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滴服喂养和胃管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早期微量滴服喂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早期微量滴服喂养;对照组25例,早期微量胃管喂养。观察两组患儿开始经奶头喂养时间、达全口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奶量增加速度、住院时间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奶量增加速度快(P〈0.05),达全口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P〈0.05),开始经奶头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缩短(P〈0.01)。呼吸暂停、口腔炎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减少(P〈0.05),腹胀、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早期微量滴服喂养可有效锻炼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吸吮及吞咽功能,提高喂养耐受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足量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及酸碱平衡状态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10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病房住院的存活极低出生体重儿1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即早期足量静脉营养组,对照组即传统静脉营养组,两组其他治疗均相同,均按需给予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均尽早经口或间断经胃管微量肠道喂养,不能经口喂养者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肠道内营养热卡达90~100 kCal/(kg.d)时停静脉营养,每天计算热卡,称体重,每天监测多次微量血糖,计算体重下降幅度及恢复出生时体重的平均时间,计算经胃肠达到摄入标准的平均时间,两组患儿出院时EUGR的发生率。各组患儿均于治疗第1d、第4d及第7d留取桡动脉血60μl进行血气分析,记录pH、BE、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碳酸氢根离子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平均住院时间和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时间缩短(P<0.05),体重下降幅度低(P<0.01),每天体重增长快于对照组(P<0.01),过渡到全肠道营养的时间缩短(P<0.01),节约住院费用(P<0.01)。治疗组生后第3天热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EUGR的发生率38.8%低于对照组72.5%(P<0.05)。在治疗的第4d,治疗组的pH值、HCO3-浓度和负离子间隙(BE)均降低(P<0.05),容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体重越低,越容易发生酸碱平衡紊乱(P<0.05)。结论早期足量静脉营养可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宫外生长,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早期足量静脉营养能够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发生,早产儿酸碱平衡紊乱主要发生在治疗第四天。早期足量静脉营养可缩短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住院时间,每个患儿可节约4000~5000元开支。  相似文献   

3.
目前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成活率在不断上升。而营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几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对于这些患儿的营养需求应更加予以关注。由于脏器的生理生化功能不成熟或发育不良,极低出生体重儿体内缺少营养储备,且发病率高,更增加了对热卡的需求。绝大部分极低出生体重儿又不能耐受胃肠道喂养,需经用全静脉营养。全静脉营养疗法即是6大类营养素全部经静脉给予的支持疗法。我院NICU近4年来采用全静脉营养疗法对6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其中最小体重790g,最大体重1483g,平均体重1210g,60例痊愈出院,死亡5例,4例自动出院,随诊发现生长发育良好。本文就极低出生体重儿全静脉支持治疗时能量及营养素的需求及热卡供应谈体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益生菌和婴儿抚触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所有病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2例,男13例,女9例;对照组19例,男12例,女7例.两组均给予间歇鼻胃管喂养;采用同一种早产儿特别配方奶粉喂养;早开奶,于生后12~36h开始喂养,从小量开始,开始1~2 ml /次,1次/2h,每天每次增加1~2 ml,辅助静脉营养,生后第一天输注5%葡萄糖液,第二天输注小儿氨基酸、脂肪乳剂,剂量从0.5g/kg·d开始,每天增加0.5g/kg,逐渐增至3g/kg·d,静脉入液量两组无差异,总液体量第一天50ml/kg,按10~15 ml/ kg·d增加,直至120~150ml/ kg·d;出现不耐受常规处理:排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奶量应减少2~4 ml或停喂1~2次,排便不畅者予灌肠通便,有晚期代谢性酸中毒者予纠酸处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口服:0.5g/kg·次,一天三次,联合婴儿抚触治疗(包括腹部按摩和小儿捏脊治疗),每天两次,每次30min.这种治疗持续到患儿能耐受肠道营养1周以后.结果 监测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日龄、4周末奶量、足量胃肠营养日龄.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所有患儿治疗前、治疗后无异常哭闹.结论 本研究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给予益生菌和婴儿抚触治疗(包括腹部按摩和小儿捏脊治疗),原有的加奶困难、呕吐、腹胀等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提高了喂养耐受性,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日龄、4周末奶量、停止胃肠外营养达足量胃肠营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促进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这两种方法 简单易行,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5.
