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杜治国  何龙  黄进  邹琴 《医学信息》2019,(10):64-66
目的 分析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PLT)检测在下肢创伤骨折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创伤患者84例,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确诊VT患者作为VTE组(40例),排除VTE患者作为非VTE组(44例),另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40例)。比较三组血浆D-二聚体、CRP及PLT水平,并对有差异的检测项目与VTE之间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各项目对VTE的诊断效率。结果 VTE组和非VTE组D-二聚体阳性率、CRP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且VTE组CRP阳性率高于非VT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TE组与非VTE组间D-二聚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创伤骨折患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20 mg/L、D-二聚体≥5 mg/L和3 mg/L<D-二聚体<5 mg/L为VTE发生的危险因素,且其水平越高危险性越大。D-二聚体联合CRP诊断VTE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7,高于单独D-二聚体和CRP诊断的0.815和0.702。结论 下肢骨创伤患者D-二聚体、CRP水平升高为VTE发生的危险因素,且其水平越高危险性越大。D-二聚体和CRP水平联合检测应用于筛选和预测下肢骨创伤后VTE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而PLT水平检测对于下肢骨创伤后VTE诊断无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宫园园 《医学信息》2019,(5):117-118
目的 研究LDL、Hcy、D-二聚体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7例作为研究组,比较不同NIHSS评分患者LDL、Hcy、D-二聚体水平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比例情况;同时选取正常体检者5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LDL、Hcy、D-二聚体、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例数。结果 研究组患者LDL(4.11±0.42)mmol/L、Hcy(23.29±4.34)μmol/L、D-二聚体(1.62±0.38)mg/L均高于对照组的(3.05±0.37)mmol/L、(7.78±4.15)μmol/L、(0.25±0.0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者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10分的患者的LDL、Hcy、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NIHSS评分≤10分的患者,且评分高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比例高于评分低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DL、Hcy、D-二聚体升高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于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能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介素6(IL-6)动态变化及其对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卵巢癌患者65例、35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取卵巢癌患者和对照组的血清及血浆,用胶乳凝集法测定血浆中的D-二聚体、FIB含量,用ELISA法测定IL-6水平。结果:卵巢癌患者FIB、IL-6、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卵巢良性肿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良性肿瘤患者FIB、IL-6、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癌症组FIB、IL-6、D-二聚体随着临床分期的升高而递增,相关性分析表明,FIB与IL-6、D-二聚体呈正相关(r=0.31,r=0.56)。结论:FIB、IL-6、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分期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20例为实验组,正常孕20~34周孕妇20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值差异及血浆D-二聚体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血浆D-二聚体呈正相关(r=0.452,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病情变化及凝血系统状态变化的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分析不同肺部疾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方法:测定95例涂阳肺结核、110例结核性胸膜炎、38例肺炎及45例肺癌患者入院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不同疾病组之间以及与健康对照组测定水平的差异。结果:涂阳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和肺癌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涂阳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明显高于肺癌组(P0.05)。所有疾病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结核性胸膜炎组最高;结核性胸膜炎组和肺癌组高于细菌性肺炎组和肺结核组(P0.05)。结论:血小板计数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有利于临床医师了解上述患者凝血功能和/或血栓性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产期孕妇血浆D-二聚体、凝血功能和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对妊娠高血压疾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金标法、散射光测试法及免疫透射比浊法对51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和22例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含量、凝血功能及尿微量白蛋白进行测定,并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组与正常孕妇组血浆D-二聚体、凝血功能和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增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产前血浆D-二聚体、凝血功能和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对病情监测、预防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脂蛋白(a)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艳敏  彭扬  邱枫  李慧  何平 《解剖科学进展》2006,12(2):154-155,15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C I)与血清脂蛋白(a)[Lp(a)]和血浆D-二聚体(D-d im er)的关系。方法99例TC I患者按病程划分为A、B、C三组,所有病例均在起病24 h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Lp(a)和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观察72 h内头CT或MR I后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C I患者血清Lp(a)和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C组Lp(a)和D-二聚体的含量均高于A组(P<0.01),而且C组高于B组(P<0.0 5),重型患者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TC I各组Lp(a)和D-二聚体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Lp(a)与D-二聚体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A组r=0.692,P<0.01;B组r=0.731,P<0.01;C组r=0.794,P<0.01)。结论Lp(a)可能是D-二聚体含量升高的主要相关因素,Lp(a)和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是TC I患者的危险因素,可作为TC I患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陈品  邓建中 《医学信息》2007,20(3):471-472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为其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42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54例及46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高于非进展性脑卒中(P〈0.01〉。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这与其发生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3例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组),应用颗粒增强型免疫浊度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10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比较。通过绘制ROC曲线确定D-二聚体最佳临界值,并计算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卒中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1.97±0.13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34±0.0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佳临界值为1.53mg/L,此时的敏感度为83.26%,特异度为66.32%。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85例患者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组,正常对照组。分析各组之间冠脉病变程度与相应的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冠心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越高,冠脉病变狭窄程度越严重。