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究定期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对预防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行维持性血液透析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予以对照组肝素盐水封管;予以研究组定期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1次/周,余下透析后肝素盐水封管。结果 1个月后,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肝素封管联合定期尿激酶预防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感染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用于血液透析临时导管常规封管的作用。方法从该院血液透析中心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留置血液透析临时导管以行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中随机选择20例进行研究,均采用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封管和肝素盐水封管两种方法进行交替常规封管。观察记录两种方法的导管功能不良事件发生的次数,及出血事件发生的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封管法进行封管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6%,普通肝素盐水封管法为2.5%,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封管法的血流量不足发生率为6.45%,普通肝素盐水封管法为10.17%,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封管法的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03%,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48%,均显著低于肝素盐水封管法的12.71%和2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普通肝素用于血液透析临时导管常规封管,可以减少血液透析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安全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周期性预防性抗生素封管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长期带管患者中预防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价值。方法将因临床需要PICC置管并长期带管治疗的8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每隔30d采用5mg万古霉素和300U肝素钠加于5ml生理盐水封管连续封管6d,其他时间采用300U肝素钠加于5ml生理盐水封管。对照组采用300U肝素钠加于5ml生理盐水封管。比较两组间导管留置时间和CRBSI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为(77.1±33.8)d,与对照组的(68.2±28.4)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1,P=0.187)。观察组CRBSI发生率为0.28/1000导管留置日,对照组为1/1000导管留置日,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6,P=0.232)。结论采用周期性预防性抗生素封管不能提高PICC留置时间和降低CRBSI的发生率,由于高浓度抗生素封管有潜在产生耐药菌的风险和增加患者医药费支出,不适合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带Cuff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原因与预防方法 .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带Cuff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病原菌分布以及相关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出现感染的有57例患者,感染率为38.00%;病原菌检查38株,革兰阴性菌23株,占60.53%,革兰阳性球菌8株,占21.05%,真菌7株,占18.42%;年龄60岁以下的患者、置管穿刺次数不足3次的感染率分别为28.96%和17.54%,明显比60岁以上老龄患者、穿刺超过3次的感染率(45.68%和82.46%)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其感染率(53.33%)明显比无糖尿病史的患者(31.43%)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60岁以上、置管穿刺次数较多,有糖尿病史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带Cuff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枸橼酸和不同浓度肝素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封管对凝血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枸橼酸封管组;B组:纯肝素封管组;C组:50%肝素生理盐水封管组;观察血液透析前、血液透析前重新封管2小时和4小时及5小时后的凝血时间(PT、APTT),比较三组间各时间段的凝血时间差异.结果 血液透析前三组凝血时间(基础凝血时间)无明显差异,血液透析前重新封管2小时后,A组较基础凝血时间无明显差异,B组凝血时间较基础凝血时间明显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1).C组凝血时间较基础凝血时间轻度延长,但无统计学意义(P〉0.5).血液透析前重新封管4小时后,A、C组较基础凝血时间无明显差异,B组凝血时间较基础凝血时间轻度延长,但有统计学意义(P〈0.1).血液透析前重新封管5小时后,A、B、C三组较基础凝血时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纯肝素封管后凝血时间将延长,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评价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长期导管封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血透中心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经右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的42例实施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肝素液,观察组规律性给予尿激酶肝素混合液,两组患者均连续应用12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血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堵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相似文献   

7.
李莉  赵鑫  苟玉竹  李文巧  王娟 《西部医学》2023,35(2):223-226+231
目的 探讨不同颈内静脉隧道式导管封管液对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导管功能不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MHD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35例)、B组(31例)、C组(34例)。其中A组患者给予肝素钠盐水封管,B组患者采用定期尿激酶、肝素联合封管,C组患者采用4%枸橼酸钠封管,记录并对比3组患者的CRBSI、栓塞发生情况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 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导管栓塞率均高于B、C组(P<0.05),3组患者耳鸣、低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透析前,3组透析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同一时间的以上凝血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尿素清除指数(Kt/V)、导管有效血流量均低于B、C组,A组导管使用时间长于B、C组(P<0.05),B、C组间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定期尿激酶封管对血液透析患者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本院行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25000U/mL尿激酶+25mg/mL肝素溶液24h停留封管,对照组采用5mg/mL肝素生理盐水封管,观察两组凝血功能、导管留置时间、实际血流量、导管通畅率等指标。结果:两组均行28个月观察,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实际血流量及导管通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5 000U/mL尿激酶+25mg/mL肝素溶液24h停留封管可有效预防导管血栓形成,提高置管时间,增加透析治疗血流量,改善导管功能作用明显,临床应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素尿激酶混合封管对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长期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的临床意义,讨论护理要点。