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预防脑中风的外科治疗方法,它的围术期风险性较高。本文就CEA近年有关麻醉技术,脑监测和围术期并发症诊治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防治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在国内已逐步开展。现将我院1987~1990年6例行8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处理及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6例男性患者,年龄48~57岁(平均52.2岁)。有高血压病史者3例。全部患者均有典型的TIA病史。双侧颈动脉造影,证实单侧颈内动脉狭窄4例,双侧狭窄1例,一侧狭窄对侧闭塞1例。CT扫描示脑梗塞2例,脑内小片低密度区2例(均为病变同侧),另2例正常。3例行局部脑血流量测定,2例显示患侧半球血流量下降,1例示患侧大脑中动脉严重缺血。多普勒超声谱仪分析,6例患侧颈动脉血流均增快。  相似文献   

3.
4.
背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手段。 为及时发现并逆转脑缺血,临床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优化术中监测、管理,但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卒中率仍高达5%。如何预防和降低术后并发症,是麻醉管理面临难题之一。 目的 为CEA术中麻醉监测和管理提供参考。 内容 主要介绍CEA术中常用监测方法的特点及研究进展。 趋向 探索不同监测技术在CEA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颈丛阻滞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狭窄行内膜剥脱术(CEA)需阻断颈内动脉,有脑缺血的危险,且常合并多系统疾病,其围手术期处理有一定特点。近期有5例CEA均在颈丛阻滞下完成。现初步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5例均为男性,其中1例作双侧CEA。年龄51~75岁,平均68.4...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全麻和颈丛阻滞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全麻和颈丛阻滞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变化和并发症情况.方法64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分别在全麻和颈丛阻滞下完成,每组32例.记录并计算两组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参数的波动性,分流管使用率、心脑并发症,询问患者的满意程度和选择倾向.结果CEA全麻围术期的血液动力学波动性明显大于颈丛阻滞(P<0.01),高血压和低血压的发生率也高于颈丛阻滞(P<0.05);全麻分流管的使用率高于颈丛阻滞(P<0.05),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也高于颈丛阻滞(P<0.05),两组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显著差异.患者对两种麻醉方法的满意程度无显著差异,倾向于选择已使用过的麻醉方法.结论全身麻醉和颈丛阻滞都可安全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丛阻滞有利于维护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减少分流管的使用和心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自1954年Eastcott完成首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CEA)以来,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初期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接受.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欧美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关于颈动脉狭窄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包括对于有症状和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以及中度和重度颈动脉狭窄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可以使有症状或无症状的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获益,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操作要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12例因短暂性脑缺血伴有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表现消失.部分患者慢性脑缺血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例出现一过性神志模糊,1例出现高血压,2例出现伤口轻度肿胀,治疗后均康复出院.术后未出现偏瘫或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短暂性脑缺血病人(TIA),经Doppler超声或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SA)检查发现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狭窄>60%者,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者,分期手术治疗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总结11例因短暂性脑缺血(TIA)伴有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的TIA表现消失,4例慢性脑缺血症状也得到明显的改善。术后未出现偏瘫或脑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对于TIA病人在经Doppler超声或DSA或MRA检查发现-侧或双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狭窄大于50%,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者,分期手术治疗较为安全。作好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月-2013年12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出现脑出血1例,脑梗死2例,轻度伸舌偏移2例.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关键在于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和有效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总结9例因短暂性脑缺血伴有颈动脉硬化狭窄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病人的护理经验.认为充分术前准备、颈总动脉压迫试验及病人良好的心理状态,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有效地控制血压、做好体位及活动的具体指导,是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病人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严重狭窄极易引起脑卒中,而脑卒中一直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颅外动脉阻塞性病变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当颈动脉狭窄率达60%~100%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显鞒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1].