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囊预警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动脉局部应用替罗非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内囊预警综合征患者10例,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例患者,其中2例在术前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例表现为进展性卒中。所有患者均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中5例无颅内血管狭窄。所有患者均采用动脉局部注射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术后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不同程度降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根据患者治疗第90天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7例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2例患者预后不良(mRS评分≥3分),1例患者失访。结论 颅内小血管病变可能是内囊预警综合征发病的主要机制,动脉局部应用替罗非班不增加不良反应,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卒中预警综合征(SW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卒中,特点是刻板、渐强、反复发作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并与即将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高风险有关。根据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所见,可分为内囊、脑桥或胼胝体预警综合征。SWS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可能涉及脑小血管透明样变性或微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机制以及梗死周边去极化影响相邻运动感觉通路等。目前已经提出的多种治疗方法,尚缺少确凿的数据。该文就SWS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9):52-55+59
目的探讨卒中预警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病理生理机制、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于朝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15例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分别采集其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个人史及既往史)及临床资料(临床症状、影像检查结果、入院时ABCD2评分、发病1周时NIHSS评分、治疗方案、出院时mRS评分)。结果本组15例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年龄45~78岁,男9例,女6例,高血压病6例、糖尿病4例、高脂血症2例、高尿酸血症1例、冠心病1例,吸烟者8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5例,既往有卒中病史者3例。临床症状表现为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2例,纯运动性卒中8例,纯感觉性卒中1例,感觉运动性卒中4例。15患者中进展成脑梗死12例,占80%,12例患者在不同部位存在责任病灶,内囊后肢6例,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病灶2例,丘脑2例,脑桥2例,3例患者DWI未见异常弥散信号。15例患者的ABCD2评分为(4.20±0.86)分(3~6分),发病1周时NIHSS评分(2.67±1.09)分(0~6分)。本组患者均在不同时间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溶栓3例,扩容3例,抗凝1例。出院时15例患者中3例mRS评分为0分,1~2分4例,3分3例,4分5例。结论卒中预警综合征在治疗方面无明确的指南,需根据患者不同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等多方面结合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治疗。临床医生需早期发现,尽量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魏建军  陈亘  周华 《新疆医学》2010,40(12):32-34
自发性丘脑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按出血部位不同分型的一种类型,出血位于内囊的内侧丘脑部位。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中,丘脑出血占13%。发病率仅次于壳核出血。丘脑是皮层下感觉中枢,毗邻下丘脑、中脑、内囊后肢、三脑室等主要结构,因此丘脑出血病人病情危重,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而决定丘脑出血的预后取决于治疗方案及血肿扩展方向,血肿量的大小。我院自2005年至今共收治62例自发性丘脑出血的病人。现分析其治疗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肝肾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重症肝病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存活率低、预后差,因而临床上提高对肝肾综合征的认识、积极防治和改善预后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对其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其诊断及治疗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近年来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周佳佳  罗本燕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2):1595-1597
