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评价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探讨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门诊或住院治疗可疑冠心病(CHD)患者146例,采用标准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应用2D-STI获取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S)、径向应变(RS)及圆周应变(CS)。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探讨2DSTI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轻度狭窄组LS、RS、CS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狭窄组较对照组、轻度狭窄组LS降低(P0.05),重度狭窄组较对照组LS、RS、CS均降低(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LS进行性减小。ROC曲线表明以LS为-17.8作为筛选中度狭窄组的截断值,其诊断灵敏度为57.7%、特异度59.6%,AUC=0.59;以LS为-16.8作为筛选重度狭窄组的截断值时诊断价值最佳,其诊断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83.3%,AUC=0.85。结论 CHD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损,且随狭窄程度增加而加重,尤其在重度狭窄组尤为显著。2D-STI可以定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左心室应变,为早期客观预测冠脉病变程度及评估CHD患者左心室功能提供了一个无创、准确、简便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分层应变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方法 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50例,根据SCA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重度狭窄亚组和轻度狭窄亚组)和对照组。获取各组节段心内膜下、中层、心外膜下心肌纵向应变(LSendo、LSmid、LSepi)及心肌圆周应变(CSendo、CSmid、CSepi),计算各节段心肌纵向应变跨壁梯度△LS和各节段心肌圆周应变跨壁梯度△C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无论有无冠状动脉狭窄,其相应供血左心室心肌节段LSendo、LSmid、LSepi和CSendo、CSmid、CSepi均呈梯度递减,3组间△L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狭窄亚组及轻度狭窄亚组△CS较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与对照组比较,重度狭窄亚组LSendo、LSmid、LSepi及轻度狭窄亚组LSmid、LSepi均显著减低(P<0.05),但轻度狭窄亚组与重度狭窄亚组间各纵向分层应变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重度狭窄亚组CSendo、CSmid、CSepi均显著降低(P均<0.05),轻度狭窄组CSendo显著降低(P<0.05);重度狭窄亚组与轻度狭窄亚组间各圆周分层应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2D-STI 心肌分层应变技术可准确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各层心肌纵向及圆周应变,冠心病患者重度狭窄冠状动脉供血节段心肌全层收缩功能均不同程度受损,其中以心内膜下心肌受损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各节段及整体收缩功能。方法50例超声心动图显示未见明显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但行冠脉造影(CAG)检查确诊CHD者为实验组,同时以30例高度怀疑冠心病(CHD),但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冠脉造影均未见异常者为对照组。利用3D-STI技术、M型Teichholz法和二维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3D-STI技术软件得出应变参数((左室收缩期峰值环向应变(LS)、左室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CS)、左室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RS)及左室收缩期峰值面积应变(AS))、左心室17节段的时间-应变曲线及显示左心室各节段应变的牛眼图;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三种方法得到的各参数与CAG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三种方法所得心功能参数(LVEDV、LVESV、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三种方法所得心功能参数(LVEDV、LVESV、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STI法所得实验组不同病变冠脉分支不同节段之间心功能参数(LS、CS、RS、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3D-STI各应变参数(GLS、GCS、GRS、G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表明GLS、GAS为诊断冠心病的最佳敏感指标。结论3D-STI能更好的评估冠心病节段病变及整体左室收缩功能,为临床在冠心病的及时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左室心肌各方向收缩功能的变化,探讨2D-STI技术对于早期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138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68例,未见冠状动脉狭窄)、A组(28例,冠状动脉狭窄率<50%)、B组(22例,冠状动脉狭窄率50%~75%)和C组(20例,冠状动脉狭窄率≥75%)。应用2D-STI测量左室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中各缺血心肌节段的纵向、圆周、径向收缩期应变峰值(BAS-ls、MID-ls、APE-ls、BAS-cs、MID-cs、APE-cs、BAS-rs、MID-rs、APE-rs),并比较各组上述参数的差异。