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中药对豚鼠胆色素结石模型的生化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清胆胶囊和养肝利胆颗粒对豚鼠胆囊胆色素结石模型的生化学影响。方法:雄性豚鼠皮下注射林可霉素建立胆色素结石模型,并设立空白组、模型组、清胆胶囊干预组和养肝利胆颗粒干预组,观察各组动物的成石率、胆汁中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游离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和钙离子浓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清胆胶囊组和养肝利胆颗粒组成石率均显著降低(P〈0.01),胆汁中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和钙离子浓度也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清胆胶囊和养肝利胆颗粒可通过降低胆汁中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和钙离子含量而逆转成石胆汁,起到预防胆色素结石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清胆胶囊对胆色素结石豚鼠胆汁中CRP及黏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应用雄性豚鼠建立胆色素结石模型,观察清胆胶囊对其成石率、胆囊容积、胆汁中黏蛋白及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清胆胶囊组成石率显著降低(P<0.01),胆囊容积明显减小(P<0.05),胆汁中黏蛋白及C反应蛋白明显降低(P<0.05)。结论:清胆胶囊可降低成石胆汁中黏蛋白、C反应蛋白含量,从而发挥逆转成石胆汁及降低结石成石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养肝利胆颗粒对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成石率和血浆胆囊收缩素含量的影响。 方法:8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养肝利胆颗粒组和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组。除正常组外。采用高胆固醇致石食饵诱发法建立豚鼠胆结石动物模型,并于造模当天开始灌胃治疗,养肝利胆颗粒组予养肝利胆颗粒1.81g/(kg·d),UDCA组予UDCA30.12mg/(kg·d),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灌胃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连续7周。疗程结束后观察各组豚鼠一般情况变化和胆囊成石率,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的含量。 结果:养肝利胆颗粒能明显改善胆结石豚鼠的一般情况及行为学体征,但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模型组豚鼠成石率(82.3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26%)(P〈0.01),养肝利胆颗粒组和UDCA组豚鼠成石率分别为27.78%和38.89%,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血浆CCK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养肝利胆颗粒组和UDCA组血浆CCK含量虽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养肝利胆颗粒组和UDCA组血浆CCK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养肝利胆颗粒能显著降低豚鼠胆结石的成石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养肝利胆颗粒能提高豚鼠血浆CCK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养肝利胆颗粒对胆囊胆固醇结石豚鼠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影响,探讨养肝柔肝法防治胆石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80只豚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养肝利胆组和熊去氧胆酸组。建立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动物模型,并予相应的药物干预。各组动物均于第7周末取材,测定胆结石成石率及空腹血糖(FPG)、血胰岛素(FINS)、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模型组成石率为83.25%,其成石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熊去氧胆酸组和养肝利胆组的FPG及FINS水平相对于模型组均有所降低,ISI明显提高(P〈0.01);养肝利胆组的FPG、FINS均低于熊去氧胆酸组,而ISI高于熊去氧胆酸组(P〈0.05)。熊去氧胆酸组和养肝利胆组的TG、TC、FFA相对于模型组而言均降低,但TG、TC熊去氧胆酸组和模型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养肝利胆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养肝利胆组明显均低于熊去氧胆酸组(P〈0.05);FFA两药物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但两者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养肝利胆颗粒能显著降低豚鼠胆固醇结石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TG、TC、FFA,改善胆固醇结石豚鼠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实验豚鼠胆囊组织调宁蛋白(Cap)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养肝柔肝中药防治胆石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受试豚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养肝柔肝中药组(中药组)、熊去氧胆酸西药组(西药组)。