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梯形垫配合小夹板与传统石膏外固定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80例粉碎性Colles骨折患者,年龄23~92岁,分成梯形垫夹板治疗组和管形石膏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13例,女27例,平均年龄(62.1±19.2)岁;对照组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0.2±19.5)岁。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后,对照组用传统管形石膏固定,治疗组用梯形垫结合小夹板固定。两组定期摄X线片复查及换药至骨折临床愈合,拆除夹板后指导功能锻炼。两组患者参照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分别在拆除夹板当天和2个月后进行评分,并观察X线下桡骨愈合后与复位后相比的短缩长度。结果:腕关节功能评分:治疗组拆除夹板当天和2个月后Gartland Werley平均得分分别为8.1±2.8和5.3±4.5,对照组为10.3±2.6和8.4±5.8,对照组评分高于治疗组;桡骨短缩长度:治疗组(4.8±1.7)mm,对照组(8.2±2.1)mm,对照组短缩大于治疗组。结论:梯形垫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比传统管形石膏固定效果更可靠,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小夹板配合3D打印腕关节支具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以及支具的使用优势。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12月在中山市中医院就诊的Colles骨折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共60例。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6~66(49.46±12.63)岁;损伤至就诊时间3~18 (6.86±3.15) h。试验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4~68(46.73±14.40)岁;损伤至就诊时间3~19 (7.06±3.45) h。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均由同一医师手法整复骨折,X线片显示复位满意后予以小夹板外固定。待骨折整复后1周起,试验组拆除小夹板,更换3D打印支具维持固定至骨折愈合;对照组维持小夹板固定直至骨折愈合后拆除。两组患者分别在整复前后、复位后4周摄腕关节X线片,观察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并比较;同时记录复位前后,复位1、2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复位6~8周解除外固定后比较两组腕关节Cooney及患者腕关节自我评价评分(patient 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评分。结果:复位2周VAS评分试验组2.40±0.49,对照组2.43±0.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4);肿胀程度评分试验组0.50±0.50,对照组0.53±0.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6)。复位6~8周后试验组Cooney及PRWE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等解剖学特征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支具轻巧透气、舒适美观、方便敷药,结合小夹板分时段应用于Colles骨折临床疗效确切,丰富了外固定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压力垫的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粉碎性Colles骨折随机分成2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改进压力垫的小夹板外固定,对照组仍按传统夹板外固定。结果 2组在复位成功率及可靠性方面统计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6周复查X线片,治疗组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等解剖学特征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的手腕部功能、活动范围、外观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VAS疼痛评分为(2.1±0.8)分,而对照组仍有多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腕部疼痛,以夜间为主,VAS综合评分为(4.6±1.7)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压力垫的小夹板外固定对防止粉碎性Colles骨折掌侧成角、尺侧移位及缩短畸形有明显效果,能够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比较5种非手术方法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及影像资料中桡骨长度丢失的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小夹板、石膏托、石膏夹板、先夹板后石膏、先石膏后夹板固定各30例.从影像中桡骨长度丢失情况及对腕关节功能影响方面对关节外及关节内粉碎性骨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关节外骨折:5种固定方法桡骨长度丢失≤(3.5±0.35) mm,桡骨长度丢失不明显;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桡骨长度丢失在(6.47±0.35)mm.结论 对于关节外Colles骨折,非手术疗法疗效可靠确切;非手术疗法不适宜于关节内粉碎性Colles骨折.  相似文献   

5.
洪海斌 《中国骨伤》2021,34(2):108-113
目的:探讨滑轮悬吊牵引复位结合自制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将收治的60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50~75(59.63±8.08)岁;骨折按照AO分型,A2型25例,A3型5例;采用滑轮悬吊牵引复位配合自制小夹板固定。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52~76(59.77±8.03)岁;按照AO分型,A2型24例,A3型6例;采用传统手法复位配合自制小夹板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情况,并采用改良Green和O’Brien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13(11.90±0.80)个月;拆除夹板时间42~60(50.20±4.94)d,拆除夹板后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骨性愈合,关节面平整。观察组治疗前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分别为(4.57±1.16)mm、(12.83±3.25)°、(-21.17±3.36)°,治疗8周后分别为(10.10±1.75)mm、(24.30±3.16)°、(9.40±2.13)°;对照组治疗前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分别为(4.50±1.43)mm、(12.83±3.10)°、(-21.50±3.38)°,治疗8周后分别为(8.90±1.24)mm、(21.20±2.91)°、(6.16±2.94)°;治疗前两组桡骨高度、尺偏角和掌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桡骨高度、尺偏角和掌倾角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改良Green和O’Brien腕关节评分(90.97±7.92)分与对照组(84.77±9.1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7,P<0.05);其中观察组优18例,良10例,可2例;对照组优10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滑轮悬吊牵引复位结合自制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比传统手法牵引复位固定更具优越性,牵引稳定可靠,复位效果好,并能获得更好的腕关节功能,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6.