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各参数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率≥75%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B组APE-ls较正常对照组减低,C组BAS-ls、MID-ls、APE-ls、MID-cs、APE-cs较对照组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各组各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各缺血心肌节段的收缩期纵向应变峰值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3),以截断值为-17.5%诊断重度狭窄冠心病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71.4%。结论 在无明显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冠心病患者中,缺血心肌节段的收缩功能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减低;应用2D-STI技术可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进一步推测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有望成为早期筛查冠心病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评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右心室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于我院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30例(病例组)和同期因胸闷来我院就诊且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患者36例(对照组),应用2D-STI技术获取右心室二维应变参数,包括右心室收缩期整体心肌纵向峰值应变(RVGLSmyo)、整体心内膜纵向峰值应变(RVGLSendo)、整体径向峰值应变(RVGRS),以及右心室游离壁和室间隔各节段(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RS)及应变率(RSR)、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LS)及应变率(LSR),比较病例组PCI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对照组上述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治疗前RVGLSmyo、RVGLSendo、RVGRS、右心室游离壁各节段RS、LS及RSR,室间隔各节段RS、室间隔中间段和心尖段LS及RSR、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和中间段LSR、室间隔基底段LSR均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治疗后1个月RVGLSmyo、RVGL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检测心肌跨壁纵向应变率(LSR)参数来评价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1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超STI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心肌节段分为4组:正常心肌组、轻度狭窄心肌组、中度狭窄心肌组、重度狭窄心肌组。测量心内膜下(subendocardial,endo)心肌收缩期纵向应变率(LSRs-endo)、舒张早期纵向应变率(LSRe-endo)和舒张晚期纵向应变率(LSRa-endo)及心外膜下(subepicardial,epi)心肌纵向应变率(LSRs-epi、LSRe-epi、LSRa-epi),分别计算跨壁应变率LSRs-mural、LSRe-rnural及LSRa-mural。4组间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1)正常心肌组与轻度狭窄心肌组各参数无明显差异;(2)中度狭窄心肌组、重度狭窄心肌组LSRs-endo、LSRs-epi、LSRe-endo、LSRe-epi及LSRa-endo与正常心肌组比均减低(户〈0.001);重度狭窄心肌组LSRa—epi与正常心肌组比减低(P〈0.01)。(3)中度狭窄心肌组LSRe-mur~与正常心肌组比减低(P〈0.05)。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50%时心肌功能已损伤,二维跨壁纵向应变率能够早期检测心肌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基于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STI)技术的自动功能成像(AFI)纵向应变预测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严重狭窄的价值。方法 将92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2组,A组(LAD狭窄<70%)49例,B组(LAD狭窄≥70%)43例。采集心尖左心室长轴、心尖四腔和心尖两腔心切面二维灰阶动态图像。采用AFI软件自动测量左心室18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LS)、左心室收缩期整体纵向应变(GLS)及左前降支支配区域纵向应变(TLS)。比较2组间各常规超声参数和二维纵向应变参数差异,绘制各参数预测LAD严重狭窄的ROC曲线。结果 2组常规超声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GLS及TLS均明显低于A组(P均<0.001),TLS和GLS预测LAD严重狭窄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分别为0.715和0.705,TLS和GLS预测LAD严重狭窄的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9.58%、63.3%、67.4%和-20.85%、74.4%、61.2%。结论 基于2D-STI技术的AFI测量心肌纵向应变参数可用于预测可疑冠心病患者LAD严重狭窄,GLS较TLS敏感度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评价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早期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 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成功实施起搏器植入的患者42例。根据起搏器植入部位不同,将其分为LBBP患者20例,右心室流出道起搏(RVOP)患者22例。