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的等容收缩期加速度指标在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方面的应用.方法:43例患者分别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和术后72 h内行超声检查,进行常规超声参数LVEDd、LVESd、LVEDV、LVESV及LVEF及左室心肌16节段圆周与径向STI参数等容收缩期加速度的测定.结果:左室射血分数术后明显提高((49±19)% vs (52±18)%,P<0.O5),左室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左室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等心肌梗死节段术后圆周等容收缩期加速度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左室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左室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等心肌梗死节段术后径向等容收缩期加速度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PCI术后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恢复,表现在圆周、径向的缺血节段等容收缩期加速度增加.二维STI技术定量评价心肌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为评价左室收缩功能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评价左室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运重建术前后左室心肌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特征.方法 正常对照组30例,拟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的AMI患者48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经胸采集连续3个心动周期心尖水平和心底水平短轴图像,运用Echo 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左室节段扭转定义为心尖平面与心底平面对应节段旋转角度差值;左室整体扭转定义为心尖平面6个节段旋转角度均值和心底平面6个节段旋转角度均值之差.计算并记录心肌整体和节段扭转运动角度峰值(Peak-Tw)、扭转达峰时间、6节段扭转达峰时间标准差(Tw-SD)和任意两节段间最大扭转达峰时间差值(Tw-diff).结果 ①成功随访并获取清晰图像的AMI患者20例.②AMI术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eak-Tw明显减小(P<0.001),其中以前壁、前问壁减小最明显(P<0.001),扭转非同步性指标Tw-SD、Tw-diff增加(P<0.001).③AMI行冠脉血运重建术后1月,心脏几何构型和心功能参数明显改善;Peak-Tw增大(P<0.001)趋于稳定;Tw-diff下降(P<0.001).左室整体Peak-Tw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5);与左室舒张末内径呈显著负相关(r=-0.63,P<0.05).结论 AMI患者左室扭转减弱、扭转非同步化,冠脉血运重建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STI技术为临床评价冠心病患者手术前后整体和局部心肌扭转运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内外膜圆周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肌内外膜圆周应变(CS)变化规律。方法:对24例正常人和2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其心肌内膜和外膜的最大CS。结果:正常组内膜最大CS明显大于外膜最大CS(P<0.01),内膜CS在前壁心肌梗死相应各节段相对于正常组均减低(P<0.01),而外膜CS仅部分节段减低(P<0.05),将心肌梗死组按肌钙蛋白I(TNI)水平分成两组,TNI>1ng/ml组其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平均外膜CS较TNI<1ng/ml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内膜CS是较早发现心肌缺血的一个敏感指标,外膜CS是了解心肌梗死是否是透壁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左室收缩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左室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S)和应变率(Sr),探讨其评价SLE患者左室纵向收缩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SLE患者(SLE组)和32例正常人(对照组),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心尖四腔、两腔和心尖长轴二维超声切面,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在以上切面分别测量总体和各节段纵向收缩期峰值S和Sr。结果:SLE组Tei指数大于对照组(P〈0.001);SLE组左室总体和各节段心肌纵向收缩期峰值S和sr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SLE左室纵向总体及局部收缩功能减低,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可早期评价SLE患者左室纵向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显像(STI)评价兔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早期左室节段旋转角度,探讨该方法对左室节段功能评估的敏感性。方法:健康新西兰兔46只,开胸行左冠状动脉前支结扎术建立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模型,在术前及术后10 min两次采集胸骨旁左室长轴、心尖四腔及两腔切面、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心尖水平切面动态二维图像;测量常规参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STI技术分析左室三水平共18个节段的旋转角度。