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阐明γ干扰素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和防治再狭窄的体内机制。  方法:建立兔再狭窄血管模型。将60只新西兰纯种兔分为实验组(n= 30)术前1 天给予重组γ干扰素和对照组(n=30)术前不给干扰素。每组分别于术后1周、2 周和4周处死动物,每次10只。动态观察给予重组γ干扰素对损伤后不同时期内膜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原位表达c-m yc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影响。  结果:γ干扰素显著抑制1 周和4周时内膜VSMC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抑制率分别为88.50% 和58.89% ;显著抑制新生内膜VSMCc-m ycm RNA的表达,抑制率分别为1周91.45% 、2 周93.66% 和4 周52.92% 。  结论:γ干扰素抑制内膜VSMC增殖和再狭窄伴c-m yc癌基因表达的下调,为防治再狭窄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β(PDGF β)cDNA的反义寡核苷酸作为药物 ,在体抑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s)增生 ,为人血管再狭窄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兔髂动脉再狭窄模型 ,用自行设计合成的PDGF βcDNA的反义寡核苷酸片段作为药物 ,在体原位观察对VSMCs表达PDGF βmRNA、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内膜增生的影响。 结果 这种反义寡核苷酸药物显著抑制球囊损伤后 1周内膜VSMCs表达PDGF βmRN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抑制率分别为 88 4 0 %和 93 4 4 %。 结论 设计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可以通过下调VSMCs表达PDGF βmRNA抑制内膜增生 ,为转基因防治人血管再狭窄提供体内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水飞蓟宾对实验兔球囊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探讨水飞蓟宾对兔球囊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 (n =6 )、小剂量水飞蓟宾组 [n =8,2 0mg (kg·d) ]、大剂量水飞蓟宾组 [n =8,4 0mg (kg·d) ]。用球囊导管对实验兔行髂动脉损伤 ,用药组于术前 3d分别用小剂量及大剂量水飞蓟宾 ,术后 2 8d取病变血管染色并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血管内膜、中膜厚度和腔面积的变化 ,计算内膜增生细胞核抗原增殖指数。结果发现 ,小剂量水飞蓟宾对血管内膜和中膜厚度、腔面积、内膜增生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大剂量水飞蓟宾使腔面积扩大、内膜厚度减少、内膜增生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百分比减少 (P <0 .0 5 )。提示水飞蓟宾能抑制血管内膜增生 ,有可能用于防治再狭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RNA干扰沉默生存素基因表达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8只,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空载体组s、hRNA对照组s、hRNA组,施加不同的处理因素,在移植12、周取材。比较内膜增生程度,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生存素基因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生存素基因的蛋白产物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生存素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TUNEL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移植12、周内膜增生明显,局部转染靶向生存素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能够明显抑制内膜增生(P<0.05)。血管移植后,对照组及空载体组生存素的mRNA及蛋白产物表达显著增加,而shRNA组却显著减少(P<0.05),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减少,而TUNEL法阳性细胞明显增加。结论采用RNA干扰沉默生存素基因表达可显著抑制移植静脉的内膜增生,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生存素的基因及蛋白产物表达,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局部转导C型钠尿肽基因对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8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和实验3组。后2组高脂饮食喂养,并以球囊损伤兔髂动脉建立再狭窄模型。对照组局部转导逆转录病毒载体携带的碱性磷酸酶基因;实验组局部转导逆转录病毒载体携带的C型钠尿肽基因。于术后第3天、第1周末、第2周末和第4周末取损伤段动脉进行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实验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测量血管腔面积、内膜厚度、内膜面积、内膜与中膜面积比。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后3天血管内膜面积、内膜厚度、内膜/中膜比值开始逐渐增加,术后2周上述各值显著增加,但实验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后第3天、第1周时P<0.05,后第2周、第4周时P<0.01)。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实验发现,术后第3天,对照组和实验组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量开始增加,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1周,实验组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时,实验组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量已降至接近正常水平(P>0.05),而对照组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量增加值仍高于正常组(P<0.01)。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对照组髂动脉损伤后2周在内膜层可见大量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而实验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表达不显著。结论局部转染C型钠尿肽基因可有效抑制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血管内膜的增生、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2表达规律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饮食组、手术组、ARTA治疗组,每组12只。手术组和治疗组均给予高脂饮食,两周后用空气干燥法制作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治疗组于术前3d开始给予ATRA灌胃。于术后1、4周处死动物,取病变血管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法进行形态学、PCNA和Cdk2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①正常动脉壁未见PCNA及Cdk2表达。②手术组在术后第1周时内膜开始增生,第4周增生明显,且出现泡沫细胞、脂质核心形成、管腔狭窄;增生内膜中Cdk2表达水平增高。③治疗组Cdk2的表达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VSMCs的迁移、增殖、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显著减轻(P<0.05)。④PCNA表达与Cdk2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ARTA可通过抑制Cdk2表达,抑制VSMCs的迁移和增殖,从而抑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新生内膜过度增生和管腔狭窄。