后3组采用高胆固醇致石食饵诱发法建立豚鼠胆结石动物模型,其中中药组、西药组在造模的同时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干预;连续7周后,分别对实验豚鼠胆结石生成情况,胆囊组织Cap蛋白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养肝柔肝中药组能有效防止胆结石的生成,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其效果优于熊去氧胆酸西药组(P〈0.05)。模型组动物胆囊组织CaD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养肝柔肝中药组和熊去氧胆酸西药组胆囊组织Cap蛋白表达水平虽均高于正常组(分别为P〈0.05,P〈0.01),但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均P〈0.01),且养肝柔肝中药组Cap蛋白表达水平较低,但与熊去氧胆酸西药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养肝柔肝中药能显著降低胆结石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胆囊平滑肌组织Cap蛋白的水平,提高胆囊平滑肌收缩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养肝利胆颗粒对胆囊胆固醇结石豚鼠胰岛素抵抗的调节作用。方法:选用80只豚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共4组。用高脂高胆固醇饲养法建立胆囊胆固醇结石豚鼠模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中药治疗组灌服养肝利胆颗粒,西药组灌服熊去氧胆酸。造模第49天每组各取8只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于实验期间测定葡萄糖输注率。实验结束处死豚鼠取材,观察胆结石成石率。结果:经胆结石红外光谱定性分析,豚鼠胆囊结石均为胆固醇结石。模型组成石率为83.25%。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中模型组豚鼠葡萄糖输注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养肝利胆组与熊去氧胆酸组葡萄糖输注率明显升高,且养肝利胆组升高更为明显。结论:养肝利胆颗粒可以明显升高葡萄糖输注率,改善胆囊胆固醇结石豚鼠的胰岛素抵抗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大柴胡颗粒对胆色素结石豚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大柴胡颗粒高、中、低剂量(4.4、2.2、1.1 g/kg)组和熊去氧胆酸(50 mg/kg)组。采用饲料法复制胆色素结石豚鼠模型,观察大柴胡颗粒对胆色素结石豚鼠的成石率、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总胆红素(TB)、1分钟胆红素水平、血浆和胆囊组织胃动素和生长抑素(SS)水平,以及胆汁内总胆酸(TBA)、磷脂、总胆固醇(TC)、黏蛋白量的影响;肝脏和胆囊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其组织病变情况。结果 大柴胡颗粒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结石成石率;其3个剂量组均可降低胆囊SS水平;其中、高剂量组可显著升高血浆和胆囊胃动素水平,降低血清γ-GT、1分钟胆红素水平和胆汁黏蛋白的量;其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血清AST和TB、血浆SS和胆汁中TC水平,升高胆汁中TBA的量;而低剂量组可显著升高胆汁中磷脂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大柴胡颗粒可显著改善胆囊上皮增生,减轻组织水肿、炎细胞浸润、肝脏脂肪变性、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大柴胡颗粒对胆色素结石豚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减少肝胆细胞损伤、调节胆汁成分、促进胆汁分泌等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利胆丸是否能防治胆结石。方法:随机抽取行T管引流的患者30例,在其肝肠循环恢复后,口服利胆丸,4粒/次,Tid,连服5d。于服药前后取T管胆汁和静脉血进行检查。结果:服药后无不良反应。服药前后胆汁色泽变化不明显,胆汁细菌培养无显著性差异。服药后胆汁pH值、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均显著升高(P<0.01,P<0.05);胆汁中钙离子、胆固醇、糖蛋白的浓度,胆固醇类结石致石指数和人体胆汁成石趋势综合值均显著降低(P<0.01)。血白细胞则偏高降至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P<0.01)。结论:服药后多种胆汁成分的变化不利于胆色素类结石和胆固醇结石的生成,利胆丸具有防治胆结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消炎痛在胆色素结石形成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了消炎痛在豚鼠胆色素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胆总管狭窄组[s]和胆总管狭窄+消炎痛组[s+I。实验结果与[c]和[s+I]组相比,[s]组胆汁中的Ca2、Na、总蛋白和胆红素显著增高,K浓度减低(P<0.05~P<0·01)。胆固醇浓度元差异。[s]组的胆囊成石率显著高于[c]和[S+I]组(P<0.01)。胆汁SDS-PAGE显示[S]组蛋白电泳谱带多于[C]和[S+I]组。