罗忠开 《实用骨科杂志》2014,(12):1125-1127
目的探讨小夹板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给予外固定支架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两组的骨折复位维持情况(桡骨前倾角、尺偏角、缩短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放射学Lidstrom分级,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评分分级。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桡骨前倾角、尺偏角、缩短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放射学Lidstrom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745,P0.0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复位后外固定支架的早期固定牢固可靠,骨折愈合相对稳定时改用小夹板固定可有效解决患肢的早期功能锻炼问题,两种固定手段相结合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董万涛  吕泽斌  宋敏 《中国骨伤》2014,27(6):478-481
目的:探讨“三柱理论”在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中的指导作用,并通过生物力学原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在桡骨远端“三柱理论”指导下,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及早期指导功能锻炼治疗47例Colles骨折患者,其中男21例,女26例;年龄40-76岁,平均(65.5±2.3)岁。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A型27例,其中A2型18例,A3型9例;C型20例,其中C1型10例,C2型6例,C3型4例。术后观察记录疼痛和肿胀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2周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对腕关节功能进行系统评价,并进行生物力学定性分析。结果:4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9个月,平均5个月。术后自觉疼痛缓解时间5-15 d,平均(7.6±2.2)d;手背肿胀消退时间6-13 d,平均(8.9±1.9)d,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3 d内出现张力性水泡,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12周Gartland-Werley评分,优25例,良18例,中4例。结论:Colles骨折在桡骨远端“三柱理论”指导下进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可减缓疼痛和肿胀时间,促进骨折愈合,有效恢复腕关节功能,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合理的生物力学理念。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手法整复夹板固定与单纯桡骨远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的近期疗效和并发症,探讨夹板固定对尺侧柱损伤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匹配、配对方法设计临床研究,要求性别相同、年龄相近、治疗后桡骨远端解剖学评分等级和尺骨茎突骨折类型一致,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治疗者纳入夹板组,单纯行桡骨远端钢板固定治疗者纳入内固定组,共配对34对(68例)。结果:随访至治疗后12周,桡骨远端骨折均愈合良好。夹板组出现尺侧柱并发症9例,内固定组24例(P0.05)。通过Bunger的Colles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夹板组优良率79.4%;内固定组97.1%(P0.05)。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夹板组优良率91.2%,内固定组64.7%(P0.05)。夹板组腕关节桡尺偏活动度、旋前及旋后活动度分别为健侧的(81.4±6.8)%、(80.3±10.2)%,内固定组分别为(76.8±8.0)%、(71.4±8.5)%(P0.05)。夹板组手捏力为健侧的(73.1±6.5)%,内固定组为(69.8±6.4)%(P0.05)。结论: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治疗终末桡骨远端骨折,虽解剖学评分不及单纯桡骨远端内固定治疗,但获得了更满意的腕关节功能,腕关节桡尺偏活动度、旋前及旋后活动度范围优于后者,且因尺侧柱损伤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徐善强  张宇  张文举  李平 《中国骨伤》2018,31(5):436-440
目的:评价手法复位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手法复位并行小夹板钢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18~65(43.50±10.56)岁;按AO分型,A型38例,B型19例,C型3例。骨折复位前及复位后1、2、4周及拆除小夹板钢托时行腕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并测量其患侧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骨折复位后8、24、48周测量患侧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尺偏、桡偏活动度,骨折复位后、复位后4、8、24、48周测量健侧和患侧腕关节握力。桡骨远端骨折达到临床愈合后拆除小夹板钢托,拆除小夹板钢托后进行腕关节Mayo评分。结果: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全部完成随访,骨折愈合时间6~8(7.1±0.9)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距离,复位前与复位后2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位后2周与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后24周和8周,48周与24周时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尺偏、桡偏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复位后与复位后4周,复位后8周与4周,复位后16周与8周,复位后24周与16周时握力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复位后48周与24周时握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50例,良8例,可1例,差1例。结论:手法复位加小夹板钢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成功后外固定方式的合理选择和优缺点。方法将局麻下手法复位成功的182例Colles骨折随机分为2组:夹板组92例全程应用中医小夹板外固定,综合组90例石膏外固定1~2周后改为中医小夹板外固定。结果夹板组早期1~2周内疼痛明显,VAS评分为(6.7±1.3)分,严重影响功能练习;综合组石膏外固定组1~2周内疼痛不明显,VAS评分为(3.8±1.5)分,患者耐受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8周骨折愈合去除外固定后,夹板组Cooney评分优良率为80.43%,综合组优良率为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膏结合夹板外固定对手法复位成功后骨折固定可靠,对急性期肿胀疼痛和后期功能锻炼有良好的分时段、分阶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水胜  黄黎 《中国骨伤》2014,27(11):925-927
