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解剖定位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两种路径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和并发症,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穿刺路径提供参考。方法限期肝移植手术患者随机交叉研究,随机确定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先后顺序。全身麻醉诱导后,由同一组麻醉医师依据解剖定位标志按确定的穿刺顺序完成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记录成功置管前静脉穿刺次数、引导钢丝置入次数,置管时间;同时记录误入动脉、血肿形成、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42例限期肝移植手术患者入选该研究。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次数分别为(2.3±0.7)次,(2.9±1.4)次(n=42,P0.05),置管时间分别是(1.58±0.49)min,(2.24±1.01)min(n=42,P0.05)。1例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时误入颈动脉,并发血肿;1例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后出现血肿。结论解剖定位穿刺颈内静脉比锁骨下静脉更容易更快捷。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改良锁骨上路锁骨下静脉和传统锁骨下静脉3种路径中心静脉穿刺术在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实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行中心静脉穿刺术的135例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颈内静脉40例(J组)、改良锁骨上路锁骨下静脉58例(GS组)、传统锁骨下静脉37例(S组)。比较3组患者穿刺一次成功率、总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和各种并发症。结果 J组、GS组和S组的穿刺一次成功率分别为77.5%、89.7%和59.5%,GS组高于J组和S组(P0.05);总成功率分别为87.5%、94.8%和70.3%,GS组和J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比S组高(P0.05);GS组穿刺置管时间短于J组和S组(P0.05);GS组累计并发症发生率(5.2%)低于J组(20%)和S组(2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颈内静脉和锁骨下径路,改良锁骨上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对于意识障碍患者来说适用体位更多,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模拟培训和传统培训方法在急诊住院医师中心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方法 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选取40名某教学医院急诊科轮转的住院医师。随机分为传统培训组和模拟培训组,分别进行中心静脉穿刺培训,培训后每人独立完成1例颈内静脉置管操作,并填写操作调查表。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总操作时间、试穿刺次数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传统培训组有18名学员完成,模拟组共19名学员完成(完成表示独立完成1例操作并完整填写调查表)。完成学员中模拟组穿刺成功率73.7%,传统组穿刺成功率33.3%,模拟组穿刺成功率较传统组明显提高(P<0.05);模拟组总操作时间(21.3±4.0)min,传统组(31.3±5.9)min;模拟组试穿次数(2.1±1.0)次,传统组(4.5±1.0)次;模拟组并发症发生率16%±37%,传统组38%±50%;模拟组与传统组相比,操作时间显著缩短(P<0.05),穿刺次数显著减少(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模拟培训与传统培训相比提高了急诊住院医师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缩短了操作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教学医院在住院医师培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港植入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总结减少并发症的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8年6月我院605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输液港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性别、年龄、身高、BMI、入路(右侧、左侧)及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等6种可能影响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港植入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64%,其中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98%,包括穿刺失败改对侧锁骨下静脉穿刺后植入、气胸、误入颈内静脉;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5%,包括1例锁骨下静脉血栓,1例输液港外露,1例导管破损,2例导管堵塞,1例导管脱落,4例导管感染。术中并发症患者均顺利完成化疗,远期并发症导致非正常取港10例。左、右侧植入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BMI(BMI>24 kg/m2和BMI<19 kg/m2)是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低,异常BMI指数患者是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港植入并发症发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超声引导方式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优劣。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危重患者92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34例;年龄19~93岁。均无颈内静脉穿刺禁忌证。随机分为静态引导组及动态引导组,每组46例[静态引导组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59.2±16.3)岁;动态引导组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61.3±14.9)岁]。分别采用超声定位及实时引导进行穿刺。比较两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静态引导组穿刺时间[(7.6±2.7)min]短于动态引导组穿刺时间[(13.6±2.1)min](t=2.435,P0.05)。静态引导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84.8%,总成功率91.3%;动态引导组首次穿刺成功率89.1%,总成功率9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78,P0.05)。静态引导组误穿动脉3例,血肿3例,并发症发生率13.0%;动态引导组误穿动脉1例,血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超声引导方式同样有效,又各有优势。临床工作中可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要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和总结后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技术要点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 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受后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共386例,回顾性分析穿刺过程中及穿刺后并发症情况,总结穿刺技术要点.