方法:将41例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分入肝素尿激酶混合组(21例)和常规肝素组(20例),平均随访(6.8±4.5)个月。肝素尿激酶混合组于每周3次血液透析后采用肝素联合尿激酶(尿激酶(5 000 U·ml-1)+肝素(2 500 ml·ml-1))进行封管;常规肝素组于每周3次血液透析后采用肝素(5 000 ml·ml-1)进行封管。观察两组患者血透导管功能情况,包括透析血流量、静脉压、导管堵塞发生率、导管感染发生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测定(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化验指标;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包括消化道出血、鼻衄、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置管周围渗血等。结果:肝素尿激酶混合组透析血流量高于常规肝素组[(266.4±38.5)ml·min-1vs(187.6±33.4)ml·min-1,P〈0.05],静脉压低于常规肝素组[(25.2±9.1)mmHg vs(108.7±11.0)mmHg,P〈0.05],导管堵塞发生率低于常规肝素组[18.4次·(1 000导管日)-1vs 3.1次·(1 000导管日)-1,P〈0.05],导管感染发生率低于常规肝素组[9.6次·(1 000导管日)-1vs 1.4次·(1 000导管日)-1,P〈0.05];两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等化验指标及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素尿激酶混合封管和规范导管护理,可改善导管的功能不良,且不增加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其与常规肝素封管方法相比,有更好的有效性和相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置管不同浓度肝素封管的效果,寻求合适的封管浓度。方法将90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封管液用肝素钠和生理盐水配制,其中A组肝素浓度为1250u/mL,B组为3125u/mL,C组为纯肝素原液,即6250u/mL,比较3组封管液封管对患者凝血4项(PT、APTT、TT、FIB)的影响,以及导管留置时间、导管堵塞率、置管处渗血发生率、导管感染率等情况。结果3组凝血4项无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组导管留置时间较A组长,导管堵塞率、导管感染率较A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C组优于B组。结论纯肝素封管法可延长中心静脉双腔管透析使用寿命,出血的风险并未增加,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理想的封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长期血液透析留置涤纶环双腔导管的效果及导管相关性菌血症。方法选择我院肾内科自2004年3月至2008年7月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对比以内瘘为血管通路的血透患者与以带涤纶环双腔导管为通路的血透患者的Kt/V值。比较涤纶环双腔导管采用单纯以肝素封管和采用联合肝素与庆大霉素封管两者的导管相关性菌血症的发生率。结果以内瘘为血管通路的血透患者与以带涤纶环双腔导管为通路的血透患者的Kt/V值无显著性差异(P=0.47832)。涤纶环双腔导管的导管相关性菌血症的发生率以采用联合肝素和庆大霉素封管比单纯采用以肝素封管时明显减少(P=0.0001)。结论以涤纶环双腔导管为通路是血液透析比较理想的血管通路。为减少导管相关性菌血症的发生率,可采用联合肝素和庆大霉素封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头孢唑林封管对尿毒症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作用,分析感染危险因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 入选113例临时中心静脉置管行血透治疗患者,排除床旁治疗以及置管超过0.5 h者,随机分入干预组(60例,使用肝素 + 头孢唑林联合封管,浓度分别为45 mg/mL和10 mg/mL)与对照组(53例,使用肝素封管,浓度为50 mg/mL)。随访导管相关感染事件,比较两组发病率,进行多种感染相关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平均导管留置时间为(40.0 ± 51.5)d,干预组(39.0 ± 46.0)d,对照组(41.1 ± 57.5)d,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总体感染7例,其中6例为血行感染,1例为导管定植;总体感染率为6.19%(感染次数/总导管数)或1.55‰(感染次数/1 000导管日),其中干预组为6.67%或1.7‰,对照组为5.66%或1.4‰,两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体感染率与留置时间显著相关,留置越久,感染危险越大(P<0.05)。结论 加用头孢唑林封管未降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率,对革兰阳性球菌可能有预防作用;规范操作、缩短留置时间有利于减少感染;局部应用抗生素可能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将入住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NICU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儿纳入研究对象,根据置管部位分PICC组(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UVC组(脐静脉置管),对CRBSI的发生率、临床特点、病原菌及药敏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RBSI发生率为6.1/1000导管日,其中PICC组为5.3/1000导管日,UVC组为11.8/1000导管日。检出病原菌35株(真菌22株、G^-菌8株、G^+菌5株),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17株(48.57%),G^-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共5株(14.29%),G^+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共3株(8.57%)。真菌对两性霉素、氟康唑等敏感性高;G^-菌对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喹诺酮类敏感性高,对氨苄西林及头孢菌素类普遍耐药;G^+菌对万古霉素及喹诺酮类敏感,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和头孢菌素普遍耐药。结论本院NICUCRBSI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见,对氟康唑敏感性高;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其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室(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感染率、危险因素、病原菌种类、耐药性及临床结局,对有效抗感染治疗及预防CRBSI的发生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4年4月共483例留置过中心静脉导管(CVC)的患者。计算感染率、感染相关性因素及筛选危险因素分析并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有17例患者发生CRBSI,感染率为3.5%;不同置管者、置管地点、置管部位构成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抗生素大量使用和导管日,OR值分别为7.898和1.044。革兰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G+)占35.3%,革兰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G-)占47.1%,真菌占17.6%;G+菌感染患者,经治疗后病情100% 好转;G-菌感染患者,87.5% 好转,12.5% 恶化;真菌感染患者,66.7% 好转,33.3% 恶化。结论 CRBSI的发生率随抗生素大量使用以及导管日延长而增加。患者经治疗后,大部分好转,但真菌感染者病死率相对较高,应引起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呼吸科重症监护室(ICU)老年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呼吸科ICU中诊断为CRBSI的老年患者进行筛选。对选出的20例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进行风险因素回顾性分析。对照组为同期呼吸科ICU住院的行深静脉置管但无CRBSI的病例。