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不同入路方式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2月于我院择期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10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侧方组和中间组,每组各50例。侧方组采用侧方入路,中间组采用中间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术后7d时血清癌活力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年生存率。结果侧方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中间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中间组,排气时间显著早于中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方组患者术后癌活力指标水平显著低于中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方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为80.00%(40/50),显著高于中间组62.00%(3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侧方入路术野清晰,操作方便,创伤小,能加快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对恶性肿瘤的清除效果明显,患者预后良好,远期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右半结肠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20年4月的118例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9例,A组尾侧背侧入路,B组尾侧腹侧入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术前及术后7 d癌活力指标(血清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尾联合入路腹腔镜D3根治术联合全肠系膜切除术(CME)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尾联合入路腹腔镜D3根治术联合CME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中央入路腹腔镜D3根治术联合CME治疗。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病理检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3年,比较2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肿瘤切缘阳性率、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比例、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术后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3年,2组患者无进展生存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中尾联合入路腹腔镜D3根治术联合CME具有并发症少、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远期预后与中央入路腹腔镜D3根治术联合全肠系膜切除术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腹腔镜下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治疗右半结肠癌并发不全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130例右半结肠癌并发不全性肠梗阻患者,根据入路方式分成头侧组(n=63)和尾侧组(n=67)。头侧组行头侧中间联合入路腹腔镜下CME,尾侧组行中间尾侧联合入路腹腔镜下CME。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排气时间、术后镇痛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引流量、恢复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标本切除长度、清扫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3 d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水平。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生存率。结果尾侧组手术时间较头侧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头侧组明显降低(P 0.05); 2组其他围术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3 d血清IL-6、TNF-α、CRP、Cor、NE、E水平均高于术前,但尾侧组各指标均低于头侧组(P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头侧中间联合入路与中间尾侧联合入路腹腔镜下CME治疗右半结肠癌并发不全性肠梗阻患者的手术疗效相当,但中间尾侧联合入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还可减轻术后炎症与应激反应,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切除术3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切除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64例右半结肠癌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腹腔镜组32例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切除术,开腹组32例患者采用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恢复流质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都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而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研究腹腔镜和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对比差异.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右半结肠癌患者共12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技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和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和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技术相比较,具有更好的疗效,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比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法和上静脉入路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右半结肠癌的患者76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6例;年龄49~66岁,平均年龄50.89岁;体质量指数(BMI)21.78~27.45 kg/m^2,平均BMI 24.79 kg/m^2;病程7~20个月,平均病程10.97个月;病灶位于结肠肝曲23例,升结肠23例,盲肠30例。依据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法及肠系膜上静脉优先入路法行腹腔镜手术根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所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阳性淋巴结个数及中转开腹例数;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接受手术后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引流时间、引流量、镇痛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情况;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早期肠梗阻、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等短期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静脉优先入路方式相比,动脉优先入路方式清扫淋巴结总数和阳性淋巴结个数均显著增多,出血量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引流时间长,引流量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所用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镇痛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短期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能更彻底地清扫淋巴结从而彻底清除癌症病灶,保证肿瘤的根治程度,减少术后复发率,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同时未增加更多的手术风险,安全有效,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63例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的短期和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344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163例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为腹腔镜组,181例行开腹根治术为开腹组,比较2组患者的短期手术疗效、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穿刺口和切口的种植转移率、远期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结果 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缘情况、清除淋巴结数、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局部复发率、种植转移率、远处转移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方面,腹腔镜治疗组优于开腹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具有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其短期和长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可广泛应用于结肠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进展期右半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D3根治术的手术时长对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0年8月广东省中医院行腹腔镜D3根治术治疗的94例进展期右半结肠癌患者,其中男46例、女48例,年龄16~93(64.2±16.1)岁,TNM分期Ⅱ45例、Ⅲ期49例。患者均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手术时间100~327(198.9±53.4)min。根据患者手术时间,分别选择在手术时长20百分位数(152 min)、40百分位数(180 min)、60百分位数(205 min)和80百分位数(237 min)4个时间节点,分别分为≤该节点时长和>该节点时长2组。比较不同时间节点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9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术中、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94例患者术中出血量10~200 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1~5 d,术后住院时间3~21 d。术后并发呼吸道感染3例,切口感染4例,吻合口漏2例,腹腔积液4例,肠梗阻2例。不同时间节点2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BMI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0百分位数、80百分位数2个时间节点患者的肿瘤分期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9、6.86,P值均<0.05)。