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绢的于术方法选择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5年2月间手术治疗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颈椎前路减压椎见融合气植入内固定术例;颈椎后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后路联合前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例;观察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情况,采用17分法评分分析患者术后的改善率。结果:36例平均随访月获得了骨性融合,融合牢为9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7%,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及维持满意。结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应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治疗脊髓犁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适应症及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选择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5年2月间手术治疗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颈椎前路减压椎见融合气植入内固定术例;颈椎后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后路联合前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例;观察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情况,采用17分法评分分析患者术后的改善率。结果:36例平均随访月获得了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7%,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及维持满意。结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应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适应症及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20例.结果 120例全部获得随访,颈椎前路手术恢复满意,后路手术症状明显改善,前后路联合手术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疗效满意,总的优良率为91.7%.结论 颈椎前路及后路手术各有其适应证,两者不能互相取代,手术疗效与病程有关,应强调早期手术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87例不同病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后路减压手术,随访6—72个月。对不同病程和不同术式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评估,发现病程越短,术后功能恢复效果越佳。不同病病程患者术后优良率有显著性差异。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一经确诊,应早期手术治疗。在各自的适应证下,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脊髓型颈椎病一经确诊尽早手术。颈椎外科手术原则是直接、彻底的去除脊髓致压物,稳定脊椎,重建颈后生理曲度,获得牢固的骨性融合。本总结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8月我科施行颈椎前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1例,随访40例,分析手术疗效,以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时机和术式选择。[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u KW  Jin DD  Wang J  Chen JT  Wang JX  Jiang JM  Qu DB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6):1091-1093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远期疗效和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2年1月—2000年12月开展并获得长期(5年以上)随访的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116例,其中男80例,女36例,年龄36~76岁,平均51岁,术前病程2个月~20年,平均19个月。病变累及节段:单节段65例(56.0%);双节段44例(37.9%);三节段7例(6.0%)。发病过程:缓慢发病98例,无诱因突然发病并迅速加重18例。采用以下三种前路术式: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前路减压+TFC椎间融合术;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前路钛板内固定术。采用日本骨科学会制定的JOA评分系统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术后远期疗效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7年3个月(5~12年)。JOA评分术前(9.34±1.81)分,术后2周(10.35±1.85)分,末次随访(14.09±1.90)分,术后改善率63.2%。术后疗效评价:优27例(23.3%),良47例(40.5%),可23例(19.8%),差19例(16.4%),优良率63.8%。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手术疗效与发病年龄、病程、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病变的范围(节段数)密切相关,而与选择融合和固定方式无关。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一经确诊后应严密观察,早期采取前路减压和稳定手术可获得较好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经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报告185例脊髓型颈椎病,对发病因素,病程及影像学表现特征进行分析,全部实施颈前路减压及自体髂骨移植融合术,其中25例于术后6个月-2年再次手术,术后随访5年6个月-15年,平均6年7个月,结果功能评价,优89例(48.1%),良57例(30.8%),可28例(15.1%)及差11例(6.0%),根据40分评分法,平均提高8.5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术式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观察其疗效.方法 根据每个患者影像学改变的特点分别采用前路开槽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经术后观察随访,对其取得的手术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采用不同的方法对46例不同类型的颈椎病进行手术治疗,经过平均30个月的随访,满意率达到84.8%.结论 根据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不同的影像学改变和症状体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多数患者均能通过颈前路的开槽减压内固定而取得满意效果;广泛性退变或椎管后方明显狭窄病例应结合后路减压扩大椎管才能达到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9.