患者均于术后2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2D-STI技术分析和获取2组患者的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左心室17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SDt-17),以及各水平纵向应变(LS)及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SDt)。比较2组的超声心动图及2D-STI 参数,并分析SDt-17与GLS的相关性。 结果与RVOP组相比,LBBP组SDt-17、基底段SDt及中间段SDt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3、0.046)。心尖段SDt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GLS、基底段LS、中间段LS、心尖段LS在LBBP组与RVOP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LBBP组左心室SDt-17与GLS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42(P=0.014);RVOP组左心室SDt-17与GLS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40(P=0.009)。 结论运用2D-STI技术能够客观、精确地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及同步性。LBBP在术后早期即会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韩若凌  陈伟  纪晓惠  孙红侠  刘明瑜 《临床荟萃》2011,26(17):1476-1479,F0002
目的研究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冠心病(CAD)患者38例为CAD组;正常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在QTVI模式下取心尖四腔观、心尖两腔观和心尖长轴观。获取CAD组及正常对照组左心室各壁中段共6个心肌节段QTVI的速度-时间曲线图,测量速度指标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及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时间指标等容收缩时间(ICT)、等容舒张时间(IRT)、S峰达峰时间(Ts)及E峰达峰时间(Te)。结果 CAD组CAG所示冠状动脉狭窄对应各壁中段Vs、Ve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CAD组冠状动脉狭窄对应室壁中段的IRT、ICT、Ts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0.05或〈0.01)。左心室缺血或梗死节段Vs、Ve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均呈负相关(P〈0.05或〈0.01)。左心室缺血或梗死节段ICT、IRT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应用无创且实时的QTVI技术,通过左心室局部心肌运动速度及时间指标推测其供血冠状动脉是否狭窄,为需要进一步行CAG的患者起到了初筛作用,提高了CAG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28排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9月在德州市陵城区人民医院先后行128排CTCA及CAG检查的86例壁冠状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CTCA及CAG对壁冠状动脉的检出情况,比较CTCA检查中不同狭窄程度壁冠状动脉长度及埋藏深度,分析CTCA检查中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长度及埋藏深度的相关性。结果:86例壁冠状动脉患者中,CTCA检查得到壁冠状动脉79例(91.86%),CAG检查得到65例(75.58%),CTCA检出率高于C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CA及CAG检查显示壁冠状动脉主要位于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CTCA观察壁冠脉长度4.38~9.92 mm,平均(6.85±1.17)mm;狭窄程度35.63%~72.65%,平均(46.52±3.83)%;埋藏深度2.13~6.17 mm,平均(3.39±0.52)mm。CAG观察壁冠脉长度3.65~8.46 mm,平均(5.31±0.71)mm;狭窄程度36.42%~77....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心肌长轴应变,以此评价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66例疑似心绞痛患者行常规超声心动图,采集心尖四腔观、长轴观及二腔观图像,并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室17节段心肌长轴应变。于超声心动图检查24 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结合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CTA结果将冠状动脉灌注区域心肌节段分为3组:A组为灌注区域无血管狭窄节段(612个节段);B组为灌注区域血管狭窄〈50%节段(193个节段);C组为灌注区域血管狭窄〉50%节段(317个节段)。结果:A组长轴应变收缩期峰值(peak systolic longitudinal strain,LSp)为(-21.38±4.70)%,高于B组和C组[(-17.15±6.49)%和(-13.07±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LSp的ROC曲线下面积0.80(95%可信区间:0.771~0.831,P〈0.01),以LSp=-16.69%为截断点,判断灌注区域血管狭窄程度〉50%的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75.9%。A组、B组和C组收缩早期心肌出现矛盾运动的发生率升高,分别为12.91%(79/612)、29.53%(57/193)及68.77%(218/317);且对应应变值增大,分别为(0.34±0.64)%、(0.70±1.30)%和(0.83±1.12)%(P〈0.01)。