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完美主义、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考试焦虑的关系。方法:对416名大学生施测大学生一般完美主义量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和考试焦虑量表,并使用SPSS 21.0和Amos 17.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生考试焦虑高于男生考试焦虑(t=2.33,P=0.02)。完美主义消极因子(在乎缺点)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考试焦虑相关显著(r=0.325,0.484;P0.01),路径分析发现,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在完美主义消极因子和考试焦虑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完美主义消极因子和考试焦虑密切相关,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在两者间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现状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孤独感、自尊(RSES)、中文Frost多维完美主义(CFMPS)问卷为研究工具对275名大学生进行了统一问卷施测。结果 1全体大学生完美主义总体平均得分为80.741分,处于中等水平;2在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维度上,存在性别,以及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086,P0.05),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048,P0.05);3大学生完美主义量表中的"担心错误"维度(Beta=5.686,P0.001)和"行动疑虑"维度(Beta=0.127,P0.05)能显著预测孤独感;自尊在"担心错误"维度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行动疑虑"维度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完美主义能预测孤独感,自尊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成就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学业成就归因量表与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陕西省某高校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身心耗竭得分在不同性别(t=-2.132,P0.05)、专业(t=3.572,P0.01)与年级(t=-6.558,P0.001)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为女生高于男生,文科高于理科,高年级组高于低年级组;大学生的学业疏离得分在不同专业上(t=3.158,P0.01)存在显著差异,文科高于理科;大学生的低成就感得分在专业(t=-3.686,P0.001)与年级(t=7.018,P0.001)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理科高于文科,低年级组学生高于高年级组学生;(2)大学生身心耗竭和学业疏离维度与学习成就归因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大学生低成就感维度与学习成就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P0.01)。结论: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成就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中生人格倾向与考试焦虑的关系。方法:以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和考试焦虑量表(TAS)为测查工具在临沂市某两所初级中学选取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的208名初中生进行研究。结果:1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人格倾向中的外向性、精神质和神经质3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3.902,-5.975,-6.191;P0.001);不同年级的初中生仅在精神质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3.541,P0.001);2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考试焦虑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生的考试焦虑水平高于男生,初一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略高于初二学生;3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水平仅与人格倾向中的精神质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r=0.308,P0.01)。结论:1初中女生比男生情绪更不稳定,更具有攻击情绪,但男生比女生更外向活泼;初二学生比初一学生更具反抗性、攻击性;2初中生考试焦虑有普遍性;3精神质对考试焦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宜宾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与情绪调节策略等状况及其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探讨PTSD、抑郁与情绪调节策略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抑郁量表、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对宜宾震中长宁县321名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1)震后2周,6.50%的青少年有PTSD倾向,46.40%的青少年有抑郁症状,表现出更多的回避性症状(维度得分3.24±0.77)以及警觉性增高症状(维度得分10.24±2.49);(2)从性别看,女生的CES-D量表得分(t=-2.804,P0.01)及发生率(χ~2=7.100,P0.05)均显著高于男生,同时其ERQ量表的认知重评维度得分(t=-2.154,P0.05)亦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的ERQ量表表达抑制维度得分(t=2.650,P0.01)显著高于女生;从年级看,初中生PCL-5得分(t=3.147,P0.05)及发生率(χ~2=15.797,P0.01)均显著高于高中生,同时在认知重评维度(χ~2=5.747,P0.05)上高中生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3)被试的PCL-5量表得分与CES-D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639,P0.01),与ERQ量表的认知重评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187,P0.01),与表达抑制维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139,P0.05);被试CES-D量表上的得分与ERQ量表的认知重评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260,P0.01),与表达抑制维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120,P0.05);(4)有PTSD倾向的被试在CES-D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没有PTSD倾向的被试(t=5.617,P0.01);同时,有PTSD倾向的被试在ERQ量表的认知重评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没有PTSD倾向的被试(t=-2.870,P0.01),有抑郁症状的被试在PCL-5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没有抑郁症状的被试(t=12.194,P0.01);同时,有抑郁症状的被试和没有抑郁症状的被试分别在ERQ量表的两个维度上得分呈显著差异,表现为有抑郁症状的在表达抑制维度上显著高于没有抑郁症状的(t=2.021,P0.05);而认知重评维度上,有抑郁症状的则显著低于没有抑郁症状的(t=-2.780,P0.01)。结论:震后不久的灾区青少年的PTSD倾向和抑郁症状较严重,而性别、年龄的不同有较明显差异;应有重点地关注女生以及年龄偏低的青少年,注重提升他们的情绪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情绪智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457名大学生[男生205名,女生252名;来自城市231人,来自农村226人;年龄15~24岁,平均年龄(20±2)岁],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情绪智力量表(EIS)及UCLA孤独感量表(UCLALS)分别测量其成人依恋、情绪智力及孤独感的水平。结果:女生的EIS评估自我情绪和评估他人情绪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农村大学生的UCLALS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P0.05或P0.01)。