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毒性脑病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各种中毒性脑病的CT与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分析23例中毒性脑病患者的CT和MRI表现,其中7例海洛因烫吸中毒,8例CO中毒,2例工业有机溶剂中毒,6例代谢性中毒,总结其CT和MRI的诊断要点.结果:CT表现为脑白质及神经核团的对称性低密度,MRI表现为相应的长T1、长T2信号.其中基底节区发生改变的有19例,小脑齿状核的有5例,脑干有3例,丘脑有6例,发生广泛白质改变的有10例.小脑齿状核发生改变的仅限于海洛因烫吸中毒患者.结论:CT和MRI能发现脑白质及神经核团的变性和坏死改变,但各种中毒性脑病的这些改变大都不具有特异性,只是小脑齿状核的改变仅见于海洛因烫吸中毒患者.正确的诊断需认真分析影像表现,密切结合临床病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CT、MR表现.方法 对6例临床具有脑病症状并且有1,2-二氯乙烷接触史的患者进行检查,检查包括神经学体检,CT,磁共振波谱(MR spectroscopy,MRS),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T1、T2加权成像及磁共振增强扫描.结果 5例进行CT检查的患者,病灶均表现为低密度,两侧对称.病灶大多累及两侧大脑半球白质(累及皮层下弓形纤维为主)、两侧齿状核、丘脑、苍白球.4例进行MRI检查的患者,均表现为上述部位广泛性T2加权高信号.CT、MRI都显示脑回肿胀,脑室系统受压变小.1例进行MR增强检查的病例未见明显异常强化.3例进行DWI检查的病例表现为双侧对称性高信号,病灶区域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降低.1例进行MRS检查的病例表现为:病灶NAA/Cr比值明显降低,而Cho/Cr比值升高.结论 神经系统体征及CT、MRI检查对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有助于早期诊断,DWI及MRS还可以进一步反映病灶代谢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醇中毒导致脑部损害的CT、MRI特点及与其发病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39例饮假酒致甲醇中毒的患者,发病的潜伏期为0~4d。发病后1~6d行血液学检查、头颅CT平扫,其中4例行头颅MR平扫。结果 双侧壳核低密度改变6例,其中合并双侧皮质下白质区低密度改变2例;单侧内囊低密度改变4例;皮质下白质区低密度改变1例。CT阳性与饮假酒量(Z=-2.244,P〈0.05)、临床分期呈正相关(X^2=4.232,P〈0.05);与血液中甲醇浓度(Z=-1.430.P〉0.05)、潜伏期(X^2=0.001,P〉0.05)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RI较CT更能早期发现脑部损害。病变的特点以双侧壳核发病为主,合并皮质下白质区的损害者往往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我院7例确诊PR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7例均行MRI检查,其中4例行CT检查。结果:7例中,双侧顶叶病变6例,枕叶2例,基底节1例,颞叶2例,小脑半球1例。病变主要位于皮质区及皮质下区,多呈脑回状,双侧大致对称,少部分不对称。MRI表现: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CT表现为低密度。复查MRI或CT,5例子痫首诊1个月复查病灶缩小或消失,1例高血压半年后复查可见斑片状软化灶,1例肾病综合征经治疗,1个月后复查未见明显病灶。结论:通过CT、MRI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可对PRES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12例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对12例经卫生疾控部门确诊的1,2-二氯乙烷中毒患者行CT、MRI检查.结果 12例患者CT检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两侧大脑半球白质对称性密度减低、两侧侧脑室变窄.其中2例小脑齿状核密度减低,3例豆状核密度减低.上述病变在MRI上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 ,脑沟模糊不清,脑室变窄.结论 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颅脑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子痫7例,高血压脑病1例.8 例均行CT检查,其中4例行MRI检查.结果 PRES的CT主要表现为顶枕叶白质低密度影,病变累计双侧顶叶7例、枕叶4例、额叶5例、基底节区3例、颞叶及小脑1例,单纯桥脑1例.MRI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MRI对于显示病变有无、范围及皮质受累较CT更敏感.8例经积极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访CT、MRI显示病灶逐渐减少、消失,呈可逆性改变.