结论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评价和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8h内血清YKL-40的表达量,探讨其与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及梗死面积大小的关系,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对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血清YKL-40的检测,然后分析其与病情程度及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YKL-40浓度中位数为158.47ng/ml(IR:182.40),正常对照组为50.50ng/ml(IR:34.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CSP各亚型YKL-40升高幅度不同,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型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1);YKL-40在大梗死型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亚型(P〈0.02)。结论脑梗死后血清YKL-40水平升高,与病灶大小相关,在不同OCSP分型之间表达量不同,血清YKL-40可能成为指导脑梗死临床分型及评估病情程度的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徐莉芳  谭代林 《微循环学杂志》2011,21(4):51-52,55,8,12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M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探讨上述炎性介质及炎性细胞因子对IMS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发病24h内住院的IMS患者68例,并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法分为轻度缺损组(A组,n=30)、中度缺损组(B组,n=22)和重度缺损组(C组,n=16)。选取30例体检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者作对照组,检测血清TNF-α、IL-6和hs-CRP水平。结果:IMS患者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组、B组和C组较正常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且随患者神经损害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血清hs-CRP和炎性因子TNF-α和IL-6水平可作为IMS患者病情评估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王幼萌  许静 《解剖与临床》2011,16(4):304-306
目的:探讨再发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并研究高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再发脑梗死传统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其中首发性脑梗死77例,复发性脑梗死76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并对Hhcy与脑梗死传统危险因素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首次发作组(FCS组)血浆Hcy水平明显低于复发组(RCS组)(P<0.05),Hhcy发生率比较,RCS组明显高于FCS组(P<0.05).结论:Hhcy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脑梗死患者普遍存在Hhcy,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了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IL-8、IL-18和VEGF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酶联法对33例ACI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血清IL-2、IL-8、IL-18和VEGF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ACI患者在治疗前血清IL-8、IL-18和VEGF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血清IL-2水平又非常显著地低于正常人组(P〈0.01),经治疗3个月后与正常人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血清IL-2水平与IL-8、IL-18和VEGF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218、-0.4726、-0.5014,P〈0.01)。结论:ACI的发生、发展与血清IL-2、IL-8、IL-18和VEGF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检测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脑梗死组患者120例和正常对照组健康人120例,分别检测NSE和HCY含量,并比较分析其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患者较正常对照组NSE和HCY的含量明显增高(P<0.05),并且有良好的相关性.脑梗死大面积组比小面积组NSE和HCY的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脑梗死组NSE和HCY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联合检测阳性率(91.6%)高于单独检测阳性率.结论 血清NSE和HCY联合检测在诊断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其含量可用于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甲状腺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以30例健康的退休职工为对照组.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有4例合并有甲状腺疾病,34例出现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组(68例)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下降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该常规检测甲状腺功能,以便更好的进行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03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MIF浓度,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状况,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组)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硬化斑块组)和内膜粗糙组(P〈0.01)。血清MIF和hs—CRP浓度分别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是临床了解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S)后48h血清钙调蛋白(CAM)水平变化及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关系。方法:急性IS患者(IS组,n=120),入院时采用NIHSS进行评分,并按NIHSS评分5分(A组,n=51)和NIHSS评分≤5分(B组,n=69)分为两个亚组,于IS后48h测定血清CAM值;另取体检健康人群(对照组,n=100)平行测定血清CAM值。比较IS组与对照组以及不同NIHSS评分IS患者血清CAM水平差异,分析IS组CAM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IS组血清CAM值较对照组显著增高(t=15.34,P0.01);A组患者CAM水平明显高于B组(t=10.51,P0.01);急性IS患者血清CAM水平与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308,P0.01)。结论:血清CAM水平可反映IS患者急性期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对131例ICVD患者进行血清TNF-α、IL-6和IGF-Ⅱ检测,同时与35例正常人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TNF-α、IL-6和IGF-Ⅱ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显著(P〈0.01),脑梗死后遗症(SCI)患者血清TNF-α、IL-6和IGF-Ⅱ水平低于急性脑梗死组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和脑动脉硬化(CA)患者TNF-α和IGF-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亦有明显增高(P〈0.05)。结论:细胞因子TNF-α、IL-6和IGF-Ⅱ在ICVD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水平变化对疾病预后、发展及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肾缺血预处理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和早期炎症反应变化,探究其在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三大组,①对照组(NC,n=8);②急性心肌梗死组(AMI,n=32);③肾缺血预处理组(RIP,n=32);各组大鼠分别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4、6、12h四个时间点处死取材。术中以MS-4000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监测并记录大鼠Ⅱ导联心电图,确定心肌梗死模型成功。Even’s蓝-Trc染色推测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变化。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白介素8(IL-8)和白介素10(IL-10)的含量;RT-PCR测定缺血区心肌组织IL-10mRNA和IL-8 mRNA表达情况。结果RIP组12h梗死部位重量(Is)和缺血危险区(AAR)重量比值(IS/AAR)(46.18±6.15)%较AMI组(66.44±19.24)%明显减小(P〈0.05)。RIP组与AMI组比较,心梗后2、4、6h浸润白细胞数目无明显差异(P〉0.05),仅在12h时减少(P〈0.0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在12h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IL.8浓度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IL-10含量仅见4h升高差异明显(P〈0.05)。缺血心肌IL.8mRNA表达普遍降低,其中在6h和12h IL-8 mRNA明显降低(P〈0.05)。缺血心肌IL-10 mRNA表达普遍降低,但同时间点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肾缺血预处理后12h急性缺血心肌中浸润的白细胞减少,急性心肌梗死面积缩小,全身炎症反应减轻,提示肾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