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为生脉注射液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恶性心律失常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治疗组52例,在传统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30~60mL加入5%葡萄糖液静滴,每天一次,连用10d,常规治疗组58例,采用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连续治疗10d,应用体表12导联心电图机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Td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QTd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QTd为(35.14±10.13)ms,对照组为(44.21±12.12)m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生脉注射液能明显降低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QTd,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黄焰  张爱伦  杨毅宁 《新疆医学》2001,31(2):161-164
目的:探讨索他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c、QTd、影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干预作用。方法: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测量入院时QTc、QTd,治疗组给予索他洛尔(80—160mg/d)干预后观察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七天、第十天QTc,QTd的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MI患者入院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QTc、QTd无显著性差异(417.4±14.3ms vs 413.2±14.6ms P>0.05,66.2±11.6ms vs 67.4±14.3ms P>0.05);给予索他洛尔(80—160mg/d)干预后治疗组于2天时较对照组QTc显著延长、QTd明显缩短(437.8±17.7ms vs 429.6±16.4ms P<0.05;68.9±11.7ms vs 78.1±21.1ms P<0.05),并于7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QTd差异最显著(48.2±14.7ms vs 59.1±13ms P<0.01);两组60例AMI患者中有18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高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92.2±19.2ms vs 65.2±19.4P<0.01);索他洛尔干预2周内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6% vs 43.3%P<0.05)。结论:AMI后QTd显著延长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AMI后早期使用索他洛尔可使QTd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并明确降低AMI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表明了索他洛尔能够有效的缩小缺血后心肌复极化的高散度,有利于AMI患者心肌电活动的一致和稳定,从而降低AMI猝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及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患者预后和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比较溶栓组(94例)和非溶栓组(32例)患者心脏事件、左室功能、室性心律失常和QTd的改变。结果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溶栓组低于非溶栓组,左室功能溶栓组和非溶栓组分别为(51.8±7.2)%及(36.8±7.0)%,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15±6)%及(26±10)%,d 2 QTd分别为(42.78±14.84)ms及(56.84±19.18)ms。结论溶栓治疗AMI是安全的,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大剂量纳洛酮加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昌  郑佳鹏  陈珺 《疑难病杂志》2009,8(6):330-331
目的探讨大剂量纳洛酮加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给予纳洛酮4mg/d加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d。对照组80例纳洛酮1.2mg/d加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d。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并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5.0%和70.0%,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纳洛酮加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宋江莉  孙启刚 《吉林医学》2010,31(23):3836-3837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舒血宁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舒血宁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5d;对照组给予曲克芦丁5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5d,其余常规治疗相同。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血液流变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效果与QT间期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2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成功组(63例);溶栓失败组(52例);非溶栓组(111例).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人院当时(平均7.1h±1.6h),发病后第2天、第1周末及第2周末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的测量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同一导联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不同导联最大QT值减去最小QT值为QTd值.[结果]3组QTd入院当时无差异(P>0.05),但起病后第2日、第1周末及第2周末溶栓成功组QTd[分别为(48±17)ms,(43±15)ms,(36±14)ms]较溶栓失败组[分别为(65±18)ms,(55±16)ms,(47±15)ms]和非溶栓组[分别为(67±16)ms,(54±14)ms,(49±13)ms]小,P<0.01;后2组比较,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能使QTd值减小,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能提高心肌电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应用乌司他丁改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在12 h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以开通冠状动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间心律失常发生率,术前1 h、术后2、24、48、72 h的IL-10、IL-6水平、QTd、QTcd及SOD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IL-10与SOD水平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2 h后对照组IL-10为(9.79±1.07)pg/mL,SOD为(42.17±6.93)pg/mL,观察组IL-10为(15.01±1.23)pg/mL,SOD为(47.19±11.65)pg/mL.心律失常发生率(对照组56%,观察组40%)、IL-6水平为、QTd及QTcd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72 h后对照组IL-6为(4.49±0.35)pg/mL,QTd为(54.52±9.05)ms,QTcd为(73.44±6.65)ms,观察组IL-6为(3.21±0.33)pg/mL,QTd为(47.62±11.58)ms,QTcd为(51.36±7.69)ms.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应用乌司他丁可以有效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 QT离散度 (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89例患者同步 12导联心电图。结果 :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42例 ) QTd为 (92± 31) ms,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47例 )为 (6 2± 19) ms,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0 .0 1) ,随 QTd增大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显著增加 (高 )。结论 :QT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刘玥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4):1070-1070,1080
目的:观察赤芍801加水蛭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85例急性脑梗死,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101例、对照组84例。治疗组用赤芍801注射液6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天。并同时给予水蛭素注射液6 ml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7天。对照组仅用赤芍801注射液6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治疗次数和疗程同治疗组。两组患者视病情轻重及合并症给予脱水剂、降血压、降血糖等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赤芍801加水蛭素静滴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②方法对73例AMI溶栓治疗患者在溶栓前、溶栓后4小时、溶栓后1周及出院前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下壁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明显长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47.8±24.5)ms和(42.9±22.3)ms(P<0.001);以心率校正的QTd(CQTd)也明显长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53.8±28.7)ms和(48.8±26.5)ms(P<0.05)。溶栓成功组QTd和CQTd明显缩短;而未成功组QTd和CQTd无明显下降,甚至在出院前反而仍高于溶栓前(P<0.05)。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4小时QTd及CQTd增加,与溶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关。④结论溶栓治疗对AMI患者QTd及CQTd有明显影响,溶栓成功者Q-T离散度明显下降;Q-T离散度增加与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溶栓治疗的AMI患者Q-T离散度变化及其与AMI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可能与梗死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1.
