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空肠回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空肠回肠间质瘤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院1993~2003年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经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15例空肠回肠间质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腹痛、头晕、乏力。术前选择性血管造影发现小肠出血2例、核素扫描发现小肠出血1例。剖腹探查确诊7例,腹腔镜腹腔探查确诊4例,术前明确诊断的仅1例。发病至确诊时间2月~7年。14例病人行间质瘤切除、小肠吻合术,1例肿瘤无法切除的病人行口服Gleevec保守治疗。随访2月~9年,除1例病人死于其它疾患,1例在继续服用格列卫治疗外,余13例病人均健在,空肠回肠问质瘤无复发。结论 空肠回肠间质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及有效诊断手段,易致长期延误诊治。对长期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病人及早行剖腹探查或腹腔镜腹腔探查是避免空肠回肠间质瘤长期延误诊治、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小肠间质瘤2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小肠间质瘤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1993—2 0 0 4年收治的2 0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为黑便、果酱样血便14例、头晕9例、贫血3例,伴腹部疼痛11例,发病时间2个月至7年。确诊方式:剖腹探查12例,腹腔镜探查6例,小肠镜检查2例;手术方式:小肠间质瘤切除1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肿瘤无法切除行保守治疗1例。随访6个月至9年,除1例死于脑干出血、2例长期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Gleevec)症状部分缓解外,其余17例均健在,间质瘤无复发。结论 小肠间质瘤预后较好,但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应及早探查,以避免误诊;Gleevec对晚期小肠间质瘤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小肠间质瘤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手术治疗的41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NIH恶性危险度分级,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并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对该组病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本组41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位于十二指肠12例,空回肠29例,其中有消化道出血16例.有消化道出血史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为22%,而无出血史者为6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13,P=0.012).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肿瘤原发部位、复发转移及消化道出血是小肠间质瘤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结论 消化道出血是小肠间质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肿瘤原发部位、复发转移及消化道出血是影响小肠间质瘤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小肠肿瘤5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原发性小肠肿瘤的病理分类、临床特性及诊治经验。方法对1996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5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3例(22.4%)良性肿瘤,45例(77.6%)恶性肿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85%)、腹痛(19%)、肠梗阻和腹部包块(16%)。术前确诊10例,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确诊良性肿瘤1例;另9例均为恶性肿瘤,其中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发现3例,小肠镜检查发现4例,核素扫描发现2例;术前误诊率82.8%,48例为腹腔探查确诊。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恶性比例较高,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诊断手段;对原因不明的腹痛、消化道出血及定位不明的腹部包块患者应及早行剖腹探查。  相似文献   

5.
小肠出血2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收治的小肠出血2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急诊剖腹探查术的确诊率及手术止血率均为100%。本组术后死亡2例。其余23例随访1年以上均无复发。结论活动性出血期行DSA、ECT检查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较高。术前辅助检查对小肠肿瘤的诊断率高,而对小肠憩室、息肉等出血病灶的诊断率低。剖腹探查和术中内镜检查是诊断隐匿性小肠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对短期内出血量大、有休克表现和诊断不清的病例应尽早行剖腹探查术,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小肠腺癌的诊治经验。方法小肠腺癌患者63例,术前胃镜、小肠镜检查确诊39例;影像学检查(胃肠造影,CT,磁共振)确诊12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确诊5例;手术探查确诊7例。5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对患者的肿瘤分期、手术方式和生存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63例小肠腺癌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梗阻和出血。十二指肠为高发部位。