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法自然,以气为本,“治未病”既是辨证施治的基础,也是出发点。精气神和数气理”,始终是“治未病”的核心技术和理论基础。以气为本的“气血湿炎虚”五证辨证施治是保证临床基本疗效的理论依据。物质和精神,物质只是人体发病的基础,更多环节在于精神层次,疾病发展变化的各个层次都离不开“精气神”的气化过程,“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病因多样性是辨证施治理论的客观基础。以气为本,本子阴阳,治病必求于本。  相似文献   

2.
道法自然,以气为本,“治未病”既是辨证施治的基础,也是出发点。精气神和数气理”,始终是“治未病”的核心技术和理论基础。以气为本的“气血湿炎虚”五证辨证施治是保证临床基本疗效的理论依据。物质和精神,物质只是人体发病的基础,更多环节在于精神层次,疾病发展变化的各个层次都离不开“精气神”的气化过程,“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病因多样性是辨证施治理论的客观基础。以气为本,本于阴阳,治病必求于本。  相似文献   

3.
道法自然,以气为本,“治未病”既是辨证施治的基础,也是出发点。精气神和数气理”,始终是“治未病”的核心技术和理论基础。以气为本的“气血湿炎虚”五证辨证施治是保证临床基本疗效的理论依据。物质和精神,物质只是人体发病的基础,更多环节在于精神层次,疾病发展变化的各个层次都离不开“精气神”的气化过程,“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病因多样性是辨证施治理论的客观基础。以气为本,本于阴阳,治病必求于本。  相似文献   

4.
道法自然,以气为本,“治未病”既是辨证施治的基础,也是出发点。精气神和数气理”,始终是“治未病”的核心技术和理论基础。以气为本的“气血湿炎虚”五证辨证施治是保证临床基本疗效的理论依据。物质和精神,物质只是人体发病的基础,更多环节在于精神层次,疾病发展变化的各个层次都离不开“精气神”的气化过程,“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病因多样性是辨证施治理论的客观基础。以气为本,本于阴阳,治病必求于本。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寿命是有限的,气化失调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是养生和治未病的关键环节,“过则不及”和“中病量勿太过”以及“物极必反”都揭示了养生保健的“后天”效应是延年益寿的不二法则。“风水”是一个生态人居环境的传统概念,“风流”是一个时尚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理念,“风险”是人生和健康的危险信息,“流行者气,主宰者理。”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完美集合,构成了中医“形神一体”的最高医疗保健模式。气化调控和“碳氢氧”平衡的内在联系,提示了中医“水火”理论的深层次涵义。气化在风水及意识流层次,尤其是在“精气神”思维中,天气人气的气化辨证理念横贯“天人合一”和“形神一体”。医疗保健要重视营养,意识,生活方式三要素。从“治未病”层次,调控人体气血平衡,碳水平衡,以气化调控为中心靶点,多层次,多靶点,依据中医药“君臣佐使”和标本兼治原则辨证施治。意识决定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气化中的“质能转换”是“精气神”平衡的内在调控,“天人相应”中的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自身气化的自控和调谐,构成了以“气化”为特点“形神合一”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保健和养生模式。“治未病”重点在于营养和意识的自我保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倡科学的医疗观,是完善和发展医疗保健模式的必然趋势。人体气化和生活方式的无序和紊乱是亚健康的主要病因,“管理”是主宰人体气化和意识理念有序运行的利器及有效方法论,在健康的自我管理及临床医疗管理中,管理思维是克服亚健康及治未病的关键。吸进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空气的湿度和气温以及气压是影响人体肺呼吸和细胞呼吸的关键因素。中医所讲的气,是从营养到意识,从新陈代谢到基因变异和重组并从“精气神”层面的全方位和整体的自我调控过程。食疗和药疗以及非药物疗法,具有同样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寿命是有限的,气化失调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是养生和治未病的关键环节,“过则不及”和“中病量勿太过”以及“物极必反”都揭示了养生保健的“后天”效应是延年益寿的不二法则。“风水”是一个生态人居环境的传统概念,风流是一个时尚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理念,“风险”是人生和健康的危险信息,“流行者气,主宰者理。”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完美集合,构成了中医“形神一体”的最高医疗保健模式。气化调控和“碳氢氧”平衡的内在联系,提示了中医“水火”理论的深层次涵意。气化在风水及意识流层次,尤其是在“精气神”思维中,天气人气的气化辨证理念横贯“天人合一”和“形神一体”。医疗保健要重视营养,意识,生活方式三要素。从“治未病”层次,调控人体气血平衡,碳水平衡,以气化调控为中心靶点,多层次,多靶点,依据中医药“君臣佐使”和标本兼治原则辨证施治。