内囊预警综合征(CWS)主要用于形容临床上反复短暂性刻板样的缺血发作,以感觉和/或运动症状为主,一般累及面部、上肢或下肢中的2个或以上部位,而无皮质受累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卒中风险高[1].关于CWS的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争议较多,本文报道2例CWS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后临床结果存在差异,并CWS的发病机制及静脉rt-PA溶栓做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寻找能反映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病情进展的早期预警指标.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正常人及围ARDS患者病程各阶段即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临终期血清中肺Clara细胞分泌的特异性蛋白-CC16水平.结果:炎症反应的初期即SIRS时,其血清CC16蛋白水平已比正常显著升高(P<0.01),随病程恶性进展,CC16蛋白水平进一步呈进行性升高即ALI期高于SIRS期(P<0.01),ARDS期高于ALI期(P<0.01).而临终期与ARDS期比较CC16蛋白水平则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CCl6是一个反映肺泡上皮及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的敏感指标.在急性炎症反应的早期即有明显改变,其变化早于血气分析指标的改变,故在临床上可作为早期预警和判断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囊预警综合征(CWS)患者急性期的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就诊的CW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患者经抗血小板治疗后卒中症状再发且持续20 min未能缓解后启动静脉溶栓补救治疗.结果 7例患者在72 h内共完成8次静脉溶栓补救措施,5次完全缓解,...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冠心病药物治疗的进展和急诊PCI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开展,近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显著改善。本文综述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小细胞肺癌(SCLC)是最常见的易伴发副瘤综合征的恶性肿瘤.SCLC相关性副瘤综合征包括内分泌副瘤综合征与神经系统副瘤综合征.通常由源于肿瘤细胞的异位激素分泌或神经抗原介导的免疫性组织破坏导致,并与患者的预后存在相关性.本文着重对小细胞肺癌中最常见的副瘤综合征如低钠血症、Lambert-Eaton综合征及抗Hu抗体介导的副瘤综合征等的病理机制、临床特点、诊治进展及预后进行述评.深入探讨副瘤综合征的病理机制与SCLC临床特点和预后的内在联系,为SCLC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An unusually severe case of the cast syndrom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severe case of the cast syndrome is described following Harrington rod distra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body cast. The case was unusual as it presented late with no warning symptoms and progressed rapidly to death.  相似文献   

12.
辛莉  冯焕村  姜琳瑞  许锐佳  张群 《西部医学》2023,35(8):1239-1244
基于FAERS数据库挖掘安全警戒信号,分析评估地舒单抗潜在不良反应信号,为其临床使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Openvigil 2.1访问 FAERS 数据库,将地舒单抗作为主要药物,检索自该药首次上市时间(2010年5月—2021年9月)的数据,获得与地舒单抗相关的不良事件报告记录。使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贝叶斯置信度递进神经网络法(BCPNN)筛选地舒单抗安全警戒信号,挖掘潜在的不良反应,并通过工具BioPortal对不良事件信号挖掘结果进行系统分类,通过判断信号间置信区间的变化,发现与药物不良事件关联性较大的信号。结果 从FAERS数据库中收集到270503份不良反应事件(ADE)报告,根据ROR法和BCPNN法共得到343个不良事件信号,通过信号间同义合并、剔除与药物无关的信号后,得到316个不良事件信号。地舒单抗的不良事件系统分类主要为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医学检查、胃肠道疾病。FAERS数据库的信号挖掘结果发现,高风险且说明书中未收录的安全警戒信号包括颞下颌关节综合征、下颌脓肿、雌激素缺乏症、血液甲状旁腺激素增加,计算高风险信号的置信区间显示颞下关节综合征较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不良反应;另外,也发现种植体周围炎为具有临床意义的可疑警戒信号,但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结论 基于FAERS数据库的信号挖掘结果提示临床应规范使用地舒单抗,治疗期间需警惕患者是否出现颞下颌关节综合征、下颌脓肿、雌激素缺乏症、血液甲状旁腺激素增加等不良反应事件,以便尽早发现尽早处理,从而有效降低临床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3.
赵峰  张群  英明中 《疑难病杂志》2012,11(2):102-104
目的探讨生物体微弱磁场测定技术对正常男性体检人群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早期预警的意义。方法入选样本选自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国际医学中心健康体检、排除已诊断其他疾病者2323例,均为男性,按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标准诊断诊断为CFS 373例,另抽取373例体检正常者作对照(正常组),检测尿液中微弱磁场信息,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利用调查问卷发现CFS发生率为16.1%(373/2323)。应用微弱磁场测定结果对比,发现与睡眠相关指标(8波、脑一内分泌、脑一营养、松果体、百会、脑能量等)、心理情绪相关因素指标(α波、β波、焦虑、恐惧、妄动、愤怒、担心、悲伤、自我意识等)在CFS组中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P<0.01)。结论正常体检人群排除其他疾病后,可利用生物体微弱磁场测定技术进行CFS预警。  相似文献   

14.
