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燕 《校园心理》2015,(1):21-24
调查农村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整群抽取某高等职业院校2012级和2013级新入校的具有留守经历的学生1 090名,其中2012级483名,2013级607名,使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显示,有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偏执、其他及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留守经历大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其他及总均分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强迫症状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躯体化和强迫症状因子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其他因子得分上均显著高于非贫困学生;不同学生类别在均分及各因子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性别以及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中专和高中非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SCL- 90量表对217名中专和高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①该群体学生30.4%有轻度心理问题,4.1%有明显心理问题;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生,在强迫症状(t=-2.205,P<0.05)、恐怖(t=-3.416,P<0.01)、其他(t=-2.006,P<0.05)和总均分(t=-2.032,P<0.05)方面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③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抑郁(t =-2.240)、焦虑(t=-1.967)、敌对(t=-2.044)和偏执因子得分(t=-2.186)显著性高于独生子女(P<0.05).结论 该群体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比例较高,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生,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的差异。方法:选取我市部分学校中学生265人为被试,实施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量。结果:(1)非独生子女学生SCL-90总分及强迫症状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偏执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低于独生子女(t=-2.77,-4.091,-2.812,-2.239,-3.082,-3.132;P0.05),并且存在显著差异;(2)非独生子女学生在精神质因子得分上低于独生子女(t=-3.483;P0.05),并且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显著差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学生在人格倔强性方面显著强于非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民办高校新生SCL-90异常因子与心理问题严重者(≥3)分布情况,不同类型大学新生在SCL-90因子分上的差异及家庭因素对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的民办高校新生基本资料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西北地区某大城市中随机选取某民办高校08级新生113名进行测量。结果 1在SCL-90因子中,检出率最高的因子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抑郁和敌对(并列第3),至少1个因子≥3的学生总体检出率为15.04%;2不同性别的新生仅在恐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41,P0.05);来自不同生源地的新生仅在人际敏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F=3.35,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SCL-90各因子及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1.57或0.50,P0.05);3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家庭因素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影响(F=1.49或0.02,P0.05)。结论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研究者未来应探讨新生个体内的心理健康素质,以及学校因素或社会微环境对民办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长春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总均分大于2分的因子依次为强迫(2.23±0.60)、情绪波动性(2.12±0.72)、学习压力感(2.10±0.82)、焦虑(2.08±0.83)、人际敏感(2.06±0.71);②城镇中学生总均分极为显著的高于农村中学生(P<0.001,t=4.182);③不同家庭类型比较发现,与父母同住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极为显著的好于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P<0.001,t=9.15);④不同年级总均分比较,6个年级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高一、高二、高三、初二、初三、初一。结论大力加强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城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关注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重庆市某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针对性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在重庆市某城区和乡镇抽取5所中学,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及自编基本情况问卷,对313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重庆某区初中生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为37.1%,其中轻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1.5%,中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2%,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0.4%。检出率最高的因子依次是情绪不平衡、强迫症状和学习压力。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独生子女对初中生学习压力因子均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t=2.00,P0.05);是否留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偏执、敌对、焦虑和情绪不平衡因子均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t=2.27~3.46,P0.05);是否单亲或重组家庭对初中生敌对因子均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5);父母关系、与父亲关系和与母亲关系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和10个因子均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F=14.04~68.24,15.59~82.32,15.94~66.78;P0.001);父亲文化程度和母亲文化程度对初中生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因子均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F=5.76,3.28;P0.05);家庭经济状况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偏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均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F=3.22~9.93,P0.05);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和10个因子均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F=12.42~69.29,P0.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影响因素有是否留守、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关系、与父亲关系、与母亲关系和教养方式,留守、家庭经济状况差、父母关系差、与父亲关系差、与母亲关系差和非民主型教养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P0.05)。