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能够评价心肌主动收缩能力,可用于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量化评价,其与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2009年6月—2010年3月因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23例,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心病诊断并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行左室造影前记录左室压力曲线,自动分析计算出左室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LVEDP)和左室压力下降时间常数(thetime constant of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decay,tau);行超声心动检查获取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患者分为无病变组(n=43)、单支病变组(n=76)、2支病变组(n=62)、3支病变组(n=42)。对比分析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关系。结果:左室室壁厚度、左室质量指数、LVEF、LVEDP和tau值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3支病变组患者的LVEDP较单支病变组显著升高(P=0.004)。结论: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和收缩功能受损,左室收缩舒张功能随冠脉病变程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对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不同程度狭窄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与收缩功能的研究。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LAD狭窄患者90例,据狭窄程度分成:Ⅰ组47例,狭窄率50%-75%;Ⅱ组43例,狭窄率76%。95%。正常对照组35例,LAD无狭窄。所有患者行RT-3DE检查,获得同步性参数指标:左室16节段、12节段、6节段达到最小收缩容积的时间标准差(Tmsv16-SD、Tmsv12-SD、Tmsv6-SD)、最大时间差值(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及各自径心动周期的校正值(Tmsv16-SD%、Tmsv12-SD%、Tmsv6-SD%及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和左室节段收缩功能参数:节段性舒张末期容积(rEDv)、收缩末期容积(rEsV)、射血分数(rEF),比较三组间上述参数。结果Ⅱ组患者Tmsv16-SD%、Tmsv12-SD%、Tmsv6-SD%及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与对照组、Ⅰ组比较,均显著延迟,LAD供应节段rEDV、rESV均增大,rEF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组患者各参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T-3DE能定量评价LAD狭窄76%~95%患者左室收缩的非同步性及缺血节段局部收缩功能的减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组织追踪成像(tissue tracking imaging,TTI)评价冠状动脉(冠脉)疾病患者心肌收缩期后收缩(post-systolic shortening,PSS)的特征。方法:选取54例因胸痛住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术前3 d接受TTI检查,并根据其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28例)和冠脉狭窄组(26例)。PSS指标包括收缩期后位移(postsystolic displacement,Dpss)、收缩期后位移指数(post systolic displacement index,PSI)及PSS检出率。结果 :对照组和冠脉狭窄组患者的PSS检出率分别为19.5%和32.5%(P<0.05),冠脉狭窄组的Dpss和PSI平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23为截点值,即24个节段中有≥6个节段检出PSS时,TTI预测冠脉狭窄的灵敏度为73.1%,特异度为71.4%。结论:TTI检查对于冠脉狭窄患者的PSS检出率较高,且PSS波峰较高大。TTI检查能显示PSS的特征,帮助诊断冠脉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对肺动脉高压(PH)患者右室长轴收缩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5例PH患者(PH组)和3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使用2D-STI对其行心尖四腔心切面探查,获取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长轴6节段的收缩期峰值应变(PSS)及收缩期峰值应变达峰时间(PSST)。结果 PH组右室游离壁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室间隔中间段、心尖段PSS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室间隔基底段的P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H组右室长轴PSST为(73.22±37.64)ms,较对照组(38.13±17.12)ms延长(P0.05)。结论 2D-STI技术可准确评估右室整体及节段收缩功能及同步性,是评价右室功能简便、快捷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128层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狭窄,特别是细小分支狭窄的临床诊断价值和准确度。方法以传统X线冠状动脉造影(CAG)为金标准,与同期2~7d内行64排128层螺旋CT的图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本研究中CT图像能够满足冠状动脉管腔评价的节段占96.50%,CT图像满足诊断要求的节段中,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共发现中度和中度以上狭窄120节段,其中重度狭窄34节段。本组病例中以CAG作为金指标,显示重度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9.8%和96.6%,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8%和96.5%。结论对于达到扫描评价条件的冠脉图像,128层螺旋CT可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一种无创筛选方法;能较可靠地排除临床表现不明确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评价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的近端准确度非常高。  相似文献   

17.