意识决定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气化中的“质能转换”是“精气神”平衡的内在调控,“天人相应”中的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自身气化的自控和调谐,构成了以“气化”为特点“形神合一”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保健和养生模式。“治未病”重点在于营养和意识的自我保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倡科学的医疗观,是完善和发展医疗保健模式的必然趋势。人体气化和生活方式的无序和紊乱是亚健康的主要病因,“管理”是主宰人体气化和意识理念有序运行的利器及有效方法论,在健康的自我管理及临床医疗管理中,管理思维是克服亚健康及治未病的关键。吸进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空气的湿度和气温以及气压是影响人体肺呼吸和细胞呼吸的关键因素,中医所讲的气,是从营养到意识,新陈代谢到基因变异和重组并从“精气神”层面的全方位和整体的自我调控过程。食疗和药疗以及非药物疗法,具有同样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医相对论     
辨证施治是建立在人体新陈代谢动态平衡和人体自动调控即自洽机制基础上的科学评估评价模式,代偿失调和气化紊乱是辨证施治的关键,进化论和相对论理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整体观念是辨证施治的核心理念。一阳二阴三变化,中医的辨证针对气化中的“变化”规律,矛盾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尤其是矛盾群的趋向性。内因和外因及其矛盾群效应以及中医辨证中的“医药合一”,尤其是中药的“君臣佐使”法则。使中医辨证施治更趋合理性和科学性,循证医学和整合医学的提出,是对中医辨证施治的发展和完善,重视中医相对论思维在辨证中的合理和正确运用,必将促进现代医疗保健和养生模式的形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民以食为天,人之初性本善,后天营养过剩,“氧化应激”不但导致代谢综合征,并使人体阴阳平衡失调,精气神气化失衡。从氧化应激到氧化应激窗口有一个可长可短的“时间段”,在此阶段的“气血湿炎虚”辨证施治,就是中医“治未病”的过程,性命双修和形神合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对人类和个体的主导性,全息基因理论的遗传性,基因并不是简单的元素组合和重组,也不是简单的细胞克隆,与此相应的基因信息的遗传功能,在人体潜意识的拓展中和辨证施治中是非常重要的。对待者数,流行者气,主宰者理。经验可以遗传,痴呆可以遗传,聪明才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遗传;虽然这种遗传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框架性和拓展及远景。个体的差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后天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机械思维范式”不能适合这种理念,“辨证思维”范式才是医疗保健事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数百年来,“机械思维范式”将质量和能量以及物质和精神,看作对立的两个领域,并形成了西方主流社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但在社会科学领域,而且影响到医学领域,对人类医疗保健事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E=mc2,指出了质能的转换和质能相等的科学论述,虽然在现代科学亚原子粒子层次中才得到验证,但在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中医学理论中,天人合一,气基因合一的整体理论,成为中医数千年来的医疗保健基本原则。气化理论贯穿“精气神”的全部。同“质能转换”理论同出一辙,气化是基因变异和基因生理的基础,“以人为本”,是以气化为本,贯彻中医“阳主阴从”法则,从改善人体内环境到细胞内环境,从而为“基因”的正常构建和健康的生理功能创造条件。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的不同生理功能,形成不同的基因性疾病,基因疗法的出现,虽然为临床提供了一些有效的选择,但逆转基因变异的根本原则,还是要从“基因变异”发生的基础中去寻找即用进化论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辨证施治。八纲辨证和气血湿炎虚五证辨证,既要把握辨证的一般规律,“变”是气化的特点,物极必反和危机意识以及对“急证”的辨证危机对策,是辨证施治的另一重点,必须从tI盘床实际出发,理解“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对辨证施治的指导意义,中西医并重,开创临床医疗保健新局面。中药自制剂,中药“丸散膏丹”自制剂,是中药创新的基础,没有中药创新的支撑,中医创新将是一句空话。进化论、相对论、辨证论以及中医辨证施治将为创建具有中西医并重的新医疗模式做出贡献。如果将“莫比乌斯”带和“贝赛尔”曲线同中医“阴阳五行”同场相应搏弈辨证,会形成一个新型思维切入点。中医辨证施治中的非对称性平衡,“变”与“不变”则更易于理解,更具形象化和实用化,生命的矛盾运动及和谐运动,是构成气化“非对称性平衡”自洽机制的主要内涵。平衡是相对的,非对称性平衡是绝对的,生命在于运动,这一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机体的新陈代谢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0.