结果:①LVEDD、LVESD、LVFS、LVEDV、LVESV、LVEF术后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左室二尖瓣水平术前下壁及后间隔旋转角度最大,前壁及侧壁旋转角度最小,术后各节段间旋转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水平及乳头肌水平术前及术后各节段间旋转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左室二尖瓣水平前间隔、后间隔、下壁及后壁的旋转角度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前壁及侧壁旋转角度术后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心尖水平及乳头肌水平各节段旋转角度术后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早期用STI评价左室节段旋转角度可以敏感的反映左室节段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评价尿毒症患者左心室旋转和扭转运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探讨尿毒症患者左心室心肌旋转与扭转运动特征,并评价扭转角度峰值与其他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 尿毒症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各29例,经胸采集并存贮3个心动周期标准左室基底部及心尖部短轴二维图像,运用Echo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测定各个切面各节段及整体心肌旋转角度,并计算左室整体的扭转角度.左室扭转角度定义为左室心尖部旋转值与心底部旋转值的净差值.结果 尿毒症组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0.08±2.48)°对(14.78±1.92)°,P<0.001],且以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减低为主[(5.67±1.97)°对(9.38±2.39)°,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心底部顺时针旋转角度减低[(-5.21±1.89)°对(-6.05±1.6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尿毒症组心尖部各个节段旋转角度均显著减低,心底部仅下壁、后壁旋转角度显著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左室整体扭转角度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射血分数间均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549,-0.673,0.645.均P<0.05).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显示尿毒症患者左室壁多节段心肌旋转角度及整体心肌的扭转角度较正常人有明显改变,该技术为评价尿毒症患者左心室局部与整体收缩功能改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左室下壁、正后壁、侧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整体和节段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RT-3DE对23例下壁、正后壁、侧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41例正常人进行检查,软件分析得出左室整体和17节段的容积-时间曲线,比较正常组与心肌梗死组的整体和各节段舒张末期容积(EDV、rEDV)、收缩末期容积(ESV、rESV)、射血分数(EF、rEF)及节段-整体射血分数(rgEF)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下壁、正后壁、侧壁急性心肌梗死组的整体心功能及梗死节段的心功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梗死节段中部分节段的心功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离梗死节段的大部分节段的心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3DE可以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整体和节段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心肌收缩期旋转运动。方法 将42例MM(LVEF ≥ 50%)分为室壁厚度正常组(n=14)及室壁增厚组(n=28),以3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参数测定及二维斑点追踪成像分析。结果 在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室壁厚度正常组和室壁增厚组心内膜下心肌、心肌整体旋转角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均<0.05)。在心尖水平,室壁增厚组心内膜下心肌、心肌整体旋转角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均<0.05),室壁厚度正常组心内膜下心肌、心肌整体旋转角度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变组左心室扭转角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均<0.05),3组间左心室心外膜下旋转角度在二尖瓣水平及心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常规心脏超声出现特征性改变之前,左心室心肌旋转功能已受损,且以心内膜下心肌为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探讨正常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左心室各节段室壁扭转运动特征.方法 将117名3天~15岁健康受试者按年龄分为5组:婴幼儿组(3天~2岁),学龄前期组(3~5岁),学龄期组(6~9岁),青春前期组(10~12岁),青春期组(13~15岁).取胸骨旁左心室心尖和心底短轴切面对左心室扭转进行测量,分析各节段室壁旋转角度及心尖水平、心底水平的旋转角度,计算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Ptw),比较各组参数的差异. 结果①正常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左心室扭转运动主要表现为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和心尖部逆时针旋转.