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全反式维甲酸对球囊损伤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后内膜增生过程、P16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球囊剥脱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并随机将大鼠分为手术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组及对照组,各组均于术前4天灌胃至实验结束,除对照组于术后14天处死大鼠外,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组和手术组分别在术后2天、7天、14天和28天处死大鼠并摘除大鼠胸主动脉,通过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术后14天和28天的内膜增生情况及术后2天、7天、14天和28天P16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全反式维甲酸(每天30mg/kg)灌胃对它们的影响。结果发现,对照组及内皮损伤后2天均无血管内膜增厚,7天内膜开始增生,28天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弱,但细胞外基质增加。在手术组各时间点P16的表达变化不显著,增殖细胞核抗原于球囊损伤后2天在中膜明显表达,术后7天表达达到高峰,且主要在内膜表达,14天后逐渐下降。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后,内膜增生程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明显降低,而P16的表达在术后2天开始升高,14天达高峰。以上结果提示,全反式维甲酸可有效抑制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的增生,其机制可能与促进P16表达和抑制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家兔血管增生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蛋白表达的影响 ,以家兔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模型为研究对象 ,采用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和生物化学方法评价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家兔血管组织学、增殖细胞核抗原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蛋白表达和组织胆固醇含量的改变以及口服氯沙坦的干预效应。结果发现 ,动脉粥样硬化组血管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内膜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 ,氯沙坦干预组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较动脉粥样硬化组显著下降 ,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 ,血管壁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P均 <0 .0 0 1) ,主动脉组织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 (P <0 .0 5 )。结果提示 ,服用氯沙坦可明显减轻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内膜增生 ,抑制血管损伤时血管壁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蛋白表达 ,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 ,从而可能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研究颈动脉球囊损伤的大鼠模型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性衰老现象变化特点,为防治血管再狭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只,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实验组为造模后使用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试剂,对照组为造模后未使用抑制内膜生长的试剂.每组再随机分为5个亚组,每组4只,分别测量损伤后2 d、1周、2周、4周、6周时的增值细胞核抗原(PCNA)值、衰老相关性β半乳糖 (SA-β-Gal)值.结果 各个观察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CNA、SAβ-Gal的阳性单位(PU)值显著下降(P<0.05);两组在不同时相点的PCNA、SA-β-Gal的PU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损伤后早期以血管内膜增生为主,中后期以细胞增生性衰老为主.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性衰老的现象可能是对抗血管再狭窄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皮拉伤后血管内膜增殖反应的动态变化,和凝血酶对损伤血管增殖反应的影响。  方法:Fogarty 导管拉伤大鼠主动脉,不同时期处死,病理观察血管内膜厚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在损伤血管的表达;并将离体的血管环在体外加入不同浓度的凝血酶[0 U/m l(对照组)、1 U/m l(1 U凝血酶组)和5 U/m l(5 U凝血酶组)]培养12小时,测定单位重量血管环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的掺入量。  结果:拉伤后血管内膜/中膜面积值于4~6周达到高峰,7~8周增厚的内膜几乎完全消退。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与血管内膜增殖反应基本一致。3H-TdR掺入于术后3日和3 周出现2个高峰。加入凝血酶1 U/m l或5 U/m l,3日的3H-TdR掺入量增加,与0 日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4周后3H-TdR掺入进入低反应期。  结论:血管损伤后3 日是细胞分裂最为活跃的时期,对凝血酶促增殖作用也最敏感,4周后为低反应期,因此及早有效抗凝对于控制血管增生和再狭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γ 干扰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探讨其作用机制 ,培养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 ,以γ 干扰素 (5 0 0ku L)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 2 4h后 ,通过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法及Western杂交印迹法观察γ 干扰素作用 2 4h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DNA合成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γ 干扰素明显抑制 10 %胎牛血清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引起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增多及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增高 (P <0 .0 1) ,表明γ 干扰素具有较强的抑制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联合转染P21基因及反义c-fos核酸对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探索一种理想的血管再狭窄的基因疗法。方法选择20只新西兰家兔,实验组10只,对照组10只,均行自体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手术,实验组行腺病毒介导的P21cDNA溶液浸泡和反义c-fos聚核酸凝胶涂布;对照组行空载腺病毒溶液浸泡和凝胶涂布。术后2周取出移植血管,分别行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血管内膜厚度,内膜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数及内膜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移植血管内膜厚度、管腔狭窄度及VSMC数均较对照组减少(P<0.01),PCNA阳性表达情况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联合转染P21基因及反义c-fos核酸可有效地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是一种有效防治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基因疗法。  相似文献   

13.
