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干预后的疗效.方法 采用简明精神病症状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阴性症状量表(SANS)等,对13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2年社区康复干预后进行评定.结果 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致残率高,社会功能残缺明显,通过康复干预后,BPRS、SANS、SDSS等量表总分明显降低(t=18.51,22.49,16.43;P<0.01),社会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疗效显著,但须加强社会家庭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2.
早期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对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10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进行1年的家庭心理干预,并进行了两年的随访,应用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量表对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年后、两年后的历次评定中,研究组病人BPRS和SDS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家庭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改善其社会功能,防止精神分裂症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合并抗精神病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0倒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8周的对照研究,分别为心理护理并抗精神药物治疗(研究组)和单用抗精神药物组(对照组)。采用BPRS、SANS量表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在治疗4周末、8周末AN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仅在治疗后8周时SAN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心理护理合并抗精神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优于单用药组,起效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工娱疗法及心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用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NOSIE)、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将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再给予工娱疗法及心理干预.结果 两组NOSIE、BPRS和ADL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1).第一年的复发率显示研究组为20%,对照组为4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工娱疗法及心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能力,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行为治疗对长期住院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疗效。方法将86例长期住院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同时给予社交技能训练及行为治疗,对照组单用药物治疗,参加病房的一般活动,治疗观察3个月。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评定其疗效。结果研究组实施行为治疗后其BPRS、SANS、NOSIE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1)。结论行为治疗能明显改善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阴性症状,提高疗效,改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心理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心理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方法 将22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常规护理+心理护理)113例,对照组(常规护理)113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心理护理8周,于心理护理干预前、心理护理干预4周和心理护理干预8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于心理护理干预8周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在心理护理干预前HAMD评分无显著差异,两组在第4周和8周HAMD评分均较心理护理干预前降低(P<0.01).研究组在第四周和第八周的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心理护理8周后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明显缓解脑卒中后抑郁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朋辈式心理辅导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入组的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采用朋辈式心理辅导模式进行护理,在入组时,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评定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并于出院6个月统计依从服药的例数。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的ITAQ总分、SDSS总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出院3个月干预组的ITAQ总分高于对照组的ITAQ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9,P﹤0.05);干预组的SDSS总分低于对照组的SDS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P﹤0.05)。出院6个月干预组的ITAQ总分高于对照组的ITAQ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P﹤0.05);干预组的SDSS总分低于对照组的SDS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P﹤0.05)。出院6个月干预组有43依从服药(87.8%),对照组有32例依从服药(65.3%),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χ2=6.87,P﹤0.01)。结论将朋辈式心理辅导理念运用到精神康复护理中,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态度,提升对疾病的自知力,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同时改善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家庭干预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对80例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精神疾病药物的维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干预组进行综合家庭干预,而对照组仅限于传统的院外门诊治疗.于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12个月对两组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精神护理观察量表(NO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结果 干预组6个月后BPRS、NORS、ADL评分分别为(21.4±5.5)、(55.0±8.6)和(19.6±4.8);对照组分别为(23.5±5.1)、(60.0±8.2)和(21.7±5.5),两组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12个月后BPRS、NORS、ADL、SDSS评分分别为(16.3±3.4)、(48.0±6.8)、(4.1±2.2)和(14.5±5.5);对照组分别为(19.7±6.2)、(54±7.2)、(6.7±2.8)和(18.7±5.5),两组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内干预组4例复发(10%),对照组11例复发(24.5%),差异显著(P<0.01).结论 家庭干预能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率,有利于社会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系统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致残率的影响。方法将1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干预组采用系统治疗,两组随访期限3年。于1年、2年、3年时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的精神残疾程度、阴性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对比。结果实际完成154例。干预组各量表指标改善程度于各阶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系统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社会功能,延缓精神衰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社会技能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两组.对38例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为期1年的社会技能训练,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进行评定。结果训练组BPRS、SANS及SDSS治疗前后总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对照组量表总分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社会技能训练对减轻阴性症状.改善社会功能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将90例首发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药物干预,研究组在药物干预的基础上进行家庭干预。所有患者均评定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并评定康复效果。结果 9个月后,研究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t=2.74,3.85;P0.01);6个月后,研究组SDSS评分和ITA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2.87,4.89,5.31,2.77,6.31;P0.01);12个月后,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χ2=3.91,P0.05)。结论家庭干预可以显著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康复效果,延缓其社会功能衰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药物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干预组实施家庭心理干预措施1年,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分别于入组时及干预结束时进行评估.结果 入组时,两组量表评分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康复期患者分为干预组和药物组.干预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药物组仅接受药物治疗.入组时和治疗9个月、1年后分别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定.结果 经过9个月的心理干预后,干预组(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药物组相比明显降低.1年后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干预组明显好于药物组.结论 心理干预能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平日康复、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放松治疗技术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效果.方法 将6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放松治疗组)和对照组(未干预组).采用简明精神病译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治疗前和治疗后9周末进行量化评定.结果 9周末放松治疗组BPRS、SDSS及A...  相似文献   

15.