结果 术中并发症共15例(3.9%),其中误穿动脉5例(1.3%),穿刺置管失败5例(1.3%),血气胸2例(0.5%),心律失常1例(0.26%),术中出血2例(0.5%);术后并发症共13例(3.4%),其中导管感染5例(1.3%),导管周围渗液2例(0.5%),导管阻塞4例(1.0%),局部血肿2例(0.5%).结论 后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前定位非常重要,规范操作可以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改良穿刺法与传统穿刺法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 探索更加安全、高效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200例拟行全身麻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其中男100例、女100例,年龄17~83岁。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改良组、传统B超组、改良B超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传统穿刺法、改良穿刺法、B超引导传统穿刺法和B 超引导改良穿刺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4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改良组穿刺总成功率为98.0%(49/5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0%(45/50),高于传统组的94.0%(47/50)和64.0%(32/50);改良组穿刺次数明显少于传统法组,穿刺时间短于传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改良组、改良B超组和传统B超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传统组(P值均<0.01)。(3)改良B超组和传统B超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改良穿刺法较传统穿刺法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临床应用中的优势明显,其穿刺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更加安全高效,尤其对于穿刺困难的患者,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最佳部位.方法:随机选择择期手术患者39例,全麻后调整手术床头低15°,头偏向左侧45°.采用便携式彩超,高频探头扫描颈内静脉,通过二维显像观察颈内静脉走行及其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及颈总动脉关系,测量颈内静脉内径;超声定位下进行颈内静脉试穿.结果: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下,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后面者为85%,位于内侧者为15%;在锁骨上缘水平,颈内静脉内径为(1.712±0.025)cm;静脉纵轴与穿刺点与同侧乳头连线夹角偏内5°左右.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试穿刺成功率100%.结论: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或选择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平面,锁骨头前内侧为进针点,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两侧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重病患者由于治疗需要常常放置深静脉导管.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因其感染率低、固定方便及患者感觉舒适而成为保留较长时间静脉通路的重要途径.而误入颈内静脉为穿刺置管的并发症之一,易引起中心静脉压读数错误和血栓性静脉炎.笔者观察了两侧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发生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一种安全、快速、可靠的植入永久起搏电极导线的途径,在危重患者或难以到达上腔静脉和心脏时选用。方法选择1988年8月到2003年1月采用锁骨下静脉途径首次植入起搏器264例患者,其中176例经锁骨下穿刺,88例经锁骨上穿刺。经右锁骨上穿刺锁骨下静脉途径置入电极导线的条件是危重病例或难以进入上腔静脉入路的患者。采用Yoffa氏法静脉穿刺,起搏器植于右锁骨下,皮下隧道呈弧形,首先弯向胸锁关节,再弯向电极入口处。结果经锁骨上穿刺患者随访(5.9±2.6)年。经锁骨下穿刺患者随访(5.9±3.2)年。经锁骨上途径静脉穿刺时间为(5.2±1.4)min,明显快于经锁骨下穿刺途径[(10.3±1.5)min](P<0.01)。经锁骨上途径术中失血量[(10.3±2.3)ml]较锁骨下途径多。起搏器总植入时间经锁骨上穿刺途径(65.9±15.5)min,稍快于经锁骨下穿刺途径[(70.4±13.7)min]P(<0.05)。经锁骨上途径无电极脱位、电极断裂及电极磨蚀皮肤发生。结论经右侧锁骨上锁骨下静脉途径安装起搏器导线是快速、安全、可靠的,当对危重患者经锁骨下途径穿刺困难或电极导线经锁骨下途径难以进入上腔静脉时,右锁骨上途径为可靠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术在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116例肾衰竭患者,其中男性79例,女性37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54.54岁。根据不同穿刺方法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19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53.43岁。观察组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36~61岁,平均年龄54.86岁。对照组采用盲法定位法,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情况(术中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和置管成功率)。比较两组置管感染情况、舒适度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第1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vs 71%;χ~2=12.889,P 0.01),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7.16±0.99) min vs (11.75±1.54) min](t=19.094, P 0.01)。对照组术后感染患者多于观察组(6.9%vs 1.7%;χ~2=5.902,P 0.05)。对照组误伤颈动脉6例,神经损伤4例,局部血管气肿5例,血胸、气胸4例;观察组局部血管气肿1例。对照组发生误伤颈动脉、神经损伤和血胸、气胸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χ~2=6.327、4.143、4.143,P 0.05)。对照组舒适度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66.43±6.43)分vs (84.32±8.43)分](t=-12.851,P 0.05)。结论在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采用超声引导下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术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感染和并发症发生,具有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入路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通过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锁骨头与锁骨形成的锁骨上三角顶点作为穿刺点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统计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带管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类型。结果:本组一次穿刺成功149例,穿刺成功率93.1%;穿刺时间5—20min,平均9min;带管时间5~45d,平均21d;并发症主要有穿刺点局灶性红肿11例(6.9%),误入动脉1例(0.6%),感染3例(1.9%),堵管1例(0.6%)。