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初步评估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1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测量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和置换节段活动度,观察评估患者术后假体位置、颈椎曲度、异位骨化、吞咽功能等情况。结果最终纳入21例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其中20例行双节段置换,1例患者行三节段置换。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JOA、NDI、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值均0.05,术后3个月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平均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略下降,值均0.05,随后历次随访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平均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值均0.05。未发生假体材料过敏、人工椎间盘假体移位脱出、置换节段过度活动、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以及术后反弓等并发症。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可以选择的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留置换节段活动度以及颈椎整体活动度,维持颈椎生理曲度,且无假体移位脱出、过度活动、反弓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背景:脊柱融合是治疗颈椎病的经典方案,非融合理念的椎间盘置换为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增添了新的活力。颈椎间盘置换的近期疗效稳定已获国内外学者认可,但是中期疗效如何尚无定论,并且该方案与融合手术相比在融合邻近节段退行性变问题上有无差异及其原因亦值得探讨。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颈椎间盘置换修复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14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86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28例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颈部及上肢目测类比评分、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根据Odom标准与JOA改善优良率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ND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NDI及其差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JOA优良率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为86%,颈椎间盘置换组为89%;根据Odom标准优良率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为83%,颈椎间盘置换组为93%,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末次随访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有22例手术邻近节段出现退变,其中上位节段15例,下位节段7例,22例中有3例因出现临床症状再次手术;颈椎间盘置换组有2例出现相邻节段退变,上位节段与下位节段各1例,无再次手术病例。提示两种方案修复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相当,颈椎间盘置换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更低,颈前路减压融合后上位节段更易退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4月因多节段颈椎病于我院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融合术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37~59岁,平均47.1岁;11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7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行颈椎正侧位、功能位X线片及颈椎CT三维重建扫描,分别测量置换节段、手术相邻节段及颈椎整体活动度,并观察融合节段融合率、内固定位置及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8~54个月,平均26.3个月,术后各随访点患者JOA、N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4个月时置换节段活动度(8.37°±2.77°)与术前(8.23°±3.3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活动度(41.71°±6.99°)较术前(44.91°±9.48°)显著减小,置换邻近节段活动度(9.16°±2.72°)与术前(9.41°±2.7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邻近节段活动度(9.43°±2.6°)较术前(8.18°±2.42°)显著增加(P<0.05);术后12个月融合节段融合率100%,术后各随访点未观察到内植物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维持颈椎生理活动度,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早中期临床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8例颈椎病患者分别经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术治疗,13例患者行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B ryan置换组),15例行传统颈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组)。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平均随访21个月。并适时复查拍摄颈椎前屈后伸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组假体稳定性及融合组融合节段骨性融合情况。同时进行术后系列调查评分,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对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单节段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手术组术后早期吞咽困难、颈痛、上肢疼痛等发生率比单节段B 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组明显要高(P〈0.05),单节段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组术后邻近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而单节段B 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置换前后邻近节段活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减少,中期能保护相邻节段退变,与传统减压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术相比治疗效果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颈椎连续三节段Hybrid手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 CDA)]与三节段ACDF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C1~T1颈胸椎有限元模型,通过植入Prestige LP和Zero-P假体模拟3种模型,包括两种Hybrid模型(AFA:C3~4、C5~6节段植入Prestige LP,C4~5节段植入Zero-P;FAF:C3~4、C5~6节段植入Zero-P,C4~5节段植入Prestige LP)和三节段ACDF模型(FFF)。比较各模型前屈、后伸、侧弯以及轴向旋转时相邻节段及整体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以及相邻节段椎间盘内压力(intradiscal pressure, IDP)及小关节接触力(facet contact force, FCF)的变化。结果 AFA模型相邻节段及整体ROM都更接近完整模型,FAF、FFF模型相邻节段ROM最大增幅分别为15.0%和23....  相似文献   

6.
