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使用当中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机体有害的反应,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变态反应、依赖性、成瘾性、继发性反应以及引起后代畸形等作用,但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药品不合理应用的现象,致使药品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探讨影响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韩国汉城Yonsei大学的Dr.K.H.Chang及其同事在最近出版的《传染病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人种可能是影响抗HIV治疗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效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能延长HIV患者的生命,但它同时也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中包括脂肪营养不良,这是一种人体脂肪组织的重新分布,使患者双颊凹陷以及腰腹部和颈部脂肪堆积。此外还有其他代谢异常,如血糖和血脂的升高以及胰  相似文献   

4.
药物不良反应评估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中国医药导报》2006,(29):154-155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医院2005年1月~2006年6月的ADR报告157份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7例ADR临床表现以皮肤过敏反应为主(占53.5%)、其次是消化系统损伤(占19.7%),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与药物性质有关,抗生素引起的ADR最多(34.1%),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7.8%);另外还与性别、年龄、用药途径等因素有关。结论医院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分析,最大可能减少或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公众的用药安全。方法:对我院38例中药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与其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具有多发性和普遍性,往往不可预测。结论:正确认识、看待中药不良反应,探寻其发生的原因,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重视合理用药,预防和减少ADR,为临床的安全用药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安全因素产生原因,以便合理用药。方法:收集不良反应中心第三代头孢菌素在应用中不良反应病例,通过查找处方、病历,询问医生及患者,找出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结果:共收集96例第三代头孢菌素注射应用时发生不良反应,除与患者自身因素有关外,34例存在用药不合理,3例为使用不当造成。结论:医生、护士、临床药师应加强业务学习,充分了解抗菌药物并正确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7.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某一种药物的作用由于其它药物或化学物质的存在而受到干扰。使该药的疗效发生变化或产生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上期望得到的药物相互作用是合并用药,得到疗效提高或(和)毒性减轻的良好效果。但是有些药物合用后,使某药的毒性加大或疗效降低,这就是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最近几年,临床应用证明,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当中,出现了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应当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4):120-123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在医院诊断治疗的初治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分为不良反应组与无不良反应组,统计学分析影响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结果(1)264例患者中,125例发生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占47.35%。关联性评价为肯定的6例,判定为很可能的31例,判定为可能的88例。(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HBsAg阳性、ALT正常上限≤2×正常上限、ALT2×正常上限、AST2×正常上限、BUN正常上限的患者不良反应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sAg阳性、ALT正常上限≤2×正常上限、ALT2×正常上限、AST2×正常上限、BUN正常上限是抗结核药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并且ALT水平越高,患者不良反应风险越大(OR=4.225)。结论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患者肝功能指标异常、肾功能指标异常、HBsAg阳性是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要重视乙肝、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尽量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同时应注意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药品是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特殊产品,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本文就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及预防进行探讨,旨在为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繁荣医药事业作贡献。  相似文献   

10.
屈红 《中国民康医学》2012,(22):2797+2809
目的: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达到选药正确、组方合理、药物的用量及用法符合要求的目标。方法:根据文献报道,结合本院2009~2011年用药分析,归纳总结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结果:以本院为例,临床医生、药师对药物不良反应有了足够认识,重视药物对人体不可忽视的作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药品合理应用是建立在全面、正确了解其药理作用、毒副反应和使用方法后,以合理用药为原则。  相似文献   

11.
周芳 《中外医疗》2011,30(12):182-182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需明确其发生的原因,本文从药理作用、药物中杂质、药物剂型、药物赋形剂、药物相互作用方面阐述了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诱发药物不良反应的常见因素.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 诱发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主要有药物因素和患者因素.  相似文献   

13.
探讨和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各种因素,增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防范意识,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尽可能减少临床不良 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分析安罗替尼致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舟山医院住院且服用安罗替尼的肺癌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数据、ADR及处理转归,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安罗替尼致ADR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8例患者中28例发生ADR,均为1~3级;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血肌酐与服用安罗替尼后引起ADR密切相关。结论 安罗替尼致ADR发生率较高,临床中对BMI及肾功能异常的患者要特别关注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出现ADR时应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夏汉铭 《求医问药》2014,(15):169-170
目的:探讨影响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因素及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65例出现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出现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影响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因素有:药物本身的质量问题、用药剂量过大、合并用药、输液速度过快、个体差异、情绪因素、患者服药期间或服药后24h内饮酒、环境因素、患者年龄过大或过小、饮食因素、患者本身免疫学因素。结论:临床上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必须遵循用药规则,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以此降低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患者用药不良反应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笔者所在社区高血压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规律与不规律分为2组,不规律组82例、规律则118例。观察记录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并对比分析,同时总结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规律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不规律组(P <0.05),主要为精神紊乱与胃肠道反应;影响用药不良反应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文化程度、合并症、临床症状及高危因素等。结论:高血压社区患者用药依从性不高,不良反应较多,高龄、文化程度低、伴有并发症、高危因素者用药依从性不高,极易出现不良反应,需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究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在本院2011年至2015年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中选取已出现不良反应的214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从而对不良反应情况及因素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反应较为强烈分别是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坏还有泌尿系统损坏;均有特异性的不良反应表现。结论需要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禁忌症进行全面严格控制,合理使用,避免因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有效提升患者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