依恋焦虑既直接预测孤独感(β=0.38,P0.01),又通过情绪智力间接预测孤独感(β=0.33,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是12.3%;依恋回避既直接预测孤独感(β=0.45,P0.01),又通过情绪智力间接预测孤独感(β=0.39,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是13.2%。结论:大学生孤独感与成人依恋、情绪智力密切相关,情绪智力在成人依恋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李同归等人修订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和杨宏飞修订的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中文版对42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成人依恋回避维度在性别上存在差异(t=4.679,P0.05),完美主义个人标准、怀疑行动维度在性别上存在差异(t=4.637,P0.05;t=7.414,P0.01);2自评成绩不同的大学生在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和关注错误2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0.0001,P0.001;t=0.001,P0.01);3消极完美主义与成人依恋回避、焦虑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04,P0.05;r=0.243,P0.01)。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焦虑因素与消极完美主义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青少年的情绪智力、攻击性发展状况,检验中学生情绪智力、家庭环境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河南省两所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共411人,采用情绪智力量表、家庭环境量表及Buss-Perry攻击量表进行施测。结果:(1)在年级维度上,初二年级学生的情绪智力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学生的情绪智力(t=-2.96,P0.01)。在家庭环境中,初二年级与初一年级学生相比,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t=3.98,P0.001),一二年级学生在攻击性得分上差异不显著(P0.05);(2)在性别维度上,男女生情绪智力整体差异不显著(P0.05),家庭环境整体差异也不显著(P0.05),而在攻击性水平上,男生的攻击性水平要显著高于女生(t=3.49,P0.01);(3)家庭环境、情绪智力与个体攻击性之间两两相关且相关显著(r=-0.27~0.26,P0.05);(4)情绪智力在家庭环境与个体攻击性之间发挥中介作用(ab=0.13,ab/c=16.67%)。结论:家庭环境、情绪智力对中学生攻击性有显著影响,情绪智力在家庭环境与个体攻击性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完美主义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中学生完美主义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中文版(CFMPS)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等问卷对392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条理组织上性别与年级差异显著,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3.039,P<0.01),高中生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t=-3.00,P<0.01);行为迟疑度上年级差异显著,高中生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t=-2.00,P<0.05)).②父母亲温暖理解型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形成顺应型的完美主义有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干涉保护与中学生形成顺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情绪智力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情绪智力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职业成熟度问卷、职业价值观问卷和情绪智力问卷对1393名大学生施测。结果①在职业成熟度的态度维度,存在显著性别、专业差异(t=-7.902,P0.05;F=2.572,P0.05),男生高于女生,理科高于文科;在职业成熟度的2个维度,存在显著年级差异(F=4.182,3.718;P0.05),四年级高于一、二、三年级;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通过情绪智力对职业成熟度产生影响。结论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和专业差异;大学生情绪智力在职业价值观影响职业成熟度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反馈类型下不同认知方式男生与女生的情绪变化。方法以某师范大学男女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认知方式:场独立性、场依存性)×2(反馈类型:成功、失败)×2(性别:男、女)三因素的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对认知方式的测量选用镶嵌图形测验(EFT);对情绪的测量选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结果失败反馈比成功反馈对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差异显著(t=3.14,P0.05);男生与女生对情绪的影响差异显著(t=-3.43,P0.05);不同反馈类型下男女大学生对状态情绪的影响显著差异(F=13.50,P0.05)。结论不同的反馈类型对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显著高于对特质焦虑情绪的影响;失败反馈对状态焦虑的影响显著高于成功反馈对状态焦虑的影响;男生对情绪的影响显著高于女生对情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负性情绪对大学生情绪性进食的影响,检验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进食行为问卷、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734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1男生在负性情绪各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女生在情绪性进食和积极应对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而在消极应对方式上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2负性情绪各维度与情绪性进食均呈显著正相关(r=0.117~0.179,P0.01),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340~0.369,P0.01),而与积极应对成显著负相关(r=-0.151~-0.232,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情绪性进食呈显著正相关(P0.01),积极应对方式与情绪性进食的相关不显著(P0.05)。3消极应对方式在负性情绪对情绪性进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P0.05)。结论:负性情绪与情绪性进食存在相关,消极应对方式能部分中介负性情绪对情绪性进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情绪智力与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情绪智力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河北联合大学305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生源地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在情绪智力的各个维度以及总分上均无差异;②不同性别在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以及适应性总分上存在差异(t=2.290,P0.05;t=2.109,P0.05;t=2.084,P0.05);不同生源地在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以及适应性总分上存在差异(t=3.473,P0.05;t=4.295,P0.05;t=3.368,P0.05);独生子女在满意度维度上高于非独生子女(t=2.213,P0.05),在情绪适应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790,P0.01);③大学新生情绪智力与适应性各维度及总分均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554,P0.001)。