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隐性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尿微量白蛋白(MAU)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体检者197例,根据受试者诊室血压及7d家庭自测血压测定结果,将受试者分为血压正常组62例、隐性高血压组62例及高血压组73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硬化系数β值及MAU检测。结果隐性高血压组和高血压组诊室收缩压、自测收缩压、自测舒张压、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IMT、硬化系数β值、MAU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组(P<0.05,P<0.01);隐性高血压组诊室收缩压、诊室舒张压、自测收缩压、硬化系数β值明显低于高血压组(P<0.05,P<0.01)。隐性高血压患者自测血压变异性与IMT、硬化系数β值及MAU呈正相关。收缩压变异性是IMT、硬化系数β值及MAU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老年隐性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变异性升高,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MAU相关。  相似文献   

2.
《内科》2017,(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对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压及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治疗,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SBP、DBP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者患者的SBP、D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氨氯地平治疗比较,瑞舒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压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变异性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三者的关系。方法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IMT测定值分为动脉硬化高血压组(A组)[IMT增厚组(A1组)+颈动脉斑块组(A2组)]和无动脉硬化高血压组(B组),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变异性及的关系。结果根据颈动脉IMT值,102例高血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62例(IMT增厚24例,颈动脉斑块38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40例,颈动脉硬化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P<0.05)。动脉硬化高血压组在24h、白昼和夜间SSD、DSD均高于无动脉硬化高血压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24h SSD、白昼SSD、DSD高于IMT增厚组(P<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压的关系.方法 将12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与脑梗死组,并将51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测量所有患者的血压、血脂,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量、部位.结果 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达94.9%,发生率和IMT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斑块最好发的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BIF),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的血压、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高于无粥样硬化斑块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高血压与高血脂是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凌晨血压增高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MBPS)及动态血压监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高血压患者226例,分为MBPS组(51例)与非MBPS组(175例),并根据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为IMT增厚组94例和非IMT增厚组132例,分别检查血脂、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等,比较两组之间年龄、动态血压参数以及颈动脉IMT以及斑块Crouse积分的差别.结果 1)MBPS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2)颈动脉IMT增厚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显著高于颈动脉非IMT增厚组(P<0.05).结论 MBPS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高,MBPS可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高血压病病人血尿酸(SUA)水平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维吾尔族高血压病人106例作为研究组,另外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85名作为对照组。比较所有受试者的SUA水平、血压、颈动脉膜中层厚度(IMT)值及血脂水平,同时对比不同高血压分级及不同IMT分级病人的SUA水平,分析SUA与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病人SUA、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脉压(PP)、IM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P 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P 0.05);3级高血压病人的SUA、SBP、DBP及PP水平均明显高于1级和2级高血压病人(P 0.05),而2级高血压病人各项指标高于1级高血压病人(P 0.05);不同IMT分级的高血压病人SUA、TC、TG、LDL-C及HDL-C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IMT正常病人相比,颈动脉硬化病人和颈动脉斑块病人的SUA、TC、TG及LDL-C水平明显升高,而HDL-C水平显著降低,同时除HDL-C外,颈动脉斑块病人的SUA及血脂指标明显高于颈动脉硬化病人,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血压病人SUA水平与SBP、DBP、PP、IMT、TC、TG及LDL-C呈正相关(P 0.05),而与HDL-C呈负相关(P 0.05)。结论维吾尔族高血压病人血压、血脂及SUA水平高于健康人群,随着高血压分级和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增加,SUA水平升高,SUA对于维吾尔族高血压病人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与相关心血管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测定老年人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程度,分析其与老年人性别,血压和高血压,脑梗死,糖尿病等相关心血管因素的关系。以期在亚临床血管病变阶段给予干预,减缓硬化的进程,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方法1.住院患者男女各100例,年龄60岁至92岁。经B超测定颈动脉IMT和粥样斑块程度,并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即对照组(A组),颈动脉IMT≤1.0mm;颈动脉IMT增厚组(B组),IMT厚度>1.0mm;颈动脉IMT增厚伴一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组(C组);颈动脉IMT增厚伴二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组(D组)进行性别比较。2.按病人不同疾病分为高血压病组,脑梗塞病组,糖尿病组,余病人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疾病在颈动脉硬化中的差异。3.高血压病人按颈动脉IMT正常为对照组,与颈动脉IMT增厚,粥样斑块形成组比较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了解血压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1.老年人颈动脉硬化程度在性别方面无差异。2.在高血压病组,脑梗死病组,糖尿病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硬化程度比较中,高血压病组和脑梗死病组均有明显差异,分别P<0.05,P<0.001;而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高血压病人中,颈动脉IMT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者中的收缩压(SBP)脉压(PP)明显大于颈动脉IMT正常者,分别P<0.05,P<0.001;舒张压(DBP)比较两者无显  相似文献   

8.
