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大部分切除(PH)诱导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对血浆及残余肝组织IL-1β的影响或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 102只健康雄性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假手术(SO)组和肝大部切除(PH)组,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浆内毒素(ET)、IL-1β、ALT的水平以及残余肝组织IL-1β的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2.
BMP2 mRNA在大鼠再生肝组织的表达与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基因水平上观察BMP2在肝组织的表达和肝再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NF-κB在肝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特征,探讨BMP2对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NC)组,即0 h组(n=6),假手术(SO)组(n=24),肝部分切除术(PH)组(n=24).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测定大鼠再生肝脏组织中BMP2 mRNA和NF-κB的表达.结果:BMP2 mRNA表达在SO组与PH组6、12、24 h时间点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灰度值:99.74 6.85 vs 114.41±5.12,130.59±6.74,113.74±7.32,均P<0.05).SO组与NC组无统计学意义.NC组肝组织内NF-κB阴性,SO组术后各时相点未见特异性染色.PH组NF-κB最初少量弱阳性表达,术后6、12、24 h,NF-κB表达逐步增强,灰度值降低(96.22±3.12,89.59±3.24,83.72±4.32),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MP2在正常大鼠肝组织中有表达且在肝再生过程中BMP2表达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NF-κB在正常大鼠肝脏组织中无表达,在肝再生过程中NFκB表达逐渐增强.BMP2可能抑制肝再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SAP)大鼠肠壁、肝脏和肺组织中免疫单核吞噬细胞分布的变化,并探讨谷氨酰胺对其的调节作用.方法SD大鼠54只,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SO,n=18);SAP组(SAP,n=18);SAP谷氨酰胺治疗组(GLN,n=18).采用5%牛磺胆酸钠溶液胆胰管内逆行注射诱导大鼠SAP模型.大鼠中心静脉置管,微量输液泵输注含等氮、等热卡的氨基酸溶液,GLN组加入3%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相当于2%谷氨酰胺溶液,剂量0.5 g.kg-1@d-1).术后24 h、48 h、72 h分批处死大鼠并留取标本,分别采用鲎试剂比色法及免疫组化法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肠上皮淋巴细胞、肝脏和肺单核吞噬细胞分布的变化.结果血浆内毒素在SAP组明显高于SO组(P<0.05),且随着时间延长而递升;GLN治疗组血浆内毒素较SAP组显著下降(P<0.05).SAP组肠上皮中淋巴细胞数较SO组明显减少(P<0.05);GLN治疗组则较SAP组明显上升(P<0.05).溶菌酶组织化学染色显示,SO组肝脏和肺脏中单核吞噬细胞呈散在分布;而SAP组中单核吞噬细胞聚集成团,以术后24 h最为显著;GLN治疗组阳性染色细胞聚集状态减弱.结论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变化及由于内毒素等物质刺激而导致的肝、肺单核吞噬细胞过度活化促进了SAP的进一步发展.谷氨酰胺通过调节肠道局部、肝脏和肺免疫功能的变化,从而控制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阶段肠黏膜屏障的损伤情况.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饮食)和模型组(高脂饮食),各组12只.8周、12周处死大鼠后称量体重、肝重,并计算肝指数,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门静脉、腹主动脉血中内毒素(ET)水平;取小肠组织经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改变;取肝标本做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8周、12周模型组大鼠肝指数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周模型组大鼠TG、ALT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呈升高趋势,1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12周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8周、12周模型组大鼠门静脉E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腹主动脉血ET与同期门静脉E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8周、12周观察模型组大鼠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发现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并有炎细胞浸润;透射电镜显示肠上皮连接增宽,绒毛稀疏、缺如,固有层水肿.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生时伴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形成,IETM可促使炎症因子TNF-α释放增加,加重肝脏损害,IETM的形成与肠黏膜屏障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术前不同引流方式减黄对梗阻性黄疸(OJ) SD大鼠部分肝切除术(PH)术后肝功能和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建立OJ不同引流方式减黄70%部分肝切除SD大鼠动物模型.并在术后0、1、2、4、12、24、48和72h收集大鼠血液及肝脏组织标本,测定血清TBIL、ALB、ALT、AST水平,计算残肝重量、肝再生率,免疫组化法观察肝脏组织PCNA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结果 PH术后各时段内引流(ID)组和外引流(ED)组TBIL、ALT、AST水平较OJ组均偏低.各时段ID组ALB水平较OJ组、ED组偏高.72 h肝再生率ID组高于ED组,ED组高于OJ组.3组PCNA水平均于12 h明显升高,ID组于24 h达高峰,OJ组、ED组高峰延迟至48 h且峰值偏低.PH术后各组血清TNF-α水平均呈上升趋势,ID组于12 h达高峰,OJ组、ED组均于24 h达高峰,各时段OJ组、ED组血清TNF-α水平较ID组均偏高.结论 内外引流术均可改善OJ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和肝功能,并改善OJ大鼠残肝再生能力,但内引流效果更明显,且内引流术可以有效降低血清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复方中药降脂平肝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1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中药治疗组。