二维应变成像对冠心病患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肌应变特点.方法 43例冠心病患者及35例正常人,分别获取左室短轴观二尖瓣环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及心尖四腔观、二腔观,左室长轴观的高帧频图像,应用二维应变软件测量各个节段的二维应变值.结果 狭窄<75%冠状动脉(冠脉)供血节段共96个,狭窄≥75%冠脉供血节段共147个.①狭窄≥75%冠脉供血节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短轴(二尖瓣环、乳头肌及心尖水平)的绝大部分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以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16.1%为截点值,预测冠脉狭窄≥75%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8.7%和76.4%.③狭窄<75%冠脉供血节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冠脉出现严重狭窄时,虽然二维超声心动图上无明显室壁运动异常,但反映心内膜下心肌功能的纵向应变已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早期检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左心室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收集46例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组)和33例可疑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对照组),经胸采集左心室全容积三维动态图像,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左心室舒张末期质量(LVEDMass)、左心室收缩末期质量(LVESMas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整体长轴应变(GPSL),获得左心室17个心肌节段的节段性面积应变值(AS)及整体面积应变均值(GAS);比较两组间及缺血和非缺血心肌节段上述指标差异,对GAS和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剔除图像不清晰病例,最终冠状动脉狭窄组41例,对照组30例.冠状动脉狭窄组GPSL和GAS均低于对照组 (P均<0.05).冠状动脉狭窄组缺血心肌节段AS较非缺血心肌节段和对照组心肌节段均明显减低(P均<0.01),冠状动脉狭窄组非缺血心肌节段和对照组心肌节段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S与LVEF呈负相关(r=-0.720,P<0.01).结论 3D-STI可通过测量不同心肌节段面积应变早期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颈总动脉管壁形变特征。方法选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和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各30例。采集并存储颈总动脉长轴及短轴二维动态灰阶图像。应用VVI技术分析2组受检者颈总动脉管壁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S)、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LSR)及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CS)、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CSR)。将颈总动脉长轴后壁3个感兴趣点LSR的平均值定为平均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mLSR);将颈总动脉短轴管壁6个节段CSR的平均值定为平均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mCSR)。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患者的mLSR、mCSR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受检者颈总动脉短轴管壁各节段(分别为:前壁、前外侧壁、后外侧壁、后壁、前内侧壁、后内侧壁,下同)CS分别为(8.77±1.58)%、(8.76±1.46)%、(8.80±1.40)%、(8.43±1.41)%、(8.56±1.39)%、(8.54±1.3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患者颈总动脉短轴相应管壁节段CS分别为(4.68±1.02)%、(5.23±1.13)%、(4.79±0.99)%、(5.14±1.01)%、(5.08±1.00)%、(4.99±1.03)%,2组受检者颈总动脉短轴管壁相应节段C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68、5.23、7.54、6.53、6.38、8.54,P均<0.01)。健康对照组受检者颈总动脉短轴管壁各节段CSR分别为(0.55±0.11)s-1、(0.54±0.11)s-1、(0.53±0.10)s-1、(0.46±0.08)s-1、(0.49±0.09)s-1、(0.51±0.13)s-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患者颈总动脉短相应管壁节段CSR分别为(0.33±0.14)s-1、(0.32±0.11)s-1、(0.31±0.10)s-1、(0.29±0.09)s-1、(0.29±0.07)s-1、(0.30±0.08)s-1,2组受检者颈总动脉短轴管壁相应节段CSR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8.03、8.26、8.31、9.23、10.11、7.58,P均<0.01)。健康对照组受检者颈总动脉后壁3个感兴趣点(近心点、中点、远心点,下同)LSR分别为(0.48±0.11)s-1、(0.51±0.09)s-1、(0.53±0.13)s-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患者颈总动脉后壁相应各点LSR分别为(0.24±0.07)s-1、(0.21±0.09)s-1、(0.23±0.10)s-1,2组受检者颈总动脉后壁相应各点LS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12、13.69、15.33,P均<0.01);健康对照组受检者颈总动脉后壁各感兴趣点LS分别为(4.82±1.19)%、(4.68±1.54)%、(4.76±1.3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患者颈总动脉后壁相应各感兴趣点LS分别为(4.36±1.79)%、(4.23±1.43)%、(4.48±1.55)%,2组受检者颈总动脉后壁相应各感兴趣点L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3、2.25、3.11,P均>0.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患者mCSR及mLSR与颈总动脉IMT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4和-0.853(P<0.0001)。结论 VVI技术可以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颈总动脉管壁形变特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颈总动脉管壁形变能力减弱,其减弱的程度与颈总动脉IMT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