数百年来,“机械思维范式”将质量和能量以及物质和精神,看作对立的两个领域,并形成了西方主流社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但在社会科学领域,而且影响到医学领域,对人类医疗保健事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E=mc^2,指出了质能的转换和质能相等的科学论述,虽然在现代科学亚原子粒子层次中才得到验证,但在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中医学理论中,天人合一,气基因合一的整体理论,成为中医数千年来的医疗保健基本原则。气化理论贯穿“精气神”的全部。同“质能转换”理论同出一辙,气化是基因变异和基因生理的基础,“以人为本”,是以气化为本,贯彻中医“阳主阴从”法则,从改善人体内环境到细胞内环境,从而为“基因”的正常构建和健康的生理功能创造条件。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的不同生理功能,形成不同的基因性疾病,基因疗法的出现,虽然为临床提供了一些有效的选择,但逆转基因变异的根本原则,还是要从“基因变异”发生的基础中去寻找即用进化论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辨证施治。八纲辨证和气血湿炎虚五证辨证,既要把握辨证的一般规律,“变”是气化的特点,物极必反和危机意识以及对“急证”的辨证危机对策,是辨证施治的另一重点,必须从临床实际出发,理解“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对辨证施治的指导意义,中西医并重,开创临床医疗保健新局面。中药自制剂,中药“丸散膏丹”自制剂,是中药创新的基础,没有中药创新的支撑,中医创新将是一句空话。进化论、相对论、辨证论以及中医辨证施治将为创建具有中西医并重的新医疗模式做出贡献。如果将“莫比乌斯”带和“贝赛尔”曲线同中医“阴阳五行”同场相应搏弈辨证,会形成一个新型思维切入点。中医辨证施治中的非对称性平衡,“变”与“不变”则更易于理解,更具形象化和实用化,生命的矛盾运动及和谐运动,是构成气化“非对称性平衡”自洽机制的主要内涵。平衡是相对的,非对称性平衡是绝对的,生命在于运动,这一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机体的新陈代谢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1.
道法自然,以气为本,"治未病"既是辨证施治的基础,也是出发点。精气神和数气理",始终是"治未病"的核心技术和理论基础。以气为本的"气血湿炎虚"五证辨证施治是保证临床基本疗效的理论依据。物质和精神,物质只是人体发病的基础,更多环节在于精神层次,疾病发展变化的各个层次都离不开"精气神"的气化过程,"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病因多样性是辨证施治理论的客观基础。以气为本,本于阴阳,治病必求于本。"本"是神明之府,"本"是生命的宰,辨本施治是"治未病"辨证前  相似文献   

12.
平衡观--中医调治亚健康的根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颜平 《江西中医药》2006,37(2):13-14
亚健康发病率高,症状表现复杂,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中医对此类病症的机理、防治早有论述,指出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是发病根本。具体辨证施治,各种调理要以“平衡”观为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刀耕火种,炎帝获嘉禾,阳光雨露伴随着人类走过漫漫的历史长河。人体61%为水,33%为热能。水火平衡成为生命的基本代谢过程。缺氧和酸性体质形成人体疾病的根本病因,“阳虚阴盛”构成人类疾病的基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在日常生活中,“吃出营养,走出健康,活出幸福,休闲娱乐,辨证施膳,散步健体。”君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在于运动。把握“水属阴,火属阳,阳主阴从,水火平衡”的辨证施膳治未病原则。“天人相应,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和辨证医学理论,必将推动新的医学保健模式的诞生和普及。人体微生物同人体细胞共同组成人体微生态,尤其是肠微生态,同人体免疫功能和营养供给密切相关,肠道益生菌群同胃肠功能及脾胃状态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饮食有节,散步娱乐是养生保健的基本要求,辨证施膳治未病的医疗保健模式,更使“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以胃气为本”的治则得到普及和推广。“脾胃-气-人体微生态圈”是精气神和气血神在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也是消化吸收利用从理化过程到生物利用的过程。生物利用过程由人体微生态圈到细胞膜是一个重要的新陈代谢过程,人体微生态的肠微生态益生菌群效应,尤如中医的“中焦”功能。疾病的侵袭通过肠微生态到人体微生态圈直至细胞膜是一个重要的病理过程。“治未病”同样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膳食营养是生命的基础。饮食有节和辨证施膳及散步和自由运动即有限度的随意锻炼,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治未病不但造福于当代,同样从遗传学层次讲,更重要的是造福后代。医疗保健治未病,“修身养性,性命双修”,个人修为在自己。严格的自律精神,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休闲娱乐三位一体,是辨证施膳治未病的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4.
