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底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CT、MRI表现。结果:11例病变均位于颞骨和蝶骨,CT表现为不规则混杂密度软组织肿块,相应颅骨呈溶骨性和膨胀性骨质破坏,肿块外周多有骨性包壳存在。肿瘤MRI信号不具特征性,但MRI检查有助于观察病灶与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的关系。CT、MRI增强扫描后肿块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表现有助于颅底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资料。  相似文献   

2.
地中海贫血(TM)是一种常见的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突变引起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X线、CT与常规MRI有助于诊断及评估TM骨骼病变及髓外造血。基于MRI的T2*定量分析技术、扩散加权成像及磁敏感加权成像可对比分析TM多脏器铁沉积水平。磁共振波谱成像及功能MRI可进一步研究TM神经认知方面的代谢改变及脑区功能连接。就上述各种影像方法在TM骨骼病变、髓外造血、铁沉积及继发脑认知功能改变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及病理分析。结果19例均为单骨发病,脊柱10例,骨盆6例,股骨3例。骨质均呈侵润性破坏,CT呈斑片状、虫蚀状溶骨性破坏,MRI呈稍长T1、T2信号(抑脂序列),内可伴更长T1信号,周围均伴软组织病灶且范围多大于骨内病灶。CT增强3例中软组织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例、轻度均匀强化2例。MRI增强15例中骨内病灶明显强化12例,其中呈“镶边征”10例,轻度强化3例;周围软组织病灶明显强化9例,伴坏死2例,轻度至中度均匀强化6例。病理上均为B细胞源性,且多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PLB定性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合好发部位及年龄,应考虑到PLB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嚼肌间隙病变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嚼肌间隙病变的CT、MRI表现。方法43例中28例行CT扫描,10例行MR扫描,4例同时行CT及MR扫描。结果炎症或脓肿形成9例,具有侵犯范围广及向周围扩散的典型特点;嚼肌间隙原发肿瘤包括横纹肌肉瘤6例,血管瘤5例,成骨肉瘤4例,均有各自较典型的CT或MRI表现;转移瘤19例,均为周围肿瘤直接侵犯嚼肌或下颌支,原发肿瘤以头颈部鳞癌为主。结论嚼肌间隙感染及大部分原发肿瘤均有CT和(或)MRI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源性毛细血管瘤的CT与MR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骨源性毛细血管瘤的CT与MR表现及诊断,并与病理所见对照。结果本组毛细血管瘤包括下颌骨4例,额骨2例,寰椎1例,腰椎6例,肱骨3例。CT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边界清楚。磁共振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动脉期强化出现较早。14例骨皮质保持完整,未见明显硬化边,2例骨皮质破坏,其中1例形成软组织肿块。16例均为单发,无遗传性血管病病史。结论 CT和MRI能充分显示骨源性毛细血管瘤的范围、细节,对临床诊断治疗本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15例经临床、实验室检查或病理证实的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分析其CT及MRI表现。结果:15例共31个椎体受累,2个椎体病变11例,单个椎体受累2例,多个椎体受累2例,L4椎体受累最多见;CT示病变椎体骨质破坏,主要发生在椎体边缘,表现为小类圆形或斑片状低密度区,慢性期骨破坏区周围可见骨质增生硬化,7例增生的骨质出现部分"虫蚀样"破坏,椎体边缘呈"花边状";11例伴相邻椎间盘破坏,椎间隙变窄;9例出现椎旁脓肿。MRI示椎体破坏区T1WI呈低信号,T2WI及T2WI压脂呈高信号,骨质破坏区由于肉芽组织增生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周围骨质硬化区T1WI、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典型脑膜瘤的CT、MRI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5例不典型脑膜瘤,男8例,女7例,年龄1173岁。15例均行CT平扫,11例加行增强扫描;13例行MRI检查,10例行增强扫描。结果:本组15例位于典型部位14例,1例位于脑室内;14例为大、中等肿瘤,1例为小肿瘤;类圆形5例,不规则形6例,分叶状4例;边缘清晰例6例,边缘模糊9例;4例为重度水肿,6例为中度水肿,5例为轻度水肿;5例颅骨骨板增厚、硬化,7例颅骨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另3例颅板无变化;3例瘤体内密度均匀,12例不均匀,10例CT增强扫描中9例不均匀强化。13例行MRI扫描,其中10例信号不均匀,10例增强扫描中9例不均匀强化;大部分"脑膜尾征"短粗、不规则。结论:不典型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根据其CT、MRI的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可提高该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底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CT、MRI表现。