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比较梯形垫配合小夹板与传统石膏外固定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80例粉碎性Colles骨折患者,年龄23~92岁,分成梯形垫夹板治疗组和管形石膏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13例,女27例,平均年龄(62.1±19.2)岁;对照组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0.2±19.5)岁。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后,对照组用传统管形石膏固定,治疗组用梯形垫结合小夹板固定。两组定期摄X线片复查及换药至骨折临床愈合,拆除夹板后指导功能锻炼。两组患者参照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分别在拆除夹板当天和2个月后进行评分,并观察X线下桡骨愈合后与复位后相比的短缩长度。结果:腕关节功能评分:治疗组拆除夹板当天和2个月后Gartland Werley平均得分分别为8.1±2.8和5.3±4.5,对照组为10.3±2.6和8.4±5.8,对照组评分高于治疗组;桡骨短缩长度:治疗组(4.8±1.7)mm,对照组(8.2±2.1)mm,对照组短缩大于治疗组。结论:梯形垫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比传统管形石膏固定效果更可靠,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小夹板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伊川县中医院2014-01—2017-01间收治的7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不同外固定方法分为2组,每组38例。手法复位后予以对照组小夹板固定治疗,对观察组行小夹板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周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观察患者腕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夹板结合石膏外固定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固定牢靠、疼痛轻、骨折愈合快,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基础上,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医疗费用,创建中医优势病种门诊诊疗的临床路径。方法:自2007年7月至2009年12月,共200例患者,年龄40~80岁,分为提前拆除小夹板组(CP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100例。CP治疗组男21例,女79例;年龄(62.98±0.85)岁;常规治疗组男20例,女80例;年龄(63.19±0.88)岁。均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常规治疗组30d拆除小夹板,CP治疗组在第25天拆除小夹板,两组定期摄X线片复查及内服中药(早期口服玄胡片、创伤宁片,中期口服归香正骨丸,后期口服双龙接骨丸)至骨折临床愈合,拆除夹板后指导功能锻炼。患者在治疗中评定复位情况,了解骨位,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估腕关节功能,进行疗效观察。结果:CP治疗组患者的实际治疗时间从原来的(30.08±3.06)d下降到(25.06±1.07)d,治疗费用由(2100.00±332.12)元下降到(1644.00±125.20)元。两组在复位、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中医门诊治疗的疗效可以保证。结论:在中医骨科门诊实施临床路径后,促进了诊疗行为的规范化及治疗时间的缩短,为广大病患减轻了医疗经济负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小夹板与高分子石膏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12-2019-12诊治的84例桡骨远端骨折,42例采用小夹板固定治疗(小夹板组),42例采用高分子石膏固定治疗(高分子石膏组),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治疗前、骨折复位即刻、末次随访时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比较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经皮克氏针合石膏或夹板固定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可行性。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有住院、门诊复查完整记录的91例桡骨远端新鲜闭合性骨折患者分为3组。A组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27±5.83)岁,采用手法整复单纯石膏或夹板固定术治疗;B组男23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25±4.53)岁,采用手法整复经皮克氏针结合石膏或夹板固定术治疗;C组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64.04±4.83)岁,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采用Dienst评分系统进行临床功能评价和临床影像学评价。结果:随访采用门诊复查的方式,91例均有随访记录,时间10~16个月,平均12个月。采用Dienst评分系统进行临床功能评价:A组优15例,良7例,可11例;B组优25例,良6例,可4例;C组优1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C组高于B组,B组高于A组。正侧位X线片评价:A组可接受26例,不可接受7例;B组可接受28例,不可接受7例;C组可接受19例,不可接受4例;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骨再移位短缩:A组18例,B组10例,C组6例,C、B组结果优于A组,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法整复经皮克氏针合石膏或夹板固定是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有效方法,具有微创、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外固定无须固定腕关节、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比较分析外固定器固定与小夹板固定在治疗老年背伸型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治疗背伸型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74例82侧,外固定器组34例38侧,男27例,女7例;平均年龄(70.05±3.70)岁,行外固定器固定。小夹板组40例44侧,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70.30±3.48)岁,行小夹板外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复位后掌倾角及尺偏角丢失、拆除固定后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1周,小夹板组即出现掌倾角与尺偏角的丢失(P〈.01)。拆除外固定1个月时,小夹板组与术后当天比较,角度丢失更加明显(P〈0.01);而外固定器组角度丢失不明显(P〉0.05)。拆除外固后1个月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定,外固定器组优于小夹板组(P〈0.05)。