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兑端”是十四经中督脉所属的一穴,其穴的位置:头部正中线,鼻尖直下,上唇的红唇与皮肤交界的正中点。针刺手法:可用快速猛刺的方法,下针后使针尖倾斜向上排刺,如配合“捻转”加强刺激程度其作用更大,针刺深浅程度:可刺入3—5分最为适宜。往往可以从“兑端”刺入“人中”穴,一针双穴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2.
针刺手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针刺疗效。《灵枢经》云:“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清李守先说:“难不在穴,在手法耳”。都说明了古人对针刺手法的研究。在《黄帝内经》中,对针刺手法已有详细论述。并特别强调补泻手法的运用。其后,历代针灸专家在针刺手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代对针刺手法的研究逐渐有所开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从目前收集到的有关文章来看,在这方面的研究,有阐述古代文献的,有介绍个人手法经验的,有研究操作要领的,有进行实验观察的。本文着重综述有关针刺手法的实验研究部分。关于针刺补泻手法实验研究多年来,我国针灸界对补泻手法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观察。主要是在人体或实验动物身上进行针刺,观察补法操作和泻法操作能否引  相似文献   

3.
自1969年来我院用面针“胸乳穴”(旧称膺乳)治疗产后乳汁不足症39例,收到较好效果,多数针刺一次即见效,少数3-4次,个别无效。本法对初产妇尤以产后40天内者较佳。介绍如下:一、方法1.取穴:胸乳穴位于双目内眦斜行上1.1厘米,体穴攒竹下1.3厘米(详见面针图)。2.操作方法:病人坐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用28-30号一寸毫针以15度角斜刺直达骨膜,用对刺方向进行,如先针左胸乳穴,可将针刺方向对右肩,针右穴向左肩,勿提插,可捻转,每5分钟一次,留、  相似文献   

4.
1 问题的提出 笔者曾撰文对针刺手法研究现状作了系统分析[1],发现在针刺手法研究这一基础研究领域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盲点问题,可简要概括为如下几方面:①补泻手法在针刺效应中发挥的作用大小问题.有人认为,针刺所产生的补泻效应,是在补泻手法施用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补泻手法就不会产生补泻效应.相反者认为,针刺补虚泻实作用乃针刺得气后所产生的双向调节作用所致,与针刺补泻手法无关或关系不大.②缺乏得气手法作用大小及其与补泻手法的交互关系研究.③针刺刺激量有强弱之分,补泻亦有大小之别(即所谓大补、小补).对刺激量与补泻的关系,却有两种相反观点,一种是弱刺激起兴奋作用,等于补,强刺激起抑制作用,等于泻;另一种是弱刺激亦可泻,强刺激亦可补.④对针刺手法的研究相当程度停留在理论探讨上,缺乏严密地定性定量的实验分析等.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59年4月至1960年9月经针刺治疗的小儿直肠脱垂共28例。一、针刺方法:我们所采用的穴位以长强及脱肛两俞穴为主,并加骶尾部浅刺激。长强位于尾骨尖下方5分处,针刺方向是向上刺入5分;脱肛俞位于长强5分,两侧旁开5分处,针刺深度为3~5分。针刺手法是强刺激,不留针,每隔两天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和交流针灸冶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临床经验。方法:用穴方面突出阳经取穴、阴经取穴、经验取穴和灵龟八法取穴的搭配运用。施针手法要求每穴都有麻、张、酸感和上下放射感,使患肢在手法下引起抽动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施针者手上有“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感觉时效果必隹。结果:运用上述取穴方法和施针手法,临床治疗54例严重偏瘫患者,其中4 8例达到生活自理,6例达到床边站立活动。结论:针刺法为主治疗严重偏瘫疗效佳。  相似文献   

7.
1 问题的提出笔者曾撰文对针刺手法研究现状作了系统分析 [1 ] ,发现在针刺手法研究这一基础研究领域中 ,存在着许多矛盾和盲点问题 ,可简要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1补泻手法在针刺效应中发挥的作用大小问题。有人认为 ,针刺所产生的补泻效应 ,是在补泻手法施用基础上产生的 ,没有补泻手法就不会产生补泻效应。相反者认为 ,针刺补虚泻实作用乃针刺得气后所产生的双向调节作用所致 ,与针刺补泻手法无关或关系不大。 2缺乏得气手法作用大小及其与补泻手法的交互关系研究。 3针刺刺激量有强弱之分 ,补泻亦有大小之别 (即所谓大补、小补 )。对刺激…  相似文献   

8.
面神经炎俗称“口眼歪斜”、“口僻”。主要是由于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临床上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位为主要表现。笔者用针刺远端穴位加推拿治疗面神经炎60例,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穴区带”针刺疗法是山西医学院通过西医学习中医,在实际中摸索出来的一种新疗法,它既没有离开针刺的基本经验,又不同于中医传统的针灸疗法,其主要依据是:当人体某脏器或组织发生病变时,在体壁特定部位就会出现相应的敏感点。实践证明疾病与体表的特定部位有密切而有规律性的联系。他们把这些规律性的联系,总结为35条敏感带,并称之为“穴区带”。我们从山西医学院“穴区带”针刺麻醉经验中受到启示,经过反复体验,摸索而应用于治疗眼底病,收到了较明显疗效。现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落零五穴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按照诊断纳入标准收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中,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3组,分成常规针刺B组、局部封闭注射疗法C组和针刺落零五穴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A组,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结果针刺落零五穴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肩周炎明显缩短临床施治疗程,有效迅速减轻病患者不适症状,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落零五穴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传统保守疗法,降低治疗中的副作用并降低治疗费用,适合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986年以来,笔者用针刺、穴封治疗3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0例,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6~70岁,病程1~7天。 2 取穴、治疗原则、方法和手法 2.1 取穴:风池、合谷、下关、地仓、颊车,配穴:四白、阳白、攒竹、迎香、人中、太冲、太阳。 2.2 治疗原则:取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经为辅,采用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原则。 2.3 治疗方法:(1)针刺:每次治疗可取主穴4~  相似文献   

