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灸问答     
2、何谓经气? 经气又称脉气,就是经络之气或经脉之气的简称。它是先后天精气相结合的产物,故又称经脉之精气,与邪气相对而言,亦指经脉之正气,它又是原真之气的一部分,故亦名经脉之真气。针刺过程中“得气”的“气”,就是指的经气而言。经气而何耶?《素问·离合真邪论》为之解释道:“真气者,经气也。”那末真气的含义又是什么呢?《灵枢·刺节真邪论》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因此,真气(经气)就是先天精气与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相并而成者,称为真气。真气输布全身,具有营养作用,而且是脏  相似文献   

2.
真气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气”一词首见于《内经》,对其组成历来就有争论,见仁见智,各执已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①真气是由先天之气与水谷之气相合而成;②真气是由先天之气、水谷之气、空气相合而成;③真气是由水谷之气与空气相合而成。这些不同见解,主要是对《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的理解有明显分歧,而分歧的焦点又集中于一个“天”字,有的理解为“先天”;有的理解为宇宙天地之“天”;有的理解为“先天”和宇宙天之“天”。查《内经》各篇章中之“天”,无一处是指“先天”而言。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素问·生气通天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以及运气七篇大论中之“天”等,不胜枚举。《内经》中虽然也有“先天”、“后天”的记载,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素问·五常政大论》:“阳胜  相似文献   

3.
一、对几种观点的认识何谓“真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然未引为注意。究其实质,是对《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这段经文理解不一,现分述如下: ①真气由空气合谷气而成。持这种看法的读者,认为“所受于天的‘天’是‘天空’,真气就是人身所受纳的天空之气,与饮食入胃后的水谷之精气,合并而充养于周身的”。笔者认为这种理解不符合经文之旨。  相似文献   

4.
气功养生能造炼真气。何谓真气?《灵枢·刺节真邪篇》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素问、离合真邪论》又曰:“真气者,经气也”。指出真气由先天精气的激发所化生和后天水谷等食物精华及氧气的不断濡养而充实,并通过经脉“伏行分肉之间”,“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而充养周身,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动力,有营内(温养脏腑),卫外(抗御病邪)的作用,故有营卫之分。经曰:“营卫者,精气也。”《难经·八难》亦云:“气者,人之根本也。”因此,充实肾精,造炼真气使“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徐微,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夜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人之  相似文献   

5.
论元气     
气是天地间一切物质生长形成的源泉、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因素,没有气就没有物,宇宙间一切有机物和无机物都有气的存在。中医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源。内经处处着眼于气,举凡生理、病理、辨证、用药没有离开气的问题。庄子也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精是人类的源泉。管子内业篇也提出:“而精也者气是精也”。由此可知气是构成人体的因素,人的生育、成长老死,都是气的生化过程。气在人身分内气、外气、中气、五脏六腑之气、正气、邪气、真气、逆气、元气、营气、  相似文献   

6.
气功是锻炼内气的功夫。也可以说是锻炼自我控制能力的功夫。内气——真气与外气——宇宙之气是统一的整体,因此有人主张以古代的“(无灬)”字代替“气”,这是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的微观世界,是宇宙的本源。可见气功的概念就包函了传统中医学的基本观点——“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现代系统科学已经从根本上阐明了这一先进的正确的观念。内气离不开呼吸之气、饮食之气,以及阳光等其他外气,但是它主要是指人体内部能激发、推动和维持机能活动的微观物质。它与另外两个概念——精、神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精这种微观物质构成形态结构,也可以转化为气;气则主要表现为机能活动,也可以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中的“气”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体内流动的细微物质,如呼吸之气、水谷之气、营气、卫气以及真气等……,《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是气为物质的概括。二是指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如心气、肝气、经气等……。二者含义尽管不同,但彼此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所谓气虚,无论属物质不足还是属功能衰减,其临床表现都是由气不足产生的各种虚弱证。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是: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  相似文献   

8.
真气辨     
一、指正气《灵枢·刺节真邪》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谓:“真气”是由受于先天的原气和后天得之于呼吸饮食之气相结合而成。人体各种机能活动及抗病能力都和真气密切相关,所以,《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疟论》云:“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就是说,在阴阳尚未交并的疟未发时,进行治疗,正气得安,邪气即亡。《灵枢·天年》也云:“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以上真邪对举,说明《内经》作者是把真气作为正气看待的。  相似文献   

9.
“气功外气是否存在”这一问一飞题的提法令人生疑。问题的提出者是否认为内气的存在已经不容置疑,而外气的存在却很成问题,所以要把外气的存在与内气的存在分割开来讨论。综观否定外气存在的理由,主要是外气不能用现代科学仪器直接检测与定量(事实并非如此);外气的现代物理学微观机理未能阐明。这两个否定外气存在的理由同样可以加到内气上。内气又何曾被现代科学仪器直接检测与定量;其现代物理学微观机理又何曾被阐明。内气比外气还多出一个疑点,即内气在人体中的运行通道(经络)在解剖学方面尚未被证实。因此,承认内气存在而否…  相似文献   

10.
原络配穴与气血流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穴首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是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原气,又称元气、真气、真元之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所有的脏腑经络必得原气始能发挥各自的功能,脏腑经络之气的产生也要根于原气的滋养温煦。五脏有疾时,往往在相应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之病因,固以风、火、痰、淤为多,然真气自虚者亦非少见。施治时,若能以益气为主,并依据临床辨证而灵活辅以他法,则诚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资料表明,此病好发于中年之后,良与男子六八、女子六七阳气衰于上有关。王履曾明确指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灵枢·刺节真邪篇》也指出:“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王宇泰说过:“卒仆偏枯之证,未有不因正气不固而病”。姜礼明言:“中风卒倒,  相似文献   

