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菌血症老年患者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检测的意义,为制定该类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的80例ICU菌血症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预后将其分为存活组52例和死亡组28例,对患者入院时、血培养首次呈阳性时的外周血PLT及部分活化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入院时比较,患者在血培养首次呈阳性时的PLT显著下降,而APTT、PT和FIB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46、7.112、6.034、5.367,P0.05);不同病原菌感染患者PLT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患者的PLT计数显著低于存活组而APTT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15、8.67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死亡与年龄、PLT和APTT水平具有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菌血症老年患者表现为PLT的损耗和凝血功能的下降,PLT计数及APTT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相关,检测PLT计数和凝血功能指标可用于辅助该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前贮存式自体采血(PABD)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定期产检并分娩,同时符合PABD适应证的孕妇404例,其中进行自体采血者为研究组共203例,未进行自体采血者为对照组共201例,比较2组孕妇产后24 h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Apgar评分、产后24 h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情况;同时分析研究组采血前及采血后7 d,Hb、HCT、PLT、PT、APTT及FIB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孕妇的年龄,孕龄,产前Hb、PLT、HCT、PT、APTT及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妊娠结局及各项血液指标比较显示,2组产后24 h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分钟Apgar评分、5分钟Apgar评分及Hb、PLT、HCT、PT、APTT、FIB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采血后7 d的Hb、HCT、PLT、PT、APTT及FIB与采血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PABD对孕妇妊娠结局无不良影响,在产妇需要时能及时提供经济、有效的自体血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凝血功能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其中血小板(platelets,PLT)计数(50-99)×109/L孕妇50例,〈50×109/L孕妇16例)(实验组)和同期112例健康孕妇(对照组),分别进行TEG、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检测,并分析其与PLT值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反应时间(R值)、凝血时间(K值)、PT值及APTT值均升高,而α角、最大振幅(MA值)与凝血综合指数(CI值)均降低(P〈0.05);与PLT(50-99)×109/L亚组相比,PLT〈50×109/L亚组K值升高,MA值及CI值均降低(P〈0.05);K值、MA值及CI值均与PLT值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3、0.51、0.40,P均〈0.05),其他检测指标与PLT值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TEG可作为监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凝血功能状态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苯中毒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规律。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收治的慢性苯中毒患者63例为观察组,同期接受健康检查的健康人员63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苯中毒观察组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M(P25,P75)分别为[3.27(3.11,4.07)]×109/L、[3.91(3.57,4.30)]×1012/L、[112.00(103.00,126.00)]g/L、[182.00(143.00,228.00)]×109/L,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PT、APTT分别为[11.45(11.00,12.10)] s、[27.25(24.78,30.90)] s,对照组分别为[11.60(11.10,12.10)]s、[27.90(24.90,30.20)] s,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T、FIB分别为[17.40(16.30,18.30)]s、[1.97(1.67,2.17)]g/L,对照组分别为[17.00(15.90,18.00)]s、[2.21(2.09,2.51)]g/L,观察组TT结果高于对照组,FIB结果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慢性苯中毒患者凝血功能受损,出现出血倾向,可能与血小板的数量减少与功能受损,毒物损伤肝脏后导致凝血因子生成减少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血清PCT及凝血指标对预后判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治疗的ARDS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34 ~ 75岁,平均(55.8±11.2)岁。按入院30 d时患者的生存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生存组(36例)和死亡组(24例)。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和肺损伤评分(Murray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于确诊ARDS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P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指标的水平。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学检测结果与临床评分之间的关联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相应指标对ARDS患者存活的预测能力。 结果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死亡组的(26.8±3.1)分比生存组的(22.3±2.6)分]与Murray评分[死亡组的(2.9±0.5)分比生存组的(2.2±0.3)分],死亡组均高于生存组(P均<0.05),血清PCT[(11.29±3.48)μg/L比(4.37±1.65)μg/L]、PT[(25.8±4.7±3.48)s比(16.4±3.1)s]、APTT[(49.4±5.1)s比(32.9±2.5)s]、DD[(4.92±1.05)s比(3.52±0.74)s]水平也高于生存组,但FIB水平低于生存组[(2.78±0.63)g/L比(4.26±0.91)g/L,P<0.05],而两组TT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DS患者的血清PCT、PT、APTT、DD与APACHEⅡ和Murray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5),FIB与临床评分均呈负相关(P均<0.05)。PCT联合PT、APTT、FIB、DD的预测患者预后的AUC是0.963,显著高于各单一指标的预测价值。 