刘蓉华  林文源 《医学综述》2014,(22):4106-4108
降钙素原(PCT)是近年研究较多的感染相关性生物标志物,被认为是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等疾病的预警指标,其与全身细菌性感染、新生儿败血症、下呼吸道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脑膜炎、腹膜炎和胰腺炎等感染性疾病均有密切关系。PCT已引起临床与检验界很多学者的密切关注,也成为感染性疾病的一个新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Ⅱ型心肾综合征(CRS)患者病程进展过程中的相关生化标志物进行筛查,联合中医学辨证方法,共同模拟建立心脏不良事件预警方程。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入住唐山市中医医院心内科、肾内科及ICU的患者共243例,最终纳入研究232例,根据心肾功能水平(BNP、Ccr值)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59例,单纯心衰组(B组)61例,单纯肾衰组(C组)62例,心肾综合征组(D组)61例。对各组受试者入院即刻行中医辨证及检测相关化验指标,随后记录住院期间及预后随访1年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1)四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2)四组患者的血清白介素-6(IL-6)、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气证、血瘀证数量、MACE的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将D组的特异性生化指标及水气证、血瘀证证型与不良心脏事件做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sICAM-1、TNF-α、SAA、水气证、血瘀证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与MACE成正相关,相关系数(OR值)分别为2.027、0.271、1.622、2.170、3.216。(4)建立预警方程:Logit(p)=-4.648+6.234(水气证)+5.275(血瘀证)+1.542(IL-6)+1.468(sICAM-1)+1.560(TNF-α)+2.024(SAA)。结论(1)筛选出特异性的标志物IL-6、sICAM-1、TNF-α、SAA作为Ⅱ型CRS患者临床危险性评价的参考指标;(2)辨别出水气证、血瘀证即为Ⅱ型CRS的危险证型;(3)中西医共同模拟建立的心脏不良事件预警方程,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对Ⅱ型CRS患者进行风险分层,以提早对病情进行干预,对Ⅱ型CRS患者不良心脏事件的预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清Clara细胞分泌的特异性蛋白-CC16蛋白水平的预警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入院治疗的6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将其定义为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另选取我院同期参加健康体检的健康成年人58例的临床资料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患者病情进展过程中不同时期血清中Clara细胞分泌的特异性蛋白-CC16蛋白水平与对照组健康人群指标进行比较,评估其临床预警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各时期血清CC16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随着病情的进展,血清CC16蛋白水平持续增高,前三个阶段血清CC16蛋白水平呈逐级递增趋势,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临终期与ARDS期血清CC16蛋白水平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清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水平在患者炎症反应初期即开始升高,且变化早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故可将CC16指标变化情况用于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及预后评估,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医院经营管理中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于忠军 《中国医院》2009,13(5):69-71
阐述了医院财务风险和财务风险预警,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预警的总体思想和指标选取原则,选取4个要素层指标和12个基础层指标;然后对于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应用进行具体说明,包括权重确定、指标处理方法及综合指数合成。  相似文献   

18.
邹晓蓉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1645-1646
目的:护理警示标识在医院小儿腹泻风险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收治的腹泻患儿60例,同期我院实施了统一、规范全院护理警示标识制度,各科室执行护理警示标识操作规范。护理部根据各护理专科、单元的具体情况以及患儿护理风险管理因素,制定、实施相应的护理警示标识。结果:实施护理警示标识后,患儿对护士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总体认可度、基础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同时,实施护理警示标识前,护理差错率为0.49%,实施护理警示标识后为0.31%.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护理警示标识后,患儿自我效能中的理论知识、基础护理技能、服务态度、学习态度与总评得分都有了明显提高(P<0.05)。结论:结论:护理警示标识在医院小儿腹泻风险管理中的临床应用能提高患儿对护士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总体认可度、基础护理质量评分和自我效能各项评分,同时降低护理差错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着眼于传染病分类和预警两个问题,分析了国内传染病分类的现有规定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出缺少疑似传染病分类带来法律适用上的困难及监测上的不足.探究建立传染病预警的必要性,介绍了国内传染病预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立法建议,即完善传染病分类、补充新发不明原因"疑似传染病"专章规定;优化直报系统、完善多渠道疫情监测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