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的临床表现与X线及MRI诊断特点。资料与方法对31例经病理证实的GM患者的临床表现与X线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短期内迅速增大,边缘不清与皮肤有粘连,部分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钼靶X线表现呈多样性,病灶呈等密度或稍高于腺体密度结节状不规则影多见,部分显示局限性致密影结构紊乱,边缘不清、毛糙分叶及不规则状;MR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片状强化,高于周围正常腺体,边缘呈渐进性强化。结论 GM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与乳腺X线与MRI相结合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手足部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L-TGCT)的X线、CT、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足部术后病理诊断为L-TGCT的患者,23例行X线检查,16例行CT检查,26例行MRI检查(其中11例行增强扫描)。结果:(1)X线平片示12例未见明显病灶,6例仅表现为软组织肿胀,5例有骨质破坏。(2)CT示1例病灶内见钙化灶,余15例表现为软组织密度或略高密度;6例有骨质破坏,3例有硬化边。(3)MRI示26例病灶边界清晰,与肌腱关系密切。其中8例见骨质吸收或破坏。T_1WI上,14例呈等信号,2例呈低信号,10例呈等低混杂信号。T_2WI上,2例呈等信号,9例呈稍高或高信号,15例呈等高低混杂信号,内见斑点状、线状低信号。行增强扫描11例中,2例强化不明显,4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L-TGCT是一组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的肿瘤,X线、CT可显示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MRI上T_1WI、T_2WI均呈低信号对L-TGCT诊断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鼻咽部血管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鼻咽部血管纤维瘤影像学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纤维瘤的CT、MRI、DSA特征,CT检查13例,MRI4例和DSA3例,同时完成2项或3项检查分别为4例和3例。结果:13例均显示出病变的部位及范围,CT平扫示软组织块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MRI示肿块T1WI呈等于或略高于肌肉信号,T2WI呈高信号。肿块增强扫描明显强化,CT强化密度曲线呈速升缓降型;MRI信号增强率升高。3例DSA显示供血情况以及营养血管的特征。结论:血管纤维瘤有特征性的CT和MRI表现,CT动态扫描、MRI增强率的表达及DSA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腺结核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胰腺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及临床抗结核治疗病灶缩小确诊的胰腺结核患者6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4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CT检查发现胰头部结核性病变6例,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后病灶呈轻度及中度不均匀性强化或呈环形强化;4例行MRI检查T1WI病灶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病灶呈等或略高信号,内见片状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呈轻度强化2例,环状强化2例。结论:胰腺结核的CT及MRI表现为胰头部局灶性实质性或囊实性病灶,增强扫描后呈轻中度强化或蜂窝状环形强化,伴有胰周淋巴结或腹腔淋巴结肿大环状强化,可合并脾脏等腹腔结核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软骨黏液样纤维瘤(CMF)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MF的影像学资料,包括X线、CT、MRI及SPECT-CT检查。结果:11例中发病部位:长管状骨9例,髂骨1例,腰椎棘突1例。X线平片示10例出现偏心型、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未见明显异常。CT示9例病灶内粗细不等骨嵴伴病灶周边硬化,5例病理骨折伴软组织肿块,2例钙化,均无骨膜反应。MRI平扫示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压脂序列呈高或混杂信号,其中2例病灶周围骨髓及软组织水肿;增强扫描1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SPECT-CT示3例异常核素浓聚,病灶边缘浓聚明显,中心浓聚稀疏或缺如,呈环形浓聚。结论:SPECT-CT结合传统影像学可评价CMF成熟程度、病变范围,为手术时机的选择、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颌下腺多形性腺瘤(SGPA)的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选择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SGPA,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5例均为单发,右侧6例,左侧9例。根据肿块与颌下腺关系,将SGPA分为3型:颌下腺内实质型11例(73.3%),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部分病灶T_2WI见更高斑点状高信号,呈沙砾状改变,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颌下腺内囊实混合型,3例(20.0%),肿块实性部分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颌下腺旁型1例(6.7%),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正常颌下腺呈受压改变。15例周围均见包膜形成,T_1WI、T_2WI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包膜完整13例,不完整2例。15例均未见钙化。结论:SGPA具有一定的MRI特征,对颌下腺实质型及囊实混合型肿块,MRI有助于正确诊断,颌下腺旁型肿块少见,诊断较困难。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的X线平片、CT、MRI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X线平片、CT、MRI诊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12例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患者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均有X线平片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5例CT检查,其中3例有增强扫描。