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对我院17年间收治25例蛛网膜囊肿病人进行分析,颅内蛛网膜囊肿17例(68%)椎管内蛛网膜囊肿8例(32%);CT或MRI对该病有诊断价值,明确诊断后均经手术治疗,18例病人中16例疗效较好,2例病人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通过显微解剖及透明法对23例胎儿尸体颏下淋巴结进行了研究,发现颏下淋巴结为1~4个,收纳淋巴范围广,除证实颏下淋巴结主要输入同侧(54.55%)和对侧(18.18%)颌下淋巴结以及颈深淋巴结(15.91%)外,还发现输入颈前浅淋巴结(11.36%),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探讨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方法:对CT或MRI确诊并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21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和手术效果进行了分析和随访。结果:随访1~5年,17例(17/21)病人术后症状不同程度改善,19例(19/21)囊肿术后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先天性颅内蛛网膜囊肿占绝大多数;病灶部位以中颅窝外侧部和枕部最多;儿童多见;CT或MRI扫描是主要诊断手段;囊肿合并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尤其有颅内压增高是手术的适应证。手术需在显微镜下进行,以切除囊壁建立囊腔和蛛网膜下腔交通为原则,对合并癫痫病例要同时松解囊周脑皮层表面血管的束缚。复发病例多与囊腔和蛛网膜下腔沟通欠佳及术后未及时引流血性脑脊液有关。  相似文献   

4.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回顾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探讨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方法:对CT或MRI确诊并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21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和手术效果进行了分析和随访。结果:随访1-5年,17例(17/21)病人术后症状不同程度改善,19例(19/21)囊肿术后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先天性颅内蛛网膜囊肿占绝大多数,病灶部位以中颅窝外侧部和枕部最多。19例(19/21)囊肿术后不同  相似文献   

5.
对32例口腔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显示:本组病例无明显性别差异,平均年龄41.6岁,其中40岁以上23例(71.9%)。病变发生上腭13例(40.6%),牙龈及牙槽粘膜12例(37.5%),其它部位少见。以黑色肿块为突出的临床表现,其次为区域淋巴结肿大与病变周围粘膜存在黑色斑块。镜下见,肿瘤细胞成分多样,组织结构复杂多变。肿瘤细胞几乎不同程度的表达S-100蛋白和波形蛋白。多种抗体联用,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作者利用计算机辅助的细胞核形态定量分析技术,测定了39例根治性切除的贲门癌病人的癌细胞核平均截面积(A)和平均核圆形因子(NRF)。贲门癌组的癌细胞核A和NRF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贲门癌侵及胃壁全层或更深和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者,其细胞核A显著大于仅侵及肌层和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者(P<0.05);男性贲门癌的A显著大于女性。结果提示:该法可以用于贲门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以作为贲门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应用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15例20~38周胎儿肾小球血管构筑。发现,球型肾小球占多数(71.5%),菊花型(16%)和混合型(12.5%)较少,肾小球的类型是由胚胎早期发育所决定。入球与出球小动脉多为1支,少数有2支以上,在入、出球小动脉之间未观察到有直接吻合的血管,但少数肾小球与肾小球之间有毛细血管相交通,或肾小球与肾小球之间接触部分毛细血管形成直接吻合。此外,还观察到较少的近足月龄胎儿肾小球旁器内毛细血管的构筑,其毛细血管分布较局限,毛细血管直径大于其形成网眼的直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transmyocardial laser revascularization, TMR)后孔道修复中胶原变化的研究,明确依那普利对孔道转归的影响。 方法:大鼠经 TMR手术后给予依那普利( 15 mg· kg~(-1)· d~(-1))治疗 8周后处死,观察胶原纤维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及测定左室心肌羟脯氨酸 (hydroxyproline,HYP)的含量。结果:动物经依那普利治疗,孔道残腔明显增大,孔道区胶原纤维厚度减少43.7%(P<0.05),左室心肌间质胶原的面积较对照组减少32.7%(P<0.05),左室HYP含量较对照组减少16.4%(P<0.05)。结论:依那普利能够减少TMR后胶原的沉积,促进孔道开放。  相似文献   

