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使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Sextant)系统与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78例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35例;年龄34~56岁,平均年龄48.3岁;体质量58.4~75.2 kg,平均体质量68.5 kg;体质量指数20.1~22.5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1.8 kg/m~2。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Sextant组(A组,39例)和Wiltse组(B组,39例),其中A组采用Sextant系统固定病椎,B组采用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固定病椎。分别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切口长度、术前和术后病椎前后缘高度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d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3个月腰背疼痛情况等。结果患者术中出血量情况,A组(57±24) mL,B组(64±19)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P=0.16);患者手术时间比较[A组(85±23) min vs B组(69±15)min],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64,P0.01);术中透视次数比较[A组(13±4)次、B组(8±3)次],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6.24,P0.01);切口长度比较[A组(6.3±0.8) cm短于B组(9.8±1.1)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0,P=0.039);术后患者VAS评分比较[A组(2.8±0.9)分vs B组(2.6±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P=0.43);术后病椎前后缘高度比[A组(77.4±5.7)%vs B组(80.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P=0.017);术后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69%,B组1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P=0.47)。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的优势;经肌间隙椎弓根钉内固定具有直视下置钉,有效恢复病椎高度的优势。均为治疗单纯腰椎骨折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背景:胸腰椎骨折治疗上多采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固定,传统后正中入路广泛剥离椎旁肌,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腰背疼痛。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及对多裂肌影响。 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1例,爆裂型骨折34例,并且椎管占位小于1/3,后柱均完整,ASIA分级均为E级,无神经症状。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21例和传统正中入路24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治疗后进行目测类比评分系统评分以及6个月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5 d肌酸激酶水平,随访时行多裂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两组在Cobb角恢复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肌酸激酶水平及术后目测类比评分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随访腰背痛JOA评分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随访行多裂肌肌电图检查,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出现失神经纤颤电位少于传统正中入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背景:脊柱后路手术是胸腰段椎体骨折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传统后路手术显露过程中,大范围椎旁肌的剥离和牵拉,容易发生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情况及稳定性。方法:对6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22例,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21例,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系统治疗19例。通过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切口并发症、伤椎高度、Cobb角等各项临床指标,对比3种内固定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内固定后引流量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组优于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组及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组(P0.05)。3组内固定后3 d椎体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内固定后1周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3,6个月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组明显低于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组及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组。3组患者均未见切口感染。提示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方式与传统后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GSS内固定系统与AF内固定系统修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效果相近,但GSS内固定系统操作简单,具有省时、出血量少、固定牢靠和复位良好的优点,结合椎旁肌入路,是目前修复胸腰段脊柱骨折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向与万向椎弓根螺钉经肌间隙入路置入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我院脊柱外科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的椎弓根螺钉分为单向组(n=18)和万向组(n=24),2组患者均行3椎体6钉短节段固定伤椎,其中单向组经伤椎置入单向椎弓根螺钉,万向组经伤椎置入万向椎弓根螺钉,伤椎上下椎体均置入单向椎弓根螺钉。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在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矢状位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结果术后随访1年。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不同时期的ODI、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2组患者矢状位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1年,2组患者矢状位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有所改善,而单向组患者的矢状位伤椎Cobb角均小于万向组,伤椎前缘高度均大于万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置入万向与单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置入单向椎弓根螺钉对于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位伤椎Cobb角有更好的复位效果,能达到更好的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以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为中文关键词;以thoracolumbar,fracture,Injury vertebral,Pedicle screws,Internal fixation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93-01/2009-10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22篇文献为主重点讨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让胸腰骨折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提供脊柱的长期稳定;既可有效的使胸腰椎骨折良好复位,牢固固定,又可减少内固定的松动或断裂,减少后凸的形成等内固定并发症;生物力学测试证明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临床应用表明伤椎椎弓根内固定在技术操作上是可行的,选择合适、可靠的内固定物及工具,规范、严格地手术操作,不良反应会降低。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靠、有效方法,且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PVP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4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50~66岁,平均(58.26±3.67)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进行术前、术后的疗效评价;采用矢状位Cobb角来评估骨折的复位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均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手术时间60~126 min,平均为(96.07±15.69)min;术中出血60~180 mL,平均(113.26±24.7)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3个月,平均为(12.07±4.01)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和矢状位Cobb角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联合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创伤小、出血少,且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局部疼痛、功能运动和后凸畸形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脊柱胸腰段骨折约占脊柱骨折的1/2,传统治疗方法为后路短节段跨伤椎4钉内固定术。近年来,具有更大生物力学稳定性的附加伤椎固定的三椎体6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1]。我科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对2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附加伤椎固定的三椎体6钉内固定术,现总结其临床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8.