12.
气有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前者随母腹而来,后者由口鼻毛孔摄取天地五谷生成。通过练习气功,使后天之气向先天之气转化,此气称为真气、提练真气、促使真气循环就能使精神焕发及生理功能更加协调。真气运转要靠一定的方式和渠道,促使真气沿着经络循环,内通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穴、哑铃气功就是行之有效的真气提炼方法。练哑铃功,采取静坐,停息法提气,吸进阳气储存,停留丹田20秒,让其激荡上扬;呼气缓慢细长地将真气引入百会,引入四肢八脉,让其振动,过程也约20秒;还气归原。如此往返不息。成功法第一步哑铃操,上扬呼气,下…  相似文献   

13.
《灵枢·刺节真邪》篇中曰:“真气着,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然何为”真气”,不外‘真气”或”宗气“,或“肾气”、“元气”,抑或“正气”。兹不揣浅陋,略陈管见。诚然,“宗气”乃水谷精气与自然之清气相合而成,但综观全文,“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此乃“宗气”所能为焉?“宗气”的主要功能在于“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况且在《内经》中未见直言“宗气”即水谷精气与自然界清气相合  相似文献   

14.
肿瘤分良性和恶性两种,恶性肿瘤即为癌病。祖国医学认为本属“积聚”病范围。历代医籍中记载人参能治“积聚”的文献很多。如《本草纲目》曰:“人参补五脏,久服轻身延年,通血脉,破坚积。”《月池人参传》中云:“人参能养正破坚积。”《别录》记载“人参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本草经疏》则通过人参能补五脏,补脾气的作用而达到消坚积的目的作了如此之论述:“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通血脉者,血不自行,气壮则行,故通血脉。破坚积者,真气不足,则不能健行而磨物,日积月累遂成坚积。脾主治气,真阳之气回,则脾强而  相似文献   

15.
我们根据李东垣脾胃論“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后天之本”观点,用于治疗肺病八例,心病五例,肝病十例,腎病二十八例,都收到良效。脾胃和人体元气有密切的关系。元气卽真气,是人体生活动力,又是支持人体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五脏內伤的形成,就是人体內部元气不足的原因,而元气所以不足,又是脾胃虛弱的結果。《灵枢五味篇》說:“脾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入胃,五脏六腑皆稟气于胃也。”这是說脾胃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动的枢紐,升則上輸精气血液于心肺,降則下输精微营  相似文献   

16.
纵观《内经》论刺法 ,无不包含辨气施针的思想。针刺乃“以微针通其经脉 ,调其血气”之法。故辨气对于针灸师来说十分重要。现结合临床运用谈几点体会。1 针前辨气决定选穴与针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凡将用针 ,必先诊脉 ,视气之剧易 ,乃可以治也”。气分外气与内气 ,外气如四时之气、运气等 ,它们在正常时属气候变化 ,一旦失调就变成了邪气 ,如六淫、疫疠等 ;内气指人体之营气、卫气、宗气、原气等。针刺前必须辨清外气、内气的状况方能决定针法穴位。四时气候的变化 ,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灵枢·四时气》提出春季宜取络脉 ,…  相似文献   

17.
《福建中医葯》六卷四期所刊登的孙文发医师《論邪之所凑,其正必虚》一文,我們讀后对孙医师的論点,有不同的見解。所謂“正气”,就是人体的“元气”,或叫做“真气”,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机能,而且具有抗御病邪的力量。“邪气”就是不正之气,是指一切可能致病的因素。如果人体的正气充沛,体质强壮,那末抗御病邪的力量也强。《内經》所說“其气必虚”的“气”,正是指着人体的“正气”。所以疾病的发生与否,主要是决定于“正气”的足与不足。丹波元簡  相似文献   

18.
(一)升降的概念升、降是对立統一的一个名詞,也是自然机轉的活动形态,循环不息地存在于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在祖国医学理論体系內属于气化学說的重要一环。《內經》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高下相召,升降相应,而变作矣”。这說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自然界有升无降,或有降无升,那么气候的寒暖就失去了調节,万物也无从生长,所以《內經》又說:“非升降无以生长收藏”。古人认为人是一个小天地,人体生理病理,往往也符合升降的原理,在中医文献上常常可以看到,如”清升浊降”“左升右降”“肝主升气”“肺主降气”等說法,都是說明人身气化的有升有降,循环不息,  相似文献   

19.
唐黎标 《养生月刊》2006,27(5):394-395
养生之道可谓是五花八门,中医强调的以“气”养生,却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概括为护养“八气”。培补“元气”《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云:“元气者,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认为“老之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元气为诸气之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因而,养生长寿必须培补元气,注意调补脏腑阴阳之气血,调适情志之气度,调节饮食之气育,调理卫生之气浊,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避受风寒,起居有常等,以培补元气,气足而体健。运行“真气”《灵枢·根结》所说:“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  相似文献   

20.
以气养生常葆青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生之道可谓是五花八门,中医强调的以“气”养生,却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概括为护养“八气”。培补“元气”。《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云:“元气者,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认为“老之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元气为诸气之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因而,养生长寿必须培补元气,注意调补脏腑阴阳之气血,调适情志之气度,调节饮食之气育,调理卫生之气浊,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避受风寒,起居有常等,以培补元气,气足而体健。运行“真气”。《灵枢·根结》所说:“真气稽留,邪气居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