早期诊断率低,本组患者中Ⅲ期占60.32%,Ⅳ期占30.16%。63例腺癌患者总1年生存率为60.32%,总2年生存率仅39.69%,十二指肠腺癌较空、回肠腺癌患者预后差。肿瘤分期、手术方式及淋巴结转移明显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结论提高早期诊断率,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小肠腺癌的临床诊治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1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例,空肠12例,回肠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腹痛、腹部肿块、腹部不适、贫血等。术前确诊14例。本组均手术治疗,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小肠部分切除18例,小肠部分切除加肝部分切除2例。术后复发3例,1例腹腔广泛转移,1例局部复发并肝转移,再次行复发灶及肝转移灶切除,1例术后1.2年死亡,1例术后3年,仍存活。 结论:小肠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空回肠肿瘤缺乏特异性检查手段,容易误诊,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小肠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21例小肠出血患者经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探查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1例小肠出血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探查,5例直接发现病灶,联合应用胆道镜检查发现病灶16例。病变部位位于空肠15例,其中肿瘤9例,憩室2例,血管病变4例;回肠5例,其中肿瘤3例,憩室1例,血管病变1例;多部位病变1例,为憩室。病理报告显示平滑肌瘤6例,腺瘤3例,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间质瘤2例,Meckel憩室炎伴出血4例,血管畸形3例,黏膜下血管瘤2例。恶性肿瘤3例均位于空肠。术后患者复查大便隐血均阴性。恢复良好,随访未再发消化道出血。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检查对常规检查无法明确病因的小肠出血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该技术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病变诊断准确性高,在基层医院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小肠肿瘤诊断治疗的临床分析(附5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特型、病理分型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5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病例。结果本组包括13例(22.4%)良性肿瘤,45例(77.6%)。小肠良性肿瘤均行局部肠段切除,除2例死于其它疾患外,余11例健在;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中,院内死亡6例,仅11例能行根治性肠切除,37例行化疗(总有效率83.4%),随访33例(随访率89.5%),存活5年以上者14例(5年生存率42.4%),多为T细胞性非何杰金淋巴瘤。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恶性所占比例较高,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诊断手段,易致长期延误诊治,预后甚差;对原因不明的腹痛、消化道出血及定位不明的腹部包块患者及早行剖腹探查是避免小肠肿瘤长期误诊、改善患者预后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空回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2.8岁,病程10h至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腹痛、腹部肿块、腹胀不适、发热、乏力、贫血、体重下降等.发生部位:窄肠26例,回肠5例,空回肠多原发性1例.B超检查12例提示腹腔肿块,其中4例提示来源于肠道,5例小能提示来源,3例误诊为卵巢肿瘤.4例行消化道造影,均阴性.20例行CT检查,均发现肿瘤或转移病灶,阳性发现率100%,其中15例定位于肠道肿瘤(75.0%).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6例提爪小肠肿瘤.5例行小肠镜检查,均明确诊断小肠肿瘤.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间质瘤.4例肝转移患者口服格列卫治疗.22例获得0.5~5年的随访,术后复发4例,肝转移2例,死亡2例.结论 空回肠间质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CT和DSA对诊断有帮助,小肠镜诊断率高,手术及分子靶向治疗是其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提高对小肠间质瘤CT征象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主要症状为黑便、贫血、腹部不适、腹痛、呕吐、发热及腹部包块等。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病例中,CT共检出病灶14个,均为单发,发生于十二指肠3例,回肠7例,空肠4例。良性9例,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块影,瘤体最大径均≤4.0cm,密度均匀,明显均一强化。恶性5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瘤体最大径均〉4.0cm,多为腔外生长,肿瘤内可见囊变坏死,不均一强化,其中肝脏及肺转移各1例。结论 CT对小肠间质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以瘤体最大径4.0cm为界值对肿瘤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6.6岁,病程5h~2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腹痛、腹部肿块、腹胀不适、贫血、体重下降等。发生部位:空肠12例,回肠5例,空回肠多原发性1例。B超检查13例提示腹腔肿块,其中10例提示来源于肠道,3例不能提示来源。CT增强及血管三维成像均发现肿瘤或转移病灶,其中15例定位于肠道肿瘤(83.3%)。手术后获得0.5~6年的随访,复发3例,2例广泛转移死亡。结论:空回肠间质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和CT对诊断有帮助,手术及分子靶向治疗是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3.
