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评价应用缩短呼吸指令时间的团注示踪法(bolus-tracking)行大螺距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CTA)获得图像的增强效果及有效辐射剂量.方法 收集临床疑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184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92例,采用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Flash Spiral)模式、缩短呼吸指令时间的bolus-t racking法扫描;B组92例,采用测试团注法(test-bolus)扫描.对两组图像的主动脉根部CT值、图像噪声、CNR及有效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两组图像主动脉根部CT值、图像噪声、CNR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触发时、扫描过程中辐射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CCTA中,采用缩短呼吸指令时间的bolus-tracking法可获得与test-bolus法相近的图像增强效果,而对比剂用量进一步减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应用于腹部CTA的可行性。方法 将40例临床疑诊腹部血管疾病、接受腹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A组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模式扫描,B组采用常规螺旋模式扫描,分别测量两组腹主动脉、腹腔干、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左肾动脉、腹主动脉分叉处、背部肌肉CT值及图像噪声,记录扫描时间及剂量长度乘积,并计算SNR、CNR和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两组各动脉的CT值、噪声、SNR、CNR、扫描时间、ED及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两组腹主动脉、腹腔干、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左肾动脉、腹主动脉分叉处的CT值、SNR、CNR和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图像噪声、扫描时间及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相比,A组的扫描时间缩短86.45%、ED降低72.56%。结论 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腹部CTA可在获得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图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1资料和方法 1. 1临床资料2004年10月-12月,对临床诊断或可疑为冠心病且满足以下条件的患者进行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①无明显心律不齐;②无严重心功能不全;③碘过敏实验阴性.共检查患者62例,男46例,女16例,年龄38~76岁,平均54.7岁.其中8例于2周内行插管法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由两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原始数据域的迭代重建(SAFIRE)算法与滤波反投影(FBP)算法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 对置入模拟左、右冠状动脉的仿真体模,采用两组管电压(100 kV、120 kV)行双源CT检查,对冠状动脉原始图像在工作站上分别进行FBP及SAFIRE两种算法的图像重建,对不同管电压及不同管电流组内图像质量指标SNR、CNR、CT值标准差进行t检验;相同管电压不同重建算法,不同管电压相同管电流SAFIRE重建方式的两组SNR、CNR、CT值标准差及CT值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两组管电压扫描后经SAFIRE重建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均明显优于FBP重建;两组管电压两种重建算法图像,随着管电流的增加,200~360 mA图像质量呈改善趋势,管电流340 mA及以上图像质量指标趋于稳定;不同管电压相同管电流SAFIRE重建算法成像其图像质量比较,CNR、SNR、CT值标准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6、2.49、21.82,P均<0.05)。结论 随着扫描参数(管电流与管电压)的增加,图像质量随之上升,但到达一定值后图像质量趋于稳定;采用SAFIRE在相同扫描条件下可以明显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冠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第二代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冠脉成像患者的图像,其中18例患者有2周内的冠脉造影对比。结果:本组114例患者检查过程中的平均心率为(63±8)次/min,图像平均质量评分为(1.65±0.59)分,优良图像占90.35%,可诊断图像占99.12%;96.53%(1 252/1 297)的冠脉节段达到可供诊断的图像质量;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6.27±1.81) mSv;诊断冠心病38例,21例支架置入术后的48枚支架的通畅性得到评价,43枚支架通畅,4枚支架内再狭窄,1枚支架内闭塞;18例72支冠脉以冠脉造影为标准,双源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狭窄(按支)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5%、96.00%、91.30%、97.96%。