结论血清PCT以及PT、APTT、FIB、DD凝血指标与ARDS患者的肺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且PCT联合凝血指标对ARDS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妊娠期高血压孕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海南省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的正常孕晚期妊娠妇女8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孕妇的APTT[(30.57±2.98)s]、PT[(11.58±1.12)s]、AT-Ⅲ[(94.25±13.76)%]、INR[(0.91±0.06)]与对照组比较[依次为(32.67±3.38)s,(12.08±1.28)s,(103.26±15.06)%,(1.00±0.05)]均显著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孕妇的TT[(16.22±1.69)s与(16.20±1.68)s]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FIB[(4.23±0.52)g/L]、PDW[(17.05±2.14)fl]及MPV[(9.78±1.32)fl]与对照组比较[依次为(3.90±0.41)g/L,(16.06±1.87)fl,(8.62±1.11)fl]均显著升高,观察组PLT[(196.16±41.28)×109/L]相比对照组[(206.80±46.40)×109/L]显著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检测孕妇凝血功能指标,有助于尽早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对防治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非耐药(DS)及耐多药(MDR)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对某医院及某结核病防治所2011年7月-2012年7月住院的肺结核患者(其中DS肺结核患者20例,MDR肺结核患者15例)以及医院同期2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的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外周血干扰素(IFN) γ、白细胞介素(IL) 10,对3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DS肺结核组、MDR肺结核组及对照组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CD3+[(1 426±485)/μL]、CD4+[(825±306)/μL]、CD8+T淋巴细胞[(516±213)/μL]绝对值最高,MDR肺结核组最低[分别为(746±358)/μL、(461±204)/μL、(213±101)/μL]。3组间IFN γ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浓度 [(65.04±36.31)pg/mL]最高,MDR肺结核组 [(23.32±14.04)pg/mL]最低。3组间IL 10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类痰菌阳性肺结核及MDR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及血清IFN γ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下降可能促进了结核病情进展,且可能为耐药肺结核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凝血四项在肝病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急性肝炎患者(急性肝炎组)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77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5例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各组间水平差异.结果 急性肝炎组与对照组TT、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10±3.56)s比(12.26±0.75)s,P<0.05].肝硬化组TT、APTT、FIB、PT分别为(24.36±2.24)s、(58.18±4.86)s、(1.70±0.30) g/L、( 16.83±3.25)s,与对照组的(16.99±0.78)s、(37.90±4.31)s、(2.97±0.78) g/L、( 12.26±0.75)s和急性肝炎组的(17.33±1.05)s、(37.91±2.42)s、(3.07±0.13)g/L、(11.10±3.56)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凝血四项检测可用于评估肝脏储备功能,辅助监测肝病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和分析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并发呼吸衰竭(RF)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动脉血氧水平、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3月医院收治的106例老年CAP患者,根据是否合并RF将患者分为CAP组(57例)和RF组(49例),同期选取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等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并对CAP组和RF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CURB-65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RF组患者的PT、APTT、D-D水平均高于CAP组和对照组,FIB、PLT水平均低于CAP组和对照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F组患者的动脉血PaO2水平低于CAP组,CURB-65评分高于CAP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F组患者的动脉血PaO2水平与PT、APTT、D-D水平呈负相关(P0.05),CURB-65评分与PT、APTT、D-D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CAP患者体内存在着凝血功能异常,特别是合并RF患者的改变更加显著,其凝血功能指标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价病情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陈川 《现代保健》2010,(36):145-145
目的 探讨临产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20例临产妇(试验组)与6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临产孕妇组PT、APTT和FIB值与对照组的相应PT,APTT和FIB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重症肺炎患儿97例,根据是否合并呼吸系统以外的其他系统疾病,将患儿分为重症肺炎Ⅰ组和重症肺炎Ⅱ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儿童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和D-二聚体(DD)]情况。结果 3组间PLT、MPV、DD和AT-Ⅲ活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肺炎Ⅰ组PLT、MPV、DD分别为(454.00±157.00)×109/L、(9.66±1.24)fL、(0.47±0.37)mg/L,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0.00±63.00)×109/L、(8.90±0.37)fL、(0.27±0.06)mg/L];AT-Ⅲ活性低于对照组[(79.91±20.34)%vs(107.03±8.