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的MRI表现特征。方法:选择12例经临床确诊的胎盘植入患者,均行DWI扫描,其中3例行动态增强扫描,总结其MRI特征。结果:12例子宫不同程度增大、变形,子宫结合带完整性破坏。9例可见子宫肌层局部变薄或不规则破坏,子宫肌层内出现不规则高信号灶,其中7例病灶呈团块状、片条状稍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2例仅累及子宫内膜结合带;8例突入肌层或肌层局部明显变薄;2例基本位于肌层内。3例动态增强扫描胎盘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可见结节状、花瓣样强化,边界模糊毛糙,肌层与胎盘分界不清,中晚期可见持续明显强化,其中2例胎盘下可见强化迂曲血管影。DWI序列8例呈较明显高信号。结论:胎盘植入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能明确诊断胎盘植入及判定肌层侵入深度,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明确其血供及鉴别诊断,DWI序列可显示炎症,对胎盘植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_目的:探讨 MRI 对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综合诊断为胎盘植入的17例孕产妇的MRI 表现。结果:17例患者子宫均不同程度增大,结合带低信号影变薄或中断;胎盘不规则增厚,植入区域子宫壁明显变薄,两者分界不清,9例 T2 WI 上低信号的子宫肌壁内可见高信号的胎盘植入灶。DWI 上12例病灶呈明显高信号,且显示较 T2 WI 清楚,3例未见明显高信号,2例运动伪影较重,不能评价。17例 MRI 动态增强扫描示病灶显著强化,与子宫肌层强化程度类似,边缘强化明显,呈“花环”、“花瓣”样强化,中晚期持续、明显强化,5例病灶中央坏死区未见强化。结论:MRI 平扫结合 DWI 能明确诊断胎盘植入及判断肌层受侵情况,动态增强扫描则有利于明确血供及鉴别诊断,因此 MRI对于诊断胎盘植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妊娠胎盘植入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胎盘植入的18例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18例中术前16例MRI诊断为胎盘植入,1例诊断为不除外胎盘植入,1例诊断未见明显异常,MRI诊断准确率为89%.MRI上16例表现为子宫不同程度增大,子宫结合带完整性破坏,肌层局部变薄或不规则破坏,T2WI低信号的子宫肌壁内出现高信号灶,11例病灶内见混杂信号影.2例仅累及子宫结合带,11例突入肌层或肌层局部明显变薄,5例基本位于肌层内.增强扫描示16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14例病灶内见结节样、花瓣样强化,7例坏死区不强化,16例增强中晚期持续明显强化.扩散加权成像(DWI)上4例病灶呈明显高信号.结论 早期妊娠胎盘植入MRI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及结合带不完整,肌层局部变薄或不规则破坏,T2WI低信号的子宫肌内出现高信号灶.  相似文献   

4.
胎盘植入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胎盘植入患者19例,均行常规MRI扫描,7例行动态增强扫描,3例行DWI扫描,总结其MRI图像特点及诊断价值。结果:19例患者,年龄22~37岁,平均31.8岁。MRI表现:子宫不同程度增大。子宫内膜结合带完整性破坏,多渐行性变薄至消失,边界光整。病灶内见混杂信号团块影。病灶累及仅子宫内膜结合带4例,突入肌层或肌层局部明显变薄12例,基本位于肌层内3例。动态增强,病灶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类似"花环或花瓣样"强化,坏死区不强化,动态增强特点是中晚期持续明显强化。DWI部分病灶呈明显高信号。结论:MRI能明确诊断胎盘植入及判断肌层侵入情况,动态增强有利于明确血供及鉴别诊断,弥散可反应炎症存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产后植入性胎盘患者资料(年龄20~33岁,平均27.6岁)。10例均行常规MRI,7例行增强扫描。总结其MRI特点及诊断价值。结果 10例中,MRI确诊9例,误诊1例。MRI表现为:子宫体积不同程度增大;子宫肌层内层结合带完整性破坏,局部模糊甚至中断。子宫内见混杂信号团块影,孕龄短的胎盘表现为单纯的团块状结构,孕龄长的胎盘具有特征性的叶状、结节状结构。以子宫肌层为对照,T1WI病灶表现为等低信号,与宫壁分界欠清,T2WI表现为混杂的明显高信号,内可见条状及点状低信号,病灶突入肌层,肌层局部明显变薄,其中接近浆膜层者7例,基本在肌层内3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类似"花瓣"样,边缘呈较高信号而中央呈稍低信号,其强化程度基本等同于子宫肌层,坏死区无强化,有时表现为"裂隙"状。结论 MRI能明确诊断胎盘植入及判断肌层侵入的大致程度,是显示胎盘植入的辅助诊断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后胎盘残留的MRI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临床拟诊为产后胎盘植入患者的MRI表现。结果临床或病理证实产后胎盘残留3例、胎盘粘连3例、胎盘植入9例,胎盘穿通1例。MRI确诊14例,2例胎盘粘连误诊为胎盘植入。MRI表现:子宫不同程度增大;结合带局部模糊甚至中断;胎盘附着处子宫肌层较对侧变薄。