结论 PRES的影像学特点结合其临床资料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正> 本地区民风好酒,常见有酗酒者,长期、持续饮酒可发展为慢性乙醇中毒,继而引起机体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慢性乙醇中毒性脑病是重要的损害之一,常造成精神障碍和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影像学检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些损害,现就2005年3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诊治并经临床确诊的慢性乙醇中毒性脑病患者的颅脑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子痫或先兆子痫7例;原发性高血压1例;肾性高血压2例;肾移植及骨髓干细胞移植后3例,其中2例移植后使用环孢素A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行全脑血管造影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诱发1例.结果 PRES的CT表现主要以顶枕叶白质呈低密度改变为特征,增强后无强化.顶叶、枕叶及额叶同时见低密度7例;顶叶及枕叶同时见低密度5例,其中2例有出血;顶叶、枕叶、额叶及基底节区或小脑白质同时见低密度2例;单纯枕叶见低密度1例.MRI对于诊断病变有无、病灶范围及皮层受累比CT更敏感.顶叶、枕叶、额叶及基底节区或小脑白质广泛低密度者疗效不佳;顶叶、枕叶及额叶低密度者与单纯枕叶低密度者全部恢复良好,呈可逆性改变.经过积极治疗,先兆子痫与子痫、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毒性所致PRES恢复良好.结论 结合PRES的影像学特点,了解其临床表现、病因及用药情况,综合分析,有利于早期做出诊断,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甲醇中毒患者的颅脑CT及MR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40例甲醇中毒患者的颅脑及眼部的CT和MR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及MR表现。结果:40例中额顶叶白质、外囊壳核CT呈低密度及MR呈长或短T1 长T2 改变的18例,占45%。其中双侧外囊壳核CT呈低密度、MR呈长或短T1 长T2 改变共16例,占40%,右侧壳核出血1例。额、顶叶皮层下白质密度减低共6例,迟发(入院后1周)表现1例。双侧颞叶海马CT呈低密度、MR呈长T1 长T2 改变,共8例。红核、黑质边缘模糊共4例。视神经呈长T1 长T2 改变共8 例。结论:双侧外囊壳核出血性坏死、白质水肿为急性甲醇中毒性脑病的CT及MR主要表现,少数有外囊壳核出血表现。视神经筛板板层内段早期表现为水肿、晚期表现为视神经萎缩。MR检查病灶更加明确,更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病理证实的20例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CT、MR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20例患者中,SFT发生于肺部4例、胸腔1例、纵隔3例、盆腔5例、胃窦部1例、头颈部4例、肩部1例、大腿1例。肿瘤大小不一,平均最大径(6.7±4.1)cm。14例肿瘤见分叶,15例密度不均匀,2例肿瘤见钙化、9例出现坏死囊变,12例呈不均匀强化,2例轻度强化,15例明显强化,13例肿瘤内出现迂曲血管。结论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少见梭形肿瘤,发病部位广泛,主要表现为单发,形态规则或有分叶,易出血、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呈明显持续强化,肿瘤内易出现粗大杂乱血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对术前诊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资料。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6~68岁。17例行MR扫描,13例行CT扫描。结果:21例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中,17例位于颅底骨,4例位于颅盖骨。CT扫描肿瘤均呈稍高密度影,相应颅骨可见不规则骨质破坏。MR扫描肿瘤多为均匀T1及T2等信号,增强扫面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具有典型影像表现,掌握其影像学特征可以提高影像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E-SFT)CT、MR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E-SFT CT、MR表现.4例术前经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经MR动态增强检查,并将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变化相对照.结果 (1)发生在肾脏3例,呈类圆形,边界清楚,1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大小分别为4 cm×3.4 cm、9.8 cm×9.9 cm、12 cm×10 cm,1例可见纤维条索影,1例可见坏死区及斑点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坏死区未见强化.(2)发生在盆腔1例,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大小约4 cm×5 cm,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数条供血血管,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密度增高.