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肠综合征病人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泛小肠切除或旷置后,肠道吸收面积显著减少,残存功能性肠管不能维持病人营养需要,从而导致营养吸收障碍综合征,称为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 e,SBS)。SB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严重腹泻、脱水、吸收不良、维生素缺乏及代谢障碍和进行性营养不良,在小儿可影响发育,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SBS代谢变化、残留肠道代偿机制认识的加深,SBS病人的治疗措施也日趋完善。通过合理的营养支持和肠道康复治疗,可促进残留肠道的代偿,不少病人已能治愈或摆脱肠外营养(PN)而长期存活[1,2]。典型的SBS病程需经过急性期、代偿期和恢复期三个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肠综合征病人的营养支持以及肠道代偿、康复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2005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4例短肠综合征病人治疗过程及随访情况,其中26例联合应用生长激素[GH,每天(0.10±0.06)mg/kg]和谷氨酰胺[GLN,每天(0.30±0.17)g/kg]进行肠道促代偿治疗。结果64例病人中死亡6例,存活58例,存活时间3个月至19年,平均(6.6±9.4)年。9例长期接受家庭肠外营养(HPN),13例接受部分PN或肠内营养(EN)支持,完全摆脱PN者36例,平均摆脱PN的时间为(8.6±14.2)个月。26例接受GH GLN治疗的SBS病人,其中9例(34.6%)治疗后近期内完全摆脱PN;8例(30.8%)经治疗后明显减少了PN用量[从每周需要PN支持(6.5±1.0)d下降至(4.2±1.0)d,每周PN需要量从(13.6±5.2)L降至(8.2±3.3)L];9例(34.6%)在治疗后仍依赖PN支持。64例共发生286次各种并发症。结论经过适宜的营养支持和肠道促代偿治疗,大多数短肠综合征病人的残留肠道可充分代偿,完全摆脱PN或减少PN用量,长期健康存活。 相似文献
3.
短肠综合征的现代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短肠综合征是指广泛小肠切除(包括部分结肠切除)术后,残留的功能性肠管不能维持病人营养需要的吸收不良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营养不良、严重腹泻、体重减轻、脂肪痢、脱水、电解质和代谢紊乱,可影响发育,甚至危及生命。随着外科技术、麻醉及术后处理技术的发展,广泛小肠切除术后长期存活的病例逐年增多,短肠综合征的病例也随之增加,其治疗方法主要为营养支持和小肠移植[1]。1 药物处理短肠综合征内科学处理的第一步是控制腹泻,肠道细胞表面含有鸦片样受体,麻醉剂及其衍生物对短肠综合征病人腹泻具有良好的效果[2]。首… 相似文献
4.
短肠综合征康复治疗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生长激素对大部小肠切除后残存小肠粘膜增殖活性的影响;评价短肠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利用病理图象分析、流式细胞分析、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观察比较对照组(假手术组)、短肠组(80%小肠切除)和生长激素组(80%小肠切除加1U.kg^-1.d^-1生长激素皮下注射28d)SD大鼠小肠粘膜的增殖状况。观察肠康复治疗(肌注生长激素8~12U.d^-1加静脉滴注加谷氨酰胺0.6g.kg^- 相似文献
5.
短肠综合征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肠综合征(SBS)是肠衰竭的主要病因,有着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近年来,随着重症医学和全肠外营养(TPN)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丧失大部肠道病人的长期存活率.SBS治疗措施的制定应该基于病人的年龄、残存胃肠道的长度和功能、基础营养状况、总的健康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求内科学、营养学、外科学和心理学的综合治疗.肠道吸收面积减少引起吸收障碍,导致多种营养相关问题是其临床治疗的主要难点. 相似文献
6.
肠外瘘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吴肇汉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4):198-200
肠外瘘是外科常见危重病症之一。创伤、腹腔感染、手术后愈合不良及Crohn病等是其主要病因。肠外瘘的初期常伴腹腔感染,可发展成败血症及中毒性休克。后期则主要是营养衰竭及伴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这些病情的恶化可直接危及病人生命,病死率可高达20%左右[1]... 相似文献
7.
肠外瘘病人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肠道连续性的中断及并发的腹腔感染,肠道的运动、消化和吸收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极易发生营养不良。营养支持成为肠外瘘治疗的主要手段。胃肠外营养在临床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肠外瘘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及病死率[1,2]。... 相似文献
8.