结果:11例病变均位于颞骨和蝶骨,CT表现为不规则混杂密度软组织肿块,相应颅骨呈溶骨性和膨胀性骨质破坏,肿块外周多有骨性包壳存在。肿瘤MRI信号不具特征性,但MRI检查有助于观察病灶与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的关系。CT、MRI增强扫描后肿块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表现有助于颅底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优劣互补性,以为手术提供更详细、准确的资料,避免肛瘘的复发。方法 :对30例无其他肛肠疾病的成年人行MRI和MSCT。结果:30例肛瘘内口在CT和MRI图像上能完全显示;5例微小的瘘管、2例隐藏的小囊肿在CT上完全显现,而MRI未显示;4例在CT图像上能清晰区别瘘管腔和瘘管壁,MRI图像上无法区别;6例MRI清晰显示了肉芽组织的扩张范围,但显示较模糊;3例阻塞的瘘管在MRI图像上显示出来,CT未显示。结论:CT与MRI对复杂性肛瘘的诊断各有优势,两者结合能取长补短,为制订手术方案、一次性根治肛瘘提供更详尽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Kimura病的CT、MRI表现,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Kimura病患者的临床特征、CT及MRI表现.11例Kimura病患者发生于(或累及)腮腺区7例,颌面部2例,硬腭1例,腹股沟1例(其中3例为异位复发,2例为原位复发).均表现为无痛性肿物,平均病程2年以上;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结果 CT和MRI表现:5例单发结节,6例多发结节;最小者约6 mm×3 mm,最大者约60 mm ×34 mm;较大结节边界不清楚,较小者边界清楚,邻近脂肪间隙内见条索影浸润,10例颌面部病灶均位于浅筋膜下;CT显示9例密度均匀,稍低于肌肉密度;3例在MR T2WI上呈稍高信号,在T1 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11例肿块呈中度至重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9例肿块(8例颌面部、1例腹股沟)伴有同侧(或双侧)引流区淋巴结肿大,边界清楚,无坏死,无融合,强化明显.结论 Kimura病具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进行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2例原发性骨淋巴瘤中10例为B细胞源性,2例为T细胞源性。侵犯骨盆3例,椎体3例,肋骨2例,胸骨2例,颅骨2例。CT及MRI扫描中,9例原发性骨淋巴瘤单发。3例原发性骨淋巴瘤多骨发生。其中溶骨型7例,浸润型3例,混合型2例,均合并有病理性骨折。颅骨2例均部分形成软组织肿块。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结论原发性骨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猫抓病性淋巴结炎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2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4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猫抓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探讨CT及MRI在诊断该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CT及MRI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结节或肿块(14例),部分呈串样及团块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3例,环形强化1例。结论猫抓病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及MRI作为常规影像学检查手段,以便提供重要的补充材料,为确诊该病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Kufs病MRI及CT表现的认识。方法:报告4例经病理证实的Kufs病的MRI和CT所见,并作文献复习。结果:双侧大脑半球及小脑皮层轻度萎缩1例,大脑半球轻度萎缩1例,MRI显示桥脑、双侧尾状核、丘脑及屏状核有特征性的局灶长T1、长T2信号,无强化1例,MRI示双侧丘脑局灶异常信号灶1例。结论:Kufs病MRI和CT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脑萎缩,部分患者离MRI表现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ASPS)是一种组织来源不明的少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占软组织肿瘤的0.5%~1%[1]。而骨原发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primary alveo-lar sarcoma of bone,PASB)极为罕见,仅见零星个案报道,也多为软组织内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骨侵犯或骨转移,未见 PASB 影像诊断报道。由于本病病因不明,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影像学诊断对制订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十分重要。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回顾性分析本院5例影像误诊,后经病理证实为 PASB 的 CT 及 MRI 表现,结合其病理及其临床特点,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5.