背景:前路减压融合是修复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突出症的良好选择,但有报道显示融合可使颈椎邻近阶段的运动受到影响。人工椎间盘置换不仅能发挥缓解颈椎病神经症状和体征的作用,还能保持颈椎的稳定和节段活动,减少邻近节段继发性退变。而目前两种方法应用于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突出症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颈椎人工间盘置换与前路减压融合修复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方法:纳入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单节段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而需手术治疗并且获得了3个月以上随访的4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修复方案分为两组,置换组21例采用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融合组27例采用强生椎间融合器或异体腓骨环行椎间盘融合。患者治疗后1周及3,6,12,24,36个月医院门诊随访,记录随访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颈部和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治疗效果评价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法,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和日常功能状态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价。结果与结论:末次随访融合组融合率为93%(25/27)。组内比较,治疗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颈部及上肢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治疗前,J OA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末次随访时颈部及上肢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治疗后1周,JOA评分高于治疗后1周(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组治疗后颈椎活动度及手术节段活动度明显高于融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颈椎人工间盘置换与前路减压融合修复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在患者症状缓解方面效果相同。人工椎间盘置换相对于融合技术具有保持颈椎稳定和置换节段活动度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术和应用前路钢板固定的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的行单节段Prestige LP颈椎间盘置换术和应用前路钢板固定的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病例,采用国际上标准的Bazaz吞咽功能评分系统对置换组和融合组患者术后1周、1、3、6月、1年的吞咽情况进行评估记录。结果共纳入置换组134例,融合组126例,所有病人均完成1年以上随访。置换组和融合组在术后1周、术后1、3、6月、术后1年总得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28.36%和44.44%,18.66%和34.92%,13.43%和24.60%,8.96%和17.46%,6.72%和14.28%,值均0.05。结论与应用钢板固定的单节段颈椎前路融合术相比,单节段Prestige LP颈椎间盘置换术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近期和远期的吞咽困难发生率和吞咽困难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Prestige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HO)对颈椎置换节段活动度(ROM)的影响,探讨导致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014年1月~2018年1月受Prestige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 66例患者。在颈椎X线片上分析评估,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并使用McAfee分级对异位骨化进行分级,采用 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分析异位骨化形成和与置换节段活动度间的关系,采用 t 检验分析异位骨化分级和对置换节段活动度间的影响。使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评估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置换节段数量,术前项韧带骨化情况,病变椎间隙高度与相邻椎间隙高度比值、置换节段术前及术后活动度及围手术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使用情况等因素与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结果 66例患者中23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出现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4.8%。异位骨化组置换节段活动度明显小于无异位骨化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fee Ⅲ~Ⅳ级置换节段活动度明显小于McAfee Ⅰ~Ⅱ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置换节段术前活动度及术后活动度与术后异位骨化具有相关性(P<0.05)。进一步选择置换节段术后活动度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置换节段术后活动度≤8°更容易发生异位骨化。结论 Prestige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会导致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减少,异位骨化分级越高置换节段活动度减少越明显。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发生与置换节段术前及术后活动度有关,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8°更容易发生异位骨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颈后路全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PECD)与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88例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例资料。按照所行的手术方式分为PPECD组(n=42)及ACDF组(n=4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手术前、后颈及上肢视觉疼痛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手术邻近节段左、右侧屈曲及前屈后伸测定值和颈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均为12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及上肢VAS和N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改善(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PPECD组邻近节段左、右侧屈曲及前屈后伸测定值术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ACDF组较术前增大(0.05),并且大于PPECD组(0.05); PECD组颈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优于ACDF组(0.05)。结论 PPECD和ACDF均能显著改善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但PPECD对维持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减少术后邻近椎体节段退变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0.
背景: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短期疗效优良已被大多数学者公认,但有关其中长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资料较少。 目的:总结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4-11/2007-1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接受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其中单节段置换30例,双节段置换4例。于置换前、置换后7 d、3,6,12,24,36,48个月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JOA评分、颈部及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射线片测量手术节段、邻近节段及C2~7屈伸活动度的变化,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变化及手术节段的轴向平移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置换后神经症状均明显好转,各随访点SF-36生活质量量表躯体评分和心理评分、JOA评分、颈部和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改善(P < 0.05),3个月之后各随访时点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入的Bryan假体历次随访均保留了>2°的活动度,未发现手术节段异位骨化与自发性融合,随访48个月时手术节段及C2~7屈伸活动度较置换前略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上下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维持了置换前水平;手术节段的椎间高度由置换前的(6.04±1.02) mm增加到(8.44±0.43) mm(P  < 0.05);上下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及手术节段的轴向平移均维持了置换前水平。说明Bryan人工颈椎间盘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效果良好,较好的保留了手术节段、邻近节段及整个颈椎的运动学特性,且近中期并发症很少。  相似文献   

11.