短肠综合征(shortbowel syndrome,sss)是指小肠吸收面积减少后而出现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营养吸收不良综合征。外科手术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重要手段之一.手术方式分为非移植手术和移植手术两类。国际上较为公认的非移植手术主要有两种:Bianchi术和连续横向肠成形术(serial transverse enteroplasty procedure,STEP),其目的都是为延长食物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增加吸收时间和吸收量.从而使患者脱离全肠外营养(TPN)。近年来,STEP术式因其简单、安全的手术方式,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短肠综合征治疗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对短肠综合征的病理生理过程和残存小肠适应性代偿机制的深入认识以及临床应用营养支持和器官移植技术的进步,短肠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取得了长足进步.短肠综合征的治疗包括:针对短肠综合征代谢改变的内科治疗、营养支持、残存小肠康复治疗、非移植的外科手术和小肠移植.然而,除了残存小肠的长度、功能等因素外,治疗是否及时、适当也是影响短肠综合征疗效的重要因素,有许多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0.
短肠综合征代谢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肠综合征(SBS)病人在度过1个月左右的急性期后,即进入为期1~2年的代偿期和继之的维持期。在急性期,病人可能主要表现为糖、脂肪和蛋白质吸收不良所致的急性营养不良[1]。但从代偿期以后,由于切除肠段的部位与范围不同,人工营养支持方法的局限与病人自身代偿能力的不同,病人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富含谷氨酰胺二肽的新型氨基酸对Wistar大鼠短肠模型血清蛋白和肝功能的影响及探讨其减轻脂肪乳剂引起肝损害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Wistar雄性在鼠随机分为富含谷氨酰胺二肽新型氨基酸组(20AA组)、标准组(17AA组)、无氮组,观察不同组动物之间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以及丙氨酸转氮酶和胆红素的变化。结 相似文献
12.
13.
益气生津法结合胃肠外营养治疗短肠综合征2例张静吉吉朱培庭沈平刘铭升王伟良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上海200032)短肠综合征是指小肠广泛切除(小肠切除量超过70%或残留肠管长度少于100cm)术后出现严重的消化道吸收和全身营养障碍的临床综合征〔1,2...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短肠综合征患者血清游离氨基酸水平的变化规律,指导短肠患者的营养支持。方法对17例短肠综合征患者于入院时检测17种血游离氨基酸水平,并选择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 17种氨基酸中,短肠综合征患者血清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丝氨酸、胱氨酸、组氨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短肠综合征患者支链氨基酸水平(381± 124)μmol/L、必需氨基酸水平(1895±460)μmol/L及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比值(0.4±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肠综合征患者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均缺乏,在营养支持时需增加必需氨基酸的给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富含谷氨酰胺二肽的新型氨基酸对Wistar大鼠短肠模型血清蛋白和肝功能的影响及探讨其减轻脂肪乳剂引起肝损害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富含谷氨酰胺二肽新型氨基酸组(20AA组)、标准组(17AA组)、无氮组,观察不同组动物之间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以及丙氨酸转氨酶和胆红素的变化.结果20AA组血清总蛋白、纤维结合蛋白与17AA组相比无明显差别,但高于无氮组(P<0.05),白蛋白、前白蛋白明显高于17AA组和无氮组(P<0.05);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3组之间均有差别,20AA组最低(P<0.05).结论富含谷氨酰胺二肽新型氨基酸能提高短肠综合征大鼠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的含量,抑制全肠外营养(TPN)引起的肝内淤胆作用,减轻脂肪乳剂对肝功能损害,增强其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7.
短肠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善德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6):329-331
短肠综合征(shortbowelsyndrome,SBS)是小肠被广泛切除后残留小肠未能维持生理代谢所引起的病征。临床表现为腹泻、脂肪泻、营养不良及体重明显下降,也可因胆酸池变小、肠源性高草酸而出现胆系及泌尿系结石。SBS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 相似文献
18.
正常人的小肠为3~5m,有人认为,切除小肠70%或更多才会出现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1],但如果剩余肠道合并有其他疾病,如克隆病或缺血,其代偿能力将降低,因此出现SBS时切除小肠的长度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9.
短肠综合征病人残余肠道的代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国豪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1):655-657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病人的残余肠道代偿、适应过程是指残余肠道吸收营养素、微量元素、水等物质的程度逐渐恢复至肠道手术前水平,并获得自主性的过程.这一过程短者需数月,长者需1~2年.病人代偿一旦成功,不仅可以避免长期营养支持所造成的并发症,更重要的是能明显地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积极促进残余肠道功能早日代偿、适应已成为治疗SBS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肠康复治疗和短肠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对短肠综合征患者进行肠康复治疗的策略。方法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肠康复治疗在短肠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加以综述。结果肠康复治疗是指重建肠道功能从而摆脱肠外营养的过程,通常包括膳食和内科保守治疗手段,有时还包括外科治疗。最近的研究显示,药物治疗、特需营养素、生长因子等的使用促进了肠代偿和吸收功能。结论肠康复治疗有益于短肠综合征患者的恢复,并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