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lekta Precise、Elekta Synergy医用加速器都配置了MLC系统(多叶光栅),此系统是由40对叶片组成,包含了较为完善的驱动、控制、运动精度控制的硬件与软件等部分,这样不仅能使加速器能够进行普通的放疗,也能进行特殊的精度放疗。在利用医用加速器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对MLC系统的维修保养工作是重要的环节。本文就对这两种型号的医用加速器维修保养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供有关人员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Elekta motorized wedge楔形因子随射野宽度和测量深度的变化特性。方法:对Elekta Precise直线加速器6 MV X-ray,用Farmer 2571指形电离室和美国Capintec 192剂量仪,在固定测量深度的条件下,逐步扩大射野,实测获得15°,30°,45°,60°四个角度楔形板的楔形因子随射野宽度的变化特性;在固定射野宽度的条件下,逐步改变测量点的深度,实测获得15°,30°,45°,60°四个角度楔形板的楔形因子随测量深度的变化特性;同时,将每个实测到得的楔形因子与Elekta Precise TPS 2.12模拟实测条件输出的楔形因子进行了对比。结果:Elekta motorized wedge楔形因子随射野宽度和测量深度的增加而变大,呈现线性变化。当FSZ〈20 cm×20 cm时,楔形因子随射野宽度线性变化的斜率比较大,当FSZ〉20 cm×20 cm时,楔形因子随射野宽度线性变化的斜率比较小,深度对楔形因子的影响小于射野宽度。Elekta Pre-cise TPS 2.12模拟实测条件输出的楔形因子与实测得到的相近,偏差较小。结论:当FSZ〈20 cm×20 cm时,宽度对楔形因子的影响不能忽略,因此处方剂量计算时应先求得等效方野,而后用该等效方野对应的楔形因子进行楔形野的处方剂量计算;当FSZ〉20 cm×20 cm时,可以采用20 cm×20 cm测得的楔形因子进行楔形野的处方剂量计算;深度对楔形因子的影响可忽略,可以将参考深度(水下10 cm)获得的楔形因子用于所有的深度。  相似文献   

3.
二维电离室矩阵在加速器日常质量保证中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二维电离室矩阵在加速器日常质量保证中的可行性。方法:使用二维电离室矩阵分别测量加速器的照射野与灯光野的重合性、等中心、照射野的对称性及平坦度、楔形板角度等。结果:加速器的照射野与灯光野的重合性、等中心、照射野的对称性及平坦度、楔形板角度等测量结果均在允许范围内,符合临床要求。结论:二维电离室矩阵可用于加速器日常质量保证的测量,是放疗设备日常质量控制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动态楔形技术即在加速器治疗时用计算机控制铅门的运动以使X线在所设定的照射野和深度处得到治疗所需要的楔形等剂量线分布,以代替传统的物理楔形板。在1978年,P.K.Kijewski等人[1]提出动态楔形技术(DW)之后,上个世纪90年代,John.P.Gibbons[2]提出了将动态楔形技术应用于临床,并对Varian加速器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Siemens医用直线加速器报道尚少。方法:本文以Siemens Primus医用直线加速器为研究对象,在水箱中放入0.6 cc电离室并与NE2620型剂量仪相连,分别对6 MV和15 MV光子线在dmax深度处进行测量。通过实验,找出适合Siemens Primus医用直线加速器的动态楔形临床剂量计算公式。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按照经验公式所拟合出来的公式与通过与Siemens Primus医用直线加速器的动态楔形因子的计算公式及公式中出现的参量[3]的理论值比较,即文中的公式理论值与实验值的比较,在用于临床时,我们发现,实验拟合出来的公式满足临床要求,误差结果在1%~2%内。结论:对于Siemens Primus加速器,在应用动态楔形技术时,对于对称野在临床剂量计算过程中,可以不考虑EDWF值,即与常规剂量计算一样。  相似文献   

5.