结论:经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人路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且轻微,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熟悉锁骨下静脉的局部解剖结构,熟练掌握SVC的操作方法和技能,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接受SVC的600例住院患者(男410例,女19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功穿刺582例,穿刺成功率为97%。其中1次穿刺成功546例(91%),重复穿刺或改颈内静脉或其它穿刺38例(6.3%),失败16例(2.7%)。发生并发症22例(3.7%),其中误入动脉8例(1.3%),气胸3例(0.5%),导管尖端导入颈内静脉5例(0.8%),导管相关感染2例(0.3%),导管堵塞2例(0.3%),心律失常2例(0.3%)。结论 SVC简单易学,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导管保留时间较长,是一种较好的中心静脉穿刺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两点超声定位法在幼儿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月于我院行择期手术且需颈内静脉穿刺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行两点超声定位,对照组行体表标志,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误穿动脉,血肿、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总成功率(87.50% vs 100.00%)均高于对照组(62.50% vs 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两点定位法可有效提高幼儿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降低误穿动脉或局部血肿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需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危重症患者2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穿刺引导组(观察组)和体表标志定位组(对照组),每组10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63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4岁,平均体质量69.3 kg。观察组男性54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8岁,平均体质量71.0 kg。对照组根据体表解剖标志定位穿刺部位和进针角度。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记录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例数、总穿刺次数、操作时间和失败例数;统计两组误穿动脉、出血、局部血肿、气胸、导管相关性感染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通过超声引导能提高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总穿刺次数、降低穿刺失败率(P0.05),观察组操作时间较长(P0.05)。同时,观察组误穿动脉、出血和局部血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气胸和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能够实现"可视化"操作,避免盲目穿刺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帮助医务人员进一步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总穿刺次数、降低穿刺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锁骨下静脉的解剖特点与上腔静脉置管路径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 研究锁骨下静脉走向 ,探讨经此路径行上腔静脉置管的最佳方法 ,并分析相关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对6 8例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的临床病例进行造影透视、摄片 ,统计最适宜的置管长度 ,比较改良穿刺技术与旧Seldinger技术的效果及与相关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的长度右侧为 (8.5 +d)cm(d为穿刺点至锁骨头上缘距离 ) ,左侧为 (11.5 +d)cm。原Seldinger技术一次置管成功率为 75 0 % ,改进后为 92 .5 % ;原操作方法置管操作时间为(43 3± 10 9)min ,改良后为 (2 8 6± 10 3)min ;原方法并发症发生率 39 2 9% ,改进后为 10 0 %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置管长短主要取决于穿刺点距锁骨头上缘的距离 ;改良穿刺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选择右侧路径比左侧更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有多条途径,唯有颈内静脉标志相对明显,操作简单方便,而且血胸、气胸等并发症较锁骨下静脉穿刺少,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2007年1月以来,我院对18例病人实施了高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并总结在B超引导下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入术(PICC)的临床效果,探讨B超引导下行PICC的置管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外科102例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PICC置入术的临床资料,统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送管成功率及并发症例数,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 102例病例中有94例穿刺1次,6例穿刺2次,2例穿刺次数大于2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2.16%。5例患者在置管术中发生导管异位,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掌握PICC相关血管解剖知识和影像学知识,熟练运用B超导引系统进行穿刺置管,可以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老年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对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置管的经验,寻找对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最短时间和最佳部位。方法对三年来施行过中心静脉置管术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总置管成功率为96.2%,失败率为3.8%。虽然经右颈内静脉置管的首次成功率与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的首次成功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经右颈内静脉置管时间较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时间短(P〈0.05)。结论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条件复杂、情况多变,置管难度较大,经右颈内静脉置管较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更为省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探讨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和改进技术。方法对2003年8月至2006年12月158例应用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颈内中心静脉穿刺和置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相关的并发症和技术问题。结果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59%,其中局部出血、血肿5例(3.16%),误穿动脉3例(1.90%),局部红肿感染2例(1.27%),心律失常1例(0.63%)、气胸1例(0.63%)。结论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