以子宫肌层为对照,T1WI序列:11例表现为等信号,4例表现为等-高信号,1例表现为高信号;T2WI序列:11例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内混有内散在的流空低信号血管和线条状低信号小叶间隔,3例表现为高信号,2例表现为低信号。16例均行增强MRI扫描,7例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类似"花瓣"样、"结节"样,坏死区无强化。4例胎盘植入患者,植入部位伴多发迂曲、增粗流空血管影。结论 MRI能明确诊断产后残留胎盘的特征,判断胎盘植入的程度、位置及深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产后胎盘植入的MRI特征,评价MRI对产后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产后胎盘部分或完全未娩出、经临床证实的胎盘植入患者资料,13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MRI特征。结果:13例子宫均不规则增大,局限性膨隆、变形,胎盘组织信号不均匀。胎盘下血管增多10例,胎盘组织与子宫肌层间见出血带8例。13例增强扫描胎盘组织强化程度稍高于子宫肌层,植入胎盘与宫壁融合,分界欠清,5例呈"花瓣样"不均匀强化。结论:产后胎盘植入的MRI征象主要包括子宫变形、局部隆凸,胎盘信号不均匀,胎盘下血管增多、出血带,"花瓣样"强化等。MRI能精确评价胎盘植入的类型和深度,是产后胎盘植入诊断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胎盘植入的MRI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胎盘植入患者的MRI征象,观察胎盘位置、信号强度、植入部位及子宫壁、相邻器官受累情况等,分析不同病理分级的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16例中,8例术前MRI诊断为粘连型,1例为前置胎盘,影像表现为子宫壁内侧低信号连续性欠佳,局部子宫肌层变薄,肌层内未见明显胎盘信号,6例与病理相符,1例正常,另1例病理为植入型;6例术前MRI诊断为胎盘植入型,4例前置胎盘,2例位于子宫后下壁表现为胎盘下血管影增多,与子宫壁内侧低信号带消失,胎盘呈"锯齿状"突入肌层内,均与病理相符合;2例穿透型均为前置胎盘,表现为信号混杂,可见斑点状出血灶,与子宫肌层附着处浆膜层膨隆,与邻近子宫周围组织如膀胱壁分界不清。结论:MRI对产前胎盘植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低场MRI对诊断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的MRI表现特点,探讨MRI对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患者MRI资料。结果16例子宫肌瘤患者中,共检出病灶24个。T1WI表现均为等低信号,不易识别;T2WI表现为低、高或混杂信号;病灶多有包膜、边界清晰,周围可见低或高信号环;增强扫描可见病灶不同程度强化。7例子宫腺肌病中,弥漫性5例、局限性2例。T1WI及T2WI信号不均,T2WI表现结合带弥漫性或不规则增厚,结合带改变具有诊断特异性;病灶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线不清;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为等或低信号:2例为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T2WI及增强扫描有助于两病的显示及鉴别诊断。1例子宫肌瘤误诊为子宫腺肌病,1例子宫腺肌病误诊为子宫肌瘤,MRI对两病诊断的敏感性100%,准确率92%。结论选择合适的MRI检查序列与方法对两病鉴别诊断只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Ⅰ期和Ⅱ期子宫内膜癌的MRI表现,评价MRI对子宫内膜癌肌层和宫颈侵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T1WI、T2WI和动态增强图像,观察肿瘤的类型、信号、强化特点及结合带与内膜下强化的显示情况,将MRI判断肌层和宫颈侵犯的结果与病理比较。结果:弥漫型子宫内膜癌14例,表现为子宫内膜广泛增厚;局灶型子宫内膜癌16例,表现为宫腔内结节状病灶或较大肿块。与子宫肌层相比,肿瘤T1WI多为等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动态增强早期13例弥漫型子宫内膜癌呈轻至中度强化,15个局灶型肿瘤呈明显或中度强化。T2WI显示结合带18例,动态增强早期显示内膜下强化17例。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MRI判断深肌层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5%、95.5%和93.3%,判断宫颈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95.5%和90%。结论:MRI评价子宫内膜癌肌层和宫颈侵犯准确可靠,应列为术前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对双侧卵巢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41例双侧卵巢病变患者的MRI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41例中,浆液性囊腺癌19例,转移瘤2例,畸胎瘤2例,无性细胞瘤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4例,化脓性炎症2例。MRI的诊断敏感度为100%,诊断准确率为70.7%。所有病灶均表现为双侧附件区占位性病变。