极低出生体重儿“鼓励性”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鼓励性”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年间收治的2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经过。结果:鼓励性喂养组患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犤(9.5±3.0)天与(14.0±4.5)天犦(P<0.01),恢复出生体重后的体重增长优于对照组犤(24.5±4.5)g/天与(19.0±4.5)g/天犦,过度至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短于对照组犤(32.5±7.0)天与(4.05±9.0)天犦。结论:鼓励性喂养能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胃肠道的成熟,改善其临床经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在研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检索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RCT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0.17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RCT文献,文献质量评价A级1篇,B级3篇,C级14篇。共纳入1200例早产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达到全肠内喂养时间:红霉素预防组加权均数差值(WMD)=-4.18(95%CI:-6.29~-2.08),红霉素治疗组WMD=-4.69(95%CI:-6.38~-3.00),两组均可较早实现全肠内喂养;胎龄≤32周亚组WMD=-5.15(95%CI:-12.60—2.30),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剔除低质量文献行敏感度分析,WMD=~5.48(95%CI:-11.66~0.69),红霉素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红霉素预防组住院时间(WMD=-1.10,95%CI:-3.65~1.37)和NEC发生率(OR=1.01,95%CI:0.24~4.22)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红霉素治疗组13均体重增加(WMD=4.29,95%CI:-2.06~10.64)和NEC发生率(OR=0.68,95%CI:0.18—2.56)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红霉素治疗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WMD=-2.45,95%CI:-2.87~-2.04)、症状消失时间(WMD=-1.22,95%CI:-1.33--1.11)及住院时间(WMD=-9.70,95%CI:-11.92~-7.49)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喂养不耐受高危儿及胎龄≤32周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的证据尚不足;对于胎龄〉32周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今后研究应确定是否存在一个最佳剂量以缩短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在改善喂养不耐受的症状中红霉素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微量胃肠内喂养法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临床效果。结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喂养不耐受7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微量胃肠道喂养法,观察组按照3h的间隔分别给予温开水、5%葡萄糖水和稀释奶(根据体重稀释)各喂养6次后,如无不耐受给予全奶喂养,比较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持续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胎便排尽时间、平均出院时间分别为(14.6±2.5)d、(10.1±1.8)d、(5.1±1.2)d、(14.2±2.3)d、(19.2±2.3)d;对照组分别为(19.5±2.1)d、(13.5±1.3)d、(7.4±1.3)d、(18.7±2.5)d、(25.4±2.1)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吸吮出现时间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病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微量胃肠道内喂养法相比,改良微量胃肠道内喂养法更能有效地缓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代谢及需求的分析,对其的喂养时间、喂养方法以及喂养不耐受的预防进行总结,寻求一种适合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喂养方法,使其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喂养及护理,满足营养方面的特殊需求,在体格和智力发育上不落后于足月儿.  相似文献   

9.
38例极低体重儿部分静脉营养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部分静脉营养对极低体重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极低体重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在时照组的基础上,于出生3~5d开始静脉营养,同时根据患儿胃肠耐受情况,鼻饲喂养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结果治疗组18例平均每日体重增加22.6±4.2g,平均住院时间28.5±5.2d,治愈14例,治愈率94.4%,对照组20例平均每日体重增加10.5±5.6g,平均住院时间34.5±3.8d,治愈14例,治愈率70%,两组间平均每日增加体重,治愈时间,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前两者t检验,t值分别为7.47,4.09,P<0.05,治愈率经卡方检验,P<0.0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部分静脉营养能保证极低体重儿能量供应,促进体重增长机体康复疗效显著,基本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础血红蛋白水平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6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分成低Hb组(Hb≤164g/L)32例和高Hb组(Hb≥165g/L)34例,比较两组患儿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有无差异;并比较两组患儿喂养及体重增长相关指标、需氧时间、住院天数、输血次数有无差异。结果低Hb组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高于高Hb组(P0.05);其他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低Hb组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达全胃肠道营养的时间晚于高Hb组(P0.05);低Hb组平均每日体重增长低于高Hb组(P0.05);低Hb组住院天数长于高Hb组(P0.05);低Hb组输血次数显著多于高Hb组(P0.01);两组需氧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基础血红蛋白水平影响到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治疗结局,基础血红蛋白较高的早产儿喂养较顺利、体重增长较快、输血次数较少、呼吸暂停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低,可较早达出院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困难的疗效.方法将两年间于住院期间出现喂养困难的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8例用小剂量红霉素3~5mg(g.d)治疗,对照组36例用吗丁啉治疗.结果两组显效率分别为76.32%和72.22%,υ=0.40(<1.96),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6.74%和91.67%,υ=0.53(<1.96),P>0.05,均无显著差异.两组呕吐、奶量不增和胃潴留的症状缓解天数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对喂养困难的早产儿可以采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以促进胃肠动力,提高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预防性应用小剂量氨茶碱及纳洛酮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影响.方法 将6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在生后未发生呼吸暂停前即给予静滴小剂量氨茶碱及纳洛酮预防性治疗,对照组在发生呼吸暂停后才开始使用氨茶碱及纳洛酮.观察其在生后10天内两组间呼吸暂停发生率、平均用氧时间和使用呼吸机的百分率.结果 观察组出生10d内有7例(19.44%)发生呼吸暂停,对照组21例(65.63%)发生呼吸暂停,观察组平均用氧时间为(2+0.8)天,对照组(5+1.8)d,观察组需机械通气比率(5.56%)对照组(28.12%).结论 预防性应用小剂量氨荼碱及纳洛酮能显著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且可缩短其用氧时间,降低需要使用呼吸机的频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3.
