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3例妇科腹腔镜手术中36例中转开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中转开腹率为3.15%.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盆腹腔粘连23例(63.89%)、术中操作困难或并发症8例(22.22%)、恶性肿瘤3例(8.33%).有下腹部手术史和开展腹腔镜手术初期中转开腹率较高.结论 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最主要原因为盆腹腔粘连.加强术前对患者病情的评估、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可以降低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率.  相似文献   

2.
妇科腹腔镜中转开腹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清清  薛敏 《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428-1429
目的 探讨妇科腹腔镜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年来1342例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例中27例中转开腹的原因。结果 中转开腹率为2.0%。主要原因为子宫肌瘤部位特殊8例(29.6%)、盆腔粘连7例(25.9%)、子宫腺肌症或腺肌瘤要求保留子宫者5例(18.5%)、恶性肿瘤3例(11.1%)、OHSS合并右卵巢囊肿蒂扭转1例(3.7%)、左输卵管间质部妊娠1例(3.7%)双子宫双宫颈合并阴道斜膈、左侧宫颈管闭锁1例(3.7%)等。因并发症即出血而中转开腹者1例,占3.7%。结论 子宫肌瘤部位特殊、盆腔粘连等为妇科腹腔镜中转开腹最常见的原因.加旨对患者术前病情的评估可以减少中转开腹率.适时中转开腹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徐晓仙 《现代保健》2013,(24):13-14
目的:探讨有妇产科手术史的异位妊娠患者行腹腔镜治疗的可行性和适应证。方法:以100例有妇产科手术史的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2例患者有1次妇产科手术史,38例患者有2次妇产科手术史,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治疗。观察患者的手术效果、盆腹腔粘连情况、中转开腹、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腹腔镜成功率为88%,中转开腹率为12%。一次手术史患者粘连率、中转开腹率明显低于二次手术史患者(P〈0.05),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少于二次手术患者(P〈0.05),一次手术史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二次手术史患者(P〈0.05)。结论:妇产科手术后再次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的手术成功率较高,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同时,患者妇产科手术史次数与盆腹腔粘连程度、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呈正相关。多次妇产科手术史会增加腹腔镜手术难度,行腹腔镜手术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02例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5月在该院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6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2例患者中转开腹手术进行治疗(中转开腹组),腹腔镜组546例。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原因,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648例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中,有102例患者中转开腹手术,中转率为15. 74%,29例(28. 43%)为未预计的特殊部位子宫肌瘤,33例(32. 35%)为严重盆腹腔粘连,11例(10. 78%)为止血困难,24例(23. 53%)为卵巢恶性肿瘤(包括盆腔巨大肿块),5例(4. 90%)为手术损伤;两组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330,P=0. 566);中转开腹组腹部手术史、疾病类型(恶性)、盆腔粘连程度(重度粘连)、术中出血状况(极难控制)等占比均高于腹腔镜组(χ2=96. 379、70. 637、11. 778、12. 529,均P=0. 000)。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腹部手术史、疾病类型(恶性)、盆腔粘连程度(重度)、术中出血情况(极难控制)为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影响因素(OR=8. 084、6. 833、3. 107、6. 330,均P=0. 000)。结论腹部手术史、疾病类型(恶性)、盆腔粘连程度(重度)、术中出血情况(极难控制)为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影响因素,术前应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完善相关检查,提高医生的专业技能知识水平,从而降低中转开腹率。  相似文献   

5.