睡姿的改变会影响脑枕(颈枕)互动效应,“气血神”更说明了人体血气状态对机体软组织的血液供给的重要性,不正确的睡姿影响人体的呼吸及头颈肩胸背以及脊柱的生理功能。头颈部神经末梢的血液供给状态直接同睡姿有密切关系。正确的睡姿是理解中医“精气神”理论的关键,大脑神经元和神经末梢的功能同血液供给有直接关系,大脑功能的正常同人体气血状态是“形神合一”的物质基础,“气血神”更重视气血对大脑神经元和神经末梢功能的影响和作用,血管和血液作为“气化”的载体,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脑和人体的生理功能。可塑、多芯、如意的新型制枕理念,护颈和颈椎养生是护颈健脑的关键,俗话说,“休息好,才能工作好”,这一辨证关系。正确的睡姿是大脑和身体获得充分休息和恢复体力,消除疲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亚健康状态的证候规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建梅  郭蕾 《中医药学刊》2006,24(7):1227-1228
亚健康状态概念的宏观化及形成原因的复杂化,使中医的证候表现呈现多样化,但亚健康状态归根结底是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失调,所以把握其证候的规律应从气血阴阳平衡失调及五脏病机入手。  相似文献   

16.
刘清 《北京中医药》2014,(8):611-613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病因病机与气血失调相关,古籍对本病气血失调的基础病机亦有较多记载。现代临床以气血辨证论治本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重视气血辨证,益气扶正,平衡气血,也体现了中医学“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7.
刀耕火种,炎帝获嘉禾,阳光雨露伴随着人类走过漫漫的历史长河。人体61%为水,33%为热能。水火平衡成为生命的基本代谢过程。缺氧和酸性体质形成人体疾病的根本病因,“阳虚阴盛”构成人类疾病的基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在日常生活中,“吃出营养,走出健康,活出幸福,休闲娱乐,辨证施膳,散步健体。”君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在于运动。把握“水属阴,火属阳,阳主阴从,水火平衡”的辨证施膳治未病原则。“天人相应,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和辨证医学理论,必将推动新的医学保健模式的诞生和普及。人体微生物同人体细胞共同组成人体微生态,尤其是肠微生态,同人体免疫功能和营养供给密切相关,肠道益生菌群同胃肠功能及脾胃状态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饮食有节,散步娱乐是养生保健的基本要求,辨证施膳治未病的医疗保健模式,更使“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以胃气为本”的治则得到普及和推广。“脾胃一气一人体微生态圈”是精气神和气血神在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也是消化吸收利用从理化过程到生物利用的过程。生物利用过程由人体微生态圈到细胞膜是一个重要的新陈代谢过程,人体微生态的肠微生态益生菌群效应,尤如中医的“中焦”功能。疾病的侵袭通过肠微生态到人体微生态圈直至细胞膜是一个重要的病理过程。“治未病”同样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膳食营养是生命的基础。饮食有节和辨证施膳及散步和自由运动即有限度的随意锻炼,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治未病不但造福于当代,同样从遗传学层次讲,更重要的是造福后代。医疗保健治未病,“修身养性,性命双修”,个人修为在自己。严格的自律精神,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休闲娱乐三位一体,是辨证施膳治未病的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妇科恶性肿瘤属“癥瘕”“妇科癌病”等范畴,是因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寒热失调,气血运行失常,湿浊、痰饮、瘀血结聚胞宫胞络形成癥块为患。徐振晔教授认为,妇科癌病与肝、脾、肾及冲任关系最为密切,治疗上“以通为用”,以整体观念、脏腑辨证为纲,拓展“通”法的内涵,以通理气血、通调冲任、通利湿浊、通下瘀结、通补脾肾等法综合辨治,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在生理上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所以,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气血的变化,而气血的病变,也必然要影响到某些脏腑。本文根据《内经》关于气血的生理、病理,论述了气血的相互影响及其病变,不仅是形成疾病的根源,也是导致阴阳失调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揭示临床医生在分析病情时,既要注意到气血的变化,也要把调理气血作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20.
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在生理上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所以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气血的变化,而气血的病变,屯必然要影响到某些脏腑。本文根议内经》关于气血的生理、病理,论述了气血的相互影响及其病变,不仅是形成疾病的根源,屯是导致阴阳失调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提示临床医生在分析病情时,既要注意到气血的变化,而且屯要把调理气血作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