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螺旋CT在肾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肾实性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表现,了解肾癌的CT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多期螺旋CT扫描资料,将CT征象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46例中,43例经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典型肾癌CT表现为肾实质内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影,部分为混杂密度或高密度,增强后实质及边缘呈不同程度一过性强化。另3例CT影像学诊断为肾癌而病理报告1例为肾囊肿并出血,另1例为肾脏真菌性感染,诊断正确率达93.5%(43/46)。结论:CT对肾癌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但必须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平扫诊断急性输尿管结石的价值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对急性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急性输尿管结石患者的螺旋CT平扫及三维立体重建图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输尿管结石在螺旋CT平扫表现为高密度影及继发性改变如肾盂输尿管扩张、软组织轮缘征、肾周间隙改变。三维立体重建成像更好显示结石的大小、形态、位置。结论:螺旋CT平扫诊断急性输尿管结石优于常规检查,是一种非常可靠、迅速、无创伤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肾脏损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提高对肾脏钝性损伤的CT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临床资料完整的肾脏钝性损伤病例21例.结果肾脏损伤的CT表现为肾内稍高密度影15例,密度不均匀12例,肾盂内高密度影4例,肾周稍高或高密度影21例,肾实质断裂8例,皮质不连续8例,密度混杂7例,裂口内可见高密度影3例,增强后造影剂外溢2例,节段性肾梗塞1例.CT诊断损伤程度:轻度13例,中度5例,重度3例.结论 CT在肾脏钝性损伤的病变的诊断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肝脾外伤破裂的CT分析(附3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肝脏及脾脏外伤性破裂的CT诊断水平。方法:39例经CT扫描诊断的肝脾外伤破裂病例,将CT所见与手术、临床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肝脾外伤的CT改变主要分两种,肝脾撕裂伤表现为肝脾实质片状高密度灶7例,带状低密度影4例,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区18例,其内可见多发斑点状高密度影11例;肝脾包膜下血肿表现为肝脾缘等或低密度新月形灶15例,部分新鲜血肿可为高密度灶。结论:肝脾外伤性破裂有诊断价值的CT征象主要有:①肝脾脏内不规则形高、低密度出血灶;②肝包膜下新月形低密度血肿;③腹农会内积血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0例,分析其螺旋CT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6例,稍高密度3例,稍低密度1例,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8例呈明显强化,2例呈轻中度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小肾癌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征象有一定特征性,对小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石彦斌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390-4391
目的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影像表现特点,增加对该病的认知能力,来提高对该肿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影像表现特点,9例病例均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9例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高低混杂密度影及囊性低密度影,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可见明显强化,包膜可见渐进性强化,囊性部分增强前后均未见强化。在动脉期、静脉期和延时期肿瘤实质部分强化程度均低于周围正常胰腺实质强化程度。8例胰管均未见扩张,1例可见胰管轻度扩张。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如包膜渐进性强化和肿瘤实质部分的明显强化及在动脉期、静脉期和延时期肿瘤实质部分强化程度均低于周围正常胰腺实质强化程度,胰管未见明显扩张。具有一定的特征,对诊断可以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37例肾占位病变的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肾占位病变的CT表现,探讨肾占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地观察37例肾占位性病变的CT资料,重点对以向外生长为主的肾肿瘤CT表现、肾癌的密度与肿瘤细胞类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3例向外生长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显示脂肪密度伴肾包膜下积血;6例透明细胞癌中4例平扫为略高密度或高密度,CT值48~69Hu;两例肾盂癌表现为肾窦中央及边缘10mm左右等密度社伴轻度积水及增强后低密度改变。结论:肿瘤脂肪成份伴肾包膜下积血可作为向外生长为主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依据;高密度的肾肿瘤与细胞类型有关;对肾盂癌进行薄层、增强后早期十延迟扫描直至肾盂充盈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脾破裂的CT诊断(附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外伤性脾破裂的CT诊断表现。