结果12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颈椎1例,胸椎7例,腰椎2例,胸腰椎受累2例,共有30个椎体受累。附件受累4例,软组织肿块10例,椎管内、硬膜外肿块6例,病理性骨折3例。X线平片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弓根影消失、椎体压缩性骨折。CT示椎体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平扫肿瘤为中等密度,增强扫描肿瘤轻至中度强化。MR T1WI上肿瘤呈略低及等信号,T2WI上呈低、等、高多种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结论(1)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肿瘤可侵犯相邻多个椎体,软组织肿块常较大且极少坏死,增强扫描肿瘤轻至中度强化;(3)MR T1WI上肿瘤信号较低可能与肿瘤细胞密集和含较多纤维组织有关:(4)肿瘤较易侵入椎管内沿硬膜外向上、下呈袖套状生长:(5)X线平片对发现病变及定性诊断价值有限,MRI显示骨内病灶较CT更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小儿肝母细胞瘤(HB)的CT及MRI图像特点,以提高影像科医师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收集有完整临床及病理资料的HB患儿20例,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16例行MRI检查。结果:20例中胚胎型10例,胎儿型6例,混合型4例。CT表现为类圆形肿块12例,分叶状肿块8例。CT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等低或混杂密度,瘤体内部可见裂隙样更低密度,8例伴钙化,5例伴液化坏死,2例伴出血;增强扫描肿瘤动脉期肿瘤呈结节样或网格状线型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低密度。T_1WI呈等低信号,可见包膜,T_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肝实质。结论:CT及MRI可准确定位、定性HB,对HB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舌癌的CT、MRI表现在舌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3例舌癌CT、MRl资料,并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深入分析。结果:23例患者之中,肿块位于舌侧缘14例,舌背面3例,舌根4例,舌尖2例。CT平扫示舌癌病灶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病灶显著不均匀强化;MRI平扫显示病灶边缘较清晰,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T1WI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受侵颈部淋巴结可伴肿大,中心坏死囊变。结论:舌癌的CT与MRI均有助于舌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恶性间叶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骨恶性间叶瘤患者的X线、CT及MRI表现,其中X线平片检查4例,CT和MRI各检查2例。结果:骨恶性间叶瘤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为:①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直径多>10 cm,边缘清楚或模糊,肿块内有钙化、骨化,CT显示肿块内有脂肪组织,MR T_1WI上肿块呈等、低信号,T_2WI呈混杂高信号,CT增强扫描示肿块不均匀强化;②骨质改变:呈浸润性斑片状骨质破坏,部分破坏边缘有硬化,MR T_1WI呈低信号,T_2WU呈混杂高信号,骨膜反应少见;③骨破坏程度与软组织肿块大小不成比例。结论:骨恶性间叶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影像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附1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东华  孙明   《放射学实践》2011,26(5):530-533
目的:探讨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资料,局限型9例,弥漫型4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4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9例行MR平扫,6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果:X线片仅显示关节旁软组织肿块和骨质侵蚀、破坏。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和骨质改变较X线片清晰,还有1例显示软组织钙化和液化,增强扫描软组织肿块呈轻到中度强化。MRI T1WI上7例呈较均匀等信号,2例呈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上3例呈不均匀等高信号,6例呈不均匀等低信号;6例增强扫描呈中度到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X线和CT检查对大多数腱鞘巨细胞瘤可明确诊断;MRI检查、尤其是增强扫描对于发现特异性含铁血黄素信号和确定病变范围具有独特优势,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同时对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MRI对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3例为黏液样软骨肉瘤.结果:6例均广泛累及咽旁间隙,侵犯颈静脉孔5例、岩尖3例、寰椎旁3例.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伴不规则骨质破坏,肿块呈分叶状4例,类圆形2例,伴不同程度点状、斑片状及周边弧形钙化;4例CT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MRI T1 WI示肿块呈低或稍低信号,T2 WI上呈多房分叶状明显高信号,内有低信号分隔,其中3例黏液样软骨肉瘤信号较均匀,其余信号不均匀,有片状等或稍高信号灶.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伴周边及间隔强化.结论:颅底软骨肉瘤可广泛累及咽旁间隙,易造成误诊;CT可显示钙化及骨质破坏,MRI上肿块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有一定特点,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3.