凌晨血压增高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MBPS)及动态血压监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高血压患者226例,分为MBPS组(51例)与非MBPS组(175例),并根据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为IMT增厚组94例和非IMT增厚组132例,分别检查血脂、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等,比较两组之间年龄、动态血压参数以及颈动脉IMT以及斑块Crouse积分的差别。结果1)MBPS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2)颈动脉IMT增厚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显著高于颈动脉非IMT增厚组(P<0.05)。结论MBPS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高,MBPS可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叶酸对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对100例H型高血压LVH患者随机分组:叶酸组50例,对照组50例;在治疗前及叶酸治疗3个月、6个月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LVH指标变化。结果:12组患者经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有显著降低(P0.05),且叶酸组降压效果更明显;2叶酸组在治疗前后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治疗后左室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速度(E)与晚期血流峰速度(A)的比值(E/A)、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2组患者间E/A值、LVEF值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叶酸组升高效果更明显。结论:应用叶酸干预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于2015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老年高血压病人(研究组)和50名血压正常的老年人群(对照组),分别进行动态血、BPV和生化指标检测,然后依据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SBPV)将研究组分为高BPV组和低BPV组。再分别进行颈动脉血管超声和颈动脉彩超检测,分析老年高血压BPV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心率、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晨峰收缩压、晨峰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和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4 hSBPV、白天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白天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也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低BPV组和高BPV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BG)、同型半胱氨酸(HCY)、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颈动脉阻力指数(CARI)和颈动脉搏动指数(CAPI)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显著下降,IMT明显增厚,低回声斑块及强回声斑块也均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高BPV组较低BPV组变化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存在明显的血压变异性,这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密切相关,是导致老年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94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单一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同时根据超声中IMT的数值,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另外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检查结果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仪测量IMT值,并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患者进行24 h ABPM检测,记录各项动态血压参数。对比分析不同分组IMT值和动态血压参数及IMT值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单一斑块组相比,多发斑块组动态血压参数和IMT水平明显升高(P<0.05);杓型组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05);IMT增厚组各动态血压参数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IMT值与24 h平均收缩压(SBP)、24 h平均舒张压(DBP)、白昼SBP(d SBP)、夜间SBP(n SBP)、d DBP、n DBP及24 h平均脉压(PP)呈正相关(r=0.723、0.694、0.731、0.689、0.703、0.711、0.756,P=0.028、0.038、0.025、0.040、0.035、0.032、0.018)。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多发性斑块及非杓型均是造成动态血压参数和IMT数值升高的原因;同时,IMT增厚也是诱发动态血压参数升高的原因,且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为临床上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6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80例,按照是否合并脑梗死分为未合并脑梗死者86例(对照组)和合并脑梗死者94例(研究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及生化指标检测,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左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右侧颈动脉IM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s CD36、salusin-α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88.3%,高于对照组的51.2%(χ2=29.812,P<0.01);研究组患者左侧颈动脉和右侧颈动脉IMT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hs-CRP、Hcy、LDL及salusin-α水平高于对照组,HDL和s CD3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临床应尽早干预,尽可能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延缓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11年至2015年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20例,入选同期入院的健康体检人群405例作为对照。依据研究对象的民族及是否患有高血压分为4组:维吾尔族高血压组(n=206),维吾尔族对照组(n=202),汉族高血压组(n=214)和汉族对照组(n=20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浆Hcy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IMT。结果民族内比较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高血压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cy水平高,叶酸(FA)水平低,颈动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民族间比较结果显示,维吾尔族和汉族高血压患者间年龄、性别、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A、维生素B_(12)、Hcy水平、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y与年龄、TC、LDL-C、SBP呈正相关,与FA呈负相关。颈动脉IMT与年龄、TC、LDL-C、SBP、Hcy呈正相关,与FA呈负相关。结论高Hcy血症、年龄、TC、LDL-C是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参数诊断高血压与颈动脉病变及高龄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交互关系。