这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消炎痛可以延缓胆囊胆色素结石的形成并有可能用于治疗胆囊结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疏肝理气法、养肝柔肝法和清肝利湿法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方法 将75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疏肝组、养肝组和清肝组,采用喂食高脂致石性饲料和少量蔬菜的方法复制胆石症模型,疏肝组灌服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养肝组灌服一贯煎颗粒,清肝组灌服龙胆泻肝颗粒,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灌胃生理盐水。8周后检测各组豚鼠胆囊结石形成率,结石主要成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以及胆汁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Ca2+浓度,观察胆囊病理变化。结果 疏肝组、养肝组和清肝组豚鼠胆囊结石形成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石主要成分为胆固醇; 与模型组比较,疏肝组、养肝组和清肝组豚鼠胆囊病理变化均明显改善,血清ALT、AST、T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胆汁TBIL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仅清肝组Ca2+浓度明显下降(P<0.05);养肝柔肝法降低AST的作用最优(P<0.05),疏肝理气法降低TC的作用最优(P<0.05),清肝利湿法降低胆汁Ca2+的作用最优(P<0.05)。结论 疏肝理气法、养肝柔肝法和清肝利湿法均可防治豚鼠胆囊结石形成,3种中医治法的作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致石过程中,Rho激酶在豚鼠胆囊平滑肌中表达的变化及其对胆囊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建立动物模型分为模型组和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fasudil)干预组.采用酶比色法和氧化酶法测定胆汁中胆同醇(TC)和甘油三脂(TG)含量,同时测量空腹胆囊体积(FV)及空腹...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实验豚鼠胆囊细胞钙离子浓度([Ca2 ]i)的变化,探讨胆固醇结石形成与养肝柔肝中药防治胆结石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受试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养肝柔肝中药组和熊去氧胆酸组,每组20只。后三组采用高胆固醇致石食饵诱发法建立豚鼠胆结石动物模型,其中养肝柔肝中药组、熊去氧胆酸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进行防治实验,连续用药7周后,分别对实验豚鼠大体情况、胆结石生成情况以及胆囊细胞[Ca2 ]i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模型组动物胆囊细胞[Ca2 ]i明显降低,养肝柔肝中药不仅能明显改善豚鼠行为学体征,降低胆结石的成石率,而且可提高胆囊细胞[Ca2 ]i。结论:胆囊细胞[Ca2 ]i降低是导致胆囊的收缩功能降低,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提高胆囊细胞[Ca2 ]i,增强胆囊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功能,减轻胆汁淤滞,可能是养肝柔肝中药防治胆石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胆宁片对胆固醇结石豚鼠胆囊运动功能及血浆胆囊收缩素(CCK)水平的影响。方法雌性豚鼠60只,体质量(300±20)g,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DN组和UDCA组,每组15只,除空白组外,采用"高胆固醇致石食饵诱发法"建立豚鼠胆固醇结石模型,并于造模伊始分别对各治疗组予药物干预,DN组灌服DN混悬液0.52 g/(kg·d),UDCA组灌服UDCA混悬液0.05 g/(kg·d),模型组与空白组均灌服等容量的生理盐水,7周后观察各组豚鼠一般情况、在体胆囊运动功能及血浆CCK水平。结果胆宁片可显著降低豚鼠胆固醇结石成石率,显著提高胆囊运动功能(P〈0.01),并能显著升高血浆CCK水平(P〈0.05)。结论中药胆宁片可能通过调控血浆CCK水平调节胆囊运动功能,促进胆囊排空,降低结石形成,对胆囊胆固醇结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疏肝利胆中药防止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疏肝利胆中药胆石净防治胆石形成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8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acid,UDCA)组、疏肝利胆中药(胆石净)组。以高胆固醇致石食饵诱发法建立豚鼠胆石模型。其中疏肝利胆中药组、UDCA组分别给予胆石净、UDCA治疗7周。观察各组豚鼠一般情况、胆囊成石率、胆囊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疏肝利胆中药组豚鼠一般情况及行为学特征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其胆囊成石率较模型组和UDC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疏肝利胆中药能明显改善胆囊组织的病理结构,主要表现为胆囊黏膜炎症反应明显减轻或消失,胆囊组织结构基本接近于正常。