同步放化疗和手术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模式。不断发展的现代放疗手段的目标是通过改进GTV、C’Ⅳ勾画(基于PET的计划设计),减少分次间(影像引导放疗手段,如Varian的Trilogy、Elekta的Synergy、Siemens的Artiste、Tomotherapy)和分次内(4DCT成像和呼吸门控)的器官运动,实现最佳的剂量分布(调强放疗和质子治疗),在最大可能提高治疗增益比的前提下,使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至最低。尽管食管癌靶区剂量递增的概念一直存在争议,但通过现代放疗技术可降低放疗相关毒性反应,从而为提高食管癌放疗的临床结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围绕PET/CT在食管癌放疗计划设计中的作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断层放疗(Tomotherapy),图像引导放疗(IGRT)、四维CT和呼吸门控技术和质子放疗对近年来食管癌放疗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指出,尽管PET/CT在放疗计划制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由于目前仍缺乏足够的支撑数据,在放疗计划制定过程中应用PET或PET/CT应持谨慎态度。在今后临床实践中可通过进一步应用和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尽可能提高食管癌和胃食管结合部肿瘤的放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国产便携式B超膀胱测定仪MD-6000测量膀胱容量的准确度,并探讨其在盆腔肿瘤患者分次放疗前膀胱体积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气球灌定量水制作的模拟膀胱经加速器CBCT扫描后勾画测定其体积,并与实际水体积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估CBCT勾画体积的精确性;将176例成人膀胱的便携式B超仪测定值与加速器CBCT扫描后膀胱勾画测定容积值相比较,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估国产便携式B超膀胱测定仪MD-6000的测量准确度。结果:气球灌定量水模拟膀胱经CT扫描后勾画测定体积与实际水量之间函数式为Y=0.958 51X-14.430 8,相关系数R=0.999 85,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强相关;便携式B超测定仪所测得的膀胱容量值与加速器CBCT扫描后膀胱勾画测定值之间函数式为Y=0.855 32X-8.040 38,相关系数R=0.913 5 9,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强相关。结论:利用国产便携式B超膀胱测定仪MD-6000评估膀胱体积不仅操作方便、测量速度快、准确性高、可重复性好,而且有助于盆腔肿瘤放疗患者的膀胱容量监测,维持分次放疗膀胱容量稳定,减少靶位置的移动,在盆腔肿瘤放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胶质细胞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目前,主要以手术、放疗和化疗为其治疗手段,然而其五年生存率还很低。临床上,即使是相同病理类型和级别的胶质瘤,治疗效果存在很大差异。我科于2004年以来对30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即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替莫唑胺(TMZ)化疗药物进行化疗、联合放疗,取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崔群建  周叶  杨柳三 《医学信息》2008,21(8):1448-1448
胶质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目前,主要以手术、放疗和化疗为其治疗手段,然而其五年生存率还很低。临床上,即使是相同病理类型和级别的胶质瘤,治疗效果存在很大差异。我科于2004年以来对35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即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替莫唑胺(TMZ)化疗药物进行化疗、联合放疗,取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由四个放疗临床病区和一个放疗技术室构成,有三台美国瓦里安公司生产的医用直线加速器,三套治疗计划系统,每天约有150~170名患者进行放疗。临床病区与放疗计划室分别位于不同的大楼内。计划室内的计划申请单堆积如山,计划申请单上记录着病人的放疗要求和放疗计划结果,经过十几个医生频繁查阅后,原本有顺的排列变成无顺序排列。