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髓”在中医古籍中,最早见于《内经》。它属于藏象学说中的奇恒之腑.泛指人体的髓,包括分布在骨腔中的骨髓、脊椎管中的脊髓和汇聚于脑海中的脑髓。一般将后两者合称为脑脊髓。但有人提出,奇恒之腑的髓当指脊椎管,认为只有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通脑、脑为髓之海",且"脑之为言在也,人精在脑",故采取"益髓醒神"针刺治疗中风后失语,从"醒神为纲、益髓为本、开窍为要"立论贯穿治疗,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出脑—肾—髓相关学说,为中风后失语提供精准辨治思路,规范了中风后失语针刺治疗,提高其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骨、髓、脑,是中医与肾中精气相关的西医不同系统的组织。现代研究提示,采用中医“补肾填精”法可以分别治疗骨的疾病、髓的疾病、脑的疾病,肾-骨-髓-脑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是指导临床治疗的关键理论基础。中医肾系统,是以五脏之一肾为核心的系统,包括中医的肾功能和解剖学的肾位置。“精气学说”是中医研究生命本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精气作为自然科学的开端和本源,具有生衰、转化、变换的自然属性。《黄帝内经》最早提出“肾藏精,为封藏之本,主骨、生髓、通脑”。从经络、奇恒之腑、五体等中医特有角度着手,对肾精充骨、肾精填髓、肾精养脑相关性进行古代与现代理论分析,证明肾是凭借其藏精的特殊能力,能生,能化的自然属性,才可能将骨、髓、脑等西医不同系统联系起来。从中医肾系统的概念出发,从中医学精气理论,尤其是肾精理论出发,揭示西医不同系统的疾病,如骨的疾病、髓的疾病、脑的疾病,异病同治的理论依据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肾藏精,精生髓"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代学者提出的肾-髓-脑,肾-髓-骨等生物轴均是以"肾髓系统"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构建中医"肾髓系统"有利于不断完善和充实"肾髓相关"理论,更好地把握和运用"肾髓相关"理论解决重大疾病的临证问题。而历代医家并没有对"肾髓系统"做出明确的界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肾髓系统"中的"髓"包括脑髓、脊髓、骨髓,髓可化生血液,其与骨髓共同滋养骨骼,而骨髓与脑髓、脊髓相互贯通,均与血有关,故"髓化血"这一功能特点在"肾髓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从"肾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初步阐释和构建中医"肾髓系统",以期丰富"肾髓系统"相关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5.
“髓会“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髓会“绝骨为八会之一,但历代医家及现代临床并未用该穴治疗髓有关病证.笔者从理论上、历代文献记载、该穴治疗作用以及穴位对应关系上对“髓会“提出质疑,大胆提出“髓会“为“肾俞“更合适,供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内经》中的髓理论作了系统整理,指出:1.髓不能单独作为一个“脏器”来认识,应当看作是与气血津液精相并列的物质功能系统,并且是“更高层次”的物质功能系统。2.髓与津液精血之间具有相互转化的关系,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3.髓主要滋养骨与脑,不独主于肾,与脾胃等脏腑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褚奕奕  于顾然 《新中医》2021,53(6):207-209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针对疑难病症的中医辨治提出"伏毒"学说,其以伏而不觉、发时始显为特点,并指出正虚是毒伏的基础。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长、病情易反复且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其在病因、病理特点上与"伏毒"具有一致性。基于伏毒学说对多发性硬化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诊治进行探讨,并提出多发性硬化病机为肾虚导致伏毒内生、伏毒伤髓,治疗则应"补肾"与"解毒"兼顾。  相似文献   

8.
通常认为髓的化生与肾精密切相关,但液与髓的关系却少有阐发。根据《内经》中液髓关系之描述,提出了液能益髓的机理,而液病则髓空,初步提出健脾养髓、清热固髓、化痰益髓等髓病治疗方法,希冀对髓病治疗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肾髓相关性,先秦至汉时期就有了初步认识,到了魏晋隋唐时期,逐渐认识到,在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肾-精-髓-骨-血-脑存在密切关系,宋金元时期对髓的解剖学有了新认识,首次提出"脊髓"概念,肾髓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也有涉及,至明清时期,对肾髓相关认识进一步深入,但并没有明确提出"肾髓系统"这一概念,近代学者围绕"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养骨、化血",对中医传统理论进行总结,使"肾髓系统"初见雏形,这为构建"肾髓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骨髓抑制是恶性肿瘤治疗中最常见毒副反应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中医认为骨髓抑制的发生主要与气血生化乏源有关,虽气血化生的部位在髓,但根本在肾,因肾主骨生髓。从肾、髓的内涵及与精、血之间的关系,提出肾是骨髓抑制的核心病位,精髓萎竭是其重要病机,因此从肾论治骨髓抑制是关键,补肾养精,填髓通络为临床治疗骨髓抑制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11.