钱云  姚卫国  万小宇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2):1646-1647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共进行LC手术856例,中转开腹24例(2.9%)。结果中转开腹原因:胆囊三角解剖不清11例;术中出血7例;胆管损伤2例;Mirizzi综合征1例;腹腔广泛粘连1例;怀疑胆囊癌及器械故障各1例。开腹手术均获成功,痊愈出院。结论熟悉各种解剖变异、规范操作、熟练的操作技术和术中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LC中转开腹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腹部开放手术史患者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有腹部开放手术史的250例患者(观察组)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无腹部手术史的2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前次手术切口合理选择穿刺孔并进行常规手术操作。采用半开放法建立气腹。结果观察组患者中233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对照组235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观察组腹腔粘连88例(35.2%),对照组腹腔粘连21例(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有9例发生并发症,对照组有6例发生并发症,两组中转手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有腹部开放手术史患者,根据前次手术的类型和手术切口的位置,选择合适的穿刺位置,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李伟  陈军  杨俊  宋心锁 《现代保健》2009,(15):65-6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式。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0月至2009年4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研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式。结果本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719例,中转开腹(包括延期开腹)21例,中转率为2.9%。胆道损伤2例(占0.26%),1例行肝外胆管切开T管引流,1例行胆肠Roux—Y吻合。胆漏4例(占0.56%),1例术后3时开腹结扎胆囊管(钛夹滑脱),3例术中胆囊床下置负压引流管(双套管自制),胆囊管及胆总管残余结石各1例,1例术中中转开腹(胆囊管结石),1例胆总管结石转上级医院行EST治疗。腹腔内出血4例(占0.56%),中延期开腹2例,术中中转2例。肠道损伤1例。结论严格掌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强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技术,术中小心操作,果断中转开腹,是避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并发症的重要途径;肝外胆管“T”管支撑及胆肠Roux—Y吻合术、胆囊床下腹腔引流是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胆道损伤的主要术式;肠修补或肠造瘘是肠损伤的主要术式;预防性腹腔引流可避免部分病例再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转开腹手术原因。方法回顾我院妇科2003年3月-2010年3月期间3871例腹腔镜手术病例中56例转开腹手术的原因。结果转开腹率为1.5%(56/3871),其中术中转开腹53例,术后转开腹3例,转开腹主要原因为盆腔严重粘连、手术并发症和病变部位特殊,转开腹率分别占51.79%(29/56)、21.43%(12/56)、12.50%(7/56),恶性肿瘤和外科疾患也是转开腹手术的原因。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转开腹原因主要为盆腔严重粘连、手术并发症、病变部位特殊,术中适时转开腹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aic cholecystectomy,LC)的经验和体会。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完成370例(96.8%),中转开腹12例(3.2%),其原因为胆总管横断损伤1例(行端端吻合及T管引流),其余11例因胆囊病变本身、广泛粘连、分离困难、解剖不清等原因而中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完成者置腹腔引流管60例,手术时间20~120min,术后住院3~6d,均恢复良好,无胆漏、无术后出血、无感染、无腹腔积液等。结论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必须把并发症的预防放在首位,重视引流,适时中转开腹。  相似文献   

10.
邵桃 《中国保健营养》2012,(12):1985-1986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既往有盆腹腔手术史的再次盆腔手术的可行性及手术技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有盆腹腔手术史者再次腹腔镜手术病例120例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妇科盆腔手术1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质量及盆腹腔粘连情况。结果两组盆腹腔粘连有明显差异,两组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中转开腹率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无明显差异。结论既往有盆腹腔手术史者盆腹腔粘连发生率高,增加了手术难度,但只要掌握手术技巧,手术成功率高,预后好,病人恢复快,应作为临床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癌对氟尿嘧啶化疗耐药的机制,从细胞培养水平上论证外周血中二氢尿嘧啶脱氢酶(DPD)活性对氟尿嘧啶化疗耐药的影响。方法 采用间接法测定45例胃癌患者外周血DPD活性,根据结果分为高活性组(≥2.27,共23例)和低活性组(〈2.27,共22例)。应用MTT法计算患者体外培养胃癌细胞氟尿嘧啶抑制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高活性组氟尿嘧啶的抑制率[(47.6±4.0)%]明显低于低活性组[(53.7±8.0)%]。结论 外周血DPD活性可作为预测氟尿嘧啶化疗耐药的简便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延期留置空肠造口管间断肠内营养在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将进展期胃癌术后行辅助化疗的82例患者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41例.均于术中放置空肠造口管,A组延期留置空肠造口管至化疗6个疗程结束,每个化疗疗程经空肠造口管给予肠内营养液;B组于化疗前拔除空肠造口管,每个化疗疗程给予普通饮食.比较化疗后两组营养及免疫指标,观察延期留置空肠造口管相关并发症.结果 化疗后A组血红蛋白[(106.9±12.0)g/L]、血清白蛋白[(26.2±1.4)g/L]、前白蛋白[(202.9±32.2)mg/L]及IL-2[(11.9±2.1)μg/L]、NK细胞活性[(21.3±5.2)%]、CD:[(62.9±3.3)%]、CD4+[(26.1±4.7)%]、CD4/CD8(1.1±0.2)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或<0.01);化疗期间A组呕吐发生率(4.9%,2/41)显著低于B组(26.8%,11/41),平均每日摄入量[(1312±114)ml]显著多于B组[(765±186)ml](P<0.05).