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骶骨衰竭骨折的影像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影像学检查并随访证实的骶骨衰竭骨折的影像学征象,15例均行MRI检查,10例同时行X线平片及CT检查,2例行ECT检查。结果:15例(共25侧)均发生在骶骨翼,其中10例为双侧骨折,5例为单侧骨折,8例合并骨盆其他部位的骨折。15例骶骨翼骨折MRI表现为波浪状低信号影,骨折线周围见T1WI呈片状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水肿区,3例骨折周围肌肉大片状水肿;10例CT图像可见与骨小梁垂直的透亮线,8例周围骨质增生硬化性改变;2例X线平片显示阳性征象,表现为线状硬化影,与相邻关节面平行;2例ECT表现为对称性放射性核素异常浓聚。结论:影像学诊断骶骨衰竭骨折具有特征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臀肌筋膜挛缩症(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GMC)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88例经临床确诊GM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388例术前行骨盆X线及CT检查,其中2例行双侧髋关节MRI检查。378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29例术后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髋关节弹响、活动受限及并脚下蹲困难。X线:373例(96.1%)见骨盆致密线;CT:388例(100%)见臀肌"挛缩带"、臀肌萎缩;MRI:2例(100%)见双低信号臀肌"挛缩带"。70例(18.0%)见骨盆倾斜。臀大肌挛缩产生骨盆致密线,臀中肌挛缩导致髂骨外翻。术后CT及MRI见臀肌挛缩带中断。结论 GMC在CT或MRI检查可见特征性臀肌"挛缩带",指导临床治疗并进行术后影像学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骶骨骨巨细胞瘤(GCT)的X线、CT和MRI表现特点,探讨三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1例骶骨GCT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分析骶骨GCT的X线平片、CT、MRI表现特点,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经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 21例中,X线和CT显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1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15例,骨包壳不完整14例,MRI显示骨质破坏10例。X线显示侵犯骶髂关节及髂骨5例,CT显示16例,MRI显示11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12例,CT增强显示16例,MRI显示16例,其中巨大囊实性软组织肿块12例,10例可见液平面,病灶周围可见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骨质破坏在MR SE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骨包壳在MRI上表现为低信号,X线和CT上表现为硬化环。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在T1WI为等信号,T2WI及短时反转恢复(STIR)呈等高信号。囊性部分在T1WI为低信号,T2WI及STIR呈等高信号。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在T2WI及STIR呈高信号。CT和MRI增强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 X线、CT和MRI从不...  相似文献   

4.
骨斑点症1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患者男,28岁。因双侧腰腿痛3月余来院检查。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X线平片:双侧髂骨近髋臼处,双侧坐骨、耻骨及骶骨,双侧股骨颈、股骨下端、胫、腓骨上、下端,双侧足跗骨、跖、趾骨的骨松质内可见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的斑点状致密影,呈圆形、椭圆形、梭形、长条状硬化灶,边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软骨黏液样纤维瘤(CMF)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MF的影像学资料,包括X线、CT、MRI及SPECT-CT检查。结果:11例中发病部位:长管状骨9例,髂骨1例,腰椎棘突1例。X线平片示10例出现偏心型、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未见明显异常。CT示9例病灶内粗细不等骨嵴伴病灶周边硬化,5例病理骨折伴软组织肿块,2例钙化,均无骨膜反应。MRI平扫示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压脂序列呈高或混杂信号,其中2例病灶周围骨髓及软组织水肿;增强扫描1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SPECT-CT示3例异常核素浓聚,病灶边缘浓聚明显,中心浓聚稀疏或缺如,呈环形浓聚。结论:SPECT-CT结合传统影像学可评价CMF成熟程度、病变范围,为手术时机的选择、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患者 男 ,5 6岁。腰骶部及双侧髋关节疼痛不适数年余 ,偶因摔伤后来我院骨伤科就诊。查体 :上、下门齿及犬齿均呈棕黄色 ,伴有褐色斑点 ,腰椎及下肢活动稍受限 ,骶尾及坐骨结节压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患者居住地为高氟区。骨盆正位片 :双侧骶髂关节部分骨密度增高 ,但无骨质稀疏及骨质破坏征象 ,双侧髂骨体及髋臼缘骨密度增高 ,双侧第 5腰椎横突与髂骨之间可见条形骨性致密影连接。骶骨中部两侧亦可见对称性条带状骨性致密影 ,宽约 0 .6 cm,边缘光整 ,向下直达坐骨棘 ,长约 6 cm。左侧耻骨下支骨质中断 ,可见硬化缘 (附图 )。 X线诊断 :…  相似文献   

7.
