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动态地观察单侧喉返神经切断后,健侧环杓后肌酶组织化学和结构的改变。方法:健康杂种犬9只,其中7只的右侧喉返神经切除2cm,近心端结扎并缝于皮下,分别取术后2、4、6、8、10、20周犬健侧环杓后肌与正常犬的环榴后肌进行对照,以观察健侧酶组织化学和结构的变化。结果:去神经后2、4、6、8、10周,健侧肌纤维直径增大,丁二酰脱氢酶(SDH)活性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20周健侧肌纤维直径和SDH酶活  相似文献   

2.
联合桥接修复喉返神经缺损肌电图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联合桥接修复喉返神经缺损的肌电图 ,了解喉内肌神经再支配的情况。【方法】选用健康成年杂种犬 6只 ,切断左喉返神经 1cm ,取同侧游离胸锁乳突肌制成桥接 ,将神经断端分别置入桥接内 ,显微缝合肌膜及神经鞘膜 ,外包静脉封闭。术时及术后 6个月行肌电图检查。【结果】术时实验侧喉内肌记录到纤颤电位 ,术后 6个月喉内肌未测出纤颤电位 ,环杓侧肌、环杓后肌、甲杓肌的波幅分别达正常的 82 %、6 0 %、5 4%。【结论】联合桥接修复喉返神经可使喉内肌获得神经再支配。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琥珀酸脱氢酶(SDH)显示法,对5例新生儿环甲肌(CT)、环杓后肌(PCA)、甲杓肌(TA)的肌纤维类型和构成比进行研究。发现新生儿各喉内肌均由三型纤维组合而成,即红肌纤维、白肌纤维、中间型肌纤维。得出三型纤维构成比,环甲肌分别为32.1%、23.5%、44.4%;环杓后肌分别为40.4%、9.1%、50.5%;甲杓肌分别为50.3%、15.4%、34.4%。不同的肌纤维构成,提示各喉内肌功能特点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神经支配的甲杓肌神经修复术后收缩特性。方法;选12条犬,建立单侧声带麻痹模型,声带麻痹后即刻,6,8,10,12及18个月作颈袢主支,喉返神经内收肌支延期吻合术,每时间组各2条犬。术后6个月以张力换能器检测,记岂的收缩曲线,结果;9条存活犬术侧甲杓肌均引出收缩曲线,肌张力为健侧的22-96%。随声带麻痹时间的延长,肌张力的恢复程度逐渐下降,两者呈负相关。各犬大侧最大单收缩时间均较健侧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长期失喉返神经后人的环杓后肌形态学的变化规律, 为临床晚期喉神经修复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不同时限喉返神经损伤的患者环杓后肌标本按神经损伤时限分为4个组:6~12个月(12例)、1~2年(10例)、2~3年(8例)及大于3年组(8例).以正常环杓后肌作为对照组(12例).采用MASSON三色染色、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失神经后喉肌截面的肌纤维和胶原结缔组织纤维截面积的变化;采用肌肉琥珀酸脱氢酶(SDH)染色和运动终板胆碱酯酶(AchE) 染色,细胞计数分析失神经不同时限的环杓后肌两类肌纤维和运动终板数量的变化.结果:随着失神经时限的延长,胶原纤维截面积逐渐增加,而肌纤维的截面积逐渐减少.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失神经0.5~2年内肌肉截面积/胶原截面积比率下降最为明显,失神经2年以后肌纤维化明显减缓,但失神经3年后仍残留肌纤维相对截面积为正常对照组的48%.长期失神经后会导致肌纤维类型发生变化,红肌的比例逐渐上升,白肌的比例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运动终板的数量随失神经时限的延长而减少,1年以上标本未观察到AchE染色的运动终板.结论:长期失神经喉肌和胶原结缔组织截面积变化提示失神经2年内是肌肉纤维化最严重时期,但失神经3年后仍残留肌纤维相对截面积为正常对照组的48%.失神经后喉肌纤维类型的变化提示该变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肌细胞凋亡.人环杓后肌运动终板消失时限为1年.本实验表明晚期神经修复仍能获得部分或全部喉功能是有其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未被癌组织侵蚀的喉内肌肌纤维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科研工作选择对比材料提供依据.方法:3例正常成人和5例喉癌患者病变对侧或与之不同分区的甲杓肌、环杓侧肌及环杓后肌(肉眼及镜下均未见癌组织侵蚀,喉返神经亦未受侵蚀)制成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肌纤维的形态;应用显微图像分析仪测量肌纤维的横截面积、最大宽度和数量.