小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附7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近8年收治的病因明确的76例小肠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小肠出血病人肿瘤占首位(37/76),其中包括小肠间质瘤32例,其余依次为美克尔憩室(21/76)、血管病变(15/76)及异位胰腺(3/76)。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21例,小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诊断13例,腹腔核素扫描诊断11例,小肠镜检查诊断6例,腹腔镜探查诊断21例,剖腹探查诊断4例。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包括病变在内的小肠部分切除术为主(68/76)。随访时间6月~5年,临床疗效满意。结论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核素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腹腔镜探查及剖腹探查是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包括病变在内的小肠部分切除术是治疗小肠出血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肝移植术后并发消化道穿孔六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并发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方法6例肝移植患者术后并发消化道穿孔,其中4例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穿孔诊断时间在肝移植后7~12 d,确诊前2~4 d均有突发性腹部疼痛,但均能耐受,仅有1例腹痛较明显,上中腹压痛及反跳痛,其余5例腹肌不紧张,反跳痛不明显,6例均无明显的寒战及高热,5例的引流物细菌培养发现屎肠球菌感染,另1例未行引流物细菌培养。诊断明确后在全身麻醉下施行剖腹探查及穿孔修补术。结果3例(1例横结肠穿孔,1例胃壁、空肠穿孔,1例空肠憩室穿孔)穿孔直径较大,腹腔污染严重,手术过程中均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分别于修补术后第2、9、33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外3例(1例为回肠穿孔,1例为胃壁穿孔,1例为横结肠穿孔)的腹腔污染较轻,经穿孔修补术及营养支持治疗后痊愈。结论既往腹部手术史、医源性损伤及大剂量激素的应用,是导致肝移植后并发消化道穿孔的重要原因,而激素的应用使得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肠系膜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荟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分析肠系膜动脉栓塞(MAE)和血栓形成(MAT)的诊断与治疗现状。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从1994年至2006年共有个案病例报道83篇,提取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累计111例确诊为MAE(54.9%)和MAT(45.1%)。其中87.4%的患者是通过剖腹探查或尸体解剖确立诊断,12.6%依靠影像学手段确诊。误诊率61.3%。46.8%的患者有心房颤动的病史。92.8%的病变位于肠系膜上动脉,4.5%位于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空肠或回肠坏死15.2%(14/92),空肠加回肠坏死39.1%(36/92),空肠、回肠和结肠坏死38.0%(35/92)。治疗:肠系膜动脉内溶栓或抗凝7例(6.3%),Fogarty导管取栓或术中溶栓18例(16.2%),手术切除坏死肠管76例(68.5%);病死率60.6%。结论MAE和MAT误诊率和病死率均高,应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1998年10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8例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及治疗。结果直肠问质瘤的临床表现与肿瘤大小相关,主要包括便次增多、排尿困难、血便及肛门疼痛等。病变部位均位于低位直肠且病灶常常较大。8例均经病理确诊为直肠间质瘤,免疫组化CD117(+)7例,CD34(+)8例。2例行格列卫(伊马替尼)术前辅助治疗,结果症状明显缓解,肿物较前缩小。7例行手术完整切除(5例行Miles术,2例行经肛门肿瘤局部切除术)。结论直肠间质瘤引起症状时常已较大,确诊需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证实。对于低位直肠且病灶较大的直肠间质瘤病人,宜行腹会阴部切口将肿瘤完整切除,格列卫术前辅助治疗可能会提高肿物完整切除率。  相似文献   

17.
异位胰腺的外科诊治(附2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断与外科处理要点,提高异位胰腺的外科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21例经病理证实的异位胰腺病例资料,对其临床诊断及外科处理进行临床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21例异位胰腺异位于十二指肠的9例,胃7例,空肠3例,肠系膜2例,均为单发。根据临床表现分型,梗阻型4例,出血型1例,溃疡型1例,肿瘤型3例,憩室型1例,隐匿型11例。分别行胃部分切除术、肠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肿块切除。手术后,由异位胰腺引起的临床症状均缓解。结论异位胰腺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发症多,常易被误诊和漏诊,当症状明显时,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