通心络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通心络对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其机制。 36只健康家兔随机分球囊损伤组 (n =12 )、球囊损伤 +通心络组 (n =12 )和假手术组 (n =12 ) ,分别于第 7天及 2 8天处死家兔。组织切片行Wergert弹力纤维染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并行形态学观察及形态计量分析。结果发现 ,球囊损伤组与球囊损伤+通心络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内膜面积、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之比显著增大 ,管腔面积显著减小 (P <0 .0 5 )。三组均有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 ,但球囊损伤组较球囊损伤 +通心络组及假手术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阳性百分率、增殖指数显著增高 (P <0 .0 5 )。结果提示 ,通心络可抑制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 ,这一作用的机制可能与通心络抑制动脉壁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兔颈动脉行球囊损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损伤血管内皮修复和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48只,随机分成BMSC移植组24只和对照组24只.体外培养BMSC,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腺病毒转染标记后备用.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以107个/kg的细胞数经颈外动脉移植到损伤动脉局部,对照组注射等量的PBS液.移植后1周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MSC归巢.移植后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膜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 α-actin)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移植后4周行颈总动脉造影检测血管狭窄率,HE染色检测损伤血管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的变化.结果 BMSC移植组在术后1周损伤血管的内膜有表达EGFP的BMSC归巢.术后2周BMSC移植组血管内膜有连续性CD31的表达,对照组为阴性;BMSC移植组PC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3.43%±2.80%比50.49%±3.60%,P<0.05),而BMSC移植组SM α-actin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0.437±0.049比0.197 ±0.032,P<0.01).术后4周HE结果显示:BMSC移植组血管新生内膜面积(0.103±0.022比0.214±0.024,P<0.01)、新生内膜/中膜面积(0.771±0.096比1.646±0.223,P<0.01)均较对照组减轻;颈动脉造影结果显示:BMSC移植组较对照组血管再狭窄率减轻(39.64%±2.30%比63.31%±2.82%,P<0.05).结论 移植BMSC可促进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早期再内皮化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抑制血管新生内膜的增生,减轻了血管再狭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胶血管外周支持对静脉移植物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颈总动脉自体颈静脉移植模型,按照有无纤维蛋白胶血管外周支持,分为外周支持组、无外周支持组,每组24只。术后1周、2周、4周分别切除移植静脉,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静脉移植物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用原位DNA断裂位点3’-羟基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静脉移植物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变化,以及检测内膜厚度。结果静脉移植术后1-4周,无外周支持组静脉移植物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和增殖均明显升高,内膜明显增厚;纤维蛋白胶血管外周支持组静脉移植物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和增殖同处于低水平,内膜增厚不明显。两组静脉移植物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和增殖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纤维蛋白胶外周支持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和凋亡,使两者同时处于低水平,一方面减少细胞凋不足所造成的对血管重塑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使凋亡程度与巨噬细胞及正常血管平滑肌吞噬作用达到平衡,抑制了静脉移植物的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动态观察静脉桥再狭窄动物模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和增殖活性的变化,评价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及增殖迁移对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建立猪静脉桥再狭窄模型,采用血管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术后7、14和30d血管重塑及血管壁中增殖细胞核抗原、平滑肌α肌动蛋白和骨桥蛋白表达变化。结果①术后7d新生内膜形成并逐渐增厚,于术后30d达最大;内弹力板围绕面积于术后7d逐渐减小,术后30d管腔面积最小(P<0.05);重塑指数和外弹力板围绕面积术后7d稍有增大,其后不断减小,术后14~30d明显减小(P<0.05)。②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发现,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指数术后7d显著增加,术后14d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达高峰,术后30d回到基线水准。③平滑肌α肌动蛋白染色发现,术后7d中膜阳性面积减少,外膜和内膜中出现阳性表达;术后14d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显著减少,外膜成纤维细胞和内膜中阳性表达显著增加;术后30d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恢复,外膜阳性表达较术后14d和7d明显减少,内膜阳性表达较术后14d变化不明显。