泛髓论     
刘伟  王新陆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76-2177
泛髓是对中医学"髓"概念丰富外延的概括,包括了脑、脊髓、骨髓和精髓,因其涵盖广泛,故称"泛髓".泛髓作为相对独立系统,脑为之主,肾精为之本,共同构建了错综复杂的泛髓关系,病理情况下,一髓亏虚或耗损可汲他髓以自救;一髓病变,往往亦可提示他髓有异.泛髓的治疗要点包括"去因"和"复髓"两大治法.泛髓理论的系统提出,可为脑病、血液病及骨病等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泛髓论     
刘伟  王新陆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76-2177
泛髓是对中医学“髓”概念丰富外延的概括,包括了脑、脊髓、骨髓和精髓,因其涵盖广泛。故称“泛髓”。泛髓作为相对独立系统,脑为之主,肾精为之本,共同构建了错综复杂的泛髓关系,病理情况下,一髓亏虚或耗损可汲他髓以自救;一髓病变,往往亦可提示他髓有异。泛髓的治疗要点包括“去因”和“复髓”两大治法。泛髓理论的系统提出,可为脑病、血液病及骨病等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该理论对KOA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临床上既往多侧重于从肾虚角度治疗该病,而忽视了作为连接肾与骨的髓这一关键环节的作用。本文介绍了髓的内涵与生物学基础,分析了肾、髓、骨之间的联系,从干细胞角度论述了KOA的发病机制,总结了从髓论治KOA的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KOA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梳理了中医古籍中有关髓的概念、生成、功能及生理特性,总结出髓为奇恒之腑之一,是一种存在于骨腔中的液态膏状精微物质,肾和脾胃是其化生的主要脏器,肝脏之调节及膀胱之气化与其生成也密切相关,气、血、精、津液与其可互生互化,具有濡养、化生气血、抵御外邪之功。文章从中医髓理论出发,阐述了髓劳病的病因病机,并结合当代中医名家的经验,全面论述了髓劳病的治疗,总结出补髓脂、祛髓毒、通髓络三大治法,并用医案举例佐证,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从生理病理基础、髓病的证候特点、温病的辨证等方面,论述温病疾病过程中"髓分证"的可能性,认为髓分证为温病传变的极期阶段,并对温病髓分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做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6.
神志活动与精、髓、气血津液的关系阐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志"是中医神志病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而有关神志的生理、病理学说则是该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本文基于中医学理论基础,深入阐析了人体神志活动与精、髓、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以此构建中医神志病学理论体系中神志功能的生理、病理学基础;阐明了神志性质及其产生过程、调节过程,并揭示了神志致病的特点及其相关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自用手术方法证实突出髓核组织与坐骨神经痛的关系以来,突出髓核组织的局部刺激作用一直被认为是LIDP的发病关键。中西医都比较公认机械刺激学说,近些年来又有学者提出缺血学说,还有学者提出鞘膜囊高张力学说。本课题采用前瞻性研究,对60例患者按匹配原则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施行理筋手法结合  相似文献   

18.
仝小林教授在"伏邪"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痹病"理论,提出了"脏腑风湿"学说,即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或通过官窍而直中,使得风寒湿邪留而不去,伏于脏腑而成痼疾。每于复感、伏邪引动造成疾病的加重或反复,因脏腑风湿所致的疾病称为脏腑风湿病。另外,仝小林教授基于现代解剖学,将顶焦从三焦中剥离出来,建立了四焦八系的辨治体系。顶焦包含颅腔与髓腔,是指挥、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中枢。按照现代解剖学划分,颅腔内为脑,因脑主管人的思维意识活动,主要控制中枢神经,故称其为神系;髓腔内为与脑相通的脊髓,主要支配周围神经系统,因此称为髓系。顶焦中髓系比较接近现代医学中的周围神经系统,但又不完全对应,依此理论提出的髓系脏腑风湿的辨治方法,为临床中医治疗难治性周围神经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补肝养髓法对老年性痴呆的作用。方法:观察补肝养髓法对自发老年性痴呆模型脑组织SODmRNA及ChAT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补肝养髓法能显著上调自发老年性痴呆鼠脑组织SODmRNA及ChATmRNA的表达。结论:补肝养髓法对老年性痴呆的治疗作用与抗氧化损伤及改善胆碱能系统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0.
肾生髓理论的现代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吴志奎  姜葆华 《中医杂志》1999,40(10):626-628
按中医理论体系、思路对肾生髓的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从肾生髓、生血机制;肾生髓与藏精的内在关系;肾生髓通于脑,脑为髓之海;肾生髓与髓养骨;肾生髓与整体效应;肾生髓的分子基础等方面,并从基因表达与调控,基因突变与疗效关系,DNA甲基化,晶体蛋白修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实验研究基础上开展了临床研究,临床实践进一步验证了肾生髓理论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