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四至七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中脏腑辨证应用的统计归纳和对照分析,探究脏腑证型的整合情况.在以往基础上历版教材都注意保留了较为成熟的证型,并随着收载病种的调整以及临床辨证研究的日渐深入,细化或更名了部分证型.通过整合脏腑证型,使<中医内科学>中脏腑辨证内容得到了充实和完善.不断趋于规范.本文从成熟证型渐趋稳定、部分证型深入细化、证型更名瑕瑜互见等三个方面予以阐述,可供在校师生和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2.
四至七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脏腑辨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脏腑辨证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辨证方法之一,一般认为张仲景《金匮要略》开创了脏腑辨证的先河,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发展而日臻完善。建国以后随着众多中医院校先后成立,中医教材也不断完善,脏腑辨证在教材中特别是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发展是研究脏腑辨证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通过对四至七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脏腑辨证”单元的统计分析,对脏腑证型得出以下结论。  相似文献   

3.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阴阳者,万物之纲纪”。世界上万事万物均具有阴阳的属性,人体五脏亦不例外,其所患病症亦为阴阳两大类。既然如此,脏腑阴阳辨证中应当有肝气虚、肝阳虚、肺阳虚、脾阴虚证治。有了肝气虚证、肝阳虚证、肺阳虚证、脾阴虚证治,脏腑阴阳辨证才算是完整的,中医的理论才是符合思维逻辑的。然上述四证临床发生率较低,时或见之,故考历版高校本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教材,于脏腑疾病诸证型中,未见有此论述。  相似文献   

4.
主要就《医宗必读》所述的病证、医论部分内容作了研究探讨,认为在内伤病证的病名确立、病因病机、脉证表现及立法用药等方面,皆重视脏腑,突出脏腑辨证,为本书的特点。《医宗必读》继承并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充实了临床应用,并为后世《中医内科学》病名的确立及证型划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脏腑辨证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辨证方法之一,一般认为张仲景<金匮要略>开创了脏腑辨证的先河,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发展而日臻完善.建国以后随着众多中医院校先后成立,中医教材也不断完善,脏腑辨证在教材中特别是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发展是研究脏腑辨证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通过对四至七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脏腑辨证"单元的统计分析,对脏腑证型得出以下结论.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五版《中医内科学》前言),因此,在编写《中医内科学》时,就必须既要继承历代医家的学术理论与医疗经验,又必须紧紧跟上时代,结合临床取得的最新成果,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笔者在学习第四、第五版《中医内科学》教材后(以下简称四或五版《中内》),获益匪浅, 它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同时笔者以为,该教材仍有可进一步完善之处,今不揣寡陋,略阵管见。  相似文献   

7.
对温病的辨证虽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为主,但其中从脏腑角度辨证的内容并非鲜见。通过对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7年制规划教材《温病学》中脏腑证型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出温病学教材中的脏腑辨证具有3个特点:脏腑辨证运用广泛,四脏二腑证型凸现,湿热温邪伤脾为甚。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即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下简称新世纪《中医内科学》规划教材)自2003年1月第1版问世以来,已在全国各中医高等院校使用将近五个年头。其采用人数之多,应用专业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众所周知,《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它既是临床其它学科的基础,也是外、妇、儿、五官等科医师的必修课。该教材在过去《中医内科学》六版教材的基础上,既做到了继承和连续,又在形式上有所改进,对中医内科52个常见病证及附病重新分为肺、心、脾胃、肝胆、肾、气血津液和肢体经络系七大类别,具有一定合理性。这样编写既突出了中医内科学以脏腑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独特内容,又能在教学和实际运用中脉络清楚,便于学习和把握,是值得肯定的。同时,在每个病证的具体论述栏目中增设“临证备要”,对临床针对和指导性较强,有一定新意。然而,我们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在与具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商讨并经过反复认真研读后,觉得其中有一些问题很有必要提出来探讨和商榷,冀能对中医内科学教材在今后的编写中提供一些参考,使我们在教学和学习中有所裨益。一、创新性不强中医学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是其重要的组...  相似文献   

9.
对温病的辨证虽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为主,但其中从脏腑角度辨证的内容并非鲜见。通过对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7年制规划教材《温病学》中脏腑证型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出温病学教材中的脏腑辨证具有3个特点:脏腑辨证运用广泛,四脏二腑证型凸现,湿热温邪伤脾为甚。  相似文献   