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肺炎Ⅱ组AT-Ⅲ和PLT水平分别为(66.11±11.12)%、(279.00±185.00)×109/L低于重症肺炎Ⅰ组,MPV和DD水平分别为(10.37±1.51)fL、(0.70±0.46)mg/L,均高于重症肺炎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紊乱,PLT、MPV、AT-Ⅲ和DD水平变化与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鼠肺巨噬细胞Dll1及MHC Ⅰ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为主的细胞免疫应答的关系,为制备有效的新型抗流感病毒疫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异型免疫组(用rL H5株重组二联活疫苗免疫)、同型免疫组(用A/H1N1流感病毒免疫)和未免疫感染组(用PBS代替疫苗),不同疫苗免疫小鼠后均感染A/H1N1型流感病毒,比较3组小鼠肺巨噬细胞Notch Dll1及MHC Ⅰ表达情况,并研究干扰素(IFN) γ、T细胞水平变化。结果异型免疫组感染4 d和7 d后,肺巨噬细胞Notch Dll1[分别为(0.01460±0.00125)和(0.01750±0.00196)] 及MHC Ⅰ mRNA 表达水平[分别为(0.03050±0.0029)和(0.0495±0.0024)]显著高于感染前[分别为(0.00045±0.00004)和(0.0120±0.0018)],未免疫感染组感染4 d和7 d后Notch Dll1[分别为(0.01010±0.00107)和(0.01320±0.00143)]和MHC Ⅰ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0219±0.0024)和(0.0248±0.0022)]均高于感染前[分别为(0.00032±0.00007)和(0.0090±0.0013)];异型免疫组感染4 d和7 d,后Notch Dll1和MHC Ⅰ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同型免疫组[感染4 d和7 d后,Notch Dll1分别为(0.00089±0.00018)和(0.00143±0.00096),MHC Ⅰ mRNA分别为(0.0038±0.0008)和(0.0008±0.0002)及未免疫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后第7天,异型免疫组IFN γ、CD8+T细胞的百分比含量为(3.31±0.34)%,高于同型免疫组和未免疫感染组[分别为(0.38±0.06)%和(1.58±0.27)%];感染后第5 天,异型免疫组流感病毒量为[(6.26×105)±(3.7×105)]copies/μL,低于未免疫感染组[(6.85×107)±(2×107)]copies/μL,而高于同型免疫组(400±250)copies/μL (均P<0.05)。结论小鼠肺巨噬细胞Dll1及MHC Ⅰ的表达可能在以CTL为主流感病毒异型交叉保护免疫应答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某院麻疹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成人和婴幼儿麻疹发病特点的差异。方法对该院2006年1月-2013年6月165例麻疹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婴幼儿组和成人组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各种检查结果阳性率的差异。结果除12月份外,全年均有病例发生,患者主要集中在2-8月份(157例,95.15%)。成人组高热(68例,82.93%)、Koplik’s斑(78例,95.12%)、消化道症状(43例,52.44%)、眼部症状(61例,74.39%)的发生率均高于婴幼儿组[对应值分别为(39例,55.71%)、(47例,67.14%)、(23例,32.86%)、(41例,58.57%)];Koplik’s斑的持续时间为(5.99±1.57)d,长于婴幼儿组的(3.12±1.41)d(均P<0.05)。成人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64例,78.05%)明显高于婴幼儿组(7例,10.00%);而婴幼儿组并发支气管肺炎的发生率(29例,41.43%)明显高于成人组(12例,14.63%)(均P<0.05)。 成人组32例患者入院第2天行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检查,其中30例(93.75%)出现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下降[(122.10±96.20)cells/μL],26例治疗1周后复查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明显升高[(445.10±187.20)cells/μL](P<0.01)。结论成人麻疹更易出现高热、消化道症状、眼部症状和肝功能损伤,全身症状较重;婴幼儿麻疹更易并发支气管肺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对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疗效,以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血浆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某院2011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140例重症HFMD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试验组,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儿童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予以抗病毒、降颅压等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比较3组儿童NSE和S-100β蛋白水平,以及常规治疗组和试验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43%(64/70),高于常规治疗组78.57%(55/70)(χ2=4.54,P0.05)。重症HFMD患儿NSE及S-100β蛋白分别为(17.63±4.21)μg/L、(492.05±119.33)ng/L,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79±2.12)μg/L、(296.35±91.02)ng/L](均P0.01)。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试验组患儿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0 d后,两组患儿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1),且试验组NSE、S-100β蛋白下降水平分别为(10.18±2.36)μg/L、(247.55±64.64)ng/L,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5.87±3.03)μg/L、(113.97±43.44)ng/L](均P0.01)。结论神经节苷脂对重症HFMD患儿有明显的疗效,可有效降低脑组织损伤标志物NSE及S-100β蛋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某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疑诊CRBSI的78例患者,患者入住ICU及疑诊CRBSI当日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同时行血培养和静脉导管尖端培养,根据血培养和静脉导管尖端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CRBSI组与非CRBSI组,比较PCT、hs-CRP、IL-6对CRBSI诊断的价值。结果 28例疑诊患者最终诊断为CRBSI。疑诊CRBIS当日,CRBSI组患者的PCT、hsCRP、IL-6和血白细胞(WBC)水平分别为(3.35±1.52)μg/L、(32.90±11.10)mg/L、(423.20±171.70)ng/L、和(12.70±2.70)×109/L,均高于非CRBSI组[分别为(1.22±0.44)μg/L、(23.50±6.00)mg/L、(257.90±81.40)ng/L、和(11.20±1.90)×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PCT、hs-CRP、IL-6和血白细胞(WBC)水平曲线下面积(AUC)及95%CI分别为0.92(0.85,0.99)、0.75(0.62,0.88)、0.80(0.67,0.92)和0.64(0.50,0.72);灵敏度分别为0.82、0.64、0.71和0.46;特异度分别为0.92、0.94、0.92和0.88。结论 PCT和IL-6对ICU患者CRBSI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对及早诊断CRBSI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能否改善其APACHEⅡ评分及动脉血气分析参数。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9月入住某院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及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4 000 U皮下注射,1次/d,疗程7 d。