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识证篇     
清代名医喻昌有谓“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 (《寓意草》).说明能否确切地辨识证候,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然而证候的临床表现是错综复杂的,有的极易混淆,诸如阴虚咳嗽与燥热咳嗽、脾寒与胃寒、脾阴虚与  相似文献   

2.
喻昌的"议病式"与中医标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医家喻昌在其著作《寓意草》中 ,提出了“议病式”的观点 ,试图建立一种规范的病案记录格式。喻昌“议病式”的原因 ,书中有相关的解释 :“故治病必先识病 ,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 ,则千百药中 ,任举一二种 ,用之且通神。不识病 ,则歧多而用眩。”先要了解疾病 ,然后根据疾病的性质选择治疗疾病的药物 ,才能有好的疗效。正是因为持有这个观点 ,所以喻昌认为需要“议病式”。另外 ,书中提到了当时的医学界存在的不去“议病”的原因 :“迩来习医者众 ,医学愈荒 ,遂成一议药不议病之世界 ,其夭枉不可胜悼……每见仕宦家 ,诊…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通报》2011,(1):33-33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素问·至真要大论》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相似文献   

4.
清代徐灵胎认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名,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国此,中医学也是十分强调辨病而给以特效方药治疗的重要性。本文介绍几首治疗儿童哮喘的特效方剂。  相似文献   

5.
旷惠桃 《中医药导报》2010,16(6):13-13,16
中医临证之要,在于辨证论治.辨证之要,一辨病位,二辨病性;论治之法,则是因证选方,因方遣药.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曰:"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张子和<儒门事亲>又曰:"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均强调了谙熟中医方药理论与应用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治痢疾之常证不难,而治痢疾之变证则不易。《寓意草》治痢诸案,总结了喻嘉言治痢疾变证的独特经验。本文试探其要。一、治变救逆“逆流挽舟”调气消滞,凉血清肠,是治痢之常法。然而,痢疾种种,病机迥异,又不能墨守成法。“故治病必先识病然后议药”,尤其对于危急重  相似文献   

7.
痤疮是青年男女进入青春期常见病、多发病。笔  内蒙古医药专修学院附属医院 (0 10 0 10 )   1999年 7月 13日收稿者多年临床经验归纳为“四辨”、“十法”,予以简介。1 治病必先识病辨证应注意皮损特点 ,发病部位 ,素质禀赋及兼证等方面去辨析。1. 1 辨部位 :皮损发生于前额与胃有关 ,在口周与脾有关 ,在面颊两侧与肝有关 ,发于胸部与任脉有关 ,发于背部与督脉有关。这样为辨证论治提供了体内脏腑与体表经络有机联系网络的依据。1. 2 辨皮损 :痤疮的基本皮损有粉刺、结节、囊肿等。而粉刺又有黑、白之分 ,黑头粉刺为湿重于热 ,白头…  相似文献   

8.
《寓意草》用药特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荣 《浙江中医杂志》2001,36(9):374-374
《寓意草》是明代名医喻嘉言所著。喻氏长期从事临床 ,研究医学 ,医名卓著 ,冠绝一时。考症用药 ,有独到之处。《寓意草》通过大量医案 ,阐明用药特点 ,现浅析于下。1 善用经方 ,灵活化裁在《寓意草》中 ,所载病案六十余例 ,其中列处方的共三十余案。三十余案中用伤寒论处方的就有二十五案 ,或纯用一方 ,或合三方为一方 ,临机应变 ,随症损益 ,既渊源有自 ,又见地独特。他说“治病必先识病 ,识病然后议药”,“病经议明 ,则有是病 ,即有是药 ,病千变 ,药亦千变。”因此他对疾病都溯源穷流 ,剖析精详 ,而诊断立法又能发挥奥义 ,具有出奇制胜之…  相似文献   

9.
清代医家喻昌,字嘉言,江西南昌人。所著《寓意草》一书,载验案六十余则,其中急症验案二十余则。其辨证分析,独具慧眼,处方用药,机圆法活,颇多创见。笔者不揣学浅,对其急症治验,作一探讨,以资启悟。一、审病机详尽入微喻氏强调:“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初不论病从何起,药以何应?”故其临证,必详审病机,探幽识微,尔后才处方药。如治沈若兹乃郎肠澼危证一案。患者因痘后食物不节,病泻,泻久脾虚,病疟,遂尔腹痛胀大。三年来服消导药无数,后服参苓白术稍效,不久复如故。喻氏首论该证病机:“病本腹胀,更兼肠澼。肠澼者,大肠之气,空洞易走,胃中传下之物,总不停留,澼出无度,腥水不臭,十中五死五生之症也。今则病势转深,又加四逆矣。暮热朝凉,一逆也;大渴引汤救急,二逆也;气喘不能仰睡,三逆也;多汗烦躁不宁,四逆也。无病人腹中之气,运转收摄,是以身体轻快,大便省约。今为久泻,遂至气散不收,腹之  相似文献   