(3)发生在头颅1例,右侧小脑半球及右侧枕叶均见一团块状肿块,呈分叶状,大小分别为3 cm×4 cm、4 cm×5 cm.SE T1WI呈等信号,T2WI信号不均,主要呈稍高信号,其内见斑片状低信号影和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肿块呈明显强化.(4)病理学检查肿瘤大多由梭形细胞或卵圆细胞构成,免疫组化CD34及Vimention均表达阳性.结论 E-SFT 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源性软组织肿瘤,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确诊需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extrapleural solitary fibrous tumors,ESF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ESFT的CT和MRI表现。结果18例中发生在腹膜后4例,肾脏3例,盆腔3例,咽旁间隙2例,大腿-髋部2例,颞部、腭部、肾上腺及肝脏各1例。12例病灶边缘清晰,6例病灶边缘不清晰。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MRI平扫T 1WI为等或稍低信号,T 2WI为等或低信号中混杂条片状高信号。18例ESFT中12例病灶伴黏液变性、囊变坏死,1例病灶内出现脂肪信号/密度。增强扫描多数病灶表现为中等或明显强化伴延迟强化,11例病灶增强后显示病灶周围迂曲血管影,17例病灶内可见点条状血管影。结论胸膜外孤立的软组织肿块,增强呈中等或明显强化伴延迟强化,病灶周围可见迂曲血管影,病灶内见点条状血管影,应考虑ESFT的可能。当病灶边缘欠清、液性成分较多,尤其是发生在纵隔、腹膜后、盆腔和脑膜的病灶,对恶性ESFT的诊断有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5,(6)
目的 :探讨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影像学表现,分析MSCT和MR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4例中,2例病变发生于颅底,2例发生于颈部。病理显示肿瘤由炎症细胞、梭形细胞组成,影像学表现肿瘤为密度及信号均匀、边界清楚的实性病灶,肿块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IMT的CT和MRI征象有一定特征,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但确诊还需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CT、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临床证实的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CT和MR资料,CT检查5例,MR检查3例.结果:CT检查病灶表现为低密度,两侧对称.5例均广泛累及两侧大脑半球白质(累及皮层下弓形纤维为主).累及两侧齿状核4例,丘脑、苍白球受累各3例.3例MRI均表现为上述部位广泛性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CT、MRI都显示脑回肿胀,脑室系统受压变小.结论: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具有较典型的CT、MRI特征,结合毒物接触史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于小平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8,9(4):239-241
目的探讨肝脏单发囊性转移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4例肝脏单发囊性转移瘤的CT(5例)和MRI(9例)表现。结果肝左叶5例,右叶9例。2例包膜下转移瘤呈扁丘形,其余12例呈圆形或类圆形。肿瘤直径0.7~5.5cm,平均2.7cm。病灶表现为均匀薄壁型2例,均匀厚壁型2例,不均匀厚壁型7例和分隔型3例。病灶的囊壁和分隔CT平扫呈低密度,MRI T1WI呈低信号,MRI T2WI呈高信号、无钙化。12例有强化,3例延迟增强MR扫描呈现外周冲洗现象。病灶囊内部分为水样密度或信号、无强化,3例有液平。病灶通常不伴肝硬化、门静脉栓子以及胆道扩张,但有时同时显示肝外原发肿瘤或者腹部他处转移灶。结论肝脏单发囊性转移瘤具有一定的CT和MRI特征,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此类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PB)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SPB患者的影像学征象.结果 肿瘤位于脊柱7例,长骨2例,扁骨5例,斜坡1例.X线及CT上15例均表现为单发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未见骨膜反应.10例形成软组织肿块,5例破坏区见软组织充填,1 例发生病理性骨折,9 例破坏区可见残存骨嵴.MRI信号表现不一,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SPB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仔细分析其影像学征象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