方法收集外伤性脾破裂患者30例,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41岁。18例为车祸伤,6例为打击伤,3例为高处坠落伤,1例为跌倒损伤,2例为刀伤,全部病例经CT诊断确诊,27例患者手术证实。结果脾周新月形等低密度混杂影,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主要CT表现。脾包膜下血肿,表现沿脾侧边缘向外新月形低密度影,增强脾实质明显强化,而血肿不强化。脾内血肿呈类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脾撕裂伤在脾实质内见低密度带。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显示外伤性脾破裂的典型CT表现,并能明确分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检查对腹部外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64例腹部外伤患者进行CT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4例腹部外伤患者中,肝破裂3例,脾破裂113例,肾破裂21例,复合伤19例,肠破裂8例,实质性器官损伤以肝、脾、肾多见,其CT共同特点表现在实质器官的破裂、血肿及包膜下、包膜外血肿和腹腔或腹腔后间隙积液。胃肠道破裂的CT表现为肠壁损伤征,受累肠壁局部低密度,增强扫描强化减弱,相邻肠管强化相对增强;腹腔及肠间隙积液,周围脂肪间隙或肠间隙模糊。结论 CT可为腹部外伤的正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平扫及多平面图像重建对泌尿系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6例临床及其它检查怀疑泌尿系结石的病人进行CT平扫及图像多平面重建,分析他们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 56例中,CT诊断肾结石31例,输尿管结石21例,其中11例为多发结石,17例结石小于5mm,5例伴有继发尿路梗阻征象;泌尿系结石CT图像上均为高密度,病变的大小、数目、部位及继发的尿路梗阻征象都显示清晰;通过多平面重建,图像直观,并能很好地鉴别腹盆部其它钙化性病变。泌尿系结石的CT表现:(1)肾盂、肾盏、输尿管内大小不等的单发或多发的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晰。(2)肾影增大,肾盂、肾盏扩大或肾皮质变薄。(3)梗阻近端输尿管扩大,直径超过10mm。(4)输尿管结石引起输尿管壁水肿,表现为结石周围“轮缘征”。(5)肾包膜下少量积液,肾周少量渗出,脂肪层模糊。结论 CT平扫是诊断泌尿系结石的有效方法,多平面图像重建可提高诊断正确性、增加图像直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肾癌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回顾分析,旨在增强对小肾癌的认识,提高小肾癌的CT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30例小肾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及临床资料,常规对腹部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小肾癌CT平扫呈现多种密度表现,呈低密度16例,等密度8例,高密度6例。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为:皮质期肿瘤强化高于或等于正常肾皮质23例,低于肾皮质强化7例;实质期强化均明显减退,肾盂期进一步减退。结论:小肾癌具有典型CT表现,容易诊断;部分CT表现不典型时容易误诊,最终诊断需要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金树民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759-6759
目的探讨混杂密度脑血肿的CT表现,分析其与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 18例患者均作CT平扫,其中8例作增强扫描,3例作MRI检查。结果病变表现为高密度和等高密度环绕的类圆形混杂密度影,病灶无强化改变。结论典型的混杂密度脑血肿CT表现为高密度和等高密度环绕的双重密度影,代表不同时期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螺旋计算机断层(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逐一行螺旋CT平扫和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CT平扫呈等密度8例,稍低密度12例,稍高密度2例,其中2例伴有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病灶明显强化18例,低、中度强化4例。实质期强化密度迅速衰减,肾盂期病灶密度进一步减低。结论利用螺旋CT多期扫描和“快进快退”的强化特点,对术前确立小肾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自发性输尿管破裂的多排CT诊断3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病倒例1,女,42岁。左侧间断性腰痛3月余,加重并向左下腹及会阴部放散1个月而人院。病程中出现肉眼血尿两次。查体:左侧腰部可触及手拳大小的肿块,质韧,有压痛。左输尿管走行区压痛阳性.左肾区叩痛明显。CT平扫见左肾体积略大.肾盂、输尿管扩张,扩张的输尿管延续至中段而显示不清。肾周间隙见弧形液体样低密度及条索影(图1),右肾及输尿管未见异常。泌尿系统平片未见阳性结石。肾盂分泌造影(IVP)检查见左肾分泌、排泄功能轻度延迟,肾盂肾盏显示尚好。随时间延长见左肾区边界不清、不定形高密度影。延迟至120分钟.左侧上段输尿管隐约显影.至中下段模糊不清。随即行16排螺旋CT扫描:左侧肾盏、肾盂扩张,于左侧输尿管肾盂交界处见对比剂外溢至肾轮廓外,呈团片状及条片状高密度影.背侧大囊状低密度影内亦有少量对比剂进入(图2)。上段输尿管管壁增厚,中段输尿管管腔呈渐进性狭窄,近第5腰椎下缘处几乎闭塞(图3)。影像诊断为输尿管炎性狭窄、输尿管破裂。经临床抗炎治疗2周后,肾周积液消失而出院。  相似文献   