姜悦  陈威 《中国病案》2013,(4):66-6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再灌注治疗后QTd的动态变化,探讨QTd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及时给与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测定其发病后12小时内、13-72小时内、4-7天、8-15天的QT离散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QTd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QTd值分别为:12小时内54.48±10.89ms、42.93±7.65ms;13-72小时内60.27±15.14ms、43.01±7.94ms;4-7天48.65±12.21ms、43.47±7.87ms;8-15天46.41±13.11ms、43.01±8.16ms。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组QTd值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心梗后13-72小时QTd值最高。  相似文献   

12.
李素花 《四川医学》2010,31(6):814-815
目的通过研究氯沙坦治疗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变化的情况,探讨氯沙坦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预测作用。方法将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治疗组给予氯沙坦+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分别在服用氯沙坦当天及服用第7天进行心电图检查,记录患者的QT间期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左室射血分数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QT间期于治疗7d后明显降低。治疗7d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QTd值分别为(38.4±9.9)ms、(49.2±10.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cd分别为(42.4±8.9)ms、(54.6±13.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8、18例(P〈0.05)。结论氯沙坦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异常情况,对预防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其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卡维地洛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对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期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与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 43例AMI患者分为卡维地洛组20例和对照组23例。分别在入院时及入院后1、3、7、14、21日记录静息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心电监护和动态心电图,计算QTd并分析其与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 AMI患者QTd于24h时显著增大,3天开始下降,后下降速度减慢。卡维地洛组QTd于3日后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卡维地洛组心脏事件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34.8%,发生心脏事件的最大QTd为(77.19±10.81) ms (P>0.05),显著高于无心脏事件者(58.15±9.71) ms (P<0.01)。结论: AMI早期存在显著QTd增加。卡维地洛可显著降低AMI患者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文彪 《黑龙江医学》2011,35(8):602-604
目的 分析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同时给予奥扎格雷钠80 mg,2次/d,静脉滴注,以及三磷酸胞苷二钠8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1次/d,静脉滴注,连续15 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30 mL加入 0.9%氯化钠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QT离散度(QTd)及溶栓治疗前后QTd,QTcd的变化,探讨其在AMI时室性心律失常预测及溶栓疗疗评定中意义。方法:测量98例AMI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及其中40例经溶栓治疗者溶栓前后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并设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对高血压性心脏病(HHD)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影响。方法将8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40例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倍他乐克25—100mg/d,疗程1年。治疗前后测QTd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治疗前治疗组QTd为(71.75±14.03)ms,VA发生率为35%,对照组分别为(68.60±14.99)ms和35%;治疗后治疗组QTd为(60.83±15.00)ms,vA发生率为15%,对照组分别为(67.73±11.96)ms和2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HHD患者长期应用倍他乐克可明显降低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张建芳 《四川医学》2009,30(7):1088-1089
目的观察盐酸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效果。方法152例VB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2例,对照组70例,均于发病24h内治疗。对照组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加丹参注射液20ml和5%GS250ml+山莨菪碱(654—2)20mg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改654-2为盐酸丁咯地尔0.2g加5%的GS200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治疗14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显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盐酸丁咯地尔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及丹参注射液等治疗VBI显示良好疗效,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及研究。  相似文献   

18.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75例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普通型手足口病(Ⅰ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我科于2011年4~9月确诊为普通型手足口病(Ⅰ期)患儿15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0.6 ml/kg,加入100~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针剂(10~15)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比较两组有效率及症状、体征好转时间。结果:热毒宁组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利巴韦林组(P〈0.01);热毒宁组退热有效率及热皮疹消退有效率显著高于利巴韦林组(P〈0.01)。结论:热毒宁注射液用于治疗手足,其退热、消退皮疹以及整体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丹参酮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脑钠素N端前体肽(NT-proBNP)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16例,对照组16例,2组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使用7d,观察CK-MB、NT-proBNP的变化;并随访3个月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第8天,2组心肌酶CK-MB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NT-proBNP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3个月,试验组MACE发生率为20.0%(3/15),对照组MACE发生率为35.7%(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注射液能有效降低AMI患者急性期NT-proBNP,有效减少3个月内MAC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