结论:是否留守、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关系、与父亲关系、与母亲关系和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修订版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与总体幸福感量表(SWB),对唐山某高校110名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并据此分析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其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t=1.721,P=0.088)、家庭所在地(t=1.547,P=0.125)、是否为独生子女(t=-1.095,P=0.264)、是否为单亲家庭(t=-1.123,P=0.276)上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情况有显著性差异(t=-4.095,P=0.000);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常模;③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在性别(t=0.506,P=0.614)、家庭所在地(t=1.265,P=0.209)、是否为独生子女(t=0.912,P=0.359)、是否为单亲家庭(t=0.331,P=0.742)上无显著性差异;同样,其家庭适应性在性别(t=1.432,P=0.155)、家庭所在地(t=0.972,P=0.334)、是否为独生子女(t=0.440,P=0.661)、是否为单亲家庭(t=1.731,P=0.087)上也无显著性差异;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呈显著正相关(r=0.496,0.447)。结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略高于一般人群;其主观幸福感和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呈正相关;三者不受年龄、家庭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为单亲家庭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深入了解山西省贫困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掌握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特征,明白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调查了山西省中部某贫困县城乡结合部小学248名4~6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1)从总体看,严重问题检出率为2.42%,有1项及以上阳性因子数的被试占总体的77.82%;(2)随着受测群体的年级升高,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在逐渐下降;(3)从男女内容量表得分看,恐怖倾向差异显著(t=-2.065,P0.05);(4)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内容量表得分看,冲动倾向差异显著(t=2.792,P0.01);(5)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F=4.602~16.142,P0.01);(6)心理健康水平由高到低排序: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城镇学生农村学生;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溺爱型。结论:该地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为零,男生、独生子女、中等生、寄宿生这几类人群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家庭、学校、社会需要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训练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改善的积极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法选取某高校10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结果 ①实验组实验前后在个人自我(t=-2.675,P<0.01)、社会自我(t=-2.444,P<0.05)、理想自我(t=-2.221,P<0.05)、自我概念总均分(t=-3.706,P<0.001)、解决问题(t=-7.760,P<0.001)、求助(t=-6.475,P<0.001)和应对方式总均分(t=-6.187,P<0.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对照组前后测无显著性差异;②用差值方式进一步检验研究结论发现,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值在个人自我(t=2.368,P<0.05)、理想自我(t=2.079,P<0.05)、自我概念总均分(t=2.566,P<0.05)、解决问题(t=4.977,P<0.001)、求助(t=4.957,P<0.001)和应对方式总均分差值(t=5.421,P<0.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社会自我、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差值上差异不显著;③在家庭结构差异上,在个人自我(t=2.701,P<0.01)、自我概念均分差值(t=-2.8684,P<0.01)上存在显著的家庭结构差异;在其他因子及总均分差值上无显著家庭结构差异.结论 认知行为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及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对高职新生入学适应、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使用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中文修订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551名高职新生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性别、家庭、独生子女和具体留守情况等因素对其入学适应、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结果:(1)留守高职新生与无留守经历的高职新生在入学适应(F=2.867,P0.05)和社会支持(F=4.473,P0.01)中差异显著,在应对方式上无显著差异(F=0.149,P0.05);(2)在留守高职新生中,留守开始时间对新生入学适应影响显著(F=2.379,P0.01),父母团聚时间对新生应对方式影响显著(F=3.833,P0.01),其余留守因素均对入学适应、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无显著影响。结论:留守经历对高职新生的入学适应、社会支持有显著影响,且留守经历对高职新生的影响与其具体的留守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曾经有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以814名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留守经历的426名,无留守经历的388名。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问卷",运用独立样本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在性别(t=1.09,P=0.28)、独生子女(t=-0.31,P=0.76)、留守年龄(F=1.26,P=0.29)、留守时间(F=0.63,P=0.60)、与父母不同团聚频率(F=1.33,P=0.27)、不同代养人(F=0.77,P=0.57)上均差异不显著;2有无留守经历高职学生在总体主观幸福感(t=-0.87,P=0.39)上差异不显著;3有无留守经历高职学生在总体社会支持(t=-2.56,P=0.01)及客观支持维度上(t=-4.74,P=0.00)差异非常显著;4留守经历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呈显著相关关系(r=0.301);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的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预测效应(9.1%)。结论: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曾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特点。方法:采用曾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评定量表,对381名曾留守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曾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得分高于平均水平(t=5.25,P0.01),其中正义与合作、乐观与期望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平均水平(t=8.13,5.28;P0.01);(2)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积极心理品质水平显著高于男生(t=11.72,P0.01);(3)非独生子女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t=9.81,P0.001);(4)各年级水平上,积极心理总体得分差异显著(F=68.56,P0.01),各维度表现出年级差异性,大二阶段可能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转折期。结论:曾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发展良好;女生发展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发展优于独生子女;各年级呈先升后降趋势,大二为发展转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警校新生的应对方式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方法选取四川警察学院394名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表及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警校新生的学校适应及各因子存在专业、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的差异;在学校适应的交往适应因子上存在显著的生源、户口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差异(t=2.650,2.100,4.182;P0.01,0.05,0.001);学校适应总分存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t=1.983,P0.05)。在应对方式中,不同性别警校新生在合理化、求助两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023,-2.808;P0.05或0.01);不同专业、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警校新生在解决问题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261,3.826;P0.05或0.001);是否独生子女警校新生在幻想和合理化两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439,2.054;P0.05)。