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遵古法治胆囊炎李××,男,30岁,工人,1983年5月12日就诊。右胁下剧疼20天,昼轻夜重,翻转难卧,每夜如此。痛处不放射,血象不高。西医以“胆囊炎”治疗半月,症状依然;又服中药寒凉消炎之品,数剂不效,刻诊痛处拒按,但欲热敷,又喜热饮,舌苔白腻质淡,脉象紧弦有力。此寒实内结,经气不通,非温通攻下其痛不止,予大黄附子  相似文献   

2.
3.
例1、咽肿吕某,男,36岁。1958年3月12日就诊。咽喉肿痛25天,似有物阻于咽,但吞咽食物无阻。背部畏寒,心烦闷不安。舌微青紫,苔白腻。检查: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色淡红,未见脓点。诊为阳虚寒凝咽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以温命门,潜浮阳。药用:炮附子(先煎)、桂枝、茯苓、白术、防风、大枣、桔梗各15克,麻黄5克,北细辛、干姜各6克,肉桂3克。2剂。咽部诸症减轻,上方去干姜,加甘草10克,服药半月而愈。  相似文献   

4.
大黄附子汤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由附子、细辛、大黄组成。主治阴寒内积、胁痛发热等证,为温下法之祖方。笔者常将本方辨证运用于内科杂病,取得较好疗效,现举验案数则如下。 [例一]腹胀(胃下垂) 黄××,女,48岁,工人。1981年3月28日初诊。近四年来,每日腹部胀满不舒,食入撑胀尤甚,久立则有下坠感,大便艰难,三、四日甚至七、八日方行,渐至饮食减少,形体消瘦。曾作上消化道钡餐透视,示胃下极位于髂脊线下18公分,钡剂  相似文献   

5.
大黄附子汤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病案举隅的方式论述大黄附子汤的临施用。  相似文献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少阴病篇》,由麻黄、炮附子、细辛3药组成,原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而设,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笔者扩大其应用范围,每获良效,现简介如下。1 寒瘀痹痛钱某某,男,53岁。1997年8月12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常居寒湿之地,腰腿抽?..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中大黄附子汤乃张仲景为寒疝里实证所设。笔者就其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效,用以治疗阴寒积聚于胃肠诸症,疗效满意,今举验案3则,以供同道参考。1.寒实腹痛案谢某,男,35岁,1993年12月4日初诊。自述午饭因贪食生冷,遂致腹痛,绕脐而作,按...  相似文献   

8.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具有助阳解表之功。笔者运用此方加味治疗多种病证,每获良效,兹举3例于下: 一、咳喘范某,男,2岁。1986年4月13日出诊。患儿有心肌炎病史。于5天前偶感风寒  相似文献   

9.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见脉沉,系肾阳虚无力鼓动血脉运行所致,反发热者,为风寒邪气郁遏太阳经脉所致.临床表现或怕冷、或发热、或咳嗽、或哮喘,临证时应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证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辨证施治,选方用药,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临床运用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10.
麻黄附子细辛汤内科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红霞 《河南中医》2005,25(12):16-17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原为治疗“少阴病,使得之,反发热,脉沉者”的太少两感于寒而设。方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后世广泛应用于各科阳虚寒中所致的多种疾病。笔者在内科临床中应用该方治疗阳虚寒中为主所致的多种疾病获得良好疗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附子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有温里止痛、回阳救逆之功,在中医临床急症工作中,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药物。附子有一定的毒性,因此一般中医书籍将其用量定在15克以内。但笔者体会,在适当配伍及合理煎熬情况下,大剂量(每剂30~60克)运用,每每能使剧痛缓解,沉疴顿起。故不揣浅陋,谈谈个人大剂量运用附子的一些  相似文献   

12.
附子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人参、附子、芍药、白术、茯苓 5味药组成 ,仲景原为阳虚寒湿身疼证所设 ,具有温阳祛寒除湿之功。笔者师其法 ,用治小儿遗尿、久泻、阴吹、真心痛等症 ,常获良效 ,特举病案 4则。1 小儿遗尿张某 ,男 ,1 2岁 ,学生。1 998年 2月 6日初诊。患遗尿 3年。夜间遗尿 2~ 3次 ,日间小便也常自溢 ,小便清长 ,面色白光白 ,手足不温 ,畏寒乏力 ,舌淡、苔白 ,脉沉细。用附子汤加减 :白参 1 0 g(煎兑 ) ,附片 1 0 g(先煎 ) ,白芍 1 5 g,白术 1 5 g,云苓 1 5 g,鸡内金 1 0g,莲子 1 0 g,益智仁 1 5 g,金樱子 1 0 g。服 5剂…  相似文献   