10.
从五脏层次观、辨证层次观等两方面,论述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对脏腑辨证进行细化分型的必要性。并提出脏腑辨证细化分型及证候的细化分型研究应该是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及推拿和中医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临床疗效。[方法]针刺及推拿和中医辨证连续治疗4周,采用自身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积分变化对比进行研究,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症状及体征分级记分。疗效判断以临床症状及体征分级积分,积分减少≥75%为显效;积分减少≥30%为有效。[结果]经针刺及推拿和中医辨证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结论]针刺及推拿和中医辨证治疗在治疗椎动脉颈椎病方面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的病机辨证和治疗学内容,文章主要内容包括: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临床表现、瘀热的类型、瘀热的治疗原则、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瘀热学说的意义,并附医案2则.  相似文献   

13.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的病机辨证和治疗学内容,文章主要内容包括: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临床表现、瘀热的类型、瘀热的治疗原则、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瘀热学说的意义,并附医案2则。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瞻性研究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证候特点及中医辨证分型。方法: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73例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证候特点及辨证分型资料,与34例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相比较,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差异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组患者的证候特点与肝硬化组患者的证候特点较为相似,提示二者有相似的病理基础。根据临床诊断发现: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组以肝郁脾虚证及肝肾阴虚证为主;肝硬化组以肝郁脾虚证及肝脾血瘀证为主;而糖尿病组则以阴虚证为主,其中包括肾阴亏虚及气阴两虚证。结论: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以肝郁脾虚、瘀阻肝络为主证,2型糖尿病以阴虚为主证。  相似文献   

15.
脏腑证型的命名是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随时要进行的工作环节,其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优劣。在查阅300种中医古籍的基础上,归纳出古代医家在脏腑证型命名方面的3个规律,即围绕主症、提取证素,取舍证素、凝练证名,遣词灵活、量情定度。借鉴古代医家的经验或许对提高脏腑辨证水平和临床治疗效果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术前乳腺癌超声造影改变与乳腺癌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82例乳腺癌患者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最大直径>2.0 cm乳腺癌病例48例,最大直径≤2.0 cm乳腺癌病例34例;所有病例均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了辩证分型,并分析各种证型乳腺癌的超声造影表现.结果 本研究中,在最大直径≤2.0 cm的乳腺癌患者中,以冲任失调型及肝郁气滞型多见;最大直径>2.0 cm的乳腺癌患者以肝郁气滞型及正虚毒结型多见.乳腺癌超声造影的峰值强度、上升斜率、强化强度指数、时间.强度曲线类型在不同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7.
刘锡范  寻蕊蕊  常洪军  张明荣 《医学综述》2007,13(15):1183-1184
精液迟缓液化症是引起男性不育的常见原因之一,中医药治疗精液迟缓液化症取得了可喜成绩。随着中医病机认识和中医辨证分型的深入和完善,结合现代医学取得的成果,辨证辨病相结合、微观辨证分型、中西药并用,其治疗方法和治疗途径正日趋多样化。但是仍然缺乏系统的大协作、多途径研究,以便寻找治疗该病的有效中药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18.
确定证素辨证权值的"双层频权剪叉"算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证侯,辨别证素,组成证名,是中医辨证的规律与过程。中医辨证是非线性复杂巨系统。为解决证素辨证研究中诊断权值的确定这个关键问题。在频数统计基础上,实行"双层频权剪叉"算法,可获得准确的辨证参数,在非线性、多变量分析上探索出一种新的运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国名中医王坤根主任医师的中医临证思维模式。[方法]通过跟随王坤根主任医师侍诊、访谈及聆听其授课,观察分析其中医临证特点,从辨病与辨证的关系、辨证论治的方法、专病专药等方面,总结提炼出王坤根的临证思维模式,并结合其具体临证经验加以阐释。[结果]王坤根认为临证首当辨病,不仅要辨中医病名,还要辨西医病名,通过辨病不仅能了解疾病的病因、转归和预后,还可以防止误诊、判断疗效。强调辨病为基础的辨证论治,并提炼“三步法”使辨证论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尤其适合初入临床的中医工作者。倡导针对基层及辨证论治有困难的初学者建立专病通治方,并提出专病专药应与辨证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吸取前人实践所总结出的经验。[结论]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非常值得借鉴,有助于提高年轻中医师的临证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