9.
通过显微解剖及透明法对29例胎儿尸体耳前淋巴结进行了研究,提出胎儿耳前淋巴结为1~4个不等,主要为1~2个(占68.97%),且收纳范围广,除主要输入腮腺深淋巴结(52.27%)外,还输入耳下淋巴结(34.09%)、颈浅淋巴结(11.37%)和颈深淋巴结(2.27%),并探讨了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牙颌颅面硬组织的形态特点进行系统评价,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借助X线头影测量对44例OSAS患者的颅面结构进行测量,并与100例无鼾症正常牙合人相应结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OSAS患者牙颌颅面结构特点为(1)颅底短,前颅底呈轻度逆时针旋转;(2)上颌后缩,长度正常;(3)下颌短,下颌与颏部明显后缩;(4)下颌后缩率为70.5%;(5)前后面高比、下颌平面角较大;(6)上切牙突矩与倾斜较小,下切牙突矩及倾斜度较大,前牙覆牙合覆盖较大。结论:OSAS患者颅面形态倾向于安氏Ⅱ类高角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脑池造影术(CT cisternography,CTC)在小儿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 IAC)的分型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小儿蛛网膜囊肿患者行CT脑池造影术以确定其是否为交通性。将有明显临床症状和虽无明显症状但CT显示囊肿周围脑叶严重发育不全的非交通性蛛网膜囊肿作为手术指征。术后再次进行CT脑池造影术以评价手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19例患儿中有6例为交通性蛛网膜囊肿、13例为非交通性蛛网膜囊肿。手术后全部患儿的囊肿均与周围脑池沟通良好,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CTC是小儿蛛网膜囊肿的简单、可靠的诊断方法,可用于判断囊肿的类型,其检查结果可协助筛选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CTC可提供囊肿的动力学变化信息并用于手术效果的初步评价,缺点是它的有创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50便均根据头颅CT和MR 诊蛛网膜囊肿后,行显微手术切除。结果:50便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结论:充分建立囊腔与周围池之间的 显向手术切除蛛网膜囊肿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疾病的作用。方法 :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48例颅内疾病。结果 :经随访 3~ 36个月。 1 2例脑积水 ,其中 8例行第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术 ,术后 7例有效 ,有效率 87.5 % ,4例行脉络丛凝固术 ,术后 3例有效 ,有效率为 75 %。6例透明隔囊肿行囊肿 -脑室造瘘术 ,术后均有效。9例蛛网膜囊肿 ,其中 6例行囊肿 -脑池造瘘及部分囊壁切除术 ,术后均有效 ,另 3例未完成内镜手术。 1 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 ,其中 6例行内镜下残留血肿清除及部分内包膜切除术 ,术后均有效 ,另 1 2例未完成内镜手术。 3例脑内囊性肿瘤 ,1例行内镜瘤结节切除 ,另 2例未完成内镜手术。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是治疗颅内囊性疾病的一种微创新技术 ,在侧脑室内囊性病变的治疗中有独特的优势 ,在脑浅表囊性病变中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在脑内囊性肿瘤的治疗中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囊肿为颅内非肿瘤性液体积聚,在所有的颅内占位损害中占大约1%。先天性蛛网膜囊肿是蛛网膜异常分裂还是复制收集脑脊液样形成导致囊肿扩大,其机制还未确定。当患者由于蛛网膜囊肿引起癫痫发作、脑积水、颅内压升高、局灶性神经症状时,需要采取手术治疗。针对蛛网膜囊肿的手术选择有着很大的争议。从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出发,应寻求蛛网膜囊肿患者最佳的治疗方式。部分或全部切除蛛网膜囊肿建立囊肿和基底池的沟通被认为是最佳的治疗外科方式。笔者认为神经内镜采用很小的颅骨钻孔进颅治疗蛛网膜囊肿同样安全有效而且创伤小,除非特殊情况避免把分流手术作为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方式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手术治疗的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内镜下囊壁部分切除+囊肿-脑室或脑池造瘘术16例,显微镜下囊肿切除术4例,显微镜下囊壁部分切除+囊肿-脑池造瘘术32例,囊肿-腹腔分流术20例。随访6个月~6 a(平均2.2a)。结果:67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改善,有效率93.1%,随访CT或MRI显示83.3%(60/72)幕上蛛网膜囊肿体积显著减小,幕下蛛网膜囊肿体积无明显变化但症状显著改善。结论:有症状的蛛网膜囊肿患者均应积极治疗。针对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预后有重要意义。神经内镜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应继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探讨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方法对CT或MRI确诊并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26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和手术效果进行分析和随访。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后颅内高压及癫痫表现基本消失。4例囊肿消失,14例囊肿明显缩小,5例稍微缩小,3例无变化,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88.4%。结论对颅内蛛网膜囊肿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首选囊肿切除和脑池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7.
沈华  王汉东  乔梁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12):1257-1259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有效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指征。方法:30例IAC患者中,18例显微镜下行囊肿壁切除,并与脑池、蛛网膜下腔沟通,8例行囊肿.腹腔分流术,4例行单纯囊肿切除术。结果:术后复查头颅CT示囊肿基本消失或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囊肿.腹腔分流术一般作为术后复发、高龄患者或婴幼儿的治疗手段;显微手术是大多数蛛网膜囊肿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切除囊肿并充分建立囊腔与脑池之间的交通是手术成功和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方法:对伴有颅内压增高和(或)神经系统症状者手术显微镜下行囊肿壁切除,对全切有困难的应行囊肿与脑室或脑池之间的交通或囊肿-脑池及腹腔分流术。结果;术后随访5年32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其中囊肿消失14例,明显缩小12例,6例部分缩小。结论:对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囊壁全切除或充分打通与外界的交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囊肿-腹腔分流手术治疗儿童颞部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8月应用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儿童颞部蛛网膜囊肿16例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方式及预后。结果16例患儿术后随访2个月至2.5年,5例术前症状消失,16例术后6个月复查头颅CT示:囊肿消失4例(25.0%),囊肿缩小12例(75.0%),其中缩小>50%者9例,缩小<50%者3例。12例囊肿缩小者术后1年行头颅CT检查,其中囊肿消失7例,缩小>50%者4例,缩小<50%者1例。1例术后2个月头颅CT提示囊肿缩小伴左侧额部硬膜下积液,2年后行头颅CT复查示囊肿消失,左侧额部硬膜下积液吸收。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感染。结论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儿童颞部蛛网膜囊肿安全有效,预后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蛛网膜囊肿伴发癫痫致痫病灶的精确定位及囊肿与致痫灶的关系以改进手术方法。方法对45例蛛网膜囊肿伴发癫痫的患者,在进行影像学和电生理学检查基础上,术中皮层脑电再次监测定位,对囊肿和癫痫灶同时切除。结果癫痫灶与囊肿的关系:位于蛛网膜囊肿内侧面19例;致痫灶位于蛛网膜囊肿边缘16例;致痫灶位于囊肿远隔部位(〉2cm)8例;检测不到致痫灶2例。并对全部病例进行随访。结论蛛网膜囊肿伴发癫痫患者其致痫灶和囊肿本身差异性大,单纯囊肿切除无法达到治疗癫痫的目的,术中皮层脑电监测下行蛛网膜囊肿切除术加致痫灶切除术才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