结论:治疗老年背伸型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宜采用外固定器固定,可减少复位丢失,有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杉树皮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优越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将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2组,杉树皮小夹板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20~66岁,平均45.2岁;石膏托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23~65岁,平均44.1岁。所有病例均行手法复位固定,4周后摄X线片观察骨折固定效果、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第2掌骨骨密度,并以比正常骨折愈合时间提前多少为疗效判定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两组固定效果比较,杉树皮小夹板优于石膏组(Z=-2.844,P=0.0040.05);功能恢复比较,杉树皮小夹板优于石膏组(Z=-3.196,P=0.0010.05)。第2掌骨骨密度比较,杉树皮小夹板优于石膏组(t=4.56,P0.001)。两组疗效评价结果比较,杉树皮小夹板组优于石膏托组(Z=-2.601,P=0.0090.05)。结论:杉树皮小夹板能有效地保证固定的稳定,明显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夹板固定与石膏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我院自2002年1月-2005年5月,对126例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分别采用石膏固定和小夹板外固定,并对这两组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26例,男42例,女84例;年龄23~82岁,平均54.4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5例,滑倒或高处坠落伤96例,其他伤15例。左侧46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治疗背侧Barton骨折的临床疗效, 探讨内固定方法选择的策略。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治疗的100例背侧Barton骨折患者, 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男30例, 女20例;平均(33.8±3.6)岁;B型30例, C型20例;采用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男32例, 女18例;平均(32.9±3.4)岁;B型29例, C型21例;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 并采用Mehara功能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估。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掌倾角(11.9±2.7)°, 尺偏角(20.8±2.9)°, 桡骨高度(10.9±1.8) mm;对照组掌倾角(9.1±1.6)°, 尺偏角(17.1±2.9)°, 桡骨高度(8.1±1.5) mm;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临床治愈时间(12.0±2.3)周, 少于对照组(18.0±4.1)周;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根据Mehara评价标准, 研究组优20例, 良25例, 可3例, 差2例;对照组优16例, 良14例, 可10例, 差10例, 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配合术后功能锻炼治疗背侧Barton骨折符合生物力学要求, 具有固定稳定牢靠、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加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以单臂外固定器加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干斜形、螺旋形、粉碎性及多节骨折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为1482岁,平均34·4岁。按AO/ASIF分类:A2型11例,B型19例,C型6例。观察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手术后并发症。以“Constant肩关节评分法”评价肩关节功能,以“关节活动范围测量”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随访715个月,平均9·3个月。所有骨折均达功能复位或解剖复位,术后平均12周(925周)达临床愈合。术后平均7周(413周)拆除小夹板,术后平均12周(925周)拆除外固定器。最后随访时Constant肩关节评分平均为96分(89100分),而肘关节功能不受影响。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该疗法用于治疗不稳定性肱骨干骨折具有简便易行、创伤少、固定牢、费用低等优点。两种固定方法同时使用可以取长补短,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外固定器加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加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以单臂外固定器加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干斜形、螺旋形、粉碎性及多节骨折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为14~82岁,平均34·4岁。按AO/ASIF分类:A2型11例,B型19例,C型6例。观察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手术后并发症。以“Constant肩关节评分法”评价肩关节功能,以“关节活动范围测量”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随访7~15个月,平均9·3个月。所有骨折均达功能复位或解剖复位,术后平均12周(9~25周)达临床愈合。术后平均7周(4~13周)拆除小夹板,术后平均12周(9~25周)拆除外固定器。最后随访时Constant肩关节评分平均为96分(89~100分),而肘关节功能不受影响。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该疗法用于治疗不稳定性肱骨干骨折具有简便易行、创伤少、固定牢、费用低等优点。两种固定方法同时使用可以取长补短,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比较纸夹板内收位固定与石膏外展位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05年10月至2007年4月门诊就诊的70例Bennett骨折患者,按区组随机的方法分为试验组35例(纸夹板内收位固定)和对照组35例(石膏外展位固定)进行治疗。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拆除固定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分别于骨折后6、8、12、16、20及24周按改良的Gabriele评分系统对其患手功能进行量化评分比较。结果:两组的优良率在8、12、16及20周时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和24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功能评分方面,8、12、16、20及24周时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ennett骨折的治疗中,纸夹板内收位固定与石膏外展位固定相比能明显加快患手功能的恢复,而且固定轻便、舒适,患者易于接受,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章筛林  纪斌  成翔宇  周强  石继祥  庞金辉 《中国骨伤》2016,29(11):1005-1010