10.
《内经》治病之法,十分重视祛除淤血。《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素问·血气形态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内  相似文献   

11.
清·程文囿的《杏轩医案》是一部学验俱富、别具特色的医案佳作.从“为医首重明理”、“读尽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不服药,得中医”、“情志之病,未可全凭药力”、“医者要善于体悟”、“尽信书,不如无书”、“治病不可见病治病”、“愈病之三要”、“病真药假”、“医贵识病”等十个方面,对程氏“超群迈众”,“开阔心思”的学术思想作出了介绍和评析.  相似文献   

12.
一、病源未清,先其所因中医治病讲究“治病必求于本”。所谓“本”主要是指导致病证产生的病因根源,证为病之标,因乃病之本。因此辨证论治也被推衍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就强调了治病必先求因的重要性。某些疑难病所以难治,主要是病因较隐蔽不易推究,有时病因与症状表现还不一致,加以医者疏于考察。因此对疑难病要善于追根溯源,因端竟委,查清病因,治疗才有较强的针对性。值得提出的是不可忽略问诊的重要性。《冷庐  相似文献   

13.
《痿论》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凡医家治病,必先分析病机。何脏为疾?何腑为病?明其生理,解其病理,是盛是衰,是虚是实,均需一一剖辨,病机明必治则正。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和平,此之谓也。”辨...  相似文献   

14.
先师陈大年(1900~1975年),生前为全国计划生育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委员、上海中医学院妇科教研组主任兼附属龙华医院妇科主任和上海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在学术上,他继承其父陈筱宝之家传,又受业于儒医苏烈侯,极推崇宋代陈素庵、明代王肯堂、傅青主和清代叶天士,尤对陈氏《妇科医要》赞赏备至。他擅长妇科,但对内外科亦颇有心得。行医五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在临诊中善调治月经病、不孕症、产后病及妇科杂病。陈师一再指出:“治病易,识病难;识病易,明理难。”治病重在识病明理,才能用药对症。一、诊病首重望诊:以察其外观之状也,所谓“有诸内必形  相似文献   

15.
杨宏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经验探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宏志副教授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十多年来致力于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临床诊疗与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侍诊,纳其所授,获益良多,现将吾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纤维化理论创新及经验加以总结,以飨同道。 1 辨证特色 徐灵胎认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之名而后求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症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法。”目前,慢性乙性肝炎病情反复迁延难愈,…  相似文献   

16.
证候,是中医诊断学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证候的确定是立法、选方、遣药的重要依据。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一书中说:“司命之难也,在识证;识证之难也,在辨证”。欲辨证必先识证,所谓识证,即认识和把握证候。  相似文献   

17.
一、对“病本”的认识“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治则的主要精神。本即根本,如事物的本质,疾病的根源。治疗疾病必须从病情的阴阳变化这个根本来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医宗必读》称:“本之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本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叶乃茂,自然之经也,故善为医者,必责于本。”与本相对的是标,求本必先识标,例如:以疾病言,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以病所言,里为本,表为标;以邪正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以传变言先病者为本,后病者为标;以医病关系言,病人是本,医生是标。“标本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临床治病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本《内经》“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原则辨证用方,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兹举验案三则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索问·四气调神大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治病必先防病,能治“未病”,方称“上工”。只有在未病之时进行预防,增强人体正气即机体的抗病能力,也就是顺应四时变化,“春夏养阳,秋  相似文献   

20.
先父董晓初生前业医五十载,师承灵素、仲景之学,精通医理,独具一格,崇尚实践,疗效卓著。对中医内、妇、儿科造诣均深,现将先父诊治经验拾掇一二,以飧读者。注重胃气百病可安先父认为“治病必求其本”则以“脾胃为本”更为重要,如吴澄《不居集》说:“故凡查病者,必先查脾胃强弱,治病者必先顾脾胃勇怯,脾胃无损,诸可无虑。”李东垣云:“诸病从脾胃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