15.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的螺旋CT及高场强MR的影像学表现,提高UESL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UESL患者.螺旋CT检查5例,MR检查9例.结果 5例患者CT扫描均表现为平扫边界清晰的囊状低密度影,其内含有不规则的软组织影,增强后动脉期软组织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继续强化.MRI 9例患者中6例T1WI表现为囊状高低信号混杂影,T2WI病灶以高信号为主.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继续强化;3例患者T1WI表现为囊状低信号影,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继续强化.结论 平扫和动态增强螺旋CT及高场强MRI能反应UESL的影像学特点,提高了UESL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病理基础与螺旋CT特异征象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的多层螺旋CT特征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的NG病例,术前行螺旋CT平扫加三期(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增强扫描,1例为颈椎间盘CT平扫时发现,4例为胸部CT检查发现,55例行甲状腺CT检查发现,观察其CT征象,与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提出诊断及鉴别要点。结果:①病变部位、数目、大小、密度:无一例超出甲状腺包膜,43例多发,17例单发,单发者外形相对多发者较大,平均3.5cm,多呈囊变;32例表现为混杂密度,低密度为主,11例病灶表现为高密度。②病理类型:病理诊断NG 49例,其中NG伴乳头状增生或腺瘤性结节18例,NG伴腺瘤7例,NG伴甲状腺乳头状癌4例。③螺旋CT表现:病灶多发多见,密度多混杂,低密度为主,本组11例平扫时表现为高密度,呈花环状、片状或均匀稍高密度结节;31例见钙化;15例病灶内见分隔;24例见包膜征象;49例不同程度囊变,其中12例完全囊变;22例增强扫描时表现为病灶内多发乳头状强化,平衡期扫描呈填充改变32例,囊变区不强化呈大小不等裂隙状低密度,26例呈等密度填充。结论:NG的CT影像表现(甲状腺境界清、增强扫描后病灶内多发乳头状强化影及平衡期呈均匀等密度填充、中心低密度裂隙征、病灶的钙化形态及分布、病灶内分隔影、病灶内光整圆形小囊变)有特异性,在定性诊断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院收治结肠癌侵犯输尿管并肾周积液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77岁。6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腰部疼痛,间歇性,伴恶心,无呕吐,无尿频、尿急、尿痛、肉眼血尿。在外院曾行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因疼痛难忍来我院诊治。查体:左肾区叩击痛阳性,右肾区无叩击痛,双输尿管走行区及膀胱区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示ESR 31.0 mm/h,结核抗体弱阳性。其余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外院B超:左输尿管结石、左肾积水。我院复查超声:左肾形态饱满,大小约12.4 cm×6.7 cm,肾下极结构紊乱,肾周呈低回声改变,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提示:左肾饱满,左肾周不规则低回声(感染表现?)。CT平扫:左肾体积轻度增大,左肾盂及输尿管上段轻度扩张,其内可见水样密度影及多个点状略高密度影,左肾周间隙模糊,肾周筋膜增厚,周围可见液体密度影。腹主动脉左侧肾门水平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边界较清密度较均匀;提示:左肾及输尿管上段积水,左肾周积液,腹主动脉旁占位(考虑淋巴结)。静脉肾盂造影:左肾影明显增大且边缘不清,推注造影剂(泛影葡胺)后片示左肾下极环形造影剂充填,肾盂形态饱满,左侧输尿管显影不明显。逆行上尿路造影:导管插入左侧输尿管约平腰2椎...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我院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螺旋CT资料,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18例癌灶中,平扫12例等密度、4例低密度、2例稍高密度,其中2例伴斑点样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8例癌灶与肾皮质增强程度相近,10例癌灶皮质期增强程度低于肾皮质;实质期、肾盂期癌灶增强程度下降,肾盂期癌灶境界显示清晰。小肾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快进快出"现象,对小肾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肾细胞癌中多排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收治的肾细胞癌的患者4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时间范围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确诊,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多排螺旋CT检查、B超检查,比较、分析CT、B超诊断和病理诊断结果。结果:多排螺旋CT检查诊断率显著比B超检查诊断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例单发肿块,2例多发病灶;CT平扫中,25例表现为等密度,8例表现为高混杂密度,13例表现为低混杂密度,22例肿瘤中有点片状、弧状钙化;CT增强扫描中,上皮质期病灶表现为显著强化患者33例,9例表现为比肾皮质期低但是比髓质高的稍低强化,4例强化等或低于正常髓质,肾盂期、实质期病灶无显著强化;16例肿瘤细胞侵犯邻近器官,7例腔静脉癌栓,5例肾静脉癌栓,3例肾门以及腹膜后淋巴结增大,1例远处器官转移。结论:肾细胞癌中多排螺旋CT的诊断价值较高,能为患者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信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采集主动脉夹层病例17例,采用SOMATOMESPRIT螺旋CT进行平扫、增强扫描,分析其CT图像表现。结果:平扫可显示主动脉扩张或各段管腔大小不成比例、主动脉内部分真假腔,主动脉内线状或弧状低密度影、主动脉内弧形或点状钙化、胸腔积液、量未显示破裂;增强扫描并可清楚显示撕裂内膜片、真假腔、内膜裂口、附壁血栓。结论:CT扫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