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影像学特征、动态变化及CT影像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或病理证实的40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且按照影像学形态、病理基础及动态变化过程进行分型,并评价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结果:40例艾滋病合并PCP患者中,表现磨玻璃影22例,肺气囊9例,而且两肺弥漫性表现者占77%以上。依据PCP的CT影像学表现及利于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将其分为5型,即磨玻璃型、肺气囊型、斑片型、间质型、混合型。影像学动态变化特点:最初小片状渗出、磨玻璃样改变向双肺散在斑片状及弥漫实变过渡,最后常遗留间质性改变。结论:AIDS合并PCP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是肺部磨玻璃影及肺气囊。影像学分型在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相关肺孢子菌肺炎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艾滋病患者的肺孢子菌肺炎影像学特点。材料和方法:收集58例AIDS患者经临床诊断发生肺孢子菌肺炎的胸片(40例)和CT(20例),并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肺孢子菌肺炎的典型表现是两侧肺门周围对称性磨玻璃影、网状或网状结节影,呈斑片或地图状分布,由肺门向外周肺野发展并融合趋势;不典型表现为肺内多发结节、肺囊肿、胸腔积液、气胸、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等。HRCT显示以上征象明显高于胸片。临床主要表现为低热、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结论:艾滋病患者发生肺孢子菌肺炎时有一定的影像特点,影像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CT表现,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并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55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CT表现。结果 CT表现为双肺云雾样、磨玻璃状改变43例(占78.18%),双肺呈磨玻璃影伴索条状及网状影18例(占32.73%),表现为碎石路征14例(占25.45%),合并有散在斑片影、局限性肺气肿、结节灶、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6例(占10.91%)。结论双肺云雾样、磨玻璃状改变、网状磨玻璃影及碎石路征为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特征性表现,CT出现上述表现时对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是由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ci,PC)引起的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e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流行前十分罕见。健康男性同性恋者感染PCP病例报道引发了人们对于HIV/AIDS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孢子菌肺炎的HR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40例AIDS合并孢子菌肺炎的CT资料。结果:孢子菌肺炎的典型影像学表现是两肺磨玻璃样影,呈"地图状"分布26例,肺间质性改变11例,肺气囊6例,少见的合并表现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气胸,双肺斑片状模糊影及小结节影。结论:AIDS合并孢子菌肺炎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HRCT扫描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临床证实的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MSCT资料。结果 30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中,均有肺内透亮度减低,肺纹理增强表现,伴有弥漫磨玻璃样改变28例,地图样表现及碎石路征16例,网织状或网织小结节状改变10例,弥漫粟粒状小结节影8例,斑片状模糊影6例,肺气囊6例,肺外围"月弓征"或"柳叶征"4例,纵隔淋巴结肿大4例,右侧局限性气胸2例,双侧少量胸腔积液2例,左侧少量胸腔积液2例。结论 MSCT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 PCP)的胸部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4年2月医院肾内科确诊的23例慢性肾脏病合并肺孢子菌患者的胸部CT影像资料。结果23例慢性肾脏病合并PCP患者的胸部CT表现主要有:斑片结节影、磨玻璃影、肺实变、肺气囊、纤维网格影、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病变可表现为两肺或单侧肺。疾病早期以斑片结节影为主,逐渐进展呈弥漫磨玻璃及肺实变,伴有纤维网格影。结论慢性肾脏病合并肺孢子菌患者的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该病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卡氏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患者不同时期的MSCT表现,以提高 PCP 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及病理证实的27例艾滋病并发孢子菌肺炎的影像资料,对其影像学的表现进行总结,同时对同一病例进行动态的观察分析.结果典型表现:磨玻璃型24例、间质型 16例、斑片型9例、囊变型8例.非典型表现:纵隔淋巴结肿大6例、肺内多发结节4例、浆膜腔积液4例.另外还有少见征象:局灶性的肿块样病灶2例、肺气囊破裂引起气胸1例等.结论 HIV抗体检测阳性者出现典型的胸部影像表现时,结合临床症状对AIDS合并PCP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7,(5):588-590
