带状或片状分布,群丛分布明显;钉螺主要分布在15~17m高程地带,与植被类型关系密切,植物优势群丛苔草或南荻盖度与钉螺密度成二次曲线关系。结论鄱阳湖区洲滩植被与钉螺分布受共同的环境因素影响,表现出两者分布上密切关联性,圩垸建成后垸内钉螺逐渐消失,可能与这些生态因素变化的综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赣江流域洲滩和鄱阳湖草洲植被调查及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赣江洲滩植被与钉螺的分布情况,并与鄱阳湖草洲植被和钉螺分布进行比较。方法对赣江杨洪湖洲和鄱阳湖有螺草洲牛洲以分层和系统抽样的方法调查植被的种类、高度、盖度、频度以及钉螺的分布和感染情况。结果赣江杨洪湖洲原始滩地带,植被处于原始生长状态,生活强度良好,平均覆盖度最高可达80%左右,优势植被为灰化苔草与荻草,其次是稿草,其活螺密度最高在灰化苔草丛为0.571只/0.1m^2,感染螺密度均为0。鄱阳湖牛洲以南荻、稿草和灰化苔草等群丛为优势植被,钉螺主要分布于灰化苔草丛,活螺密度最高为10.700只/0.1m^2,感染螺密度为0.033只/0.1m^2。结论赣江流域草洲的植被与鄱阳湖有螺草洲十分相似,其为钉螺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必要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草洲植被与钉螺血吸虫感染性年间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鄱阳湖北部湖汊型草洲植被的覆盖度和钉螺的生长发育、钉螺血吸虫感染性年间变异的关系。方法 选定都昌县 6个草洲连续 3年进行植被覆盖度和螺情调查 ,对所获钉螺进行测量、解剖 ,并收集水文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3- 16 m高程的草洲 ,水淹日数越长 ,植被的覆盖度越低 ;同一草洲不同年间钉螺的生长发育与植被的覆盖度呈正相关 ;不同草洲不同年间钉螺血吸虫感染率以钉螺壳长 7.5 m m以上为最高 ,5 .5 - 7.5 mm为其次 ,5 .5 m m以下最低 ;草洲钉螺血吸虫感染性年间变异与植被的覆盖度无关 ,而与传染源的多少和管理措施的力度有关。结论 草洲水淹日数与植被的覆盖度呈负相关 ,钉螺壳长与植被的覆盖度呈正相关 ,感染性钉螺其壳长者感染率较高 ,钉螺血吸虫的感染率与植被的覆盖度无关。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洲滩钉螺分布与水位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 探讨鄱阳湖水位变化对洲滩钉螺分布的影响,为设计生态灭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既往鄱阳湖洲滩钉螺资料与水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鄱阳湖钉螺面积的94.55%分布于14—17m高程洲滩;水位变化的重要指标为洲滩水淹日数与显露日数,通常水淹日数为216—113d(中位数160d);显露日数为149—252d(中位数205d)。结论 鄱阳湖洲滩钉螺分布与水位变化密切相关,4—6月份由江西省境内5河洪水引起的洲滩水淹与显露日数比例是制约洲滩钉螺密度与分布的关键,2—5月洲滩显露有利于钉螺产卵,5月以后洲滩水淹则有利于螺卵孵化与幼螺的发育生长。因此,控制鄱阳湖水位,改变钉螺生态特性即可达到制约湖区钉螺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环境变化对钉螺分布及消长的影响。方法选择紧靠大堤人为影响因素较大和较小的君山区丁字堤和东口外洲为研究现场。测量外洲地面高程,采用GPS定位并设置固定标志。定期调查植被高度,测定洲土含水量和不同高程微环境温度、湿度;调查钉螺、螺卵分布。进行纵向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丁字堤现场1993年在高程25 m取洲土固堤形成完整的隔离沟,钉螺密度逐年降低,1998年后未发现钉螺,植被高度显著低于东口现场,无高杆植物生长。东口现场高程23.5~26.5 m有钉螺分布;优势植被为莎草科的苔属,退水30 d后草植被生长高度为16.0~54.0 cm,60 d后草植被密度达最高水平;24.5~25.5 m为密螺带,钉螺和螺卵分布高程显著低于20世纪80年代。枯水季节,东口现场密螺带洲土含水量为46.80%~52.20%,显著高于丁字堤,26.0 m高程以上洲土含水量为21.36%~29.77%,与丁字堤相当。结论三峡工程运行后不影响洞庭湖湖洲钉螺种群的繁殖或密螺带形成。 相似文献
7.