④骨桥蛋白染色发现,术后7d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明显;术后14d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较术后7d减少,而内膜中血管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显著增加且达高峰;术后30d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有少部分阳性表达,内膜中血管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较术后14d减少;外膜在术后各时间点均呈阴性表达。结论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表型转化和增殖活性改变对血管重塑起重要作用,参与并促进了血管桥再狭窄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丙丁酚对兔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后内膜增生及管壁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 ,PTA术后 2周组及 PTA术加丙丁酚防治 3周组和 5周组。治疗组在 PTA术前1周给药 ,术后继续给药 2周和 4周 ,分别为丙丁酚防治 3周组和 5周组。取各组实验动脉段石蜡切片 ,采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分别测出中膜面积 (MA)、新生内膜面积 (NEA) ,并计算新生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的比率 (NEA /MA)。用免疫组化测周期素 D1 (cyclin D1 )、周期素依赖激酶 4(cyclin- dependent kinase 4,cdk4)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  PTA术后 2周组 ,内膜增生显著 ,cdk4、cyclin D1 和PCNA均在内膜层表达 ,而中膜表达较少或几乎检测不到。与 PTA术后 2周组相比 ,丙丁酚防治 3周组新生内膜减少达 71.3 % (P<0 .0 1) ,cdk4、cyclin D1 和 PCNA阳性表达指数分别低 69.9%、73 .7%和 79.6% (P均 <0 .0 1)。结论 丙丁酚防治 3周对兔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抑制作用显著 ,同时伴有 cdk4、cyclin D1 和 PCNA阳性表达下降。提示丙丁酚对新生内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可能与细胞周期蛋白表达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情况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抑癌基因P16的表达变化过程。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24只,球囊剥脱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并随机将大鼠分为术后2 d、7 d、14 d、28 d处死4个组,每组6只。摘除胸主动脉,通过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内膜增生情况、PDGF-BB、PCNA、P16表达的变化。结果内皮损伤后2 d无血管内膜增厚,7 d内膜开始增生,28 d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增殖减弱,但细胞外基质增加,内膜继续增生;PDGF-BB、PCNA的表达均于术后2 d开始升高,PCNA的表达在术后7 d达高峰,而PDGF-BB在术后14 d达到高峰,P16在术后各时间点的表达变化不显著。结论 PDGF-BB、PCNA和P16的表达变化规律为寻找有效控制再狭窄的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粉防己碱防治血管内膜损伤后再狭窄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其信号转导途径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HE染色检测假损伤组、损伤组和粉防己碱组损伤后28天的血管形态学改变;分别使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损伤组和粉防己碱组损伤后71、4和28天增殖细胞核抗原、平滑肌α-肌动蛋白和p38表达的变化。结果假损伤组血管壁各层结构完整;损伤组新生内膜面积显著增加,管腔面积显著缩小;粉防己碱组内膜增殖较损伤组明显减轻,管腔面积增加。损伤后7天,粉防己碱组与损伤组之间血管壁平滑肌α-肌动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38表达变化无显著性差异,新生内膜增殖程度亦基本相同。粉防己碱治疗14和28天,血管壁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38表达均低于损伤组;而损伤后14天平滑肌α-肌动蛋白表达略高于损伤组,损伤后28天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粉防己碱可不同程度地拮抗内膜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p38信号转导,继而减缓新生内膜增殖。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b1通过抑制自体静脉移植物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而抑制移植物内膜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的作用。方法: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模型组、对照组,每组15只。应用no-touch外科技术获取颈外静脉后,采用外翻连续缝合方法将颈外静脉吻合至颈总动脉,建立静脉移植桥的动物模型。4周后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移植静脉血管内膜形态及厚度变化,RT-PCR检测静脉移植血管中PCNA mRNA的表达。结果:光镜下结果显示:移植4周后,实验组、模型组和对照组移植血管的内膜厚度分别为(41.57±2.43)、(73.76±7.83)和(11.38±0.71)μm,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厚度比分别为(1.21±0.09)、(1.44±0.12)和(0.28±0.07),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4周后的实验组、模型组和对照组PCNA mRNA相对含量比值分别是(0.942±0.004)、(0.756±0.003)和(0.574±0.00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皂苷Rb1能够抑制移植血管PCNA mRNA的过度表达,进而有效减轻移植血管内膜增生导致的再狭窄,延长静脉血管桥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