家庭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复发率和病残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把 90例精神分裂症痊愈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 ,干预组实施药物治疗和 1年的家庭心理干预 ,1年后随访 ,使用修改版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 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 ( SDSS)进行比较。结果 经 1年的家庭心理干预后 ,干预组的 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 t=2 .65~ 5 .89,P<0 .0 1 )。 1年后随访 ,两组患者的治疗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均有显著差异 (χ2 =4.89~ 1 5 .44,P<0 .0 5或 P<0 .0 1 )。结论 家庭心理干预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 ,提高疗效 ,改善社会功能 ,对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社区个案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攻击行为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120名患者分为个案管理组(个案组)和对照组,实施12个月的干预随访。采用单盲法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MOAS)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评估患者基线及干预后3、6、9、12月末的心理指标。结果:个案组干预前后不同时间PANSS因子分和总分、MOAS总分及SDSS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干预前后不同时间PANSS因子分和总分及SDSS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两组比较,除基线(PANSS分量表分和总分、MOAS总分及SDSS总分)和3月末(PANSS分量表分和总分及SDSS总分)两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个案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相比,个案管理可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攻击行为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 对 80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家属进行心理教育 ,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 BPRS)、社会功能评定量表 ( DAS)、生活质量量表 ( QOL)、家庭环境评定量表 ( FES-CV)评定 ,另设对照组进行前后比较。结果 经家庭干预后 ,研究组家庭亲密度、成功性、文化性和控制性明显增加 ,而矛盾性明显降低 ;教育组前后比较 ,BPRS、DAS、QOL及各分量表因子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患者家属进行家庭心理教育 ,改善家庭环境 ,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精神症状 ,缓解病情 ,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降低复发率和减轻家庭负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阳性以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康复状态量表(MRS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检测(WCST)、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IS)、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分。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3个月两组患者MRSS、一般精神症状以及PANSS阴性、阳性评分降低(t=9.006~47.588,P0.001),ITAQ评分升高(t=-13.768~-4.187,P0.001),FIS、BPRS以及SDSS评分降低(t=5.139~17.920,P0.001),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社会技能评分升高(t=-25.766~-9.659,P0.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完成分类数、总应答数、持续性应答数、非持续性错误数较高、错误应答数、选择错误率、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时间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概念化水平百分数较低(t=-28.617~23.701,P0.001),MRSS、一般精神症状以及PANSS阳性、阳性评分较低(t=-12.966~-4.931,P0.001),ITAQ评分较高(t=8.221,P0.001),FIS、BPRS以及SDSS评分较低(t=-10.227~-6.424,P0.001),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社会技能评分较高(t=10.122~11.741,P0.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予以循证护理能够显著促进认知功能康复,患者身心早日康复,改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7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干预组87例,对照组8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分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并比较。结果:心理护理干预后,干预组SCL-90各项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03,12.382,9.415,10.363,10.119,8.906,8.804,9.388,5.746;P0.05);干预组SF-36各个角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61,9.453,13.329,10.721,11.190,14.020,9.585,14.071;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随机将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进行认知、心理以及行为等方面长达1年的优质护理干预。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年后,观察组患者在SCL-90测评中躯体化症状、抑郁、焦虑以及睡眠得分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肝功能正常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通过护理干预可以明显缓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降低患者心理压力,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