作者分析了9例病人,8例骶骨与耻骨骨折并发,1例仅有骶翼骨折。9例均无明显外伤史,年龄为45~81岁。骨折部活检,诊断分别为骨质疏松,放射性骨质疏松、类固醇引起的骨质疏松、继发性甲旁亢、IgA 免疫球蛋白增高。9例都有骶翼不全骨折,X 线征象为宽而不规则的垂直硬化带,其中3例有骶孔部的线状透亮和破坏线进入硬化区。耻骨骨折,可单侧或双侧发生,其典型发展是从不规则透亮到垂直的骨折与溶解和硬化的混合区,直到骨桥形成。骨扫描显示骶骨骨折,为骨折侧骶髂关节吸收不规则,密度增高,为“H”形或蝶形。作者指出,当软组织重叠和肠内容物遮盖了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附肢骨嗜酸性肉芽肿(EGB)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附肢骨EGB的影像学资料,21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5例行CT检查,7例行MRI检查,2例行SPECT-CT检查。结果:21例共26个病灶,其中18例单发,上肢骨6个病灶(锁骨2个,肱骨4个)、下肢骨12个病灶(股骨6个病灶,髋臼2个病灶,胫骨3个病灶,腓骨1个病灶);3例多发,累及肋骨2个、坐骨3个、髂骨3个,共8个病灶。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囊状溶骨性骨质破坏,略膨胀。7个病灶可见骨膜反应,9个可见软组织肿胀或肿块,3个周围软组织水肿,1个增强扫描明显强化,2个SPECT-CT显示病灶周围浓聚。结论:X线检查是诊断附肢EGB的基础方法,结合CT、MRI及SPECT-CT能提高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作者由CT扫描发现了88例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损伤。每例均有伤后所摄的前后位骨盆X线片,有的还摄有斜位片及倾斜角度的X线片。CT在外伤后七天内进行。作者将CT所见到的骶骨及骶髂关节损伤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第一型为骶髂关节分离,占骶骨损伤的39%,X线平片初诊漏诊率为29%,回顾性复习时漏诊率为26%。CT表现为关节不对称与间隙增宽。第二型为骶骨或髂骨唇部骨折,占骶骨损伤的25%,X线平片初诊漏诊率为57%,回顾性复习时漏诊率为59%。CT图象可见到骶骨或髂骨唇部骨折线累及骶髂关节面,但不累及骶骨的神经孔。第三型为骶骨纵行骨折,占骶骨损伤的25%。X线平片初诊漏诊率为34%,回顾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发生于椎体、骨盆等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表现,提高此类疾病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椎体4例,髂骨3例,耻骨2例,跟骨2例,坐骨及下颌骨各1例。结果:发生于脊柱部位者均累及单个椎体,其余部位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囊性膨胀性改变5例,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同时伴有软组织肿块4例。结论: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表现有一定特点,综合X线、CT、MRI 3种影像学表现有利于定性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对比软骨母细胞瘤的X线、CT及MR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且于2周内行X线、CT和MR检查的22例软骨母细胞瘤病人的影像学表现。2例同时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7例同时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胫骨上端11例,股骨下端4例,髌骨2例,肱骨上端、股骨上端、颞骨和下颌骨各1例。1例恶性者发生于髂骨并同时累及骶骨。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21),病灶内斑片状、斑点状和(或)条状致密影(5),病灶周围边界不清的斑片状硬化(10)。CT上,病灶呈类圆形分叶状(14),内为软组织密度(7),伴有斑片状、斑点状和(或)结节状钙化(15),病灶周围出现边界不清的斑片状硬化(15),病变周围软组织肿胀(18)。病灶在T2WI和脂肪预饱和T2WI均呈混杂信号(22),病灶周围髓腔内有边界不清的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20)。结论良性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多具有特征性,X线平片、CT和MRI多数征象相互对应。  相似文献   

12.