延期留置空肠造口管未发生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延期留置空肠造口管间断肠内营养在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中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可以有效地提高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营养及免疫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感染患者病原菌、耐药性及感染相关指标。方法收集2018年5月-2019年12月衡水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及其他市级医院内分泌科、重症医学科、急诊ICU住院DKA患者和本院同期住院糖尿病(DM)患者(无DKA、无感染)50例(记为DM对照组)为对象,根据DKA患者有无感染分为DKA感染组(n=100)和DKA无感染组(n=100),观察DKA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同时比较各组感染相关指标动态变化,评估感染相关指标在DKA合并感染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DKA感染患者100例,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21株,革兰阴性菌77株占63.64%、革兰阳性菌42株占34.71%、真菌2株占1.65%;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耐药率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及阴沟肠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均<37.50%,链球菌对红霉素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最高达5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均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较高;DKA感染组和DKA无感染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别为(13.26±1.45)×109/L、(83.65±8.40)%、(3.15±0.22)mg/L、(0.83±0.08)μg/L、(226.15±32.65)ng/ml、(106.42±10.64)ng/L和(12.65±1.39)×109/L、(77.46±7.49)%、(1.30±0.13)mg/L、(0.32±0.03)μg/L、(123.75±12.38)ng/ml、(81.04±8.11)ng/L均高于DM对照组,且DKA感染组高于DKA无感染组(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PCT、IL-6、TNF-α联合检测预测DKA感染曲线下面积、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0.998、95.01%、96.07%优于单独检测。结论 DKA感染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而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敏感,此外中性粒细胞、CRP、PCT、IL-6、TNF-α联合检测对DKA感染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14.
余壮明  陈兴超  李合  严平雄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844-1845,1850
目的观察晚期胃腺癌患者术中及术后的相关指标,探讨肥胖对患者术后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于某院实施手术治疗的226例晚期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体重指数(BMI)将胃腺癌患者分为非肥胖组和肥胖组,非肥胖组134例患者BMI﹤25,肥胖组92例患者BMI≥25,两组患者均行胃腺癌根治术,观察记录两组术的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引流量、住院死亡率及随访记录患者一年生存率。结果 BMI﹤25组与BMI≥25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死亡率、一年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25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分别为(223.2±136.6)ml、(158.1±57.9)min、(281.5±174.6)ml、11.2%,BMI≥25组分别为(266.9±170.1)ml、(188.2±79.7)min、(348.0±209.3)ml、21.7%,P﹤0.05。结论肥胖对于患者术后的住院死亡率及一年生存率等短期结局无明显影响,不改变晚期胃腺癌患者的术后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临床特征、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收集2009年3月-2011年9月132例确诊为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患者(感染组)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未并发尿路感染的132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病原体耐药性.结果 感染组与对照组临床特点不尽相同,感染组患者甘油三酯、尿素氮、血肌酐及治疗天数水平为(2.0212±0.1783) mmol/L、(6.5290±0.3739)mmol/L、(88.7300±5.2610) μmol/L、(15.7600±2.2520)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检出的264株病原体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58.3%,感染组真菌及支原体属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组与对照组检出的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尽相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66.7%,对亚胺培南、两性霉素B及制霉菌素较为敏感.结论 2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尿路感染病原体分布特点不同,且病原体耐药率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未并发尿路感染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OMSI)病原学特点及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免疫的变化。方法选择三亚市人民医院老年科2017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OMSI分为感染组82例及非感染组60例。