12.
吴穆 《贵州医药》1992,16(4):246-247
足跟痛在针灸科病人中较为常见,如何辨证施治,提高疗效,是我们研究的课题。现将笔者1980~1991年对215例足跟痛患者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一、肾虚跟痛型中医认为肾主骨,足跟部疼痛病因之一则由于肾虚或风寒湿侵袭所致。X 线摄片均有跟骨刺存在。患者行则跟痛,卧则痛消是其特征,证属骨痹。笔者临证积累此型105案例。取穴以足少阴肾经为主,取该经接近病变处的水泉穴、下水泉穴(即水泉穴直下赤白肉交界处)进针约3cm 深。此乃循经局部取穴。针刺手法根据《灵枢·官针》十二刺中之“短刺”记载:“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  相似文献   

13.
“天枢”是足阳明胃经经穴,大肠募穴。位于脐旁二寸陷中。主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肌肉消瘦、泄泻不止、赤白痢疾、肠鸣、腹痛、奔豚、症瘕、女人经漏、月水不调、淋、浊、带下等症均有疗效。但在临床针灸时,由于针刺过深、手法过强,以至腹部绞痛几至危及生命。有以下三例:例一:患者,袁×德,男,43岁,农民。患腹胀胃痛,消化不好达六年。针刺取穴:“天枢、中腕、足三里”(均以强刺手法)针后约四小时左右,诉腹部有强烈剧痛感。颜貌苍白、口唇紫绀、全身寒战,鼓颌扣齿,精神焦燥、哼叫不停。脉象微弱。全腹部均有显著压痛。肌注维他康福后五分钟左右,冷感已止,全身战抖状态已停。但腹部疼痛加剧。为了防止疼痛休克,注入“吗啡”。经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三经”取穴法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病变部位,分辨出其所属经脉,采用缪刺法,先刺其同名经的输穴及其子午对冲经的络穴,再刺病变部位所属经脉的输穴,最后刺阿是穴,同时配合电针、TDP照射、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54例病人,痊愈43例(79.6%),好转11例(20.4%),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三经”取穴法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把针刺痛苦减少到最低程度,我科同志经过在自己身上反复试扎,初步摸索了一针一穴治疗面瘫的新方法。针刺部位(运动点或刺激点);相当于耳屏紧前方即“听会”穴前0.5—1寸处(即下关穴周围)。操作方法:用脉冲直流“6.26医疗机”,先在  相似文献   

16.
从1974年10月至1976年4月,我科以建阳I 穴为主,针刺治疗急、慢性球后视神经炎57例,86只眼。年龄自9岁~45岁;男36例,女21例;病程最短2天,最长14个月;单用建阳I 穴治愈者23例35只眼;显效13例,18只眼,进步者8例,10只眼。(有极少数病例于停针后,视力又下降)。入院后单用针刺治愈的5例,配合药物治愈和显效4例,经综合治疗无效而转为视神炎萎缩的2例。一、取穴及针刺手法:建阳I 穴,位于丝竹空穴旁外2分、上5分,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35度角进针,针刺达骨膜时即斜行于外明穴与瞳子髎穴之间方向斜刺达5分左  相似文献   

17.
循经感传与针刺治疗胃下垂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下垂是一种常见疾病,针刺治疗该病有较好的效果。为探讨循经感传与针刺治疗胃下垂的疗效的关系,自1979年2月以来,我们遵照中医“循经取穴”并使“气至病所”的原则,取膝关节远端穴位,以传统手法、氦氖激光和脉冲电等方法激发感传,使之“气至病所”,以期达到进一步提高针刺疗效的目的,现将观察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针刺分娩镇痛的现代研究从选穴、操作手法、机理、观察指标、疗效等方面做一综述,为产科选择有效的分娩镇痛措施提供指导。针刺分娩镇痛有较确定的临床镇痛效果,且能减少产后出血、缩短产程,但镇痛效果因选穴及操作手法的不同而不同,临床对镇痛效果的评定标准不一,对针刺分娩镇痛的机理也缺乏系统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癣”,是农村常见顽固性皮肤病,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拜访了本县老中医针刺奇穴治疗癣病的经验,治愈体癣2例介绍如下:取穴:从第七或第八胸椎两侧选穴。在该部位有一毛孔较大或发暗色,用针试刺不痛即是本穴。剌法:定穴后根据局部皮下脂肪薄厚针刺5~7分深。每日或隔日针刺一次,留针20~30分针。病例介绍:宁某某,女,17岁,宁晋县城关公社新宁大队职工家属。自1974年9月  相似文献   

20.
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在学习、应用山医第一附属医院的经络——穴区针刺疗法的过程中,发现患者有远距离传导感觉和皮肤发麻现象。后经反复观察,进一步实践,证明了经络——穴区带针刺疗法用于针麻效果良好。于是,该院的同志,从一九七二年二月至五日,先后采用经络穴区带针刺麻醉施行了上腹部、下腹部、盆腔、泌尿、外生殖器、骨科等16种手术,共70例。优、良级57例,占81%;尚可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