目的 :总结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治疗经验和体会。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治疗的60岁以上(含60岁)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295例,分为两组。手术组:共139例,男58例,女81例;年龄60~91岁,平均(70.3±6.5)岁;伤后30 min~15 d入院,平均(19.7±18.4)h;应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小夹板组:共156例,男75例,女81例;年龄60~98岁,平均(70.6±7.0)岁;伤后1 h~15 d入院,平均(20.2±20.1)h;应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治疗。治疗后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在疼痛、功能、运动限制、解剖复位及总分改善方面观察评分。结果:295例均获随访,时间5~20个月,平均13.2个月。以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组总分91.48±7.46,小夹板组总分85.62±7.61,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组疗效优于小夹板组。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与小夹板外固定相比,具有减少患者疼痛、促进功能恢复、达到良好解剖复位及获得较好的整体效果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微动理念锻炼治疗肱骨干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微动理念锻炼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患者64例,男28例,女36例;年龄22~67岁,平均38.1岁。按AO/OTA分型:A1型10例,A2型12例,A3型11例;B1型10例,B2型12例,B3型7例;C1型2例,C2型1例,C3型1例。整复后配合微动理念早期功能锻炼。患者均不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和血管神经损伤,均无严重内科疾病。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及肩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0~12个月,平均10.3个月。2例复位后3个月少量骨痂生长,改为手术治疗;2例复位后出现桡神经症状,改为手术治疗,其他患者骨性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2周,骨折达到骨性愈合后,按照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平均(93.5±3.2)分,优29例,良29例,可6例,优良率90.3%;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平均(93.7±4.2)分,优35例,良23例,可6例,优良率91.9%。结论 :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微动理念锻炼治疗肱骨干骨折,具有其相应的科学基础和实用价值,整复效果好,费用低廉,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结合自制夹板外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科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手法复位自制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掌骨骨折患者126例,其中男102例,女24例;年龄9~73(33.2±14.3)岁。治疗期间定期复查X线,根据X线情况选择继续或调整外固定,X线示骨痂生长,骨折端稳定后拆除外固定继续功能锻炼,采用TAM评分标准对手的功能进行评价,并对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126例中6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骨折再移位而选择手术治疗,其余120例经该方法治疗掌骨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3±1.8)周。随访时间2~12(4.4±2.2)个月。随访结束时采用TAM评分标准对患者的手功能进行评价:优105例,良13例,可2例,差0例。7例骨折出现短缩畸形,3例出现成角畸形。结论: 手法复位结合自制夹板外固定治疗掌骨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自制夹板取材方便且费用低廉,是值得临床推广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外固定器固定与小夹板固定在治疗老年背伸型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治疗背伸型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74例82侧,外固定器组34例38侧,男27例,女7例;平均年龄(70.05±3.70)岁,行外固定器固定。小夹板组40例44侧,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70.30±3.48)岁,行小夹板外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复位后掌倾角及尺偏角丢失、拆除固定后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1周,小夹板组即出现掌倾角与尺偏角的丢失(P〈.01)。拆除外固定1个月时,小夹板组与术后当天比较,角度丢失更加明显(P〈0.01);而外固定器组角度丢失不明显(P〉0.05)。拆除外固后1个月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定,外固定器组优于小夹板组(P〈0.05)。结论:治疗老年背伸型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宜采用外固定器固定,可减少复位丢失,有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谢克波  郝博川 《中国骨伤》2021,34(9):870-875
目的 :探讨手法闭合复位纸夹板外固定治疗Monteggia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纸夹板外固定治疗58例儿童Monteggia骨折患者,其中男37例,女21例;年龄3.5~12(8.48±2.29)岁;病程0.5 h~9 d,平均(4.21±1.46)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采用Broberg和Morrey评分系统对患肢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6(3.35±2.12)个月。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Broberg和Morrey评分分别为7.24±2.81,32.06±8.33,73.18±5.56,95.87±6.75;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37例,良19例,中1例。结论:手法闭合复位纸夹板外固定治疗Monteggia骨折,实现动静结合治疗,可早期去外固定,短、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龄儿童股骨干骨折应用踝背伸位桥式钢丝夹板外固定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借鉴拱桥力学原理及结构形式设计踝背伸位桥式钢丝夹板,并于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应用于45例低龄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治疗.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8个月~5.5岁,平均3.2岁;股骨上1/3骨折14例,中1/3骨折26例,下1/3骨折5例;横形骨折20例,斜形骨折14例,螺旋形骨折6例,粉碎性骨折5例.定期复查X线片,随访观察影像学改变、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45例患几随访6~21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均在固定后5~7周(平均6周)达临床愈合.7例出现患肢软组织并发症,包括臀部压疮,足背及跟腱部表皮坏死等,经局部换药及拆除外固定后均愈合.随访期间原重叠、成角及倒方移位者经自身塑形改造,患肢均恢复正常力线关系及骨结构.根据Flynn临床疗效标准,优35例,良8例,可2例.结论:踝背伸位桥式钢丝夹板外固定治疗低龄儿童(6岁以内)股骨干骨折安全可行,操作简单,疗效满意,值得基层医院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