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儿童孤独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以前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个亚型。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Ⅴ)已将其归类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1980年以前,孤独症被认为是一种罕见性疾病,而近些年有关孤独症及ASD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其发病率日趋上升,2014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对11个州8岁儿童的监测数据发现,ASD患病率高达14.7/1 000,即相当于68例儿童中即有1例为ASD患儿,本文综述了目前ASD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并分析患儿性别、种族、智力、地域间的差异,为ASD的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中文版Griffiths发育评估量表(GDS-C)对2~4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进行发育情况评估,探讨其发育规律及特点。 方法 采用GDS-C量表分别对2~4岁ASD患儿(共88例)、发育性语言障碍(DLD)患儿(共80例)及正常发育儿童(共82例)进行发育评估,对比分析3组儿童在运动、个人-社会、语言、手眼协调、表现等各个领域的发育水平,并进一步比较ASD组与DLD组在个人-社会领域及语言领域相关条目失分率情况。 结果 ASD组与DLD组患儿在语言领域发育商无明显差异(P>0.05),ASD组患儿在除语言以外其他各领域的发育商均显著低于DLD组及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SD组患儿各领域的发育情况极不均衡,表现为语言领域、个人-社会领域发育商明显低于运动领域、表现领域及手眼协调领域发育商水平。在语言领域,ASD组患儿接受性语言及非语言表达这两个结构模式的相关条目失分率均显著高于DLD组(P<0.05);在个人-社会领域,ASD组患儿社会技巧(包括交际技巧、做家务技巧)、自我技巧(如自我照顾)及听指令结构模式中的相关条目失分率均显著高于DLD组(P<0.05)。 结论 GDS-C量表能有效评估2~4岁ASD患儿发育水平及规律,尤其是语言、个人-社会领域的发育特点,为早期诊断及治疗ASD患儿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ASD三级筛查在东莞市6~36个月婴幼儿中的应用价值,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病情况,以便对其采取早期康复措施。方法:选取6~36个月常住人口活产出生儿童2 00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ASD警示指标作检查进行初级保健筛查,初筛阳性儿童运用中文简化版改良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Modified Checklist for Autism in Toddlers,M-CHAT)作检查进行一级筛查,一筛阳性儿童运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进行二级筛查协助诊断ASD,二筛阳性儿童为高度疑似ASD,由儿童康复专家医生运用诊断工具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V,DSM-V)标准进行诊断分级。结果:共筛查东莞市2 000例适龄儿童,依据筛查标准,初筛阳性率为3.8%(76/2 000),一筛阳性率51.32%(39/76),二筛阳性率69.23%(27/39),最终经DSM-V标准确诊27例ASD患儿,患病率为13.50‰,其中男21例,女6例,男性患病率为1.88%,显著高于女性的0.68%(P0.05),不同确诊年龄、出生地的ASD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神经心理发育测评发现,27例ASD患儿中7例量表均分≥85分的智力发育正常患儿,10例84~70分的智力偏低患儿,8例69~35分为智力轻中度低下的患儿,2例≤34分的智力重度低下患儿,确诊年龄18个月的患儿大运动评分显著低于确诊年龄≥18个月的患儿(P0.05)。结论:依据ASD三级筛查新模式,东莞市2 000名适龄儿童ASD患病率为13.5‰,略高于多数报道中的0‰,该筛查模式有助于ASD患儿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儿童孤独症的临床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进行儿童孤独症临床分析,探讨围产期及发育期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CCMD-3儿童孤独症标准做诊断,采用儿童孤独症家长评定量表及克氏行为量表,收集2001年-2004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及华西医院第二医院儿保科就诊的儿童孤独症患儿108例。结果:家长虽较关注孩子语言、社交障碍,但患儿得到确诊的时间较晚。在其早期发育中存在较高比率的躯体疾病,且孤独症与妊娠期某些危险因素如父母的生育年龄、妊娠反应、腹部X射线及早期罹患躯体疾病相关。结论:加强儿童保健,减少围产期及发育期存在的一些危险因素,可能减少孤独症的发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农村孤独症儿童行为症状及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80例农村孤独症患儿进行早期综合干预.在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前后孤独症患儿各个量表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早期综合干预能改善农村孤独症患儿的行为症状及智力发育,对其早日回归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24例儿童孤独症行为干预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行为干预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4例孤独症患儿实施行为训练,采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BS)及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于训练前及训练6个月进行量表评定。结果患儿在训练6个月后,CABS的13种目标行为有明显的改善(P〈0.01),ABC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为干预对改善孤独症患儿生活自理、躯体运动、感觉、交往、语言能力等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机制。方法:招募12例ASD儿童接受tDCS干预。干预前后行为学评估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治疗评定量表(ATEC)、儿童孤独症评估量表(CARS)和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修订第3版(PEP-3),分析tDCS治疗前后行为学改变。同时,5例ASD组患儿和9例典型发育儿童接受社交场景图片命名任务下的高密度脑电检测,并接受头颅磁共振扫描,从而对信号溯源水平的脑电活动,进行患儿治疗前后比较,以及患儿和典型发育儿童的比较。结果:在接受tDCS治疗后,ABC、ATEC、CARS和PEP-3总分均改善,PEP-3除情感表达外,其他分项目均有显著改善。高密度脑电分析提示接受tDCS治疗后热点脑区激活模式更接近于正常命名模式。tDCS治疗前后,热点脑区在激活程度上未出现显著差异,但热点位置和热点的功能系统分布存在差异性。