结论大学新生的情绪智力的得分越高,适应性越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理工科大学生情绪智力培养方案的实效性。方法选取我院信息工程系一年级3个本科专业中3个奇数班129名学生作为情绪智力培养方案的实验班,3个偶数班122名学生作为参照班。实验后对两组学生均施测情绪智力量表(EIS)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过情绪智力培养,实验班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总分显著高于参照班大学生(t=3.12,P0.01),而在情绪智力各个维度的培养效果则不同,其中,在识别评价他人情绪、识别评价自身情绪、运用情绪自我激励3个维度前者得分均显著高于后者(t=3.01,3.38,2.89;P0.001),而在对自身情绪的控制维度上两者则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中的情绪智力培养方案能有效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情绪智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地方院校新生大学公共英语学习焦虑状况。方法采用外语课堂焦虑量表对150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新生英语学习中存在中等焦虑心理(3.140±0.576);②不同专业新生的焦虑总分(F=3.430,P0.05)和负评价焦虑(F=7.604,P0.01)具有显著差别;③英语A级学生在焦虑总分和4个维度的焦虑上得分均明显低于英语B级学生。(焦虑总分t=-5.470,P0.01;交流焦虑t=-4.892,P0.01;负评价焦虑t=-2.576,P0.05;环境焦虑t=-6.172,P0.01;考试焦虑t=-3.888,P0.01);④不同性别新生在环境焦虑存在显著差异(t=2.143,P0.05),男生得分高于女生。结论地方院校新生普遍存在英语学习焦虑心理,应有针对性为新生展开应对英语学习焦虑的策略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分化、成人依恋与其嫉妒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从湖南某高校选取443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和布伦格尔自我报告嫉妒量表的测试。结果:1男生在情绪反应得分上显著低于女生,而在情感断绝上显著高于女生(t=2.519,-3.493;P0.01)。男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女生(t=4.269,3.622;P0.01);2自我分化总分与嫉妒呈显著负相关。依恋焦虑与嫉妒呈显著负相关。自我分化总分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均呈显著负相关(r=-0.285,0.220,-0.346,-0.537;P0.01);3自我分化总分与依恋焦虑均对嫉妒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eta=-0.239,P0.001;Beta=0.113,P0.05);4自我分化总分在依恋焦虑对嫉妒的影响作用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1.199,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4.49%。结论: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建立安全型依恋以减少嫉妒的消极心理影响,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曾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特点。方法:采用曾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评定量表,对381名曾留守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曾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得分高于平均水平(t=5.25,P0.01),其中正义与合作、乐观与期望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平均水平(t=8.13,5.28;P0.01);(2)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积极心理品质水平显著高于男生(t=11.72,P0.01);(3)非独生子女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t=9.81,P0.001);(4)各年级水平上,积极心理总体得分差异显著(F=68.56,P0.01),各维度表现出年级差异性,大二阶段可能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转折期。结论:曾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发展良好;女生发展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发展优于独生子女;各年级呈先升后降趋势,大二为发展转折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考试焦虑的关系。方法:以潍坊市某所初级中学选取初中二年级的122名学生为被试,选用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文修订版(EMBU)和考试焦虑量表(TAS)作为测量工具测量被试的反应。结果:(1)不同性别的初二学生在考试焦虑上存在显著差异(t=-2.23,P0.05);不同性别的初二学生仅在家庭教养方式中母亲的惩罚、严厉这一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t=2.516,P0.05);(2)不同焦虑程度的初二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中的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的过度干涉、过度保护3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3.353,P0.01;t=2.574,2.050;P0.05);(3)初二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母亲过度干涉、保护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r=0.22,P0.05),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r=-0.36,-0.27;P0.01)。结论:(1)初二女生比男生有更严重的考试焦虑,男生比女生更多受到来自母亲的惩罚;(2)初二学生群体中有普遍性的考试焦虑;(3)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对考试焦虑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考试焦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考试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考试焦虑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测试444名大学生。结果:52%的学生感受到了因要参加考试而带来的相当程度的不适感,而其中93%的人症状自评量表至少有1项得分在2分以上;男生的考试焦虑程度低于女生,但差异不显著(t=1.267,P0.05);高考试焦虑水平组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0个因子及总分、阳性项目上均显著高于低考试焦虑水平组(t=5.780,8.706,8.474,8.489,8.475,7.220,7.530,7.293,7.095,5.511,9.183,3.605;P0.001);考试焦虑与症状自评量表10个因子及总分、阳性项目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回归分析显示,SCL-90总均分、阳性项目、其它因子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能预测考试焦虑(P0.001~0.01)。结论:大学生存在较高程度的考试焦虑,高考试焦虑群体的心理健康程度低于低考试焦虑群体,SCL-90总均分、阳性项目、其它因子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与考试焦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安全感的关系。方法:对296名大学生施测完美主义量表中文版(CFMPS)和安全感量表(SQ)。结果:1父母期望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t=4.256,P0.001)、独生(t=2.005,P0.05)和年级差异(F=4.320,P0.01),个人标准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624,P0.01);2人际安全感维度存在显著的独生(t=2.457,P0.05)和生源地差异(t=2.117,P0.05);3安全感各维度及总分与完美主义中的担心错误、父母期望、行动的疑虑、个人标准等维度以及完美主义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条理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4行动的疑虑、担心错误和条理性3个维度均能很好的预测确定控制感、人际安全感和安全感总分。结论:大学生完美主义和安全感多个方面存在差异;完美主义和安全感相关显著,完美主义能够很好的预测安全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