浆液性囊腺癌呈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强化不明显;转移瘤呈类圆形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畸胎瘤信号混杂,内见T1高信号影,T2压脂序列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后实性病灶可见强化。无性细胞瘤表现为腹腔至盆腔内见一巨大软组织肿块影,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子宫内膜样癌T1WI及T2WI压脂序列呈等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后部分病灶可见轻度强化。子宫内膜异位症呈短T2或短T1信号,增强扫描后未见明显强化。化脓性炎症DWI呈明显高信号,可见多房环形强化。结论:MRI是双侧卵巢病变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子宫腺肌症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症的磁共振(MRI)征象,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4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症病例的MRI成像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43例患者中,弥漫型子宫腺肌症26例,局限型子宫腺肌症17例;其中21例患者合并有子宫肌瘤,17例合并盆腔内巧克力囊肿,15例合并卵巢囊肿.弥漫型子宫腺肌症的MRI成像表现为子宫体积增大,子宫壁结合带弥漫性增厚,结合带与肌层分界不清;在T1WI上表现为等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等或略低信号,混杂有散在多发点状高信号灶,宫腔受压变小.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局限型子宫腺肌症的MRI成像表现为子宫体部或底部局限性增大,相应部位见结合带增厚,与肌层分界不清,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在T1WI上呈等信号,在T2WI上呈略低信号,病灶信号可不均匀,中央部可有多发点状高信号.增强扫描增厚的结合带轻度强化,与强化的子宫肌相比信号略低.MRI同时很好地显示了子宫肌瘤、盆腔内巧克力囊肿和卵巢囊肿等并发症.结论 子宫腺肌症以子宫结合带增厚为特征,MRI能全面显示腺肌症的类型,病变范围和并发症,是评价子宫腺肌症的有效无创伤性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MRI表现特点,提高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56例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DWI。结果:56例MRI平扫多表现为T_1WI呈等信号,T_2WI呈略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呈轻度渐进性强化,信号强度始终低于明显强化的外肌层;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ADC值平均为(0.904±0.185)×10~(-3)mm/s。结论:MRI能准确预测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深度、宫颈侵犯、淋巴结和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少见原发性肉瘤的MR表现及特征,并与病理学对照,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子宫内膜少见原发恶性肿瘤的MR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子宫腺肉瘤2例,平扫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影,结合带连续性中断,伴肌层受侵,肿块内信号不均匀可见囊变坏死。子宫癌肉瘤3例,表现为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影,增强后呈不规则明显强化,其中1例合并盆腔及腹膜种植转移,1例合并大量盆腔积液。子宫间质肉瘤1例,表现为宫腔内巨大软组织肿块,T1WI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伴出血及坏死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后实质部分呈不规则明显强化。结论 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提高子宫内膜少见原发性肉瘤的诊断,但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癌肉瘤的CT及MRI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癌肉瘤的临床资料及CT、MRI表现。其中3例行CT平扫及增强,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结果 2例CT平扫表现为宫腔内卵圆形等低密度肿块影,密度均匀,未见囊变及钙化,边缘光滑。1例表现为子宫弥漫性增大,呈不规则等密度肿块,内见囊变坏死。2例MRI平扫表现为子宫腔明显扩大,内见巨大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1例病灶内可见长T2信号的小囊样坏死区。2例子宫结合带显示清晰。增强后5例呈不均匀强化,4例可见轻度及明显强化区域,静脉期病灶内动脉期明显强化区域呈渐进性延迟强化,但稍低于周围子宫肌层。1例右侧附件区转移,2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肝转移,1例伴有胸腹盆腔积液。