分别在治疗后24 h、3 d、7 d时比较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动脉血pH、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乳酸(Lac)是否有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入组时基本资料及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的出血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24小时和第3天,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第7天,治疗组APACHEⅡ评分(13.71±3.65)低于对照组(16.95±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 P=0.02)。在治疗第24小时、第3天和第7天,两组患者的动脉血pH、PaCO2、Lac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24小时及第3天,两组患者动脉血PaO2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第7天,治疗组动脉血PaO2(106.8±32.7)明显高于对照组(88.6±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4)。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能改善患者的氧合,降低APACHEⅡ评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老年尿路感染(UT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感染内科114例老年UTI患者,比较血清降钙素原(PCT)异常和正常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血培养阳性和阴性组患者PCT水平,绘制PCT诊断菌血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114例老年UTI患者,PCT异常组46例,PCT正常组68例。PCT异常组入院24 h内最高体温、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以及伴尿路梗阻疾病比例均高于PCT正常组患者(均P0.05)。42例血培养患者中,阳性组(12例)患者PCT水平为1.93(0.57~8.32)μg/L,高于血培养阴性组(30例)的0.36(0.15~1.01)μg/L(P=0.028)。PCT诊断合并菌血症者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95%CI:0.54~0.90),在最佳工作位点0.52μg/L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83.3%、63.3%、47.6%和90.5%。结论血清PCT水平可以较好地反映老年UTI患者的病情,对于早期诊断老年UTI患者合并菌血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72例临床诊断为COPD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入选,被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36例。常规组给予抗感染、平喘及抗真菌药物治疗;干预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IVIG,每日1次,每次10 g。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及预后。结果干预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8.89%(32/36),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6.67%(24/36);平均住院时间为(12.62±7.51) d,明显短于常规组的(20.81±6.92) d;病死率为5.56%(2/36),低于常规组的22.22%(8/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VIG治疗COPD合并真菌感染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8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作为观察组,根据患儿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为感染亚组和未感染亚组;同时,选择同期8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结果、临床疗效以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55.00%(44/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8,P=0.008)。各组间CD4+、CD4+/CD8+以及CD19+T淋巴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感染亚组患儿CD4+[(13.40±4.65)%]、CD4+/CD8+T淋巴细胞[(0.69±0.18)%]明显低于未感染亚组[分别为(28.56±3.82)%、(1.04±0.23)%],而CD19+T淋巴细胞[(45.21±10.20)%]则明显高于未感染亚组[(22.05±2.23)%];未感染亚组和感染亚组患儿CD4+、CD4+/CD8+T淋巴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0.20±3.42)%、(1.54±0.42)%],而CD19+T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11.02±2.89)%]。感染亚组和未感染亚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91%、91.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亚组患儿经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复发率(20.45%)显著低于未感染亚组患儿(30.56%;χ2=6.396,P=0.038)。结论通过免疫功能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CD4~+ T淋巴细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血小板(PLT)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TS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柳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AIDS合并TSM患者,依据其预后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采用ROC评估CD4~+ T淋巴细胞、ALT、AST以及PLT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收治96例AIDS合并TSM初始治疗患者,其中好转组54例,恶化组42例。血清ALT水平好转组患者低于恶化组[26. 5 (7. 0,148. 0) U/L VS 47. 5 (11. 0,116. 0) U/L]。血清AST水平好转组患者低于恶化组[49. 0(10. 0,198. 0) U/L VS 188. 0(33. 0,435. 0) U/L]。血浆PLT水平好转组患者高于恶化组[133. 0(13. 0,303. 0)×10~9/L VS 33. 5 (7. 0,113. 0)×10~9/L],CD4~+ T淋巴细胞水平好转组患者高于恶化组为[24. 0 (5. 0,112. 0)个/μL VS 14. 5(2. 0,78. 0)个/μ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AST≥2×ULN联合PLT≤62×10~9/L时,用于预测TSM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 917(95%CI:0. 835~0. 998),P 0. 05,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 0%、93. 3%、93. 1%和90. 3%。结论 AST以及PLT可作为预测AIDS合并TSM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当AST≥2×ULN且PLT≤62×10~9/L时,需警惕TSM患者近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