本系统通过计算机局域网,实现了放疗临床病区和放疗计划室之间的连接,避免了医生必须到放疗计划室提交放疗计划申请单,实现了医生可在临床病区办公室内提交、查阅、打印放疗计划申请单和统计病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直线加速器放疗联合介入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就诊的76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介入化疗治疗,观察组给予直线加速器放疗联合介入化疗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3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6.63%),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线加速器放疗联合介入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放疗一直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是肿瘤的放疗抵抗却非常普遍,常常导致治疗失败。近几年来肿瘤免疫疗法进展迅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肿瘤效果令人瞩目。研究发现放疗联合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产生抗肿瘤协同作用,甚至使对单一治疗抵抗的肿瘤转为对联合治疗敏感。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离子治疗深层较大射野肿瘤的分野定位与治疗方法。方法:①肿瘤患者体位设计与固定;②美国派克PQ-6000CT模拟定位机定位扫描及扫描数据传输;⑧利用瓦里安Eclipse放疗计划系统进行肿瘤靶区勾画及射野设计;④瓦里安21EX加速器配属的多叶光栅肿瘤照射靶区适形投射与射野勾画;⑤利用瓦里安21EX加速器和/或者核通Simulix-HQ模拟定位机肿瘤射野分野设计,射野间隔设计为2mm,并获取分野图形;⑥HIRFL重离子加速器治疗终端多叶光栅分野适形;⑦依次选择不同厚度的降能片对肿瘤分野进行分层照射。结果:负压垫、热塑膜或者负压垫+热塑膜固定能够提高肿瘤患者体位重复固定和照射的准确性:CT模拟定位和放疗计划系统靶区勾画与照射野设计,能够保证肿瘤靶区不被遗漏和危及器官有效避让;重离子分野间隔设计为2mm有效避免了分野衔接区域剂量热点和冷点问题。结论:该方法解决了当前重离子加速器小野条件下治疗深部较大肿瘤问题,扩大了重离子肿瘤治疗范围,为今后重离子治疗的顺利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3.
医用直线加速器治疗床对放疗剂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西门子医用直线加速器治疗床对放疗剂量影响的研究.方法 将固体水模固定在治疗床中心处,改变加速器机臂的角度,从不同角度照射并用剂量仪进行比对测量,计算出治疗床不同床板对放疗剂量的衰减因子.结果 西门子医用直线加速器治疗床中有机玻璃床头板对剂量的衰减在1.5-20.5%,有机玻璃床体板对剂量的衰减在1.9~38.6%,有机玻璃网状窗体板对剂量的衰减在0.18-12.3%.结论 放射治疗时正后野180°左右时应选用网状板或有机玻璃床头板,在后侧斜野110°~130°和230°~250°区间最好用床尾板,并对相应剂量做出修正与补偿,而治疗床的主支撑架及金属边柜对剂量的衰减高达12.3~38.6%,而床头延伸板对剂量的衰减在1.1~5.5%之间,因此头部的肿瘤应选此延伸板治疗.因此在治疗计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避免射线束直接穿过主支撑架与金属边框.  相似文献   

14.
医用直线加速器楔形因子与射野依赖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楔形因子(WedgeFactorWF)随射野大小变化在放疗照射剂量确定中是非常重要的参量变化规律。不同加速器其机头设计不同则WF不同。笔者对两台加速器(PHILIPSSL75和VARIANCL1800)WF随射野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VARIANCL1800WF随射野改变<±1%,PHILIPSSL75则WF随射野变化有±7%的改变。类比于总散射因子(Sp,c)的定义,我们定义因子Sw来表征楔形板因子对射野大小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5.
综述以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bladder tumor,TURBT)为主的保留膀胱的方法在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中的应用。以TURBT为主的保留膀胱的方法治疗浸润性膀胱肿瘤,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TURBT、TURBT联合化疗、TURBT联合放疗、TURBT联合放疗及化疗,本文综述以上疗法的临床治疗进展。目前研究认为以TURBT为主的保留膀胱的方法治疗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时,关键在于病人的选择及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6.