结论子宫癌肉瘤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特别是增强后的强化特征能够反映其病理特点,有助于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MRI表现特点,探讨MRI在其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SS 13例,术前均行MRI平扫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其中10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合手术后病理结果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13例病例中,位于宫腔6例、子宫肌层4例、子宫右侧壁及阔韧带1例、宫颈1例、阴道顶端及盆腔内1例.在MRI平扫上表现为突向宫腔或位于肌层的息肉状或多发结节状肿块,呈长T1长T2信号,在DWI序列上均表现不同程度的高信号,10例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中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6例呈平台型,4例呈持续上升型.结论 ES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DWI及动态增强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低场MRI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症的低场(0.35T)MRI影像特点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症的影像特征。结果弥漫性子宫腺肌症11例,T2WI结合带弥漫性增厚,厚度12.1~37.4mm,平均15.4mm,其中,8例患者子宫肌层低信号病灶内可见多发斑点状高信号影,典型者呈“飘雪征”,3例患者的病灶呈均匀的低信号;局限性子宫腺肌症3例,结合带局限性增厚或外肌层结合带样信号灶,2例患者T2WI混杂有斑点状高信号。结论子宫腺肌症MRI表现具有明显特征性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子宫腺肌症的MRI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MRI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价值及其表现特征。方法 对 46例疑子宫腺肌症的患者分别行B超和MRTSE序列T1WI、T2 WI和IR序列T1WI扫描 ,同时行增强检查 ,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以手术病理为标准 ,MRI诊断子宫腺肌症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10 0 %、94.74%和 97.14 % ,均明显较B超高。子宫有不同程度的增大 ,轮廓光滑 ,有时可见子宫分层结构变形。病灶表现为结合带弥漫性 /局限性增厚或外肌层结合带样信号灶 ,T2 WI可混杂有局灶性高信号。当有出血时 ,T1WI也可混杂局灶性高信号灶。增强后病灶呈结合带样强化。结论 MRI对子宫腺肌症的定性、定位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可作为B超检查的重要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子宫腺肌症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症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弥漫型子宫腺肌症10例,结合带弥漫性均匀或不均匀增宽,内均可见斑点状等T1长T2信号影,其中4例还可见斑点状短T1信号影;局限型腺肌症13例,结合带局限性增宽,11例可见斑点状等、短T1长T2信号影,2例信号均匀。3例行增强检查,病灶强化程度同结合带相近,强化不均匀,内可见斑点状低强化区。结论 MRI具有较高的定位、定性价值,为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葡萄胎(HM)的MRI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选取并分析1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HM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 14例HM均表现子宫增大,病灶充盈宫腔。12例完全性葡萄胎(CHM)病灶呈T_1WI等、稍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且内部多发大小不等边界清晰的囊状高信号,分布均匀;其中5例病灶局部含少量不同时期的出血信号。1例PHM病灶内部混有出血,T_1WI、T_2WI混杂信号,未见囊。另1例PHM病灶呈T_1WI等、稍低信号,T_2WI稍高信号且未见囊,病灶局部含出血信号。14例均显示宫腔少量出血信号。DWI低信号为主,部分出血部位表现为高信号。T_2WI显示子宫蜕膜层、结合带清晰、连续,子宫肌层流空血管影。动态增强显示胚胎或胎盘附着部位清晰,呈血管样强化,附着部位子宫肌层血管增粗、强化,病灶逐渐强化,呈网状、条片状。延迟期病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卵巢发现囊性病变6例。结论 HM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为临床提供了更多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