②在同一年龄组,心底水平各节段室壁旋转角度从前壁逐渐递增(前壁<前间隔<侧壁<后间隔<后壁<下壁)(P<0.05), 不同年龄组心底水平各节段间室壁旋转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心尖水平各节段室壁旋转角度随年龄增加而变化,在青春期达到最高(P<0.05),而相同年龄组心尖水平各节段旋转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同一节段室壁心尖水平与心底水平旋转角度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以心尖水平的旋转为主,到青春期心尖水平与相应节段的心底水平室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心底水平左心室旋转角度随年龄增加而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尖水平左心室旋转角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加(P<0.05);左心室整体扭转则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青春前期及青春期达到最大(P<0.05).⑥不同性别儿童的旋转及扭转各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出生后至青春期随着心脏的发育,左心室心肌各节段室壁心尖水平旋转和整体扭转随年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定量分析左室短轴收缩功能,评价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检出胸部放疗后对心脏早期损伤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接受胸部放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按照放疗进程分为3组:A组:放疗前(对照组);B组:放疗时间2.5~3周、照射剂量26~30Gy;C组:放疗时间5~6周、照射剂量50~60Gy。测量左心室基底段、中段短轴方向峰值径向应变(RS)及圆周应变(CS)。结果:①C组前壁、前间隔和后壁各节段的RS和CS较A组明显减低(P<0.01);C组前壁、前间隔和后壁各节段的RS和CS较B组减低(P<0.05);B组前壁、前间隔和后壁各节段的RS和CS与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下壁、侧壁和后间隔各节段的RS和CS在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研究表明胸部放疗达到一定时间和剂量时,被照心肌组织的RS和CS均比放疗前明显减低,说明已出现心脏局部的收缩功能受损。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评价胸部放疗后的早期心脏损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左室心肌运动的同步性.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分别于PCI术前、术后5d及术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并存储心尖3个长轴切面和左室系列短轴切面图像.测量收缩期及舒张早期纵向应变率的达峰时间(TS-SRL,TE-SRL)及径向应变率的达峰时间(TS-SRR,TE-SRR),计算各节段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应变率达峰时间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和标准差,比较PCI前、后各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术前及术后5d比较,术后1个月纵向应变率收缩期达峰时间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TSL-diff)和标准差(TSL-SD)及纵向应变率舒张早期达峰时间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TEL-diff)和标准差(TEL-SD)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径向应变率收缩期达峰时间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TSR-diff)和标准差(TSR-SD)及径向应变率舒张早期达峰时间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TER-diff)和标准差(TER-SD)亦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脏不同步性指数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良好的负相关性.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着左室收缩和舒张同步性的异常,STI技术对评价左心室同步性和介入治疗后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左室几何构形正常的1~2级高血压患者心室扭转运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0例正常人和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于胸骨旁心尖水平和心底水平上,经胸采集并存贮3个心动周期左室短轴二维图像,运用Echo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计算并记录心肌扭转运动角度、等容解旋比例、解旋率、解旋减半时间、左室旋转速度峰值、扭转速度达峰时间、解旋速度峰值、标化解旋速度峰值、解旋速度达峰时间.对不同研究对象问心率差异进行时间校标.结果 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的心尖水平、心底水平旋转均在收缩期末达峰值,左室扭转角度在收缩末(97±10)%达峰值.高血压组的左室扭转峰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01).正常组左室解旋主要发生于等容舒张期(≈31%),与正常组相比较,高血压组解旋率下降(P<0.05),等容解旋比例减小(P<0.001),解旋减半时间延长(P<0.05),解旋速度达峰时间延长(P<0.05).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以准确测量心室扭转角度,从心肌解剖力学角度早期识别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心脏移植患者左心室收缩及扭转功能的价值.方法 应用GE Vivid 7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及M3S探头,对9例心脏移植患者和10例正常人采集标准心尖四腔观、心尖二腔观、心尖长轴观以及二尖瓣水平短轴观、乳头肌水平短轴观、心尖水平短轴观图像,应用EchoPAC多参数工作站分析各节段心肌应变、位移及扭转角度.结果 9例心脏移植患者在未出现急性或慢性排异反应时,其整体收缩功能正常,但部分节段心肌收缩功能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节段的扭转角度较正常对照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能够无创、简单而迅速地评价心脏移植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扭转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在评价法洛四联症(TOF)患者左室整体纵向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正常对照组38例;TOF患者38例,并按照年龄将其分为儿童组和成人组.