放疗联合抗血管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肿瘤病理机制的深入了解和放射增敏研究的发展,抗血管治疗联合放疗已成为当前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Teicher等首先报道抗血管治疗能增加患者对放疗的反应,而后有大量的临床前研究证明抗血管治疗能增加放疗的敏感性。由于新的血管靶向药物的不断问世,许多新的联合治疗方法和结果不断见诸报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3-DCRT)和调强放疗技术(IMRT)中模拟定位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60例肿瘤患者,应用诊断用64排螺旋CT机进行模拟定位扫描,图像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TPS)工作站,设计放疗计划、确认后在X线模拟机下移治疗中心,治疗前在加速器治疗机复位并拍验证片验证后实施治疗.同时将移中心后第一次拍摄的前野(0°)和侧野(90°)图像保存在计算机上,治疗后每周复位校野.放疗结束时和结束后3个月复查CT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前照射野验证片及治疗期间每周在模拟机下复位校野图像与三维TPS的数字影像重建技术(DRR)图像进行比较,头颈部误差<3 mm,体部误差<4 mm.60例患者中20例完全缓解,32例部分缓解,6例稳定,2例进展,总有效率为86.7% (52/60),放疗期间未见Ⅲ-Ⅳ级毒副反应.结论 在开展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技术中,利用诊断用多排螺旋CT模拟定位,同样能够提供精确定位,取得精确放疗的良好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能量下,Varian21EX直线加速器中物理楔形因子和动态楔形因子受照射野大小和深度的影响。方法:在固体水膜体中利用0.6 cc电离室对6 MV和15 MV射线束下不同角度物理楔形板和动态楔形板分别测量加和不加楔形滤片时的剂量率来计算楔形因子。通过测量不同角度的物理楔形板和动态楔形板在固定照射野(10 cm×10 cm)的不同深度下的楔形因子来研究楔形因子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对于楔形因子随射野大小的变化规律,还测量了不同角度的物理楔形板和动态楔形板在固定深度(d=10 cm)下的不同射野大小的楔形因子。为了更好地分析物理楔形因子与动态楔形因子的差异,引入了相对楔形因子NWF。结果:深度对于物理楔形板的楔形因子较为明显,深度增加时楔形因子增大,且随着楔形角的增大变化更明显。对于150、300、450、600的物理楔形板,当深度由最大深度增加到20 cm时对于6 MV能量楔形因子分别增加了1.86%、3.79%、4.99%、7.95%;对于15 MV能量1.29%、1.35%、1.49%、2.03%。而动态楔形因子随深度变化不明显,最大变化不到1%。射野大小对于物理楔形因子也有一定的影响,楔形因子随射野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幅度不大;而对于动态楔形板,在6 MV和15 MV射线束下楔形因子受射野的增大都有明显的减小。对于100、150、200、250、300、450、600的动态楔形板,从参考射野(10 cm×10 cm)到最大射野,楔形因子分别减少了7.91%、11.04%、14.08%、16.96%、19.7%、28.03%、35.89%对于6 MV和5.72%、8.17%、10.41%、12.85%、15.08%、21.82%、30.59%对于15 MV能量。结论:对于物理楔形板,深度和射野大小都对物理楔形因子有影响,所以临床剂量计算时必须考虑深度和射野大小对物理楔形因子的影响并对它进行修正。对于动态楔形板,深度对动态楔形因子影响较小,在临床剂量计算时可以忽略;而射野大小对动态楔形因子影响比较明显,在临床剂量计算时只须考虑相对射野楔形因子。  相似文献   

19.
当前恶性胶质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方法,以病理学检测确定肿瘤分期及恶性度.因为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的治疗方案效果不理想,近年来以胶质瘤相关分子标志物进行鉴别分类并评估其预后成为研究热点.肿瘤标志物在监测肿瘤的复发与转移,临床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同时为研究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捷  余忠华 《医学信息》2000,13(9):489-489
1 设计目的  据文献〔1 ,2〕统计 ,每年我国肿瘤新发患者数为 1 5 0万例 ,加上现症患者共约 2 40万例 ,其中 6 0 %需要进行放疗。 1台直线加速器每年能收治 5 0 0例新患者 ,按我国现有 2 86台计算 ,能治疗的不足 9.9% ,为此近些年全国进口和生产了二百多台直线加速器并投入临床使用。截止 1 998年 ,全国直线加速器由 1 986年的 71台增加到 2 86台 ,每年增幅 2 5 .3% ,全国直线加速器的使用人员也由 496 3人增加到 9937人 (增幅1 0 0 .2 % ) ,其中放疗医生由 1 76 2人增加到 34 40人 (增幅95 .3% ) ,放疗技术员由 1 4 1 0人增加到 2 2 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