目的:总结艾滋病肺孢子菌肺炎(PCP)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该病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艾滋病PCP确诊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资料及特点。结果:例1首次胸片及CT检查示双肺随机分布的多发斑片状、大片状渗出性高密度影,伴磨玻璃密度渗出影;抗渗出治疗1周复查,病变进展至双肺弥漫渗出伴实变。例2初次CT检查示双肺弥漫分布的磨玻璃渗出及部分实变影,伴间质渗出改变;抗感染抗病毒治疗5 d复查CT,双肺渗出无明显吸收,肺实变显著进展,范围扩大,大量纵隔气肿。例3双肺弥漫性多发片状磨玻璃影及实变影,以肺门为中心向心性实变、背侧实变,左侧少量胸腔积液。结论:艾滋病PCP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对临床诊断有较好地提示。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卡式肺孢子菌肺炎(PCP)的影像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5年8月临床或病理确诊为艾滋病合并 PCP 5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其 CT 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艾滋病合并 PCP 最常见的影像特征为磨玻璃密度影,共55例,其次为网格影25例、结节19例、实变12例、肺气囊9例;少见表现:胸腔积液2例,心包积液1例,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1例。常见分布类型:弥漫不均匀型26例,弥漫均匀型14例,肺门旁型10例;少见分布:胸膜下型5例,未见单一大叶或小叶分布型。上述影像特征动态变化呈多样性。单一磨玻璃密度组和多种征象混合组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艾滋病合并 PCP 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这些能够为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肺炎合并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6例MP肺炎合并肺栓塞患儿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6例患儿以咳嗽、高热为主要表现,血D-二聚体均明显升高.4例右下肺实变影伴胸腔积液,2例左肺实变影;实变影强化不均匀;血管重建示1例肺动脉内见充盈缺损,其余5例表现为实变区肺血管稀疏.抗凝治疗后D-二聚体正常,肺部实变吸收.结论 儿童MP肺炎合并肺栓塞临床较少见,肺动脉血管造影阳性检出率低.因此,MP肺炎经抗感染治疗后病情持续恶化时即使无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也需考虑肺栓塞可能. 相似文献
17.
18.
19.
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卡氏肺囊虫肺炎(FCP)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我院1998年以来收治8例肾移植后已明确诊断为卡氏肺囊虫肺炎,就其x线与CT影像表现做一分析。结果:x线胸片:3例均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以近肺门、下肺后及下基底段病变明显,未见肺门区淋巴结影;1例为双肺弥漫性间质改变及大片状边缘模糊毛玻璃样改变,2例为肺纹增粗伴双肺下对称性斑片状影。CT胸片:5例为双肺弥漫性渗出性病变,病灶呈边缘模糊片状和小片状影,部分融合呈片状,其中2例片状改变影中可见支气管影,另2例为两肺弥漫性间质改变,小叶间增厚,呈网络状,间有小斑片渗出影。结论:CT观察具有高分辨率扫描,可帮助PCP病理改变的理解。X线胸片表现可以比较充分较早地提示PCP的存在,对本病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韦家幸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1(3):307-308
目的:探讨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影像学表现,为其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67例艾滋病(AIDS)并PCP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AIDS并PCP患者的典型肺部影像学表现为:以两侧肺门为中心逐渐向周围扩展以及中、下肺野呈弥漫性网格状影,部分病变可相互融合成斑片状阴影或呈"磨玻璃样"、"地图样"、"碎石路征"等改变,病变以间质性炎症为主。少数患者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结论:胸部DR及螺旋CT扫描是AIDS并PCP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尤其是螺旋CT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密度以及其细微结构。双肺磨玻璃影、网状影、碎石路征等为AIDS合并PCP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