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64例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疗效及影像学表现,说明各自手术适应证。方法:64例脊髓型脊椎病患,合并颈椎管狭窄38例,颈椎节段性不稳17例,后纵韧带骨化5例。病变累及1个椎间隙7例,累及2个推间隙14例,累及3个及以上椎间隙38例。JOA评分前路为8.83分,后路为8.52分。前路手术26例,单节段9例,2节段14例,3节段3例。后路手术38例,C3-7 32例,C2-7 4例,C1-7 1例,C3-T1 1例。结果:再手术4例,3例为前路手术后,1例为后路手术后。生理弧度正常43例,变直11例,反屈10例,相邻节段不稳8例,融合区域增生硬化9例。术后JOA评分前路为14.48分,后路为14.56分。改善率前路为69.2%,后路为71.2%。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手术适应证选择适当,手术疗效相似,合并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为宜,有节段性不稳或颈椎后突畸形前路手术为好。远期前路手术存在相邻节段退变,融合区增生硬化,影响其疗效。前路带锁钢板具有良好的稳定及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后前路联合入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采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自1998年9月~2006年1月本院采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32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病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41~78岁,平均53.8岁。发病节段:C3、42例,C4、59例,C5、611例,C6、710例。前路减压涉及一个椎间隙的4例,2个椎间隙一个椎体的12例,涉及3个椎间隙2个椎体以上的16例。本组所有患者均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1周后再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或钛网植入内固定术。依据JOA评分标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手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6个月),术前患者JOA评分为(6.51±1.10)分,一期术后JOA评分为(9.47±0.55)分,随访时JOA评分为(12.42±0.79)分,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1,α=0.05),后前路联合手术改善率为(56.37±5.58)%。[结论]后前路联合手术为复杂的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可提高CSM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手术方法疗效的临床对照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占蓓蕾  叶舟 《中国骨伤》2007,20(10):669-671
目的:比较多节段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以及保留椎体后侧壁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分别采用多节段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术(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36~75岁,平均52岁);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35~72岁,平均48.6岁);保留椎体后侧壁减压植骨融合术(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33~76岁,平均50.6岁)治疗。术后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比较3种方法的治疗结果。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5年7个月,平均2.5年。3组患者术后3、12个月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改善率,A组比B、C组较术后3个月时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3种手术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多节段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术的症状改善维持时间短,且常反复发作。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与保留椎体后侧壁植骨融合术症状反复较少,疗效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12.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3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22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内植骨钛板内固定术,15例行分节段颈椎间盘切除、减压+PEEK-cage内植骨椎间融合术。对两种术式疗效及融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例均获随访,时间10~31(18±4.25)个月,两组植骨均融合且无椎间盘退变及椎间高度丢失。两术式疗效及融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取得满意效果,应根据患者病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路两种不同的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09年6月治疗的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7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A组),28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钛网融合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B组),术后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比较2种方法的疗效。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平均椎间高度末次随访时,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植骨全部融合。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充分减压及有效植骨融合,自体植骨或钛网融合器+锁定钢板固定牢固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较好方法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比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椎板切除融合术(LCF)和椎板成形术(LP)后颈椎矢状位形态改变情况,比较三者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颈椎矢状位的矫形效果及对矫形效果的维持能力。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MCSM患者188例,其中47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72例采用LCF治疗(LCF组),69例采用LP治疗(LP组)。根据术前颈椎前凸角(CL,C2-7 Cobb角)将患者分为后凸型(CL < 0°)、平直型(0°≤CL < 10°)、前凸型(10°≤CL < 20°)和过度前凸型(CL≥20°)。根据术前和术后CL计算不同术式的前凸改变量(末次随访CL-术前CL)、前凸矫正量(术后1周CL-术前CL)和前凸丢失量(术后1周CL-末次随访CL)。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3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DF组前凸改变量、前凸矫正量大于LCF组和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CDF可增加后凸型、平直型和前凸型患者的CL,随访中虽有部分丢失,但至末次随访时矫形效果维持良好;过度前凸型患者术后CL轻微增加,但随访时逐渐减小,过度前凸缓解。LCF可增加后凸型、平直型患者的CL,随访中前凸丢失量少于ACDF,但末次随访时矫形效果仍不如ACDF。LP术后各型患者CL均降低,但随访过程中前凸丢失量小于ACDF和LCF。结论 ACDF矫形能力较强,可用于治疗各种颈椎曲度类型MCSM患者,LCF适用于后凸型、平直型MCSM患者,LP可用于治疗CL > 10°的MCSM患者。MCSM手术方式的选择除常规考虑脊髓压迫位置、手术节段等,还应考虑患者颈椎矢状位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在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作用。方法 4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MP组(21例)和对照组(23例),分别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髂骨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MP组在术中和术后1、2、3d应用MP,对照组仅行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d、2周、1个月分别用JOA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记录应用MP的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2周、1个月时,治疗组JOA评分分别为(9.53±2.38)分、(11.21±3.15)分、(12.27±2.27)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MP,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优于未用MP者。  相似文献   

16.