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量左室整体纵向收缩峰值应变(GLS)、收缩峰值应变率(GLSR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GLSRe)及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GLSRa).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分析上述指标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TOF患者左室GLS、GLSR、和GLSRe显著减低,GLSRa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与儿童组TOF患者比较,成人组TOF患者左室GLSRs、GLSRe和GLSRa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人与儿童TOF患者之间左室GL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LVEF与左室GLS、GLSRs和GLSRe相关,r值分别为0.751、0.714和0.468.三尖瓣环收缩期最大位移和收缩期峰值速度均与左室GLS弱相关,r值分别为-0.321和-0.317.结论 法洛四联症患者的左室整体纵向功能减低,且以成人TOF患者减低更加显著.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可准确、客观地评价左室整体纵向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心衰患者的左心室旋转、扭转运动及Tei指数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为临床检测慢性心衰患者心肌运动力学特征及左心室功能提供可靠的指标。方法选取慢性心衰患者79例(心功能Ⅱ级32例,心功能Ⅲ级26例,心功能Ⅳ级21例),健康对照者28名。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心尖四腔心切面二尖瓣环组织多普勒频谱、左心室心底水平和心尖水平二维图像,测量并计算慢性心衰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短轴切面各节段室壁旋转角度、Tei指数,分析上述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性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Tei指数在健康对照组、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分别为0.33±0.19、0.37±0.18、0.46±0.31、0.49±0.33,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31,P〈0.01),且Tei指数随心功能降低,逐渐增大。(2)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在健康对照组、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分别为(12.89±2.65)、(12.29±1.94)、(12.38±2.13)、(8.46±2.90)度,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99,P〈0.01),心功能Ⅳ级组与健康对照组、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43、5.71、4.17,P均〈0.05)。(3)健康对照组及心功能Ⅱ-Ⅳ级组受检者左心室心底水平各节段室壁的旋转角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51、9.47、7.41、10.27、9.42、11.34,P均〈0.01)。心底水平各节段室壁的旋转角度与Tei指数呈正相关(r=0.327、0.277、0.266、0.321、0.306、0.325,P均〈0.01),且前壁相关性最好。(4)4组受检者左心室心尖水平各节段室壁的旋转角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17、3.49、3.46、3.50、3.48、2.81,P均〈0.01)。心尖水平各节段室壁的旋转角度与Tei指数呈负相关(r=-0.362、-0.278、-0.251、-0.279、-0.290、-0.288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血栓抽吸并PC1术后及单纯PCI术后左室整体和节段收缩功能的改变.方法:将纳入的55例实施PCI术的AMI患者根据是否于术前采用血栓抽吸分为血栓抽吸+PCI组和单纯PCI组,运用RT-3DE检查两组患者,比较其术后7天及6月时两组患者整体和节段舒张末期容积(EDV 、rEDV)、整体和节段收缩末期容积(ESV、rESV)、整体和节段射血分数(EF、rEF).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发生率及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TR).结果:血栓抽吸并PCI术组中TIMI 3级、STR≥50%的患者比率较单纯PCI组高(P<0.05),血栓抽吸并PCI术组6月时EDV、ESV及rEDV、rESV较单纯PCI组减低,EF、rEF提高(P<0.05).另外术后6月时两组患者的△EDV、△EF与术后STR呈正相关.结论:AMI患者血栓抽吸合并PCI术较单纯PCI术更能够提高左室整体及节段心收缩恢复.RT-3DE可准确定量评价AMI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同时AMI患者中远期△rEDV、△rEF与术后STR可以更好预测介入治疗术后微循环灌注程度及其中远期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17.