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t DCS治疗可改善ASD患儿临床症状及行为学评价指标,并促使其处理社交信息脑功能活动转向与正常发育儿童相似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睡眠质量与发育及行为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ASD患儿106例(设为ASD组)和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50名(设为对照组)的资料,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调查2组儿童的睡眠情况,并根据CSHQ得分将ASD患儿分为睡眠正常组和睡眠不良组;统计这2组儿童的一般资料并分析睡眠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Gesell发育量表、社交反应量表(SRS)、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及问题行为调查表对2组儿童的发育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 ASD组睡眠不良率(60.38%)明显高于对照组(38%),且入睡潜伏期、睡眠持续时间、夜醒、异态睡眠、睡眠呼吸障碍及白天嗜睡等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和居住方式是ASD患儿睡眠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与睡眠正常组比较,睡眠不良组ASD患儿的适应性和精细运动得分明显降低,SRS得分和ABC得分明显升高,行为问题总分及情绪问题、伤人及自伤行为、重复刻板行为得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 ASD患儿共患睡眠问题的概率高于健康儿童,不良睡眠质量与其发育和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辨证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在济宁市任城区第一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化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1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均进行行为分析疗法(ABA),结构化教学、语言训练、感统训练和多感官训练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辨证穴位注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0.9%氯化钠注射液2ml稀释鼠神经生长因子18μg,每个穴位0.4-0.6ml。比较治疗前后美国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得分和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中文修订版(C-PEP),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ATEC评分都明显降低其中试验组ATE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C-PEP得分均呈上升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试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辨证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改善不同证型ASD患儿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心理等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0~6岁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孤独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2013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产妇1000例及其出生的婴幼儿,首先对所有婴幼儿行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评估语言和社交发育情况。随后采用自编问卷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依据孤独症筛查量表对出生18个月、24个月的小儿进行筛查,对筛查结果为阳性的患儿由专科医生问诊和行为观察,并行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量表)进行孤独症行为评定及明确诊断。根据病情诊断结果将1000例婴幼儿分为2组:孤独症组56例,男48例、女8例;非孤独症组944例,男495例、女449例;收集2组一般情况,通过比较2组一般资料及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0~6岁儿童孤独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婴儿性别、父母性格、喂养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母文化、母孕期情绪、父母关系、产后抑郁、父母性格和喂养方式等均为0~6岁儿童孤独症的危险因素。结论父母文化、母孕期情绪、父母关系、产后抑郁、父母性格和喂养方式等均为深圳市0~6岁儿童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因此需早期开展及时预警干预,有效地减少发病率,维护婴幼儿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在象征性游戏中的典型行为特点,并分析象征性游戏测试(SPT)在孤独症早期识别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11月至2022年9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保健科以语言问题就诊的儿童260例,确诊孤独症患儿193例为观察组,健康儿童67例为对照组,均行SPT,探讨孤独症儿童SPT中的典型行为特点,并对SPT结果进行信效度分析。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适应性及个人社交进行评分,与SPT总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孤独症儿童SPT评估Cronbach α系数为0.835~0.935,SPT总分以及以物代物、虚构属性、虚构客体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r> 0.607, P <0.001)。观察组SPT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 9.615, P <0.001)。SPT总分与GDS适应性和个人社交发育商均呈正相关(r> 0.609, P <0.001)。结论 孤独症儿童典型行为可以在象征性游戏中得到体现,SPT可以为孤独症早期识别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2.