结果两组对比显示基础疾病构成、年龄、性别、感染前导管留置时间、机械通气、完全肠外营养、尿管留置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BSI组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操作熟练程度、碳青酶烯类抗生素、置管部位、低白蛋白血症、贫血、APACHEⅡ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操作者、低白蛋白血症、APACHEⅡ评分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操作者人员熟练程度、低白蛋白血症及APACHEⅡ评分是呼吸科ICU老年患者评估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抗生素封管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作用,探讨感染控制的有效措施。方法选择113例临时中心静脉留置导菅的血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采用单纯肝素封管(肝素组);实验组60例采用肝素+头孢唑啉联合封管(抗生素组)。随访两组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率并使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同时将肝素组和本血透中心既往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病率进行比较。结果感染共7例次,总体感染发病率为6.19%,其中肝素组3例次,感染发病率为5.66%,抗生素组4例次,感染发病率为6.67%,两组的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肝素组和既往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病率(17.94%)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加用头孢唑啉封管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无明显预防作用;严格无菌操作和加强护理是降低感染、减少抗生素使用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在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中的失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34例糖尿病肾病行右侧颈内静脉留置带涤纶套长期导管患者,根据置管后是否出现导管功能不良(连续3次血流量低于200 ml/min,需要调整体位、反接透析管路,甚至溶栓治疗等干预措施),将其分成失功组和非失功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带管透析龄、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BMI),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清蛋白(Alb)、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等实验室指标;记录临时导管留置时间(TCT)、长期导管外接头位置(CCP)、长期导管种类(LCT)、肝素封管浓度(HC),尿素清除指数(Kt/V)、透析相关低血压(IDH)发生率、口服抗凝药物情况(OAD);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并从中找出影响长期导管失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入选患者34例,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失功)15例,长期导管失功率为44.1%,出现时间为16~752 d。导管障碍率为1.37例次/1 000导管日。失功组的hs-CRP、TCT明显高于非失功组,而外接动脉接头在导管内侧者的比例和采用纯肝素封管者的比例明显低于非失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升高是长期导管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患者的年龄、男女构成、带管透析龄、糖尿病病程、BMI、Hb、Hct、Plt、TC、TG、Alb、FBG、HbA1c、APTT、D-D,LCT、Kt/V、OAD、IDH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有较高的失功率;临时透析管的留置时间、动脉外接头位置、肝素导管封管浓度等因素均可影响导管功能,hs-CRP升高是长期导管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central line bundle,CLB)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影响效果。方法:参照美国健康促进会(Institution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IHI)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制定CRBSI集束化干预办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常规护理的25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集束化干预策略的27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对常规护理与集束化干预策略后的效果进行比较性分析。结果: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最高,达2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股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7.4‰,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的CRBSI发生率分别为13.5‰、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的CRBSI率(‰)、CRBSI起始时间、留置天数、住院时间和费用及手消毒剂消耗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RBSI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病原菌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Intravascular devices have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producing iatrogenic diseases resulting in 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s (CRBSIs). A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find the prevalence of CRBSI among patients in acute wards and to analyze the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causative pathogens with their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ABST) patterns.MethodsRandomly ten days per month were chosen, for a period of two years. All the acute wards patients who were on indwelling blood catheters were identified. Those fulfilling the CRBSI criteria were further worked up for confirmation of diagnosis by differential time to positivity. The catheter tip was cultured by Maki's semiquantitative method. ABST of the isolates obtained was performed by Kirby–Bauer disk diffusion method.ResultsThe prevalence of CRBSI was found to be 39.25% with the most common organism isolate being Serratia marcescens (23.81%). The immunocompromised status of the patients and catheterisation time wer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Methicillin resistance was found to be 33.33% in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The resistance to vancomycin among the Entercoccus faecium isolates was found to be 33.33%. Among the gram negatives, resistance to aminoglycosides, fluoroquinolones and third-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was high.ConclusionThe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regular surveillance programs, an efficient infection control program, strict adherence to antiseptic measures and use of a rational antibiotic policy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better management of CRBS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