结果:与正常成人相比,喉癌患者各喉内肌肌纤维形态变化较大;肌纤维横截面积、最大宽度显著增加(P<0.01),增加的幅度以环杓后肌为最大;肌纤维数量两组无差异.结论:肌纤维横截面积和最大宽度是反映肌肉功能状态的较为可靠的指标.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不能用喉癌患者未被癌组织侵蚀的喉内肌代替正常成人的喉内肌做为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犬甲杓肌肌纤维型及其运动终板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杓肌肌纤维型及其运动终板分布情况。方法:取犬喉双侧甲杓肌,经琥珀酸脱氢酶染色及其与乙酰胆碱酯酶联合染色,光镜下观察,并用显微图像分析仪对肌纤维直径进行分析。结果:甲杓肌的横断面上可清晰分出红肌,白肌及中间肌3种类型肌纤维,它们的构成比分别为53.3%,17.8%,28.9%。运动终板沿肌纤维走行呈弥漫性分布,中间肌纤维含有多个运动终板。结论:甲杓肌肌纤维型构成比及其运动终板分布特点与其特定的发音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实验犬两种神经肌蒂环杓后肌移植术术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实验犬左侧喉返神经及上神经外侧支切断,造成单侧联合性声带麻痹动物模模型。分别选用同侧颈袢胸骨舌骨肌支肌蒂及副神经胞锁乳突肌支肌蒂移植该侧环杓后肌。结果显示两组实验物均成功地恢复了麻痹声带的外展功能。文章神经肌蒂环杓后肌移植的手术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桥接修复喉返神经的可行性及特点。方法:选用健康成年杂种犬6只,切断左喉返神经1cm,取同侧离体1.2cm长胸锁乳突肌制成管形桥接,将神经两断端置入桥接内,显微缝合肌膜及神经鞘膜,外包裹静脉封闭。术后分别于1、3、6个月观察声带活动度、喉内肌肌电图及桥接与喉内肌的组织学。结果:①声带活动度:术后1月声带固定,术后3个月声带轻微活动,6个月声带内收良好,外展较差。②肌电图:喉内肌未记录到纤颤电位,环杓侧肌、环杓后肌及甲杓肌的波幅分别恢复到对侧的82%、60%及54%。③组织学:再生神经自近心端通过桥接长入远端同源神经;环杓侧肌无明显萎缩,环杓后肌轻度萎缩,横纹和纵纹结构保存且清晰;声带萎缩不明显。结论:联合桥接有助于喉返神经再生和喉功能恢复,是临床值得探索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桥接修复喉返神经的可行性及特点。【方法】选用健康成年杂种犬 6只 ,切断左喉返神经 1cm ,取同侧离体 1 2cm长胸锁乳突肌制成管形桥接 ,将神经两断端置入桥接内 ,显微缝合肌膜及神经鞘膜 ,外包裹静脉封闭。术后分别于 1、3、6个月观察声带活动度、喉内肌肌电图及桥接与喉内肌的组织学改变。【结果】①声带活动度 :术后 1月声带固定 ,术后 3个月声带轻微活动 ,6个月声带内收良好 ,外展较差。②肌电图 :喉内肌未记录到纤颤电位 ,环杓侧肌、环杓后肌及甲杓肌的波幅分别恢复到对侧的 82 %、6 0 %及 5 4 %。③组织学 :再生神经自近心端通过桥接长入远端同源神经 ;环杓侧肌无明显萎缩 ,环杓后肌轻度萎缩 ,横纹和纵纹结构保存且清晰 ;声带萎缩不明显。【结论】联合桥接有助于喉返神经再生和喉功能恢复 ,是临床值得探索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通过术中喉返神经的观察与测量为甲状腺手术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通过术中观察和测量接受甲状腺手术病人的喉返神经的解剖特点及其"区域解剖变异",总结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措施及保护技巧。结果勾绕动脉后上行的喉返神经多数(62.54%)位于气管外侧缘中下1/3的深面;左侧喉返神经与气管侧壁距离为(5.63±0.58)mm;右侧喉返神经距离为(6.47±0.98)mm。走行于甲状腺背侧叶的喉返神经大部分(63.96%)位于左右侧叶中内2/5。喉返神经分叉大部分(67.14%)位于甲状腺下极的后外下方与甲状腺下极水平距为(0.624±0.021)cm。结论熟悉喉返神经的解剖特点,有选择的进行喉返神经显露,掌握喉返神经的显露技巧,能够有效的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喉外肌与甲杓肌同步肌电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通过对狗喉外肌(甲状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胸骨舌骨肌)与甲杓肌同步肌电图的研究,观察到甲状舌骨肌与甲杓肌在平静呼吸、深吸气、发音及吞咽时肌电活动基本一致,胸骨舌骨肌主要在呼气及发音时放电,胸骨甲状肌以吸气期放电为主,深吸气时更明显,发音期亦放电。提示用支配甲状舌骨肌的神经再支配麻痹的甲杓肌,恢复声带内收功能更符合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微创手术中喉返神经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晓红  葛家华  何云 《重庆医学》2008,37(14):1563-1564