70岁以上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手术治疗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70岁以上高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和手术治疗特点。方法:对33例70~87岁颈椎减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标准评定。结果:术前JOA评分3~12分,平均7.2分。术后平均随访21.5个月,JOA评分8~16分,平均11.7分,改善率13%~84%,平均45.2%。优2例,良13例,可18例,无变化2例。结论:70岁以上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程长,颈椎间盘突出位置高,术前神经功能差,手术减压效果低于其他年龄组,但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多节段连续型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多节段连续型脊髓型颈椎病48例,排除畸形和创伤病例。根据颈椎曲度不同,分为颈椎曲度正常组和异常组;根据所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单间隙减压融合结合椎体次全切除术组、连续椎体次全切除术组以及全椎板切除术组;以术前、术后JOA评分为评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3组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情况下,单间隙结合椎体次全切除术组术后JOA评分与其他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颈椎曲度正常组中,连续椎体次全切除术组与全椎板切除术组术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异常组中,连续椎体次全切除术组与全椎板切除术组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多节段连续型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不同。在没有手术禁忌的情况下.颈椎前路手术特别是单间隙减压融合结合椎体次全切除术具有更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ADR)与前路减压椎体融合术(ACDF)对比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共完成随访单节段CSM患者40人,其中19人采用ACDF治疗,21人采用CADR治疗,两组患者分别观察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术后3年的JOA评分与NDI评分,以及JOA评分改善率;检查MRI与X线影像变化,观察术后减压效果及内置物位置是否满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组内比较,术后各个时间段JOA评分、N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ACDF组与CADR组术后各时间段的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NDI评分CADR组术后各时间段均优于ACDF组(P0.05);ACDF组JOA评分优良率为84%,CADR组为90%,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影像学表现,末次随访ACDF组融合成功率为94.7%,CADR组2例发生轻度异位骨化,但人工椎间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两组均未发生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结论通过与经典前路融合术式的疗效对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不仅能获得同样优良的减压效果,还能利用仿生假体维持原有的椎间活动能力,有效避免因融合导致的周围骨关节代偿功能增加而发生的退变,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前路经椎间隙扩大减压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加融合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自2004-03-2009-08,采用前路减压加融合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98例,其中经椎间隙减压、Cage或骨块植骨加钛板固定52例,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或骨块植骨加钛板固定46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并发症、疗效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后1周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明显好转,手指持物及下肢肌力增加,肢体活动度较术前灵活、上胸部紧缩感及手指麻木明显减轻。术后一周X线片检查:两组均显示椎间隙高度、生理弧度恢复,植骨固定位置良好。术后3~6个月X线复查显示:经椎间隙减压组中50例维持原高度,高度丢失1mm 2例(采用人工骨者),而采用Cage者均维持良好。次全切除减压组中椎间隙维持手术初期高度35例,高度丢失2mm 6例、丢失1mm 5例。两组的MR显示减压彻底、钛板固定良好。术后29个月(6~72月)JOA评分:经椎间隙组:从手术前的9.2分到手术后3个月的14.8分,随访时16.5分;术后改善率93%。次全切除组:从手术前的9.4分增加到手术后3个月的14.3分,随访时16.2分,术后改善率92%。结论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与椎体次全切除加融合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采用经椎间隙的减压融合固定术不但减压彻底,而且具有出血少、损伤小、融合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