背景:单节段颈椎病的融合治疗可导致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异常加大及退行性表现等并发症。近年来许学者开始探索用非融合技术来替代传统融合治疗。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作为一种新型的前路非融合方案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不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还能使颈椎椎体接近生理性稳定、延缓相邻节段退变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目的:比较单节段颈人工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修复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了59例影像学显示颈椎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因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置换组)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组(融合组),其中置换组32例,融合组27例。治疗后5 d及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测量脊髓功能JOA评分以及颈痛、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观察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及对相邻节段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的JOA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组治疗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为(11.6±3.0)°,与治疗前(8.8±2.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融合组治疗后3个月融合基本上无明显活动。随访时置换组相邻节段活动度小于融合组(P0.05);置换组治疗前后相邻节段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融合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活动度明显增大。提示与前路减压融合比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恢复神经功能,还能保持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且对手术临近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影响,可有效的维持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为代表的非融合技术不断改进,在重建受累节段间盘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使得术区节段颈椎结构显著接近天然生理系统所要求的动静态负荷应力分布,在保护退变节段椎间小关节及邻近节段颈椎结构功能及维持颈椎动态稳定性方面作用显著,表现出较节段融合技术明显的方法学优势。目的:评价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与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间盘退变性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3例单节段退变的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加椎间植骨融合组(融合组)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治疗前后通过X射线影像学检查观察颈椎整体及目标间隙上下邻近椎间活动度的变化;随访期间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评估。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术后整体颈椎及邻近关节活动度较融合组有所改善;术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融合组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除颈痛目测类比评分两组间有差异外,其余神经功能两组恢复情况相同。随访期间未见假体下沉、偏移及异位骨化现象。提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能有效保持颈椎节段活动度,并对邻近节段间盘退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中期随访可取得与融合手术相当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非融合技术在单节段颈椎病的中短期疗效优于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通道显微镜下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PCF)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PCF手术治疗的30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指标、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及节段稳定性。结果 30例患者平均切口长度为(2.2±0.2)cm,手术时间为(50±4.8)min,术中出血量为(80.5±18.6)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6(12~25)个月。上肢疼痛VAS术前、术后1天、术后1年分别为(7.83±2.10)、(1.80±0.41)、(1.20±0.81)分;上肢疼痛VAS术后1天及术后1年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DI由术前的30.23±4.81降至术后1年时的2.40±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曲度术前12.28°±8.34°,末次随访时为14.32°±4.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62±1.28) mm、(5.34±1.13)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未见颈椎失稳患者。结论 通道显微镜下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背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人工椎间盘置换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颈椎退行性疾患的治疗,其近期疗效虽令人鼓舞,但仍缺乏长期、综合评价。目的:观察一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Mobi-C人工椎间盘置换病例5年以上随访结果。方法:2009年1至9月解放军第309医院收治符合颈椎间盘置换指征的颈椎病变手术患者25例,至今获随访19例。所有患者均行经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共植入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23枚。所有患者在颈椎伸屈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在侧位X射线片上采用Mc 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异位骨化情况;根据颈椎MRI片,参考Pearce分级判断邻近节段退变情况;采用NDI评分评估患者颈椎功能;目测类比评分评价患者疼痛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获得59-65个月随访,平均随访62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期内发生异位骨化2例,发生邻近节段退变1例,未见假体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及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颈椎疾患,5年随访临床疗效满意:置换节段活动度维持较好,异位骨化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临床上有关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及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效果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目的:对比颈前路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06例,其中19例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置换组),87例行单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融合组)。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48个月。