张放  沙炎   《放射学实践》2012,27(7):742-745
目的:探讨CT、MRI对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3例为黏液样软骨肉瘤。结果:6例均广泛累及咽旁间隙,侵犯颈静脉孔5例、岩尖3例、寰椎旁3例。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伴不规则骨质破坏,肿块呈分叶状4例,类圆形2例,伴不同程度点状、斑片状及周边弧形钙化;4例CT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MRI T1WI示肿块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多房分叶状明显高信号,内有低信号分隔,其中3例黏液样软骨肉瘤信号较均匀,其余信号不均匀,有片状等或稍高信号灶。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伴周边及间隔强化。结论:颅底软骨肉瘤可广泛累及咽旁间隙,易造成误诊;CT可显示钙化及骨质破坏,MRI上肿块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有一定特点,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骶骨骨巨细胞瘤(GCT)的X线、CT和MRI表现特点,探讨三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1例骶骨GCT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分析骶骨GCT的X线平片、CT、MRI表现特点,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经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 21例中,X线和CT显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1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15例,骨包壳不完整14例,MRI显示骨质破坏10例。X线显示侵犯骶髂关节及髂骨5例,CT显示16例,MRI显示11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12例,CT增强显示16例,MRI显示16例,其中巨大囊实性软组织肿块12例,10例可见液平面,病灶周围可见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骨质破坏在MR SE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骨包壳在MRI上表现为低信号,X线和CT上表现为硬化环。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在T1WI为等信号,T2WI及短时反转恢复(STIR)呈等高信号。囊性部分在T1WI为低信号,T2WI及STIR呈等高信号。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在T2WI及STIR呈高信号。CT和MRI增强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 X线、CT和MRI从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平滑肌瘤的CT及MRI表现。资料与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位于颅内鞍旁的血管平滑肌瘤的CT及MRI表现。2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1例行MRI动态增强,1例行CT平扫。结果 2例均位于右侧鞍旁。例1行CT平扫示中颅窝鞍旁类圆形稍高密度肿块,密度均匀,周围未见水肿,MRI平扫T1WI呈低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高信号,内可见条状低信号。病灶周围见薄层环状水肿带,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局部可见脑膜尾征;例2 MRI平扫示鞍旁卵圆形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右三叉神经受压,增强扫描早期示病灶中心斑片状强化,增强晚期示病灶逐渐从中心向周边强化。结论动态增强扫描呈中心性渐进性强化可能为颅内血管平滑肌瘤特征性表现,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NS PNET)的MRI图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9例CNS PNET患者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均为单发,多位于大脑半球,呈类圆形、分叶状,实性肿块6例,囊实性肿块3例,占位效应明显;平扫实性部分T1WI呈低或等低信号,T2WI、T2FLAIR及DWI呈等高信号。坏死、囊变部分T_1WI呈低信号,T_2WI、T_2FLAIR及DWI呈高、稍高、低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坏死、囊变部分无强化。2例肿块周边伴水肿,1例伴出血,2例病灶内部或周围伴流空血管影,1例伴脑膜转移,1例伴钙化。结论:CNS PNET多为单发,其发生部位、形状及MRI信号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患者 男,49岁.发现左上臂包块6个月余,近期出现同侧肢体麻木酸痛.临床触诊左上臂内侧可扪及肿块,质硬、边界清,活动度不佳,用围皮肤未见异常. 影像检查:X线平片示左肱骨下段内侧可见大小不等斑点、结节状高密度影聚集成团,肱骨骨质未见明显异常(图1).CT横断位示左上臂沿肱三头肌间隙内走行软组织肿块,较周围肌肉密度稍低,与周围肌肉之间隐约可见低密度界限,肿块内可见多发斑点、条片状钙化、骨化影,聚集呈团、簇状,部分呈弓环状,肿块与肱骨骨干紧邻,骨质未见受侵(图2),CT增强扫描冠状位重建示肿块呈不均匀强化,较清晰显示肿块呈椭圆形(图3).MRI示肿块T1WI呈等肌肉信号,其内见多发斑点、条片状低信号影,肿块边界尚清晰(图4),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内可见条片状无信号区(图5),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图6).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平滑肌瘤的CT及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位于颅内鞍旁的血管平滑肌瘤的CT及MRI表现.2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1例行MRI动态增强,1例行CT平扫.结果 2例均位于右侧鞍旁.例1行CT平扫示中颅窝鞍旁类圆形稍高密度肿块,密度均匀,周围未见水肿,MRI平扫T1WI呈低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高信号,内可见条状低信号.病灶周围见薄层环状水肿带,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局部可见脑膜尾征;例2 MRI平扫示鞍旁卵圆形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右三叉神经受压,增强扫描早期示病灶中心斑片状强化,增强晚期示病灶逐渐从中心向周边强化.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呈中心性渐进性强化可能为颅内血管平滑肌瘤特征性表现,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骨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骨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29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及CT检查,17例行MRI检查.结果:X线、CT表现为骨质破坏溶骨型6例,浸润型12例,骨质硬化型3例,混合型8例,包绕病骨生长并超越骨病变范围的软组织肿块14例,CT增强扫描呈中等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12例,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X线对骨恶性淋巴瘤的检查有重要作用,其象牙椎、椎体多骨多灶性破坏、长骨溶骨性破坏等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CT对本病的骨质破坏、硬化反应、骨膜反应、软组织侵犯等观察优于X线.MRI相对特征影像学特点为骨膜反应轻、T2WI稍高信号、软组织肿块较大、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MRI对淋巴瘤浸犯性破坏所致的早期骨质改变,以及发现骨髓的早期侵犯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TS)的影像学表现以增加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收集2009年9月~2012年11月14例经手术病理组织证实的GCTTS患者X线、CT、MRI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4例行X线平片检查,6例行CT平扫检查,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X线平片显示局部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影,邻近骨质未见明显异常或轻度侵蚀破坏;CT表现为关节周围肌间隙内局限性软组织肿块,部分呈分叶状,明显跨关节生长,无明显钙化征象及骨膜反应;MRI表现为病灶在T1WI多呈较低信号,内可见条片状更低信号影,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强化明显,病灶与邻近肌腱关系密切,局部骨皮质可受侵.结论 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