9.
背景:近年来微创技术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新的微创方法被运用到脊柱骨折治疗中,对旧的开放式手术治疗方法提出了挑战。 目的:对比观察常规后路开放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微创内固定方式(利用Quadrant通道内固定和经皮Sextant内固定)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柳州市工人医院脊柱外科住院并接受内固定修复治疗的94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及意愿分为开放内固定组、Quadrant通道内固定组及经皮Sextant内固定组,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参数、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检查指标。 结果与结论:Quadrant通道内固定组、经皮Sextant内固定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常规后路开放内固定组(P < 0.05)。9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无脱钉、断钉及神经损伤现象。3组伤椎内固定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矢状位指数与内固定前相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 < 0.05),但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微创组内固定后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优于常规开放内固定组(P < 0.05)。提示与传统的开放内固定相比,微创(经皮Sextant内固定及利用Quadrant通道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不仅能取得与之相当的影像学效果,而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安全性高的优点,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情况下,微创方法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理想选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BACKGROUN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for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 has got good clinical results, but for the injured vertebra body, whether pedicle screw should be implanted in injured vertebra body and unilateral or bilateral implanting screw is still controversial.  相似文献   

11.
背景: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应用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实现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钉棒植入及整复固定。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53例无明显神经损伤且后凸大于20°和/或椎体前缘高度塌陷大于50%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n=28)及传统后正中入路(n=25)进行治疗。 结果与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P < 0.05),而在伤椎Cobb角改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和椎管正中矢径变化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达到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相同的效果,且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背景:单向椎弓根螺钉虽然在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中有不利于安装的弱势,但其具有比万向椎弓根螺钉更佳的力学传导特性和稳定性,实践中如何选择和使用这2种螺钉,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提高疗效,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目的:比较单向与万向椎弓根螺钉不同置钉选择下,经皮椎弓根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无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25例采用单向钉复位骨折固定(单向钉组),21例采用万向钉复位骨折固定(万向钉组)。比较内固定前后2组椎体前、后缘高度、伤椎后凸角、矫正率、丢失率等影像学指标,评价经皮单向钉和万向钉复位固定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1)2组在内固定时间、出血量、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等围术期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2组内固定后伤椎前、后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凸角度与内固定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内固定后单向螺钉组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凸角度、矫正度优于万向螺钉组(P0.05),末次随访时丢失率优于万向螺钉组(P0.05),但内固定后伤椎后缘高度百分比差异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4)结果说明,与万向钉复位固定比较,应用单向钉椎弓根螺钉经皮微创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更具有满意的骨折撑开复位疗效,后期矫形丢失更少。  相似文献   

13.