结论: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是一种安全、有效、低辐射、无创的冠脉成像技术,也是一种有效评价冠脉支架通畅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flashspiral)在高心率患者行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图像质量及有效射线剂量,探讨最佳采集数据时间。方法接受第二代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1321例患者中,选择心率≥70次/min和心率<70次/min者各70例(A组和B组)。两组患者均采用flashspiral模式,A组患者采集图像时间为RR间期20%,B组患者为RR间期55%。比较两组患者CTCA图像质量与有效射线剂量等的差异性。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扫描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图像质量:A组不可诊断冠状动脉节段(评分3分)20段(2.1%),B组不可诊断冠状动脉节段14段(1.5%),两组不可诊断血管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可诊断节段均常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和左冠脉回旋支。(3)射线剂量:A组平均有效射线剂量为[1.00±0.15(0.7~1.82)]mSv,B组[1.01±0.16(0.65~1.82)]mSv;两组有效射线剂量均在1mSv左右。结论 (1)高心率患者可采用大螺距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单个心动周期扫描成像。(2)扫描时间窗选择RR间期的...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瘘(CAF)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接受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MDCTA的CAF患者影像资料,经VR、MPR、MIP、CPR后确定诊断。结果 ①瘘支动脉中,单一瘘管12例,其中起自右冠状动脉4例、左冠状动脉8例;多发瘘管9例;16例瘘口引流至肺动脉、2例至右心房,2例至左心室、1例至左心房;②瘘支动脉表现为扩张、纡曲或仅为血管丛状,2例合并动脉瘤,合并心包积液、左心室室壁瘤各1例,均未合并心内畸形;③3例失访,1例死亡,17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5例漏诊;1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7例接受手术治疗。结论 MDCTA可无创而准确地显示CAF 起源、行程、引流部位及合并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优化一站式全脑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A扫描方案。方法 对45例受检者行一站式全脑CTP联合CTA,共进行22期相扫描,并采用3种扫描方案,选取第10期相灌注图像重建CTA图像,其中A组为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及低噪声指数(噪声指数=2),B组为管电流325 mA,C组为ATCM及稍低噪声指数(噪声指数=2.5);3组其余各期相均采用ATCM技术且噪声指数设定为8;3组扫描方案的管电压均为100 kV。记录辐射剂量相关参数,比较CTA、CTP图像的噪声(SD)、SNR、CNR及不同部位脑实质各灌注参数值及CTA、CTP图像的主观评分。结果 3组有效剂量(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ED明显高于B、C组(P=0.043、0.001);3组CTA图像噪声、SNR、CNR及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8、0.545、0.575、0.900),CTP图像相应部位图像噪声、SNR、各灌注参数值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ATCM技术一站式全脑CTP联合CTA检查可通过适当增加噪声指数减低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大螺距(Flash)模式结合迭代重建(SAFIRE)在肺动脉成像中降低辐射剂量、优化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疑诊肺动脉栓塞需行CTPA检查、无检查禁忌症的患者60例,每组20例,分别接受不同的扫描模式;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用5分法进行主观评估,并测量7个肺血管CT值(HU±SD),并计算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信噪比(CNR),比较辐射曝光参数,包括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所有图像均满足诊断要求,3种方案的影像质量在主观评价及客观测量(SNR、CNR)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辐射剂量在不同方案之间不同,实验组2的辐射剂量(CTDvol和DLP)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实验组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联合应用SAFIRE及Flash扫描模式行CTPA检查时可以在满足图像诊断要求前提下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优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最佳扫描技术。方法使用64排螺旋CT对197例受检者行头颈联合CTA扫描,91例使用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106例使用CTP-CTA联合扫描技术。结果CTP-CTA联合扫描技术较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能明显节省造影剂用量,同层动静脉对比度较后者清楚,与CTP结合分析可以更为全面地掌握患者血供状况。结论CTP-CTA联合扫描技术对受检者的循环状况能有更为准确的认识,更能体现量身定制、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原则,有效避免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1.