于东游 《医学信息》2010,23(13):2100-2101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小剂量氨茶碱及纳洛酮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影响。方法将6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在生后未发生呼吸暂停前即给予静滴小剂量氨茶碱及纳洛酮预防性治疗,对照组在发生呼吸暂停后才开始使用氨茶碱及纳洛酮。观察其在生后10天内两组间呼吸暂停发生率、平均用氧时间和使用呼吸机的百分率。结果观察组出生10d内有7例(19.44%)发生呼吸暂停,对照组21例(65.63%)发生呼吸暂停,观察组平均用氧时间为(2+0.8)天,对照组(5+1.8)d,观察组需机械通气比率(5.56%)对照组(28.12%)。结论预防性应用小剂量氨茶碱及纳洛酮能显著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且可缩短其用氧时间,降低需要使用呼吸机的频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近期预后的临床影响.方法 将13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根据肠内营养开始治疗时间分为A组(≤3d,n =73)、B组(4~6d,n=41例)和C组(≥7d,n=22)三组,比较三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速度、消化功能改善情况,并比较三组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前后生长激素(h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三组低出生体重儿消化道症状发生率及头围增长幅度、体重增长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周时A组奶量均高于B组、C组(P<0.05),B组奶量高于C组(P<0.05);第2、3周时A组、B组奶量均高于C组(P<0.05);A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C组(P<0.05);第1周时,A组身长增长幅度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高于C组(P<0.05);A组达全肠内营养时间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低于C组(P<0.05);A组、B组住院时间均低于C组(P<0.05);A组hGH、IGF-1水平均高于B组和C组,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增加了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奶量,缩短了达全肠内营养时间、中心静脉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正在应用静脉高营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尽快过度到胃肠道营养,减轻早产儿贫血,我科从1998年始,对有喂养不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30例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肌注苯丙酸诺龙2mg/kg/次,每周2次,连用2~3w,结果用药后,患儿食欲增加,体重较对照组增长快,4~8w生理性贫血期,治疗组血红蛋白(HGB)下降较对照组轻,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行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早产儿68例,随机分为预防治疗组(用药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静脉滴注10mg/(kg.min)的小剂量红霉素,连用7天。其他治疗措施两组相同。结果用药组28.57%(10/35)出现喂养不耐受,低于对照组的54.54%(1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P0.05)。用药组达到完全经肠道喂养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每天大便次数均有明显差异,33例对照组有5例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而用药组有2例出现,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05)。两组中各有2例发生NEC,均无心律失常的发生;用药组无一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常出现喂养困难、喂养不耐受使营养物质缺乏,导致宫外发育迟缓、营养不良性贫血,甚至出现各种并发症、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而危及生命,病死率较高。我科采用早期微量喂养(MEN)联合静脉营养(PN)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35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5年2月~2006年2月我院出生并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35例,其中男28例,女7例,胎龄(29~34)周,出生体重900~1000g 2例,1000~1200g 14例,1200~1500g 19例,平均体重(1230±210)g。2.方法无重度窒息及感染史者于生后12h开始微量喂养,24h后开始静脉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西沙比利(Cisaprde)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腹胀疗效及副作用。方法:本文将一组临床上表现有喂奶后腹胀或鼻饲奶后有潴留的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W<1.5kg)随机抽样22例为治疗组,口服西沙比利0.1-0.15kg.dose,Tid,设有同样条件的对照组压12例,未喂口服药,予洗胃1次后酌情喂奶,结果:治疗组VLBWI腹胀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05>P>0.01),并未发现有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VIBWI其消化系功能的极不成熟以及疾病,静脉营养等原因,喂养开始期间常见功能性腹胀,而西沙比利作为一种全胃肠动力药,治疗VLBWI的胀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产低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体重增长及喂养并发症.方法将出生24h内入院、住院时间≥10天、无喂养禁忌症的早产儿按体重≤2000g或>2000g分为A组和B组,分别予早产儿配方奶及标准Ⅰ期婴儿配方奶以最大限度的胃肠喂养,比较两组的早期体重下降、平均体重增长和胃肠耐受性.结果两组早期体重下降数(85.7%vs 80.9%)、最大体重下降值(7±4.8%vs 5.5±3.9%)、体重下降>10%者(17.9%vs 6.4%)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晚发性酸中毒发生率(14.3%vs 6.4%)及1~4w胃肠不耐受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第2w后、B组第3w后的平均体重增长均>10g/(kg.d).结论选择合适的奶方和喂养措施,可以使早产低体重儿达到较好的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20.
王桂红 《医学信息》2006,19(4):721-721
近几年由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及不孕不育技术的提高,各大医院的新生儿监护室里早产儿较多见,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相对增多,为了避免肠道喂养困难这一关,提高早产儿的抢救成活率,我科自1999年12月-2004年6月对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胃肠外静脉营养,现将治疗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