背景:近年来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脊柱载荷”评分系统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国内外已有报道肯定了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各型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 目的:观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5/2010-10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8例,均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28.9个月;末次随访平均相对后凸畸形Cobb角9.0°,平均矫正丢失6.3°。A、B、C型骨折末次随访平均矫正丢失分别为6.4°,5.7°,7.4°;脊柱载荷评分≤6分末次随访平均矫正丢失5.7°,脊柱载荷评分≥7分末次随访平均矫正丢失7.5°;胸腰段骨折(T11-L2)和下位腰椎骨折(L3-L5)末次随访平均矫正丢失分别为6.3°,6.5°。11例(30%)矫正丢失大于10°,平均11.5°(10.1°-16.3°),其中A型骨折组4例,B型组4例,C型组3例;脊柱载荷评分≤6分组5例,在脊柱载荷评分≥7分组6例;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够有效地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不受限于AO骨折分型及脊柱载荷评分,对于治疗胸腰段骨折和下腰椎骨折,疗效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改良竖脊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改良的后正中切开经竖脊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17例(改良组),同期采用传统后路手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21例(传统组).对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改良组和传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76 min和124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0 ml和350 ml,术后伤口引流量分别为70 ml和105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在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的短期治疗效果上,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竖脊肌间隙入路用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在治疗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时可作为首选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3例,按手术入路分为Wiltse肌间隙入路组(A组,28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B组,26例)。患者Frankel分级为E级,无需椎管减压和植骨融合。A组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手术,B组采用传统后路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测量伤椎体前缘高度与Cobb角,并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等指标A组均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1月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置钉方便,可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椎旁肌影响小,减轻术后腰痛程度,缩短康复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0年7月本院治疗的81例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将其分为研究组(n=43,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对照组(n=38,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椎体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及伤口引流量更少(P<0.05);术后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及椎间隙高度较前升高,Cobb氏角较前降低,且研究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更高(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99%vs 23.68%,P<0.05).结论:对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予以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可显著减轻手术创伤,促进椎体恢复,缩短恢复时间,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背景:传统修复单椎体胸腰椎骨折常采用跨伤椎4钉固定,由于存在“平行四边形效应”及“悬挂效应”,容易发生内固定失败,复位高度及矫正角度丢失等并发症,而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可避免或减少上述并发症发生。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单椎体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23例,损伤节段为T11-L2,平均年龄47.8岁,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10 d内接受后路伤椎椎弓根螺钉和相邻上下椎椎弓根螺钉6枚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修复效果,包括术后短期并发症、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Cobb角,以及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 d内接受后路伤椎椎弓根螺钉和相邻上下椎椎弓根螺钉6枚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修复效果,包括术后短期并发症、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Cobb角,以及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23例患者随访4-15个月,所有病例治疗后短期内(4-15个月)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未出现钉棒断裂及内固定松动等情况。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所测得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项指标末次随访与治疗后相比稍有反弹,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大部分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提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能够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及矫正后凸畸形,并能保持矫正效果,钉棒断裂发生率低,优势明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背景:传统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易发生复位角度、高度丢失,迟发性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 目的:观察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采用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60岁以上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2例。评价患者内固定置入前、后及随访时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改变及腰背疼痛等变化。 结果与结论:32例病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无断钉及内固定物松动,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及腰背疼痛明显改善,且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无明显再丢失。提示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能同时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能即时增加椎体的骨容量和脊柱的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棒、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3椎体6钉内固定技术治疗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治疗显示院内固定手术失败率0%,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96±15.2%,术后Cobb角变化值17.5±5.65%,远期伤椎高度丢失率1.7±0.57%,远期Cobb角丢失值1.17±0.52%。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3椎体6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分析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就诊的符合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诊断的76例患者,其中31例采取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PPS组),45例采取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WPS组)。对两组的术中用时、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3 d、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和ODI功能评分,以及术后1 d、3个月、1年的Cobb角及椎体前缘恢复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76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病例无脱落,经对各时间节点比较分析显示:术中用时及术中透视次数的组间比较,WPS组明显优于P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的VAS及ODI评分比较,PPS组明显优于W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的VAS评分及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3个月、1年的Cobb角及椎体前缘恢复率比较,WPS组明显优于P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皆具有良好、确切的临床效果,其中WPS组术中透视次数更少,且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程度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