骶骨衰竭骨折MRI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骶骨衰竭骨折的MR I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21例病人,女19例,男2例,平均年龄72.4岁。所有病人均有骨质疏松,其中7例为盆腔肿瘤放疗后发病。MR I检查使用矢状位、横轴位和冠状位SE T1W I、FSE T2W I和脂肪抑制FSET2W I。其中14例同时行SE T1W I增强扫描。所有病人均同时行X线平片、CT平扫检查,其中14例行同位素扫描以证实诊断。结果21例共发生37侧骶骨耳部骨折,其中16例(76.2%)为双侧骨折,5例(23.8%)为单侧骨折。37侧骨折中,32侧(86.5%)显示“蛇形”低信号骨折线。所有病例均显示片状或三角形骨折周围水肿区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14例增强扫描,骨折线均无强化,水肿区呈不均匀强化。3例合并其他部位多发性不全骨折。结论MR I诊断骶骨衰竭骨折具有特征性,可显示骨折线及骨折周围水肿区。  相似文献   

13.
骨盆创伤螺旋CT三维图像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3D螺旋CT在骨盆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骨盆创伤患者X线平片与3D螺旋CT的图像(MPVR、SSD)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D CT发现X线上漏诊的2例耻骨骨折。1例髂骨翼骨折.排除2例X线可疑的骶尾骨骨折并脱位,同时立体地明确了骨折的移位方向与程度。结论:对骨折创伤3D CT是有效的和重要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耻骨结核1例     
石冬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4):484-484,488
患者女,47岁,农民。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腹股沟处肿块,间断疼痛半年,并逐渐加重。查体:体温37.3℃,耻骨联合区压痛,左腹股沟下方触及包块,并有波动感,骨盆挤压及分离试验耻骨联合及会阴部疼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1.5×109/L,血沉76 mm/h,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胸部X线片双肺未见异常。骨盆X线片示:双侧耻骨均可见溶骨性破坏,耻骨联合间隙增宽,左耻骨下支下方软组织内可见游离骨样致密影(图1);X线诊断:考虑双侧耻骨结核。骨盆C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蜡泪样骨病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28例蜡泪样骨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22例行X线检查,6例行CT检查,1例行SPECT-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28例中,单肢26例,双肢2例;单骨15例,同肢多骨11例,双肢多骨2例。X线表现:病变局限性于皮质内侧3例,弥漫性流注19例;骨皮质肥厚21例,骨髓腔变窄18例;跨关节生长11例;3例关节周围软组织出现团状不规则形钙化影。混合型15例,皮质外型4例,皮质内型3例。CT表现:骨皮质肥厚隆起、骨髓腔变窄,骨端松质骨或骨髓腔内团状高密度影,CT值约1 000HU,边界清楚。SPECT-CT表现:腓骨病变区明显异常放射性核素浓聚,跟骨病灶未见明显异常放射性核素浓聚。MRI表现:骨皮质增厚,骨髓腔狭窄,病灶呈长T1、短T2均匀或略混杂信号,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1例病灶周围软组织轻度水肿改变。结论:蜡泪样骨病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结合临床可作出明确诊断;CT和MRI有助于观察病灶的形态、密度及软组织情况;SPECT-CT为本病活跃性的判定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膝关节隐性骨折的MRI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膝部隐性骨折的MR表现及其价值。方法:42例急性外伤患者均行X线平片及MRI检查,6例同时行CT检查。MRI检查序列包括T1WI、脂肪抑制T1WI,T2WI与T2WI。结果:本组42例X线平片均未见骨折征象,6例CT亦未见骨折征象,部分见周围软组织肿胀。42例共55处膝部隐性骨折,31例T1WI可见不规则条状、紊乱低信号,21例在T2WI上对应于T1WI上低信号区仍表现为相应形状的低信号,10例表现为高信号,其周可见水肿信号,以T1脂肪抑制序列和T2WI序列显示明显。