神经纤维瘤病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的CT和MRI影像表现,并就二者的优劣进行比较.方法:分析17例神经纤维瘤病的临床特点和CT、MRI表现,并就NFⅠ型与其它神经皮肤综合症、NFⅡ型与常见发生于桥小脑角区的肿瘤进行了鉴别.结果:17例神经纤维瘤病中,NFⅠ型6例,NFⅡ型11例.CT显示NF不及MRI,后者能够全面准确地显示病灶分布,病变大小、形态和信号特征以及与相邻组织结构的关系,特别是MR增强扫描能够显现伴发的颅内小病灶.结论:MRI是目前诊断神经纤维瘤病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部节细胞神经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部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CT(14例)、MR(6例)平扫和增强扫描及所有病理学资料.结果 20例胸部节细胞神经瘤中,发生于后纵隔17例、侧胸膜2例、右侧整个胸腔1例.14例肿瘤平扫CT值20~40 HU,平均30.5 HU,4例伴有小结节状钙化,1例伴有斑片状脂肪密度影;动脉期增强CT值0~12 HU,平均6.2 HU,延迟期增强10~20 HU,平均14.3 HU.MRI检查5例在T1 WI上为均匀低信号,1例在T1WI上低信号内夹杂斑片状高信号脂肪影;T2WI上6例为不均匀高信号,其中1例呈旋涡状征象;增强后动脉期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延迟期逐渐进行性轻度强化.结论 增强后CT及MRI显示肿瘤在动脉期不强化或轻微强化、延迟后逐渐轻度强化是胸部节细胞神经瘤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7.
王关顺  谭静  封俊   《放射学实践》2011,26(12):1287-1289
目的:探讨CT和MRI在侵袭性纤维瘤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和MRI表现.结果:瘤体发生于四肢8例,躯干12例,直径2.5~17.0 cm,CT平扫与肌肉对比呈等密度者14例,稍高密度者6例,多数呈渐进性强化,强化不均.瘤体在MRI T1WI上呈等低信号,在T2WI上...  相似文献   

18.
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 讨论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和MRI表现,特别是MRI的信号特征,评价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和MRI表现。结果 CT检出8例,平扫5例病灶呈高密度,3例呈等密度;边界清晰1例,模糊7例;3例病灶边缘呈爪状生长;增强后病灶均呈不规则强化;均未见包膜。MRI检出9例,肿瘤均沿肌纤维生长,2例病灶局限在单一肌肉,7例累及多块肌肉;2例肿瘤境界清楚、可见不完整包膜,7例境界不清、无包膜、边缘呈爪状生长;与肌肉比较平扫病灶T1WI呈等信号4例、呈低信号5例,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信号增高。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扫描,病灶内未见脂肪组织。结论 MRI信号的差异主要反映了病灶的组织学成分的不同。MRI比CT更能精确地显示病灶的形态和范围,对侵袭性纤维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石双任  陈宏伟  鲍健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113-1116
目的:探讨卵巢囊性腺纤维瘤的CT及MRI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囊性腺纤维瘤患者的CT及MRI资料,其中9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结果:本组11例中6例呈囊性,5例呈囊实性。囊性病灶与卵巢囊腺瘤的影像表现无法鉴别。3例囊实性病灶在CT增强后于实性区内可见多发小囊样无强化区,呈"筛孔样"改变。2例囊实性病灶于MRI T2加权呈低信号的实性部分内可见多发小囊样、索条状高信号,形成"黑色海绵征"。结论:"筛孔征"及"黑色海绵征"是卵巢囊性腺纤维瘤的影像特征,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脾脏病变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1例脾脏病变的CT和MRI影像征象,包括良性病变63例,恶性病变18例.结果 血管瘤13例,均无早期边缘结节状强化特点,延时3~6 min均匀强化8例,4例于常规2 min三期扫描均误诊.MRI T2trufi序列上血管瘤呈类似肝内血管的较高信号,囊肿呈水样高信号,实性病灶呈稍高信号.1例为窦岸细胞血管瘤呈延时强化,MRI上T2高信号内伴少许斑点状低信号.淋巴瘤9例,呈稍低软组织密度筛孔样轻度强化.淋巴管瘤5例中4例为多房囊状分叶,4例假性囊肿壁钙化,2例真性囊肿无壁.血管肉瘤4例实性成分明显强化,2例伴肝转移.脾脓肿8例,均具有腹痛及发热病史.脾结核4例,脾外结核灶有助于鉴别.脾动脉瘤4例,2例假性动脉瘤见瘤周血肿.13例外伤、梗死及先天异常需注意少见表现.结论 CT增强延时及MRI平扫T2信号对脾脏病变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