13.
钱静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0):937-937
参桂附子汤即人参、桂枝、附子。现在的医生在儿科一般不常用这三味药 ,更何况合用。然而这三药合用对于某些小儿疑难杂病 ,效果颇佳。今举例分述于后 :1 本虚标急臌胀 (肝硬变腹水 )王某某 ,男 ,5岁 ,1986-0 6-10初诊。患慢性肝炎年余 ,近 2 0 d病情危笃 ,证见 :面色青黑晦暗 ,手掌干裂 ,骨瘦如柴 ,腹大如鼓 ,青筋暴露 ,肚脐外翻 ,肠鸣辘辘 ,阴囊肿大如拳 ,坐卧不安 ,呼吸困难 ,干呕不食 ,大便初硬后溏 ,小便色黄量少 ,舌质淡暗 ,苔灰而水滑 ,脉沉而数。肝大平脐 ,质硬。肝功能检查 :黄疸指数 2单位 ,胆红素0 .1mg/ dl,凡登白直、间接试验…  相似文献   

14.
李某,女,42岁,2001年3月12日初诊。患者月经淋漓不净已达2月之久,经量时多时少,经色晦暗,时夹血块,伴腰膝酸痛,神疲乏力,手足欠温,小腹冷喜按,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曾服中西药均不效。辨证属下元亏损,寒凝胞宫,治宜温宫散寒止血。处方:熟附子12g(先煎),肉桂3g(煽服),黄芪30g,白术12g,炮姜10g,吴茱萸8g,肉苁蓉30g,白芍15g,艾叶15g,  相似文献   

15.
<正> 张仲景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本只为治太少两感证而设,但在临证时若能依其制方大义适当加减化裁,则其作用更加广泛。兹举验案数则,谈谈笔者对该方的加减应用。一、水肿侯某,男,62岁,农民。1986年5月27日诊。因患胃下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而服生胃酮等药,1周后渐见尿少浮肿、恶心纳呆腹胀、皮肤及巩膜发黄,经在该县医院用保肝、利胆类及利尿药治疗不效,乃来商治于余。症见:遍体浮肿,下肢为甚,按之凹陷如泥,胸闷脘痞,纳呆食少,短气乏力,背部时痛并有寒噤感,巩膜及皮肤轻度黄染,脉迟缓,舌质暗有瘀斑、苔薄多津。肝功能化验正常,B 超示“肝下垂”,心电图报告“窦缓”,心率48次/分。辨证:心肾阳虚,气化失常,水湿留阻,上凌心肺,肺气郁闭。治以温阳利水佐宣肺开闭法,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加减:麻黄3克,细辛6克,桂枝9克,附子、白术各10克,猪苓、茯苓、泽泻、泽兰各15克。结果服3剂后除两足踝以下仍肿外余处皆消,黄疸见退,背痛若失,胸闷脘痞减轻,精神体力增加,心率58次/分,脉较前有力,舌上瘀斑变淡。守上方增附子至12克,白术至15克,加补中益气丸每日2丸口服;尽4  相似文献   

16.
附子,性温,具上温心阳、中运脾阳、下扶肾阳、外固卫阳、内解寒凝等多种作用,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由炮附子、芍药、茯苓、白术、人参5味药物组成。为温阳散寒、健脾祛湿之剂。主治少阴寒湿证及少阴阳虚畏寒证。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只要辨证属阳虚寒盛者,均可获效。现将笔者应用此方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大黄附子汤治疗急危重症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附子、细辛三药组成 ,具有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之效 ,主治寒积实证。笔者常运用本方加味治疗急危重病症 ,往往取得显著效果 ,现举例如下。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陈某 ,男性 ,68岁 ,1 997年 1 1月 2 0日初诊。患者原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 2 0年 ,1周前因受冷后出现咳嗽 ,咳痰色白量多 ,呼吸急促 ,动则喘息 ,张口抬肩 ,不能平卧 ,胸闷心悸 ,面目及下肢浮肿 ,腹胀纳呆 ,形寒肢冷 ,大便 3日未行 ,小便短少。诊见体温 37.5℃ ,脉搏 1 2 0次 /分 ,呼吸 2 8次 /分 ,血压 1 3.6/1 1 kpa。神清倦怠、口唇发绀 ,…  相似文献   

18.
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源于张仲景《伤寒论》,文中第301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方中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寒饮之功效,组方严谨,众多医家对此各有所见,颇多发挥。笔者临证用于治疗各种杂症,每能应手取效,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屡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疑难杂症,颇有心得,今仅举数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0.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桂玲 《河南中医》2001,21(2):11-11
麻黄附子细辛汤乃《伤寒论》方 ,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原文是“少阴病 ,始得之 ,反发热 ,脉沉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此方是少阴兼表证的证治方。近年来 ,本人应用此方加减治疗杂证 ,效果满意 ,现略举数例如下。1 高血压蔺某 ,男 ,5 6岁 ,1996年 8月 2 3日就诊。患者眩晕 2年余 ,曾服天麻片、六味地黄丸等药治疗半年余 ,效果不佳。来我院就诊时 ,精神萎靡 ,自诉每到傍晚时畏寒、肢冷而眩晕更甚 ,大便时溏 ,夜尿反多。舌质淡 ,苔薄白而滑 ,脉沉细。血压 2 1 32 / 13.8kPa。脉证合参 :一派阳虚阴寒证象。治当内扶少阴之阳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