结论:疏肝利胆中药能有效降低胆石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胆石症胆囊组织病理结构,减少胆固醇对胆囊平滑肌的进一步侵害,从而增强胆囊收缩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验证大黄灵仙胶囊降低保胆取石术后复发率的影响作用,探讨大黄灵仙胶囊预防胆结石复发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胆石症豚鼠模型,模拟结石形成过程,给豚鼠喂养脂餐,比较各组胆囊结石形成率,病理切片观察胆囊炎症情况,利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豚鼠肝组织中胆固醇7a-羟化酶(CYP7A)表达的情况。将接受保胆取石手术患者分组,定期随访术后情况,B超检测胆囊壁厚度、有无胆囊结石复发及胆泥形成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服用大黄灵仙胶囊组豚鼠成石率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55.00%,解剖发现服用大黄灵仙胶囊组豚鼠的胆囊黏膜炎症明显轻于未服药物组。检测发现,大黄灵仙胶囊组肝组织中CYP7A阳性表达率为(67.5±5.87)%,高于未服药物组(31.8±4.59)%。大黄灵仙胶囊组的保胆取石术后患者随访1年后,结石复发率明显低于未服药组,症状及胆囊炎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未服药组。结论大黄灵仙胶囊具有较好的预防结石形成作用,其主要机制可能为抑制胆囊黏膜炎症及上调肝组织中CYP7A;同时在临床实验中,B超的随访提示胆囊收缩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二者表明,保胆取石术后病人中,大黄灵仙胶囊可能有提高胆石症手术的疗效,降低胆石症术后残石率及复发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雪梅  董蕾  刘丽娜  畅碧侠  何谦  李谦 《医学争鸣》2005,26(18):1649-1652
目的:研究豚鼠胆囊切除术后胃肠移行性复合波(MMC)是否与胆酸池大小有关. 方法:60只豚鼠分别给予正常饮食8 wk(A组、B组),10 g/L胆固醇饮食8 wk(C组、D组),喂养结束后,评估胆囊动力并将电极植入胃肠道;其中B组、D组同时行胆囊切除术,术后4 wk记录MMC并测量胆酸池大小. 结果:胆囊切除后,正常与胆结石豚鼠MMC I,II,III期时限与总周期平行缩短而波幅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 胆结石豚鼠比正常豚鼠胆酸池减小(P<0.05),并且手术后再轻微下降;而胆酸、粪胆酸轻微升高,其程度与正常豚鼠手术后的变化一致. 然而,这些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在正常与胆结石豚鼠,胆囊切除术没有引起MMC与胆酸池大小改变,但MMC运动与胆酸池密切相关,因此,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不是胃肠动力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芩珠凉血合剂对豚鼠银屑病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2)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豚鼠32只,随机取8只为正常组;其余以5%心得安乳剂外涂耳部皮肤造模,使其产生银屑病样病理改变,并随机分为模型组、芩珠凉血合剂治疗组(治疗组)、复方氨肽素片对照组(对照组),分别予蒸馏水或相应药物干预4周。检测治疗前后银屑病样皮损豚鼠血清VEGF水平、皮损组织中VEGF与VECFR2水平的变化,观察该变化与皮损表现的关系。结果:模型组豚鼠血清VEGF显著高于正常组。经药物干预治疗后,治疗组血清VEGF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O.05);而对照组与模型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仍高于正常组(P〈0.05)。免疫组化切片经图像分析显示,模型组VEGF及其受体VEGFR2表达均高于其余3组。经治疗,两药物干预组豚鼠皮损处的VEGF表达仍高于正常组,且与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组VEGFR2表达却有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和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芩珠凉血合剂能明显改善豚鼠银屑病样皮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VEGF水平和皮损处VEGFR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电针“人中”穴的抗过敏性休克作用及与脑内神经降压肽含量的关系,探讨电针“人中”穴的抗过敏性休克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76只成年健康豚鼠,制成过敏性休克模型,以平均动脉压(MAP)为指标,观察同强度(电压3V)不同频率(4~16、30~40、80~100Hz)电针“人中”穴对过敏性休克低血压反应的影响,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脑区内神经降压肽(neurotensin,NT)的含量。结果 ①不同频率分别电针“人中”穴的升压效应均显著高于各自的非穴位电针对照组(P〈0.05,P〈0.01);不同频率分别电针“人中”穴的三组之间以及非穴位电针三组之间MAP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正常组与过敏性休克组下丘脑、延髓、腺垂体、神经垂体中NT含量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过敏性休克加不同频率电针“人中”穴各组的下丘脑、延髓、腺垂体、神经垂体中NT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单纯休克组(P〈0.05,P〈0.01)。过敏性休克加不同频率电针“人中”穴三组间各脑区内NT含量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电针“人中”穴对过敏性休克时的低血压反应确有迅速而良好的改善作用。②NT可能参与电针“人中”穴的抗过敏性休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