心室短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心肌梗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采用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对心肌梗死心室短轴节段不同形式的运动进行评价。方法 分离结扎32只新西兰白兔冠状动脉前降支第一对角支造成前间隔及前壁心尖段心肌梗死,于梗死前正常状态及梗死后2周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STI技术分析左室短轴基底段及心尖段心室节段径向应变(RS)、圆周方向应变(CS)以及局部心肌旋转(Rot)。根据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EF)下降的程度,将实验动物分为EF显著下降组及EF轻微下降组,分析RS、CS及Rot变化。结果心肌梗死后梗死段RS、CS以及Rot均下降;EF轻微下降组梗死段RS及Rot较正常时减低。结论STI能够评价左室短轴各个方向运动,心肌梗死后梗死段短轴各方向应变减低;整体EF无明显变化时,STI部分指标仍能敏感地检测出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急件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扭转及解旋运动的变化.方法 38例AMI患者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两组:LVEF正常组(LVEF≥45%,21例)和LVEF减低组(LVEF<45%,17例).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取左室心尖和心底短轴二维图像,应用Echo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计算左室扭转角度峰值(Ptw)、收缩末期扭转角度(AVCtw)、等容舒张末期扭转角度(MVOtw)、解旋率(UntwR)、扭转速度峰值(PTV)、扭转速度达峰时间(TPTV)、解旋速度峰值(PUV)和解旋速度达峰时间(TPUV).结果 与对照组及LVEF正常组相比,LVEF减低组Ptw、AVCtw、MVOtw、UntwR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PUV、PTV及TP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ntwR与LVEF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有相关性.结论 STI技术可准确评价前壁AMI患者左室扭转及解旋.AMI患者LVEF减低组左室扭转角度及UntwR明显减低;左室扭转及解旋影响左窒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显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后左心室扭转变化,揭示心室激动顺序异常时左室心肌扭转的变化.方法 选择11例右室心尖(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患者,11例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搏患者及13例正常志愿者,应用STI技术对其胸骨旁左室心尖和基底段短轴的二维图像分析左室心肌的旋转.结果 ①起搏组的扭转曲线普遍较正常对照组降低、顿挫,RVA起搏组(12.57°±4.19°)、RVOT起搏组(12.43°±5.46°)的扭转角度峰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18.98°±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两起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扭转角度达峰时问在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尖段扭转角度在正常对照组、RVA起搏组及RVOT起搏组中呈现递减趋势,但仅RVOT起搏组与正常对照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0°±4.27°对12.70°±6.82°,P=0.0364).③基底段扭转角度达峰时间标准差(Tp-SD)比较,RVOT起搏组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14.1%对4.87%,P=0.0298);而整体Tp-SD比较,RVA起搏组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7.6±6.5)%对2.26(1.62~3.51)%,P=0.0423].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起搏组的扭转速度曲线较杂乱无序,但三组间两两比较扭转速度峰值、解旋速度峰值、扭转速度达峰时间、解旋速度达峰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起搏器植入后心肌节段扭转同步性降低,左室整体扭转受到抑制,可能影响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STI)定量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左室心肌旋转及扭转运动,探讨甲亢患者左室心肌局部收缩功能.方法 选取首次行131I治疗且治疗后6月复查治愈及好转的甲亢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病程将其分为两组,A组:病程<6月,28例;B组:病程>6月,3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人30例为对照组.采用STI得出A、B两组治疗前后心底及心尖水平的心内、外膜下心肌旋转及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分析其与心脏结构功能参数、心率、血压及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结果 ①A、B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左室结构及功能参数(LVDd、LVDs、IVSd、PWd、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尖水平心内、外膜下心肌旋转角度峰值(EN PAR、EP-PAR)治疗前A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B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A组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B组仅EP-PAR较治疗前改善(P<0.05),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左室整体心肌扭转角度峰值(EN-Ptor,EP-Ptor)治疗前A组高于对照组(P<0.05),B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A组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B组仅EP Ptor较治疗前改善(P<0.05),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左室心尖水平心肌旋转及左室扭转角度峰值与收缩压、心率及E波峰值、A波峰值、左室流出道速度不同程度相关(P <0.01或P<0.05),与FT3、FT4、TSH无相关性(P>0.05).结论 甲亢患者早期心肌收缩功能增强,随病程延长减低.尚未出现心脏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甲亢患者心肌局部收缩功能已有改变,病程短者治疗后可恢复,病程长者不能完全恢复.甲亢患者心肌运动的改变与血流动力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