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检出率及其形态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应用DSCT对47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测量MB的长度、厚度及MCA受压缩程度,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观察记录MCA近段、远段邻近血管及MCA本身的形态变化。用Pearson等级相关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作统计学分析。结果:①MB-MCA检出率为27.9%(131/470),MB平均长度为(20.8±9.0)mm,MB的平均厚度为(2.3±1.1)mm,MCA平均受压缩程度为(37.8±16.9)%;MCA受压缩程度与MB厚度呈正相关(r=0.60,P=0.000),与MB的长度无相关性(r=0.21,P=0.540)。MB的厚度与MCA长度无相关性(r=0.18,P=0.101)。②62.7%(82例)MB-MCA桥前段或/和桥后段血管走行迂曲成角,且与MB的厚度相关(z=-3.15,P=0.002),而与MB的长度无相关性(z=-0.41,P=0.967)。③67例MCA在收缩期呈圆锥状改变,舒张期这种改变明显减轻或消失。经统计学分析,MCA的这一表现与MB的厚度、长度均有相关性(z=-2.91,P=0.004;z=-2.61,P=0.009)。④46例MCA相邻的血管有动脉硬化征象,经统计学分析,MCA相邻血管有动脉硬化征象组与MB的厚度、长度均有相关性(z=-3.42,P=0.001;z= -2.89,P=0.004)。结论:DSCT可正确诊断MB-MCA的存在,并可判断MB-MCA的形态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104例临床疑诊或确诊冠心病并于30日内先后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以CAG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评估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50%、≥500%和≥75%)的价值.结果 CAG显示1296段冠状动脉.DSCT可评估的冠状动脉为1217段,可评估率为93.90%(1217/1296);诊断<500%、≥50%和≥75%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79.12% (144/182) 、84.73% (172/203)和89.83%(106/118),特异度分别为97.33%(802/824) 、99.21%(1006/1014)和99.82%(1097/1099),阳性预测值为86.75%(144/166)、95.56%(172/180)和98.15%(106/108),阴性预测值为95.48%(802/840) 、97.01%(1006/1037)和98.92%(1097/1 109),准确率为94.04%(946/1006) 、96.80% (1178/1217)和98.85%(1203/1217).钙化斑块是导致血管不可评估及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 DSCT冠状动脉造影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较高,可作为临床筛查冠心病的较为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迭代重建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与滤过反投影法(FBP)对比,评价迭代重建(IR)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57例患者进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别采用常规FBP法和IR法对最佳期相图像进行重建。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测量两种重建方法所得冠状动脉图像的CT值、噪声、SNR及CNR。结果 57例患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中,IR图像质量为优的血管段比例为83.18%(628/755),高于FBP重建图像(595/755,78.81%,P=0.030)。FBP重建与IR图像强化水平(CT值)分别为(311.49±63.76)HU、(310.57±64.45)HU(P=0.280),图像噪声分别为(19.58±3.47)HU、(13.11±3.06)HU(P<0.001),SNR分别为16.27±3.89、24.48±5.73(P<0.001),CNR分别为20.63±4.24、30.84±7.24(P<0.001)。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应用IR法可在保证冠状动脉腔内强化程度不变的同时明显降低图像噪声,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或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的DSCTA和CAG检查资料。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DSCTA诊断轻度(管腔狭窄<50%)、中度(管腔狭窄50%~75%)、重度(管腔狭窄≥75%)冠状动脉狭窄及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 41例患者共546个直径≥1.5 mm的冠状动脉节段中535个满足诊断要求,其余11个因钙化斑块遮蔽管腔而无法诊断。DSCTA诊断轻度、中度、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69.23%(36/52)、96.60%(341/353)、75.00%(36/48)、95.52%(341/357)、93.09%(377/405),68.42%(26/38)、99.42%(341/343)、92.86%(26/28)、96.60%(341/353)、96.33%(367/381),70.67%(53/75)、99.71%(341/342)、98.15%(53/54)、93.94%(341/363)、94.48%(394/417),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64.61%(115/178)、95.52%(341/357)、87.79%(115/131)、84.41%(341/404)、85.23%(456/535)。