①两组患者随访时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恢复,末次随访时两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融合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发生。置换组患者置换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③置换组置换后颈椎活动范围和置换节段活动范围与置换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全部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后早期并发症少,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的同时能保留置换节段和颈椎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Wallis在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预防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2例,在手术过程中行病变节段髓核摘除后安装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Wallis。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同时检测术前术后以下指标:1腰痛JOA评分;2腰痛VAS评分;3ODI评分;4腰椎病变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范围(Rang e of motion,ROM);5椎间盘高度(Discheight,DH)。综合分析相关数据。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24个月,平均19个月。出血量(53.8±26.3)m L,手术时间(73.3±32.5)分钟,Wallis置入时间为(26.3±6.7)分钟。VAS评分由术前的(8.1±1.8)分降至随访时的(2.2±1.2)分,JOA评分由术前的(8.1±1.6)分降至随访时的(2.2±1.4)分,ODI由术前的(61.3±9.5)%减至随访时的(22.3±9.1)%,术前与随访时JOA、VAS、ODI比较有统计学差异(0.05)。手术节段DH由术前(8.6±2.1)mm增至随访时(9.2±2.5)mm,ROM由术前的(13.1±1.8)°减少至随访时为(7.9±1.5)°,两者术前与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但上下相邻节段的DH、ROM术前与随访时对比均无明显差异(0.05)。结论 Wallis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Wallis保留了手术节段的一定活动度,不增加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及退变发生率,对相邻节段的退变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椎间盘摘除减压后的节段融合会限制节段的生理运动,造成邻近节段应力加大而导致其退变加速。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植入假体治疗颈椎病短期随访中的稳定性及置换节段和颈椎整个节段的运动范围变化。 方法:于2010-06/2011-08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共施行PCM钴铬合金颈椎间盘假体置换11例12个节段,男7例,女4例;脊髓型颈椎病8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3例。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时间为3~12个月。置换后1,3,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过屈过伸活动度、左右侧屈活动度与术前接近。置换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明显升高,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明显降低(P < 0.05),且末次随访时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与术后1个月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同时X射线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或异位骨化等不良反应。提示PC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短期颈椎稳定功能活动效果较好。 关键词:钴铬合金颈椎间盘假体;颈椎病;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临床效果;医学植入物;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9.008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对邻近节段椎间盘活动度的影响。方法观察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19例(25个节段),选取行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的颈椎病患者(钛板固定)19例,手术前和手术后1年拍摄颈椎的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测量邻近节段的活动范围(ROM)。结果手术前椎间盘置换组与椎间融合组邻近上端椎间隙节段ROM分别是7.35±2,32和7.65±2.58,差异无显著性,邻近下端椎间隙节段ROM分别是6.42±2.54和6.58±2.67,差异无显著性;手术后1年置换组邻近节段ROM明显小于融合组,邻近上端椎间隙节段ROM分别是7.59±1.92和10.44±3.15,邻近下端椎间隙节段ROM分别6.15±2.33和8.05±3.37,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置换组手术前后邻近节段活动范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生理活动度可以保留,预期能预防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obi-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退变性颈椎病的近期效果。方法对应用Mobi 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的17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术前术后、术后1年级末次随访时进行全面的影像学和临床评价。结果病例随访1.5~3.4年,平均2.2年。Odom临床疗效评价术后1年优13例,良3例,可1例;末次随访优14例,良2例,可1例。患者的颈肩痛及上肢疼痛明显缓解,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除2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外,未发现相邻节段退变加速。1例患者因适应症掌握失误出现术后症状反复。结论保留颈椎生理特点的Mobi-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对单阶段退变性颈椎病的患者近期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背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被认为是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但是融合后产生临近节段的加速退变。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在解除患者脊髓压迫的同时保持了颈椎的活动度和稳定性,恢复椎间盘正常的生物力学特点,防止邻近椎间盘的加速退变。目的:观察颈椎Prodisc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术后的运动学变化。方法:选择55例69个椎间盘,其中双节段受损14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48(31~76)岁;脊髓型颈椎病3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9例,混合型颈椎病14例。取颈椎前横切口或斜切口入路行Prodis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于置换前、置换后3,6,12,24个月观察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左右侧屈位片,JOA评分分析置换前后椎间盘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55例69个椎间盘,41例行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14例行双节段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置换后随22(56~48)个月。置换后JOA评分显示椎体功能改善率达56%。置换后手术节段椎间盘矢状面、冠状面活动度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5,0.74),并保持了和邻近间隙同样的活动度和稳定性。说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保留了原来的椎间盘的活动度,患者恢复快,对邻近椎间盘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