遥感用于鄱阳湖区钉螺孳生地的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伍卫平 George Davis 刘红云 Edmund Seto 吕尚标 张晶 华政辉 郭家钢 林丹丹 陈红根 Peng Gong 冯正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2,20(4):205-208
目的 结合遥感技术和地面生态学调查数据区分钉螺孳生地并监测其变化。 方法 从鄱阳湖共选择10 0个调查点 ,75个为从鄱阳湖 5 74块草洲中随机抽取。根据历史调查 (1982~ 1984 ) ,其中 5 0个有螺 ,2 5个无螺 ,另2 5个为非钉螺孳生地调查点。将每个调查点 (面积 10 0 0 0 m2 )分成 10 0格 ,从中随机抽取 2 0格 ,在每格的中央置钉螺调查框 (4m2 ) ,收集框内所有钉螺。收集与地面调查同期的 TM卫片。采用非监督分类法对卫片进行分类并结合地面调查结果区分钉螺孳生地。 结果 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90 .0 %~ 95 .6 %和 6 1.1%~ 6 8.6 %。 1999~ 2 0 0 0年 ,鄱阳湖区估算的钉螺孳生地面积变幅为 6 2 3.4~ 76 2 .8km2。 结论 钉螺孳生地与植被覆盖的区域有关 ,卫片分类能用于区分钉螺孳生地确定其范围并监测其随关键因素的波动而造成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三峡工程蓄水后鄱阳湖水情变化及其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目的 阐明三峡工程运行后, 鄱阳湖区水文情势的新特点, 及其对这一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 方法 调查
收集三峡工程蓄水信息、 2002-2012年鄱阳湖都昌水文站日均水位资料和同期鄱阳湖区沿湖1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 (市、 区)
血吸虫病疫情及防治资料, 分析在新的水情条件下疫情的动态与趋势。结果 结果 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 湖区全年水位受到
抑制, 汛期高水位下降, 春季水位低枯, 秋季退水提前, 枯水期水位下降快, 水位更低枯。三峡蓄水后, 鄱阳湖血吸虫病疫
区人群感染率、 耕牛感染率和钉螺密度分别下降了92.65%、 76.37%和94.21%, 血吸虫病流行水平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结 结
论 论 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 鄱阳湖水文情势呈现以低枯水位为特点的常态性改变, 并导致湖区洲滩的钉螺密度下降和血
吸虫病流行程度减轻。此期间防治力度的显著加强亦是疫情得以控制在较低水平并得到稳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的 了解长江下游洲滩湿地和钉螺分布情况, 探讨洲滩湿地钉螺控制对策。 方法 方法 现场调查长江润洲段主江
堤外洲滩湿地分布, 并按照我国湿地分级式分类系统进行湿地分类; 调查2004-2013年润洲段沿江洲滩湿地钉螺面积、 钉
螺密度及灭螺资料, 分析沿江洲滩湿地钉螺消长趋势。 结果 结果 长江下游润洲段洲滩属河流湿地, 除永久性水域外, 历史上
均有钉螺孳生。现有自然湿地1 303.0 hm2
, 人工湿地1 479.0 hm2
, 功能改变为非湿地1 059.0 hm2
; 2013年查出钉螺面积
181.40 hm2
, 均分布于自然湿地。2004-2013年共计开展药物灭螺和环境改造4 624.55 hm2
, 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下降率分
别为66.53%和77.66%。现有钉螺均分布于自然湿地。 结论 结论 人工湿地有助于钉螺控制, 沿江洲滩湿地钉螺控制必须重
视湿地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洲滩坡度与植被对感染性钉螺分布范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查明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洞庭湖洲滩的分布环境,着重分析洲滩的离岸距离、地面高程、坡度及优势植被种类等环境因素对感染螺分布的影响,为消除血吸虫病疫源地确定重点目标。方法在洞庭湖上游和下游共选择3类洲滩,分别在1987-1989年及2009年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钉螺与感染性钉螺分布调查,查螺段面从堤岸边最高有螺线往下一直查到最低有螺线止,同时用水准仪测定地面高程(吴淞零点),并记录植被种类。结果在3类洲滩钉螺孳生地中,有感染性螺分布的面积平均占35.5%。主要分布在大堤边和洲滩上部的坡岸地带。地势高、坡度陡的环境感染性钉螺较多;地势低、坡度小的平坦环境没有查到感染性钉螺。在芦苇地带也没有查获感染性钉螺,而在芦杂、柳林、莎草、藜蒿区均可有感染性钉螺出现。结论洞庭湖区的感染性钉螺有明显的沿堤岸分布趋向,其分布范围与汛期的水位、传染源(终宿主)的活动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长江中游湖南君山段江滩钉螺分布的变化,分析三峡工程运行后钉螺分布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4块江滩作为监测点,开展钉螺纵向监测,并收集三峡工程运行前后的水情、泥沙等资料信息。 结果 2003~2015年,江滩钉螺分布范围缩小了74.77%,面积减少了72.56%,活螺平均密度下降了97.20%,感染螺平均密度下降至0。 