结论 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DSCTA对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低管电压双源CT扫描应用于颈部血管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35例可疑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头颈部DSCTA扫描.扫描完成后取得3组数据,其中融合图像重建函数为反投影滤过重建算法(D26),80-kVp数据重建函数分别为D26和迭代重建算法(I26).于颈动脉分叉区及胸廓人口区测定颈动脉血管的噪声、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进行动脉影像质量评级评分.结果 80-kVp(I26)重建图像与融合图像的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kVp(D26)重建图像的噪声高于融合图像和80-kVp(I26)重建图像(P均<0.05).80-kVp(I26)和80-kVp(D26)重建图像的CT值均高于融合图像(P均<0.05).80-kVp(D26)重建图像与融合图像的SNR和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80-kVp(I26)重建图像的SNR和CNR高于80-kVp(D26)重建图像和融合图像(P均<0.05).80-kVp(I26)重建图像、融合图像的图像质量均为优,满足诊断率达100%;80-kVp(D26)重建图像的图像质量及满足诊断率低于80-kVp(I26)重建图像和融合图像(P均<0.05).结论 DSCT低管电压扫描观察颈动脉病变是可行的,所得图像可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自适应扫描序列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1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心率≥65 bpm)采用自适应序列门控扫描模式,数据采集期相根据屏气时心率设定:A组24例患者(65 bpm≤心率〈75 bpm),采集期相设为70%R-R间期,B组27例患者(心率≥75 bpm),采集期相设为40%R-R间期。管电压根据体质量指数(BMI)调整:BMI≥25 kg/m^2,120 kV;BMI〈25 kg/m^2,100 kV。分别对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评价。结果:A组共评价299段冠状动脉,B组共评价345段冠状动脉。两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评分为3-4分者分别占91.3%和92.2%;评分为1-2分者右冠状动脉(RCA)最多,其次是左回旋支(LCX);心率波动范围3-44 bpm。A组图像质量总体平均评分为(3.53±0.73)分,B组为(3.59±0.63)分。A组总体平均有效剂量为(2.85±0.93)mSv,B组为(3.10±0.86)mSv。结论:双源CT行低剂量自适应序列门控扫描能够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在心率≥65 bpm的患者中也可以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源CT非心率控制低剂量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94例患者进行双源CT非心率控制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技术冠状动脉成像。由2名放射科医师利用双盲法以5分法评定系统对冠状动脉15支分支血管的成像质量,图像质量≥3分认为可满足影像学评价要求;分析平均心率、心率变化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评估2名医师评价图像质量的一致性,并计算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有效剂量(ED)。结果扫描期间94例患者的平均心率为(87.24±13.76)次/分。共1410段冠状动脉节段纳入分析,其中1334段(94.61%)可满足影像学评价要求,76段(5.39%)不能满足要求。94例患者平均冠状动脉得分为(4.25±0.93)分,图像质量与心率(r=-0.17,P=0.11)及心率变化(r=0.10,P=0.32)均无相关性,2名评价者间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90,P<0.001),CTDIvol均值为(11.84±1.76)mGy,平均ED为(2.19±0.45)mSv。结论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无需控制心率而得到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冠状动脉图像,且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的最佳重建时相及其与心率的相关性.方法 163例患者接受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选择自动化最佳舒张期和最佳收缩期重建模式,按美国心脏协会(AHA)分类指南将冠状动脉树分为15个节段,分3级评价图像质量.分析冠状动脉成像重建的最佳舒张期和最佳收缩期时相位置,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其与心率的相关性.结果 163例患者平均心率为(69.3±14.6)次/分,冠状动脉成像重建的最佳舒张期时相为(75.5±4.6)% R-R间期,最佳收缩期时相为(36.4±4.5)% R-R间期;最佳舒张期、最佳收缩期时相的位置与心率分别存在相关性(r=0.307、0.579,P均<0.05);单一最佳时相重建时,总体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得分为(1.06±0.22)分.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存在两个高峰期,即舒张中期和收缩中晚期;随着心率的增高,最佳舒张期时相位于舒张中期越晚的时相,最佳收缩期时相位于收缩中晚期越晚的时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