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中药发酵是在传统中药发酵基础上,结合发酵工程、微生物工程及生物工程等学科而发展起来的中药生物转化技术,本质上是指在可控的条件下,借助微生物对中药成分分解和代谢,从而改变中药药性或药效。现代中药发酵具有不受自然条件制约,微生物转化能力强,发酵产物丰富,应用范围广等优势,是中药研究热点方向之一。本文针对目前发酵中药研究现状,对中药发酵方式、发酵菌种和中药发酵运用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提出中药发酵的研究思路,以期为中药深入研究及中药发酵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现代生物技术与中药传统发酵制药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中药发酵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传统发酵工艺技术相比,现代中药发酵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对现代中药发酵技术进行初步概述、总结,着重介绍当前发酵技术中的热点——药用真菌双向性固体发酵技术,而后对现代中药发酵技术的优势及前景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药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生物技术与中药传统发酵制药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中药发酵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传统发酵工艺技术相比,现代中药发酵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对现代中药发酵技术进行初步概述、总结,着重介绍当前发酵技术中的热点——药用真菌双向性固体发酵技术,而后对现代中药发酵技术的优势及前景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曲类中药是一类临床常用的传统中药,然而由于各地区发酵曲类中药所使用的原料和发酵工艺不统一,各地自然菌种差异较大以及发酵过程菌群代谢的复杂性等问题导致曲类中药质量不稳定。因此,曲类中药的炮制工艺、炮制机理和质量控制方法一直是近些年中药炮制研究领域的热点。近年来,随着炮制化学、现代药理学和微生物基因组学等多学科的应用,曲类中药的炮制工艺、炮制机制和质量控制方法取得了一定成就。发酵炮制工艺逐渐从自然发酵转变为纯菌种协同发酵,进一步明确发酵工艺参数;炮制机制研究阐明了部分曲类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发酵菌种变化;采用薄层色谱、显微镜、HPLC、电子舌鼻等多技术为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通过对曲类中药发酵炮制工艺、炮制机制以及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药发酵的概况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超美  冷静 《中国药业》2008,17(15):1-3
中药发酵技术是在继承中药炮制学发酵法的基础上,吸取微生态学研究成果,结合现代微生物工程而形成的高科技中药制药新技术。发酵中药是目前中药研究的热点,该文对近10年中药发酵的概况进行综述,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发酵类中药历史悠久,但目前对其研究尚不够深入,质量控制标准有待完善提高.本文对发酵类中药的物质基础研究、分类、质量控制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阐明目前发酵类中药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质量控制和标准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中药发酵的历史和机理,对中药发酵的传统和现代技术与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概述了中药发酵4个方面的主要作用,提出了中药发酵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提示中药发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发酵中药是通过体外微生物发酵工艺形成的具有新成分和功能的中药,发酵赋予中药独特的药理药效特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复杂性慢性疾病与肠道屏障和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广泛参与中药的代谢过程和药理作用,探究发酵中药如何调节肠道微环境成为新的趋势。本文从发酵中药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包括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及调节肠道菌群的机制2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比较发酵中药与传统中药的作用差异,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发酵中药和肠道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揭示发酵中药治疗疾病的核心内涵,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发酵技术和中药研究的联合运用可改善中药治疗疾病的不足之处,扩大传统医学的应用范围,有利于中药的研发,现就其近年来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中南药学》2017,(5):635-638
近年来,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并已深入到中药资源研究的各个领域。文章简述了我国中药资源的概况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现代生物技术这一新兴学科近年来在中药资源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并从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分子标记技术5个方面概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和最新进展,以期为中药资源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影响中药“神曲”功效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府炳荣 《抗感染药学》2009,6(4):237-240