分析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及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干扰素-γ(IFN-γ)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结果感染患者临床标本共检出病原菌8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7株,占65.52%,革兰阴性菌30株,占34.48%;检出的主要革兰阳性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唑林和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检出的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耐药率较高;感染组Th17(17.52±2.18)%、Th17/Treg(3.01±0.24)、IL-17(65.67±18.24)pg/ml、IL-23(42.08±11.39)pg/ml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Treg(5.83±1.06)%、IFN-γ(18.89±5.22)pg/ml、TGF-β水平(23.24±6.01)pg/ml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普雷沃氏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较高,可根据耐药性选用合理抗菌药物,感染患者Th17/Treg失衡,Th17细胞及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升高,Treg细胞及抑炎细胞因子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RSG)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生长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方法 体外培养SGC7901细胞,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10μmol/L ATRA组、12.5 μmol/L RSG、25 μmol/L RSG组,10 μmol/L ATRA和25 μmol/L RSG联合组.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HE染色检测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检测PPARγ蛋白,RT-PCR检测PPARγmRNA.结果 10 μmol/L ATRA、12.5 mmol/L RSG、25 mmol/L RSG及两药联合时皆可抑制SGC7901细胞的增殖,且存在浓度及时间依赖,两药联合作用72 h时,生长抑制率为(29.73±0.69)%.ATRA、RSG皆可使细胞周期G0/G1期延长,S期下降,两药联合作用时,S%为(12.87±0.35)%,细胞形态向正常方向转化,细胞的PPARγ蛋白核内表达及PPARγmRNA表达上调,两药联合后作用进一步加强,PPARγ/GAPDH的浓度比值高达0.646.结论 ATRA、RSG均可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分化和上调PPARγ蛋白及PPARγmRNA的核内表达,ATRA和RSG联合较单药作用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6年1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80例,根据第3年生存状况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并进一步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差异性。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影响宫颈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风险因素。根据患者5年生存状况将其分为生存组、死亡组,并比较两组患者微血管密度(MVD)、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4(Tim-4)、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水平。结果复发组患者在宫颈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组织分级、颈管受累、淋巴结转移及宫旁浸润方面与未复发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绝经状态、FIGO分期、颈管受累、宫旁浸润及淋巴结转移与宫颈癌患者预后具有相关性(均P<0.05);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分级、肌层浸润、神经侵犯、术后放疗及术后化疗与宫颈癌患者预后无相关性(均P>0.05)。生存组MVD、SCC-Ag、MMP-9、Tim-4及PD-L1分别为:(49.87±9.33)个/mm2、(0.75±0.31)ng/ml、(810.34±177.7)ng/ml、(14.37±6.26)ng/ml及(3.91±1.35)%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58.58±10.13)个/mm2、(9.16±3.33)ng/ml、(929.14±193.06)ng/ml、(18.80±9.21)ng/ml及(10.02±3.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IGO分期、颈管受累、淋巴结转移、MVD、SCC-Ag、MMP-9、Tim-4及PD-L1水平均可独立影响宫颈癌患者生存时间。模型的验证结果与预测结果相似,且构建的风险模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较高。结论FIGO分期、颈管受累、淋巴结转移、MVD、SCC-Ag、MMP-9、Tim-4及PD-L1水平均可作为宫颈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促血管生成素-2(Ang-2)的含量变化在胃癌诊断、复发与浸润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158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清Ang-2与CEA的含量,并检测胃癌患者术后2周血清Ang-2与CEA含量的变化.术后随访2年,检测肿瘤复发患者(复发转移组,38例)与未复发患者(未复发组,93例)血清Ang-2与CEA含量.分析血清Ang-2含量变化与胃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术前和复发转移组血清Ang-2含量[(331.8±64.3)、(318.7±72.9)μ g/L]和CEA含量[(42.6±37.3)、(40.5±36.7)μ 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87.4±32.7)、(4.2±3.1)μg/L](P<0.01).术后2周血清Ang-2含量[(211.6±75.1)μ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EA含量[(33.4±30.6)μg/L]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Ang-2对胃癌诊断的敏感度显著高于CEA(P< 0.01).血清Ang-2含量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浸润深度和肿瘤直径均相关(P<0.01),而与组织学类型、肿瘤部位无相关性(P>0.05).结论 血清Ang-2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一定临床价值的胃癌肿瘤标志物,有助于临床诊断、术后复发的监测和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20.
杨铭  龙丹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5):612-614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节苷酯GM1、GM3在胃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40例胃癌患者血清中GM1和GM3的含量及与正常人血清神经节苷酯含量对比有无差异.结果 胃癌组血清GM1和GM3均较健康体检者明显升高[(815.53±75.56)ng/ml vs(88.88±32.73)ng/ml;(765.92±61.09)ng/ml vs(28.03±9.64)ng/ml,P〈0.01],胃癌患者经化疗后及手术后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M1与GM3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24,P〈0.05).结论 胃癌患者血清GLS显著增加;其测定对胃癌患者的早期诊断、疗效判定、复发预测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