25例合并韧带或半月板损伤。结论:MRI能敏感显示膝部隐性骨折的水肿、骨折线和伴发表现,对于疑为膝部隐性骨折的病例应列为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7.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综合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影像学检查对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病理证实的软骨黏液样纤维瘤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X线检查18例,CT检查6例,MRI检查6例,另有4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 18例中,15例发生于长骨干骺端,另外骶骨、肋骨及颅底各1例.X线及CT病变表现为偏心囊性骨质破坏区,有硬化边,骨皮质膨胀变薄,CT显示病变内细小钙化灶5例.MRI表现为病变信号不均匀,在T1WI上呈低及中等信号,在T2WI以高及中等信号为主,亦可见部分低信号,行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实性部分呈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强化不明显.结论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X线、CT与MRI影像表现均有特征性,其综合影像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蜡流样肢骨硬化合并骨斑点症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对一家族祖孙三代4人进行X线(4例)、MR(1例)检查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发现4例中3例患病,病变均表现双手、足、膝、骨盆、肩、长骨骨骺及骨端,松质骨内呈对称性多发的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致密骨斑点病变的阴影,2例发现手、足、股骨皮质蜡流样肢骨硬化.MR扫描可见长T1短T2异常信号.结论 X线、MRI蜡流样肢骨硬化合并骨斑点症在X线、MRI具有典型的特征性征象,可明确本病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TS)的影像学表现以增加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收集2009年9月~2012年11月14例经手术病理组织证实的GCTTS患者X线、CT、MRI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4例行X线平片检查,6例行CT平扫检查,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X线平片显示局部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影,邻近骨质未见明显异常或轻度侵蚀破坏;CT表现为关节周围肌间隙内局限性软组织肿块,部分呈分叶状,明显跨关节生长,无明显钙化征象及骨膜反应;MRI表现为病灶在T1WI多呈较低信号,内可见条片状更低信号影,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强化明显,病灶与邻近肌腱关系密切,局部骨皮质可受侵.结论 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骶尾椎脊索瘤的X线、CT和MRI表现特点,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骶尾椎脊索瘤患者的X线、CT和MRI表现特点,其中X线25例,CT 20例,MRI 20例.结果 25例X线检查显示骨质破坏19例,软组织肿块14例,骶髂关节受累10例,钙化12例.20例CT检查显示骨质破坏19例,其肿瘤内均见钙化,破坏区均涉及骶尾椎前缘,同时向后破坏骶尾椎后缘、突入椎管者15例,分叶17例,臀部肌肉受累13例,骶髂关节受累9例(4例为单侧,5例为双侧).20例 MR检查显示,T1WI为低信号,其中16例见斑片状稍高信号影,T2WI呈混杂等高信号影,STIR呈高信号影,包膜19例,分叶17例,肿块内分隔20例,骶髂关节受累10例,其中单侧3例,双侧7例,侵犯臀部肌肉14例,"横板"征13例,向上侵犯骶管17例形成"反引号"征.22例病灶中心位置位于S3及以下.结论 骶尾椎脊索瘤有其典型的好发年龄、部位及影像学表现特点,充分认识和应用X线、CT和MRI检查的影像表现特点,对提高诊断,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及预测预后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