目的:分析中药"神曲"不同组方、发酵及炮制工艺对神曲药效的影响。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古今中药"神曲"不同组方与发酵及炮制工艺,比较其影响功效因素。结果:中药"神曲"不同组方与发酵及炮制工艺对神曲功效有直接的影响。结论:建立统一的中药"神曲"组方与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如何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发挥作用等若干问题;细胞工程在生产资源匮乏的贵重中药有效成分方面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在生产中药中蛋白和多肽类有效成分、中药作用机理研究、道地药材的道地性研究,抗病虫害植物的研制等方面的应用;生物转化、药物代谢在中药研究中的作用;发酵工程技术在菌类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增加葛根作为淡豆豉发酵辅料,探讨葛根参与淡豆豉发酵对体外抗骨质疏松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比较分析加葛根纯种菌发酵组、无葛根纯种菌发酵组、仅葛根辅料纯种菌发酵组、加葛根自然发酵组、无葛根自然发酵组和仅葛根辅料自然发酵组的药效活性,同时对比纯种发酵组1~7 d的最优发酵时间。结果 抗骨质疏松作用最好的为加葛根纯种发酵4 d的淡豆豉,在1×10-4 g·L-1浓度下促成骨细胞增殖作用最佳,增殖率可达45.8%。结论本研究证实葛根作为辅料发酵淡豆豉可有效提高体外抗骨质疏松活性,为传统中药发酵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云 《北方药学》2012,(4):110-110
现代的中药发酵技术充分融合了生物工程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科研成果,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中药经过发酵后,它的有效成分可以被充分地提取分离,因而具有更低的毒副作用及更加强大的生物活性,从而为研制新药提供更先进的方法及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试论微生态中药制剂——风险评估与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叶 《中国药业》2012,21(14):15-20
中药的全成分生物转化是一个复杂的、模糊的化合物变化过程。该文借助哲学思维、逻辑方法和现阶段对医学科学的认知,对微生态中药制剂的发酵工艺进行风险性评估,从而为其构筑一条可行性生产工艺底线。根据医学微生态学理论,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中药药效基础物质在人体内的代谢研究成果,探讨微生态中药制剂发酵工艺的作用机理,并在多年对发酵中药制剂的探索和实践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微生态中药理论假说,认为"微生态中药制剂较相应的传统中药制剂可望具有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患者个体对药物代谢的差异性、丰富产品营养结构、改善产品口感和延长产品有效期(或保质期)等5个方面的优势。微生态中药制剂对肠道微生态失衡的老弱多病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重症患者,大手术后康复期患者,或放化疗癌症患者,尤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开发、推广微生态中药制剂还可望大为提高中药生产中对中药材的综合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优化淡豆豉多菌种(环状芽孢杆菌、黑曲霉、少根根霉)协同发酵工艺,为淡豆豉发酵工艺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方法 以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混合菌种比例、接种量为考察因素,以总黄酮、大豆苷元、黄豆黄素、染料木素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考查对淡豆豉多菌种协同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 淡豆豉多菌种协同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8 d,接种量5%,混合菌种接种比例为环状芽孢杆菌∶黑曲霉∶少根根霉=1∶2∶1。结论 淡豆豉多菌种协同发酵工艺可避免杂菌干扰、利于工艺标准化,可为淡豆豉工艺改进和创新以及为中药多菌种协同发酵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肠道菌群在中药发酵中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中药多以汤剂口服形式进入人体,但中药中的很多有效成分难以被人体细胞直接吸收,这些成分进入到胃肠道内后与肠道菌群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发挥药效.因此,肠道内的微生物与中药化学成分在机体内的生物转化息息相关.人体胃肠道中栖息着大量的微生物菌群,它们的和谐共处不仅...  相似文献   

18.
防止中药合剂长霉、发酵、变质十分重要。笔提出三种中药合剂的防腐灭菌方法,即热灌封法、苯甲酸钠法、苯甲酸加蒸气灭菌法。  相似文献   

19.
加工类中药的应用是我国中药的特色。该类中药有的是提取物,有的是经发酵制成,有的是特殊制剂。过去北京地区使用过这些品种,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品种已经很少使用,甚至面临绝迹。一些品种已经逐渐从药店和中药房药斗消失;一些品种虽然还在用,但了解其  相似文献   

20.
红曲最早发现于中国,是中国及周边国家特有的大米发酵传统产品。民间把红曲称为“福米”,已有一千多年的生产、应用历史。红曲古代称丹曲,既是中药,又是食品,是用红曲霉属真菌接种于大米上经发酵制备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