围手术期指标比较,60百分位数2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和80百分位数2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各组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进展期右半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D3根治术治疗,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研究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LRP)与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Retropubic radical prostatectomy,RRP)治疗前列腺癌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7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162例,其中83例行LRP,79例行RRP,比较两种不同术式的术中术后效果。结果LRP组一共83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1例中途转为开放手术。 LRP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长于RRP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留置导尿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少于RRP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肠道功能恢复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年限内,两组尿控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生化复发率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LRP在出血、术后恢复、术后控瘤效果方面优于RRP,术后尿控率与开放手术无明显差异,LRP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解剖学以及超声影像学方法比较两种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最常用的入路-喙突入路与VIP入路的进针点准确性以及安全性.方法:实验分两部分,(1)应用解剖学方法分析喙突人路与VIP入路的体表进针点与臂从神经的相互关系、进针深度以及进针点与肋骨或肋间肌的关系.(2)应用超声影像学方法分析两种入路体表进针点与腋动脉前壁的相互关系、进针点皮肤至腋动脉前壁的距离以及腋动脉前壁与胸膜的关系.结果:(1)喙突入路中,进针点与喙突尖的垂直距离小于总体均数2(P<0.05);VIP入路中进针点与臂丛神经的距离与总体均数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IP入路的臂丛神经深度以及进针点与胸廓的距离分别小于喙突入路(P<0.05).(2)喙突入路中,探头中心与喙突尖的水平以及垂直距离与总体均数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IP入路中,探头中心与进针点的距离与总体均数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IP入路中的腋动脉前壁深度以及腋动脉前壁与胸膜的距离分别小于喙突入路(P<0.05).结论:两种入路相比,喙突入路较VIP入路更具有安全优势.喙突入路中2 cm的值可能偏大,需要根据患者的体型调整进针点与喙突尖的水平及垂直距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不同胆囊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 2021 年 1月 1 日至 2023 年 1 月 31 日在本院治疗的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 98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9 例.对照组采用胆囊前三角解剖入路,实验组采用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3 d,两组研究对象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实验组比对照组降低得更为显著(P<0.05).术后3 d,两组的血清CD4+和CD8+水平均显著降低,但实验组降低的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后三角解剖入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能降低患者外科创伤程度,缩短康复时间,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两孔法腹腔镜辅助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手术要点及短期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两孔法腹腔镜辅助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手术指标和疗效。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5.6±3.1)cm、手术时间(126.0±27.8)min、术中出血量(21.2±14.9)mL、清扫淋巴结(33.8 ± 11.2)枚,阳性淋巴结75%分位数为1枚(0 ~ 9枚)。术后首次排气时间(1.5±0.6)d,首次进流质饮食时间(1.3 ± 0.6)d,首次进半流质饮食时间为(4.1±2.3)d,术后并发症5例(淋巴漏3例、腹腔出血1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9±4.5)d。 结论 两孔法腹腔镜辅助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安全可行,术中淋巴结清扫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胃-结肠静脉干。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应用成人头部湿标本10例(20侧),动、静脉系统分别灌注混有红、蓝色染料的乳胶;分别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和远外侧入路的手术操作。逐层解剖、拍照、测量。结果两种入路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有:Ⅴ~Ⅻ对脑神经、内耳道、枕髁、颈静脉结节、颈静脉突。结论应根据病变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中间入路法右半结肠切除术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线入路相关活体解剖学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施行的21例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录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利用中间入路,以肠系膜上静脉为解剖学标志,可成功进行系膜血管的解剖、淋巴结清扫,并进入正确的外科平面。结肠系膜和肾前筋膜之间存在融合筋膜间隙,其内侧、外侧、腹侧、背侧的边界分别是肠系膜上静脉、右结肠旁沟、结肠系膜、肾前筋膜。胃结肠韧带、肝结肠韧带和结肠外侧腹膜返折等外周固定装置是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必须离断的结构。结论:在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中,肠系膜上静脉是关键解剖学标志和主线,融合筋膜间隙是正确的外科平面;一系列外周腹膜结构是重要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腹腔入路、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治疗肾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肾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腹腔镜不同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经腹腔入路组和经腹膜后入路组,每组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经腹膜后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经腹腔入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2.818、3.442、21.740、21.332,P0.05);经腹膜后入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9.67%,经腹腔入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9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1,P=0.688)。结论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治疗肾癌,患者围手术期康复时间短,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直肌旁入路与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咸宁市中心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00例髋臼骨折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选取采用腹直肌旁入路和改良Stoppa入路手术的并获得满意随访的患者各50例,比较两组间髋臼骨折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手术入路患者随访12 ~ 18个月,两种手术入路均适合治疗累及髋臼前柱为主的髋臼骨折,其骨折分型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腹直肌旁入路明显少于Stoppa入路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Stoppa入路组(P<0.05),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Stoppa入路相比,腹直肌旁入路能直视髋臼前方及四边体,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尤其适用于累及髋臼前柱为主伴四边体移位的肥胖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改良微创髂腹股沟入路(MMIIA)、改良Stoppa入路(MSA)及腹直肌外侧入路(PRA)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5例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分为MMIIA组(14例)、MSA组(25例)和PRA组(16例)。比较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MSA组和PR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复位质量优于MMIIA组(P<0.05);但各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IIA、MSA及PRA治疗髋臼骨折均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无显著变化,但MMIIA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复位质量方面不如其他两种入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应用不同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后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期间89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n=44)进行常规胆囊三角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n=45)给予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在术后24 h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 of Pain,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在手术前及手术1 w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5-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5-HT)水平;同时统计患者住院期间出现胆漏、切口感染、腹腔出血、腹腔感染的人数及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4 h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NO、5-H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入路,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的损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美国House引进显微外科技术,开创了以听神经瘤切除术为代表的耳神经显微外科。此后,各国耳科专家在此基础上又衍生了多种进入内耳道、桥小脑角、岩尖和斜坡等难以到达的颅底深部手术入路。彻底切除内耳道肿瘤,完整保留和恢复面神经甚至耳蜗神经功能是此类手术治疗的理想结果[1]。但目前内耳道手术肿瘤全切率及术中面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率不尽理想,仍是耳神经外科领域所面临的难题,其影响因素包括肿瘤的大小,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手术入路的选择等因素。本文拟比较乙状窦后入路、颅中窝入路与经迷路入路实施内耳道手术的显微解剖,阐述3种主要手术入路的优势、相对不足、相关解剖标志和改良入路,以期为临床手术治疗中提高肿瘤全切率及保全面神经的解剖和功能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