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症状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1-2]。调查显示:2014年美国ASD患病率达到1/68,中国大陆ASD患病率为(2.8~30.4)/10 000,中国港台地区为(1.8~424.4)/10 000[2]。ASD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行为观察和量表测定,如孤独症患者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患者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还可以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精神和行为疾病分类》(ICD)、《美国精神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家庭护理干预应用于儿童孤独症中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87例孤独症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应用早期家庭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前后孤独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分及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情况以及护理后两组患儿孤独症严重程度。[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儿ATEC、AB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ATEC、ABC评分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显著(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重症孤独症患儿比率为20.45%,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早期家庭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儿童孤独症患儿社交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改善患儿孤独症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护理干预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孤独症患儿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常规组(35例,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35例,常规护理干预+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各维度评分及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护理干预用于孤独症患儿中可改善疾病症状,减轻疾病程度,提高家长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血浆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水平及其与孤独症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对30名孤独症儿童和20名正常儿童血浆n-3 PUFAs水平进行测定;选用Conner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和孤独症刻板重复行为量表(RBS-R)对其临床特征进行评定,分析n-3 PUFAs含量与患儿行为间的关系。结果 孤独症组儿童血浆中亚麻酸(AL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以及总n-3 PUFAs水平较正常儿童下降(P<0.05),其中尤以DHA含量下降最为明显(P<0.01);n-6PUFAs水平无明显变化。孤独症儿童血DHA及总n-3 PUFAs水平与冲动-多动、多动指数、学习问题、焦虑、刻板行为、自伤行为、强迫行为、仪式行为和固定行为呈负相关。结论孤独症儿童血浆PUFAs水平比正常儿童低并与孤独症临床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修正版(M-CHAT-R)分析孤独症幼儿(3岁以内)的行为及心理特点,并比较三种量表对幼儿孤独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孤独症幼儿20例用ABC、CARS及M-CHAT-R进行评估,另设非孤独症幼儿20例进行对照。结果20例孤独症幼儿中ABC得分≥68共3例,53≤得分<68共7例,得分<53共10例,阳性诊断率为50%;CARS得分≥37共5例,30≤得分<37共8例,得分<30共7例,阳性诊断率为65%;M-CHAT-R阳性例数为19例,诊断阳性率为95%。对照组三个量表阳性例数均为0。三个量表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分别为:ABC:50%,100%,0.5;CARS:65%,100%,0.65;M-CHAT-R:95%,100%,0.95。结论 ABC及CARS对幼儿孤独症诊断特异度好,灵敏度及可靠性不高,但有助于分析孤独症临床特征,为诊断、判断预后及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M-CHAT-R是M-CHAT改良版,对幼儿孤独症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可靠性均较高,作为常规筛查有助于孤独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12月就诊的100例ASD患儿为ASD组,健康儿童100例为对照组。通过自编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2组的ASD相关因素,进行组间比较;再选取有差异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ASD的危险因素。结果:ASD组的养育环境、母亲焦虑或抑郁、孕期经常使用电脑、母亲生育年龄、全面发育落后及婴幼儿睡眠障碍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养育环境、母亲焦虑或抑郁、孕期经常使用电脑、母亲生育年龄较大、全面发育落后及婴幼儿睡眠障碍均为ASD的危险因素。结论:家庭养育环境、孕妇精神状态、孕期经常使用电脑、母亲生育年龄较大、儿童全面发育落后及睡眠障碍可能为ASD发病危险因素,需重视以上危险因素,实现早期筛查、诊断与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儿童孤独症患者给予阿立哌唑治疗,观察8周。采用儿童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评定临床疗效,随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末,本组患者儿童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总分及语言、行为维度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感知、社交维度评分虽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立哌唑能有效改善儿童孤独症的语言和冲动行为,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气质类型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家庭环境差异,深入探讨ASD儿童气质类型及家庭环境对其行为问题的影响,为ASD儿童临床诊断和早期家庭干预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1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及门诊明确诊断的3...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效果。方法:对63例孤独症患儿采取应用行为分析法(ABA)、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音乐治疗、游戏治疗等综合康复训练10月,并请家长培训后参与医院的部分训练过程,训练前后分别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评估康复效果。结果:康复训练后,63例孤独症儿童ABC量表各因子得分及量表总分较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CARS量表评估综合分较前下降,SM量表评估标准分较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儿童孤独症的各种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