结论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游湖南君山段江滩钉螺分布范围、分布区域面积、活螺平均密度和感染螺平均密度均呈整体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三峡建坝前后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和有螺洲滩水淹天数的差异,探究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方法选取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钱粮湖)和有螺洲滩(君山公园)各1块,以20 m×20 m机械布点,对各检测点进行螺情调查,同时测量检测点的高程以及收集相应水文站的水位数据,计算各自水淹天数。结果钱粮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的历年水淹天数均多于君山公园有螺洲滩(P0.01);对于钱粮湖洲滩,钉螺自然消亡前与消亡后至建坝前水淹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亡前、消亡后至建坝前的水淹天数均多于建坝后(P10.05,P20.01);三峡建坝前,钱粮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水淹天数多于建坝后(P0.05),君山公园有螺洲滩水淹天数也多于建坝后(P0.01);君山公园洲滩钉螺密度同水淹天数未见明显的相关(rs=0.008,P0.05),所有有螺框检测点水淹天数的95%参考值范围为76~251 d。结论在东洞庭湖,水淹时间的长短和三峡大坝的建立运行可能不是钉螺自然消亡的直接原因,而后者有可能改变钉螺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探讨钉螺被人为迁移至南水北调山东受水区后其子代钉螺壳形变化特点。方法 方法 取微山湖区独山岛饲
养的钉螺, 以亲代钉螺107只为对照组, 同时测量子1代螺115只、 子2代螺107只, 收集螺体壳长 (L)、 壳宽 (W)、 壳口宽
(AW)、 壳口长 (AL)、 唇脊厚度 (LIT) 等数据, 并计数体螺旋纵肋数。结果 结果 子代钉螺LIT明显减少, 并随子代数增加呈递减
状态, 三代螺两两比较, LI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同时, 子代螺L和AL降低, W和AW增加, 壳口长与宽之积增加,
体螺旋纵肋数增加。结论 结论 微山湖子代钉螺的螺体变小、 螺壳变薄, 提示微山湖区非完全适宜钉螺孳生, 但是种群可以生
存多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国内钉螺食物引诱素的用途、开发利用现状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类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湖沼地区植被改变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湖沼地区植被自然状态的改变对钉螺分布的影响。方法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浦河沿岸的14块滩地中随机选择一块滩地,选取植被均- 50 mX50 m作为研究现场,分别设计矮草组、边界组、枯草组和对照组4组不同植被状态的研究区域,半个月后调查4组的钉螺密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分析比较4组数据间的差异,推断植被自然状态的改变引起钉螺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枯草组土壤湿度大,温度低,钉螺密度为0.1只10.1 m2;矮草组土壤温度高,湿度低,钉螺密度为32.1只10.1 m2;边界组钉螺密度增高(53.6只/O.l m2),但与对照组钉螺密度(48.2只10.1 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人为割倒滩地植被后,钉螺将由矮草组向边界组移动,导致钉螺分布发生变化;枯草组最不适宜钉螺生存。割草覆盖法可以作为提高药物灭螺效果的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掌握三峡工程运行后鄱阳湖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疫水接触特征, 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
据。方法 方法 选择鄱阳湖2个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村居民作为观察对象, 以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居民接触疫水情况。结果 结果
鄱阳湖区居民接触疫水比例及频率较高, 平均疫水接触率为69.77%, 98.96%的疫水接触行为发生在春、 夏、 秋3个季节。
成年男性以生产性接触疫水为主, 主要接触方式为捕鱼和游泳/玩耍; 成年女性以生活和生产性接触疫水并重, 主要接触方
式为洗衣和捕鱼; 学生以生活和娱乐性接触疫水为主, 主要接触方式为游泳/玩耍和洗手, 3类人群疫水接触率分别为
73.33%、 71.63%和61.87%。居民接触疫水频率>1次/周、 1次/周~1次/月和< 1次/月的构成比分别为62.61%、 23.74%和
13.66%。结论 结论 鄱阳湖区居民接触疫水主要时间段为春、 夏和秋季, 主要接触方式为捕鱼, 种田和打草等生产性接触疫水
已由过去的主要方式转变为现在的次要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