除正常组大鼠饲以普通饲料外,其余两组采用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的高脂饮食16周复制大鼠NAFLD模型,中药治疗组同时以复方中药降脂平肝汤混悬液灌胃。观察动物一般情况,计算肝指数、肝组织细胞脂变及炎症活动程度,检测肝组织Tch、TG、血清ALT、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内毒素(Endotoxin,ET)含量等指标。结果:降脂平肝汤明显改善了NAFLD大鼠的肝指数、肝组织脂肪变程度、炎症活动程度,中药治疗组大鼠肝组织Tch与TG含量、血浆ALT活性与TNFα、ET含量均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降脂平肝汤减轻IETM,调节脂质代谢是其防治NAFLD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急性重症型胆管炎(ACST)时大鼠内毒素性肝损伤与肝组织中清道夫受体A(SR-A)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 第1组(急性胆道感染组, AOC组), 胆总管予以结扎并注入大肠杆菌O111B4建立ACST动物模型, 第2组(胆总管结扎组, BDL组), 结扎胆总管并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于术后0、4、8、16、24 h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肝组织中SR-A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 以鲎试验和ELISA测定血浆内毒素和白介素-6(IL-6); 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并测定血浆ALT、TB含量.结果: 在ACST时随着病程的延长、血浆内毒素浓度逐渐升高(0-24 h: 0.058±0.009, 0.207±0.024, 0.433±0.049, 0.645±0.077, 0.784±0.097, P<0.01), 血浆IL-6、ALT和TB含量明显增加(均P<0.01), 肝功能减损, 同时肝细胞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逐渐加重, 而AOC组SR-A在术后4 h, 表达已开始下降( P<0.01), 随着病程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 至24 h与BDL比较有明显显著性差异(蛋白: 0.156±0.014 vs0.809±0.107, P<0.01; mRNA: 0.138±0.019 vs0.578±0.068, P<0.01).结论: ACST时, 内毒素性肝损伤与肝组织SR-A表达水平的进行性下调有关. 随着枯否细胞清除内毒素的防御能力下降, 肝组织内毒素性损伤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D-半乳糖胺(D-gal)不同剂量腹腔注射诱导建立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实验动物模型,研究符合肝衰竭IETM改变的最佳造模剂量。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D-gal低、中、高、超剂量组,D-gal低、中、高、超剂量组分别以不同剂量D-gal腹腔注射建立肝衰竭IETM模型,正常组在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后24h全部处死,观察D-gal各组大鼠在造模后24h、48h死亡率、肝功能、血清内毒素、肝组织及结肠组织病理等变化。结果:D-gal各组大鼠死亡率、肝功能、血清内毒素、肝组织及结肠组织损伤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且随D-gal剂量的增加而加重。结论:1腹腔注射D-gal可诱导建立肝衰竭IETM模型;2D-gal 1.8g/kg腹腔注射诱导建立的IETM模型符合肝衰竭IETM相关改变且更易于观察药物对IETM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9.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肝—肺轴免疫单核吞噬细胞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SAP)大鼠肠壁、肝脏和肺组织中免疫单核吞噬细胞分布的变化,并探讨谷氨酰胺对其的调节作用。方法 SD大鼠54只,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SO,n=18);SAP组(SAP,n=18);SAP谷氨酰胺治疗组(GLN,n=18)。采用5%牛磺胆酸钠溶液胆胰管内逆行注射诱导大鼠SAP模型。大鼠中心静脉置管,微量输液泵输注含等氮、等热卡的氨基酸溶液,GLN组加入3%丙氨酸-谷氨酰胺双肽(相当于2%谷氨酰胺溶液,剂量0.5g.kg-1·d-1)。术后24h、48h、72h分批处死大鼠并留取标本,分别采用鲎试剂比色法及免疫组化法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肠上皮淋巴细胞、肝脏和肺单核吞噬细胞分布的变化。结果 血浆内毒素在SAP组明显高于SO组(P<0.05),且随着时间延长而递升;GLN治疗组血浆内毒素较SAP组显著下降(P<0.05)。SAP组肠上皮中淋巴细胞数较SO组明显减少(P<0.05);GLN治疗组则较SAP组明显上升(P<0.05)。溶菌酶组织化学染色显示,SO组肝脏和肺脏中单核吞噬细胞呈散在分布;而SAP组中单核吞噬细胞聚集成团,以术后24h最为显著;GLN治疗组阳性染色细胞聚集状态减弱。结论 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变化及由于内毒素等物质刺激而导致的肝、肺单核吞噬细胞过度活化促进了SAP的进一步发展。谷氨酰胺通过调节肠道局部、肝脏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美托洛尔对出血后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8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 (30只)、治疗组(30只).模型组及治疗组大鼠断尾取血注入尾状核,制备脑出血模型.制模成功后模型组即刻给予0.9%生理盐水1.5 ml灌胃,治疗组即刻给予美托洛尔100 g/kg灌胃.各组大鼠在相应观察点(造模后24、48、72 h)乙醚麻醉,摘除眼球取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CGRP、ET含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浆ET与CGRP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以ET升高为主,且以48 h升高最明显,之后有下降趋势,CGRP含量72 h内逐渐增高;治疗组血浆ET及CGRP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且72 h内维持在一定水平;治疗组24 h ET与CGRP含量高于模型组,CGRP含量增高(P<0.05),而ET含量增高不明显;治疗组48、72 h ET及CGRP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72 h内ET/CGRP比值治疗组比模型组偏低.结论 CGRP、ET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美托洛尔通过调节血浆CGRP、ET含量达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