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耳蜗是一种可以使全聋患者恢复听觉的医学装置。20多年来,耳蜗电极的设计一直是研究的焦点。本文首先介绍了耳蜗电极从最初的单一电极到目前的电极组的发展概况,然后介绍了影响耳蜗电极刺激效果的因素,最后简单介绍了几种目前常见的电极组。  相似文献   

2.
耳蜗植入术的发展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耳蚋植入术又称电子耳蜗或人工耳蜗,是目前唯一可以使全聋患者恢复听力的装置。本文首先介绍了耳蜗植入术的概况和基本结构与原理,然后介绍了其关键技术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最后对我国耳蜗植入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耳蜗植入术又称电子耳蜗或人工耳蜗,是目前唯一可以使全聋患者恢复听力的装置。本文首先介绍了耳蜗植入术的概况和基本结构与原理,然后介绍了其关键技术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最后对我国耳蜗植入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前电子耳蜗主流的言语处理策略是基于滤波器组的言语处理算法,该算法通过分频带进行信号处理并把参数传递到对应的电极上。电子耳蜗滤波器组的频带划分不是等分的,而是按一定规律进行并且符合人耳听觉特性的,其中,Bark域的频带划分是重要的参考。本研究基于Bark域的电子耳蜗频带划分方法,探讨Bark域频带划分的特性并结合目前的电子耳蜗滤波器组的频带划分进行分析,进而探讨频带划分中的曲线拟合方法,为电子耳蜗滤波器组中的频带划分提供重要的方法和参数。  相似文献   

5.
科技日报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参与的一个联合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无需外置硬件的新型人工耳蜗,有望改善失聪人士的听觉,为其生活带来更大便利。相关论文公布在2014年2月9日举行的国际固态电路会议上。人工耳蜗是一种通过电极刺激听觉神经的方式帮助聋人恢复或重建听觉的电子装置。  相似文献   

6.
耳蜗植入及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耳蜗植入,又称电子耳蜗或人工耳蜗,是目前唯一能使全垄患者恢复听力的装置,它是当今康复医学工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CI的发展历史及其基本原理,然后对几种主要的CI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其使用效果进行介绍与比较,最后展望其未来的研究谢。  相似文献   

7.
16通道人工耳蜗植入装置的原理和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耳蜗植入是利用电听觉原理恢复聋人听觉的一种有效方法,作者依据耳蜗在电刺激条件下的听觉生理学原理和心理声学参量,提出汉语主意编码方案的设想,研制出16通道耳蜗植入电极系统和语言处理装置,并进行初步动物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耳蜗植入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蜗植入(CochlearImplant,简称CI),又称电子耳蜗或人工耳蜗,是目前唯一能使全聋患者恢复听力的装置,它是当今康复医学工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CI的发展历史及其基本原理,然后对几种主要的CI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其使用效果进行介绍与比较,最后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人工电子耳蜗语音编码策略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电子耳蜗是一种利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重度或完全失聪患者部分听力的医学装置.目前大部分人工电子耳蜗的使用者都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顺畅的电话交谈.本文简单介绍了人工电子耳蜗的基本原理,然后着重阐述了其语音编码策略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当前主要的电子耳蜗实现方案、语音信号处理策略以及现有的电子耳蜗植入芯片。旨在描述和评价电子耳蜗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并结合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对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前沿课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铁缺乏大鼠耳蜗肌动蛋白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铁缺乏大鼠耳蜗肌动蛋白的变化。探讨铁缺乏引起耳蜗毛细胞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正常及以缺铁饮食饲养8wk大鼠的耳蜗肌动蛋白水平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出现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铁缺乏组大鼠耳蜗肌动蛋白的相对含量降低,免疫组化的反应性明显减弱;听力正常的铁缺乏大鼠组中两者无明显变化。结论 耳蜗肌动蛋白含量及免疫组化染色反应性的变化。可能是铁缺乏引起的耳蜗毛细胞损伤的重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电子耳蜗连续交替采样算法是目前常见于各种电子耳蜗言语处理策略的基本算法架构,该算法通过滤波器组信号进行频带划分并与刺激电极对应,在刺激听觉神经的特定一个时刻只有一个电极在工作,目的是减少电极间刺激电流的互相干扰。由连续交替单刺激的方法可以延伸为连续等间隔交替多刺激的模式,通过该方式在增加刺激信号信息的同时避免了相邻电极同时刺激听神经而产生的刺激电流串扰,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深入研究了基于连续交替采样的等间隔多刺激策略的算法架构,提出了等间隔多刺激的算法具体工程实现方式,并进一步分析了等间隔多刺激算法的特征和参数特性,为多刺激模式的算法应用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本文的失配分析有助于工程上刺激模式的选取,所提出的等间隔多刺激的算法模式则为算法的工程实现提供了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3.
人工电子耳蜗语音信号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电子耳蜗是全聋人健康的一项新技术。我们从系统角度出发,首先简单阐述了其原理及系统设计,在此基础上重点综述了目前人工电子耳蜗中所涉及的语音信号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状况,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4.
电子耳蜗语音处理主流算法的效果比较和最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子耳蜗作为一种帮助全聋患者恢复听觉的电子设备,已日益成为耳科学和康复工程研究领域的热点。它依靠电脉冲直接刺激患者的听神经使患者恢复听觉,是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和电子学相结合的产物。本文着重介绍了电子耳蜗的结构、语音处理最新算法、各种产品和算法临床效果比较以及该领域研究热点等。  相似文献   