警校新生的应对方式各因子与其学校适应显著相关(P0.01);幻想、解决问题、自责、求助的应对方式对警校新生学校适应有显著影响(F=45.019,P0.001)。结论警校新生学校适应总体状况良好;应对方式对警校新生的学校适应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利于良好的学校适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问卷,自编基本信息量表对3437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8,主成分因子分析KMO值为0.948。留守经历、流动经历与一般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差异显著(F=43.55,P0.01)。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量表总分在成长经历方面差异显著,在性别、户籍、民族以及独生与否方面,差异均不显著。家庭氛围、留守期间联系频率、主观评价留守经历影响程度与心理健康总分之间显著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一个有效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Y=1.767+0.251X1+0.382X3。结论:(1)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需多加关注,尤其是成长经历异常学生;(3)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调整对留守经历本身的主观认知,有利于提升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发展特点情况。方法:采用问卷法对330名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心理韧性在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分布差异,个人如性别、年级、转学与否、户籍、独生子女等,家庭因素如家庭氛围、单亲家庭与否和父母文化程度。结果:人际关系在性别(t=-2.57,P0.05)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积极认知在户籍(t=-2.96,P0.01)和是否是单亲家庭(t=-1.98,P0.05)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情绪控制在家庭氛围(t=3.26,P0.01)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支持在家庭氛围(t=6.31,P0.01)和父亲文化程度(F=4.73,P0.01)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目标专注在母亲文化程度(F=5.70,P0.01)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流动儿童心理韧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某军校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某军校为例,分别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近3年硕士研究生新生进行测试。结果:不同性别研究生的强迫、焦虑、恐怖、睡眠饮食因子和SCL-90总均分有统计学差异(t=2.126,3.838,3.624,2.642,2.271;P均0.05);不同身份研究生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妄想、精神病性、睡眠饮食因子和SCL-90总均分有统计学差异(F=9.345,8.198,16.555,9.969,3.835,7.129,8.110,8.298;P均0.05);工龄不同研究生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睡眠饮食因子和SCL-90总均分有统计学差异(F=4.944,6.603,4.735,7.171,6.005,4.906,5.358;P均0.05);婚姻状况不同研究生的强迫、妄想因子得分有统计学差异(t=2.294,2.434,P=0.022,0.015);本科所在院校不同研究生的强迫、焦虑、恐怖、睡眠饮食因子、SCL-90总均分有统计学差异(t=3.556,5.129,2.929,2.370,2.736,P均0.05);父母职业不同研究生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因子得分有统计学差异(t=2.172,2.386,2.080;P均0.05);除敌意因子外,原单位是基层卫生队的研究生新生的SCL-90总均分及其他9项因子分均低于来自非基层卫生队者(t=2.454,3.130,3.736,1.979,4.455,4.438,2.132,3.704,4.523,4.022;P均0.05)。结论:军校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好,受性别、身份、工龄等一般人口学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问卷,自编基本信息量表对3437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8,主成分因子分析KMO值为0.948.留守经历、流动经历与一般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差异显著(F=43.55,P<0.01).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量表总分在成长经历方面差异显著,在性别、户籍、民族以及独生与否方面,差异均不显著.家庭氛围、留守期间联系频率、主观评价留守经历影响程度与心理健康总分之间显著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一个有效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Y=1.767+0.251X1+0.382X3.结论:①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②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需多加关注,尤其是成长经历异常学生;③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调整对留守经历本身的主观认知,有利于提升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大一新生中农村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对陕西省12所高校953名大一农村独生子女新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大一新生中农村独生子女重度心理问题检出人数占农村独生子女总人数的12.38%;农村独生子女在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和依赖6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家庭所在地的独生子女(焦虑F=2.78,P0.01;抑郁F=18.01,P0.001;自卑F=19.72,P0.001;社交退缩F=22.49,P0.001;性心理障碍F=8.17,P0.001;依赖F=20.82,P0.001);来自农村的大一新生中,在焦虑和冲动维度上女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焦虑t=-2.68,P0.01;冲动t=-2.20,P0.05),仅在性心理障碍维度上男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20,P0.05);农村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压力呈正相关,其中来自日常生活和社交的应激源对其心理健康影响更大。结论:农村大学新生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的独生子女,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新生适应教育时应加强对该群体的关注,切实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菏泽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菏泽市6所中小学的1974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0%,其中学习焦虑的阳性检出率排在首位(58.3%);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t=-3.649,P<0.01);③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5.952,P<0.01),男生低于女生;④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来源上也存在显著差异(t=-3.128,P<0.01),且城镇学生得分低于农村学生;⑤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F=43.439,P<0.01),且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中学生。结论菏泽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且独生子女、男生、城镇学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是否单亲家庭等不同家庭情况的士兵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情况,探讨士兵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南京军区基层部队随机选取的310名士兵进行测验。结果①单亲家庭的士兵获得的来自母亲的拒绝与否认显著高于完整家庭的士兵;②独生子女士兵获得的来自父亲的惩罚、严厉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士兵,获得的来自父母的偏爱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士兵;③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士兵的心理健康的各项目总均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士兵的心理健康的各项目总均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①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士兵父母更有可能采用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②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士兵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