方法 选取32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成内膜正常组(n=96)、内膜增厚组(n=139)及颈动脉斑块组(n=86),检测3组血脂、血压、血压变异性,并收集高血压患者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等人口学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颈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颈动脉病变组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白天(d)SBP、dDBP、夜间(n)SBP、nDBP、24 h SBP变异性(SBPV)、24 h DBP变异性(DBPV)、dSBPV、dDBPV、nSBPV和nDBP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颈动脉病变患者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年龄、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和糖尿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平均值为(1.14±0.22)mm, IMT分别与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抽取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颈总动脉内膜厚度(IMT)将其分为重度粥样硬化组(n=32)、轻度粥样硬化组(n=33)、单纯脑出血组(n=31),另选取31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对照组。对比四组生化指标水平、颈动脉血管病变影响因素及不同类型斑块患者hs-CRP及Hb A1c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与IMT的相关性。结果四组空腹血糖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Hb A1c、IMT、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纯脑出血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s-CRP、Hb A1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粥样硬化组及轻度粥样硬化组hs-CRP、Hb A1c、IMT、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重度粥样硬化组hs-CRP、Hb A1c最高;IMT与hs-CRP、Hb A1c呈正相关;hs-CRP、Hb A1c、IMT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软斑患者hs-CRP及Hb A1c水平明显高于溃疡斑、扁平斑、硬斑患者(P<0.05)。结论 hs-CRP及Hb A1c均是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钙卫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6月-2016年12月住院和门诊诊治高血压患者280例为高血压组,根据血压水平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高血压1级组、高血压2级组和高血压3级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3个亚组: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另选取同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人员80人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钙卫蛋白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水平,统计分析钙卫蛋白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钙卫蛋白、IMT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并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钙卫蛋白、颈动脉IMT和斑块检出率逐渐上升。在高血压组患者中,不同颈动脉IMT亚组的钙卫蛋白水平存在差异,IMT增厚亚组和斑块形成亚组高于IMT正常亚组,斑块形成亚组又高于IMT增厚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钙卫蛋白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548,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钙卫蛋白水平(B=0.285)、年龄(B=0.237)是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清钙卫蛋白水平与血压水平和IMT呈正相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焦东梅  李伟  武尚文  肖振忠 《山东医药》2007,47(19):106-107
检测100例高血压患者血压、血生化指标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β2-微球蛋白(β2-MG)阳性率,分析尿mAlb、β2-MG显著相关性因素;比较尿白蛋白正常组(NAU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硬化斑块指数(PI)。发现高血压患者尿mAlb、β2-MG阳性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二者间有显著相关性(P〈0.01)。高血压患者尿mAlb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P〈0.01),MAU组、NAU组颈动脉IMT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均〈0.05)。提示尿mAlb、β2-MG增高可以作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敏感性指标,且尿mAlb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前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脂联素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方法:选取52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高血压组接受替米沙坦治疗6个月后,观察对照组及高血压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脂联素、胰岛素、颈动脉IMT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的血压、颈动脉IMT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高血压组治疗6个月后血压显著降低(P0.0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颈动脉IMT显著下降(P0.05),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得到显著改善(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程度、颈动脉IMT均呈负相关。结论:替米沙坦显著增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脂水平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影响。方法将192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DW、内皮素(ET)-1及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9%,对照组为69.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7%,对照组为8.3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SBP、DBP、IMT、TC、TG、HDL-C、LDL-C、RDW、ET-1及NO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SBP、DBP、IMT、TC、TG、LDL-C、RDW及ET-1水平均显著下降,HDL-C和NO水平显著上升(P0.05),且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SBP、DBP、IMT、TC、TG、LDL-C、RDW及ET-1水平显著更低,HDL-C及NO水平显著更高(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可改善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血压、血脂水平,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风险,且对血管内皮功能及RDW水平也有一定调节作用,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病人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92例高血压病病人,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131例和单纯高血压组61例,选择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血浆hs-CRP、IL-6、Hcy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病人血浆hs-CRP、IL-6、Hcy水平及IMT均显著增加(P0.05);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病人血浆中hs-CRP、IL-6、Hcy水平及IMT显著增加(P0.05)。结论 H型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炎性反应、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