目的探索利用超声刀行甲状腺微创手术中解剖并保护喉返神经,避免其损伤导致术后声嘶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总结对比利用超声刀行低位小切口甲状腺微创手术650例中解剖并保护喉返神经和未解剖喉返神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两者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手术效果。结果650例甲状腺微创手术中解剖喉返神经590例,1例因热损伤出现暂时性声嘶,1周后恢复,其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声嘶并发症;未解剖喉返神经60例,术后出现声嘶并发症4例。其中3例在术后6个月至1年声嘶恢复正常,1例因5年前行对侧甲状腺手术,此次手术后出现声嘶、呼吸困难,1年后声嘶、呼吸困难未好转,行声带部分切除以解决呼吸困难。结论利用超声刀行低位小切口甲状腺微创手术中解剖喉返神经是可行的;手术中解剖喉返神经并保护与未解剖喉返神经出现的术后并发症相比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直视显露喉返神经的意义及方法。方法216例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328条(其中3例为喉不返神经,均位于右侧),经甲状腺下方径路150条,占45.73%,经甲状腺侧方径路178条,占54.27%。结果两种方法均未出现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经甲状腺下方径路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3例,占2%,显露甲状腺段喉返神经平均用时5min;经甲状腺侧方径路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2例,占1.12%,显露甲状腺段喉返神经平均用时3min。结论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是安全有益的,侧方分离显露喉返神经是一种用时短、损伤小、出血少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叶果  周晓红  陈瑜 《重庆医学》2012,41(1):49-50
目的探讨从甲状腺腺体下方气管食管沟寻找解剖喉返神经在甲状腺手术中防止喉返神经损伤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甲状腺手术中从腺叶侧背面寻找解剖喉返神经91例(A组)和甲状腺腺体下方气管食管沟寻找解剖喉返神经104例(B组),观察两组喉返神经损伤情况。结果 B组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解剖喉返神经所需时间、出血量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在行甲状腺手术中从腺体下方气管食管沟寻找解剖喉返神经是更安全、简便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甲状腺手术避免神经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解剖观测 12 0例 (左右各 60例 )成人防腐固定标本。结果 喉上神经外支在平甲状软骨上缘与甲状腺侧叶上极上方约 1 2cm处之间 ,两者距离很近 ,其横径为 0 6± 0 2mm。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处横径为 1 4± 0 4mm ,其入喉点至环甲关节 (甲状软骨下角尖 )的距离为 5 2± 1 6mm。喉返神经行于甲状腺下动脉前方者右侧稍多于左侧。左侧沿气管食管沟上行 ,右侧与气管食管沟之夹角为 17 8°± 8 2°。结论 喉上神经外支与甲状腺上动脉关系密切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呈交叉或交织关系 ,显露神经的术式 ,术中以气管食管沟、甲状软骨下角等为标志 ,是显露喉返神经简便、安全、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