目的:比较DVR解剖锁定钢板与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2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1例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DVR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钢板内固定组),男11例,女20例;年龄24~65岁,平均(47.3±10.9)岁;左侧13例,右侧18例;按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C1型12例,C2型15例,C3型4例。21例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外固定架组),男8例,女13例;年龄26~69岁,平均(48.1±12.1)岁;左侧10例,右侧11例;按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C1型7例,C2型11例,C3型3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影像学、腕关节活动度及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术后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钢板内固定组随访时间13~36个月,平均20.4个月;外固定架组随访时间11~33个月,平均17.1个月。钢板内固定组患者掌倾角和尺偏角均优于外固定架组(P0.05),两组患者桡骨高度和Gartland-Werl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内固定组1例出现腕关节僵硬、握力下降;外固定架组发生钉道感染2例,固定松动1例,腕关节僵硬、握力下降2例。结论:采用DVR解剖锁定钢板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优于外固定架,但DVR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费用高,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经皮穿针小夹板固定治疗肱骨干严重粉碎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侯金永  姜军科  毕宏政 《中国骨伤》2008,21(12):932-933
肱骨干严重粉碎骨折为高能量损伤,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已为大多数学者认同,但手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很高。在2000年3月至2007年3月对部分严重粉碎性肱骨干骨折采用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结合小夹板外固定的方法治疗3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旋肘屈肘复位纸夹板外固定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红杰 《中国骨伤》2008,21(6):450-452
目的:探讨旋肘屈肘复位纸夹板外固定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方法的疗效。方法: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35例,男26例,女9例;年龄2、5~10岁,平均5.8岁;病程0、5-18h。整复时术者1人操作,复位远折段须按标准配合患倒前臂之被动活动,最后使患倒手能触及患倒肩峰,屈肘90。以纸夹板体系固定。结果:35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年4个月,肘关节活动度均正常。26例断端达到或接近解剖对位愈合,其中25例经1次整复,1例经2次整复。3例肘内翻5°以下,2例提携角为0°,均经2次整复。3例肘内翻8°-15°,1例肘内翻约20°,均经3次整复。治疗后按JOA肘关节功能评价法评定,100分25例,95-99分5例,90-94分3例,90分以下2例,平均(96.2±2.0)分。结论:采用纸夹板体系固定牢固,稳定性强,可根据体表标志判断复位效果,增加了1次整复的成功率,且不会出现组织压疮及坏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前瞻性研究肱骨近端3部分骨折的中医治疗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采用两种方法治疗新鲜闭合性骨折肱骨近端3部分骨折118例。手术组:男22例,女37例;年龄45~83岁,平均(65.80±10.62)岁,病程(22.58±22.11)h,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法组:男21例,女38例;年龄45~85岁,平均(65.98±11.10)岁,病程(20.85±22.63)h,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的方法治疗。治疗后对患者肩关节的疼痛、功能、活动及解剖指标进行观察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8.2个月。以Neer评分标准评价疗效:手术组术后评分(85.47±6.15)分,满意率88.20%;手法组术后评分(84.95±5.70)分,满意率86.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组与手术组治疗肱骨近端3部分骨折均能达到满意效果,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可以规避手术风险,减少局部血运破坏,既保证了疗效又减少治疗费用,是治疗肱骨近端3部分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不同外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何本祥  张斌  檀亚军 《中国骨伤》2009,22(3):190-192
目的:比较不同外固定方法治疗儿童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和肘内翻发生率:方法:226例移位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男134例,女92例;年龄5~12岁,平均8.58岁:手法复位后分别采用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治疗(A组)88例(男51例,女37例;年龄5.1~12岁),小夹板外固定治疗(B组)74例(男44例,女30例;年龄5~11.8岁),以及石膏托外固定治疗(C组)64例(男39例,女25例;年龄5.5~12岁)。观测3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肘内翻等指标,比较临床综合疗效及肘内翻发生率。结果:随访6个月~4年,平均25个月,参照疗效评定标准:A组优59例,良23例,差6例,优良率为93.18%;B组优37例,良29例,差8例,优良率为89.19%;C组优20例,良31例,差13例,优良率为79.69%:A、B、C三组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为6.82%、17.57%、32.81%。A组临床疗效和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A组优于B、C组,B组优于C组。肘内翻发生率:A组低于B、C组,B组低于C组。结论:三种外固定方法以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疗效最佳,此种外固定方法稳定性高、抗旋转作用强、可调性好、关节功能恢复快、肘内翻发生率低、临床疗效佳,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应作为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首选外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