15.
耳蜗长度的无创伤性测量及其横断面的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耳蜗尺寸小、形状复杂的特点,给出了一种测量人类耳蜗长度的无创伤性测量方法。首先,使用三维窄带水平集算法从颞骨螺旋CT图像中分割出耳蜗。其次,采用自.动跟踪算法提取耳蜗底周质心。再次,采用人机交互的方法提取耳蜗中周、顶周部分的质心。最后,提取的耳蜗质心点之间使用Cardinal样条插值,得到光滑的耳蜗中心线,该中心线的长度即为所测耳蜗的长度。借助耳蜗中心线,还可实现沿耳蜗长度方向任一位置的垂直横断面的提取。该方法不仅可测量形状正常的耳蜗,对于耳蜗畸形的情况同样适用。应用颞骨螺旋CT数据测量的耳蜗长度与显微解剖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庆大霉素中毒后不同时间豚鼠耳蜗毛细胞变化的观察,研究哺乳动物耳蜗毛细胞受损后能否再生。方法:将60只豚鼠随机分成庆大霉素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应用扫描电镜(SEM)技术并结合听脑干反应(ABR)测试,观察耳蜗毛细胞情况和ABR阀值变化。结果:庆大霉素组耳蜗毛细胞在30 d时ABR阈值有明显恢复,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同时耳蜗第三转有新生的静纤毛出现。结论:庆大霉素损伤后的毛细胞可以再生。  相似文献   

17.
电子耳蜗CIS语音信号处理方案的计算机仿真及声音合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电子耳蜗是用有限个电极刺激听神经以恢复全聋人听觉的装置,本利用耳蜗的电刺激简化在模型,在计算机上对连续交替取样(continuedinterleavedsampling,简称CIS)方案进行了仿真及声音合成,以模拟耳蜗植入者感受的声音,仿真方法和结果对研究语音信号处理的新方案及临床参数选择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耳蜗缺血的动物实验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及双侧颈总动脉、单侧椎动脉阻断造成不同程度的豚鼠耳蜗供血下降的实验模型,并应用活体动物耳蜗微循环的研究方法,观察了豚鼠耳蜗微循环的改变。发现此方法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耳蜗血流下降,是研究耳蜗微循环与听功能关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耳蜗核组织损伤方式及其可能的损伤机理。方法:豚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30min组,再灌注1h、6h、24h组。耳蜗核组织Nissl染色及电镜观察、bcl—2、bax基因蛋白、DNA-AP(凋亡峰)含量检测。结果:耳蜗核神经元病理改变,bcl—2、bax在正常耳蜗核细胞中表达,缺血—再灌注耳蜗核细胞中bcl—2、bax表达改变,DNA-AP值明显升高。结论: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豚鼠耳蜗核细胞损伤,其损伤方式为神经元凋亡,bcl-2和bax参与了耳蜗核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电子耳蜗语音信号处理策略,它将电子耳蜗连续交替取样波形策略(CIS策略)和特征提取策略相结合,既克服了CIS信号处理方案合成语音个性特征不明显的缺点,又消除了单独特征提取策略抗噪能力差的缺陷,使仿真后的电子耳蜗语音识别性能有了较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