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预防和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但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出现的血液动力学紊乱是造成围术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单纯局部麻醉较全麻可能获得更稳定的围术期血液动力学,但并非所有病人都适合局麻。本研究拟在全麻的基础上复合颈丛阻滞,观察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如何更快度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的学习曲线。方法 2015年6月至2022年9月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30例研究,术前完成病情评估和危险因素分析,术中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补片和转流管,严格血压管控,术后双抗药物维持,控制并发症发生。术后长期随访,观察有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结果 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技术成功率100%,其中1例患者术后15个月发现颈内动脉远端吻合口再狭窄。其余患者随访时间内均未发现手术侧出现需要临床干预的再狭窄。围手术期患者未出现症状性脑出血,脑梗死,高灌注和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最短随访1个月,最长随访7年零3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发生,有2例死亡,但均与脑卒中事件无关。结论 完善的术前评估,精细的术中操作,严格的术后管理可以让单中心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更快地度过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筛选近30年来的相关文献,就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文献综述.结果 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众多,涉及到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手术操作、围手术期管理等,但目前的研究中对危险因素的分析不够全面,因此仍缺乏能有效预测颈动脉狭窄外科手术风险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常规应用Brener转流管以保持颈动脉对脑持续供血的作用。方法 58例患者应用Brener。转流管完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对围手术期并发症予以总结。结果 58例患者置放转流管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患者病死率及脑卒中发生率为0,但术后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的患者有2例(3.5%),与手术操作有关的并发症为2例(3.5%),均为切口皮下血肿。结论术中常规应用Brener转流管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但其与术者詈前转流管的经验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静脉持续输注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麻醉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适合CEA的麻醉方法.方法 32例ASAⅡ或Ⅲ级拟在全麻下行CEA患者,依据麻醉维持用药方案不同随机均分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组)和异氟醚复合丙泊酚组(Ⅰ组).在相同麻醉诱导方案完成气管插管后,R组以雷米芬太尼0.1~0.2 μg·kg1·min-1联合丙泊酚3~5 mg·kg-1·h-1静脉持续输注;Ⅰ组以1%~3%异氟醚吸入,并静脉持续输注丙泊酚3~5mg·kg-1·h-1.记录切皮时(T1)、颈动脉阻断前(T2)、内膜剥脱时(T3)、阻断开放后(T4)、缝合切口时(T3)的血流动力学波动情况及术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麻醉诱导前(TA)、领动脉阻断前(TB)、内膜剥脱时(TC)和颈动脉开放后(TD)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检测血糖(Glu),记录pH值和BE的变化.结果 R组患者在各时点HR、SBP的波动均明显小于Ⅰ组(P<0.05);R组高血压、低血压和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的发生率以及降压药、升压药和艾司洛尔的使用率明显低于Ⅰ组(P<0.05);两组患者TB、TC、TD时pH、BE均显著低于TA时(P<0.05),Glu显著高于TA时(P<0.05);组间比较,R组患者pH值TC、TD时显著高于Ⅰ组,TC、TD时BE显著高于Ⅰ组,Glu显著低于Ⅰ组(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静脉持续输注在CEA麻醉中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能明显提高麻醉安全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脑缺血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 对8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CEA治疗,剥离颈动脉斑块.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者脑缺血症状均有改善,未出现1例脑卒中和死亡病例,78例随访0.5~1.5 a未发生卒中病例.结论 CEA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对预防卒中、改善各种脑缺血症状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stenting,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分别采用CEA(CEA组,36例)和CAS(CAS组,27例)治疗63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男42例,女21例;年龄52~79岁,平均67.5岁。左侧28例,右侧35例。颈动脉狭窄度为60%~95%,平均79%。主要临床症状为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头颅CT检查:24例有陈旧性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22例见多发性腔隙性CI,余17例未见明显异常。分析两种术式治疗后7 d内脑部、心血管及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 d内CEA组3例(8.3%)出现脑部并发症,2例(5.6%)出现心血管并发症,5例(13.9%)出现局部并发症;CAS组8例(29.6%)出现脑部并发症,1例(3.7%)出现心血管并发症,3例(11.1%)出现局部并发症;CAS组患者脑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5,P=0.028);但两组心血管、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CEA是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